•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上海市台商的身份選擇考量與流動現況

第三節 小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小結

本章在第一節先從研究問題「假設可以保留台灣護照,願意或不願意考慮拿 中國大陸身份證」的願意與不願意兩類回應的分類,從有代表性的訪談個案的故 事敘述著手,描述他們考慮身份選擇的歷程。本研究發現兩點需要更深討論的,

第一為不管是願意或者不願意考慮,他們都很清楚堅持己身的台灣人身份,台灣 人身份的認同並非影響他們是否願意考慮選擇中國大陸身份的主要原因。換句話 說,台人的身分在他們思考邏輯中似乎轉變成地域、出生地根源,在考量是否願 意拿中國大陸的公民身分時,是傾向於「有沒有用處」的工具理性邏輯(如跨界 的方便性、社會福利的享用),減少了國族意涵的對抗。不過研究者觀察到許多 受訪者(如林安、慧姐跟高大哥、洪大哥、虞太太)仍會在意談論此議題的政治 敏感性,在被問及時全部轉用台語交談,他們仍希望避免受訪地點附近的當地人 或者是公司的陸幹聽到。第二點是兩種不同考量的受訪者,卻不約而同地都鼓勵 自己的子女要融入當地,跟當地人建立關係,並沒有表示反對子女選擇中國大陸 的身份證。台商對子女的身份選擇的考量成了一組對照組,能夠比較出台商對於 中國大陸身份選擇的思考邏輯更多層次的剖析。

在第二節從較宏觀的角度說明上海市台商的流動現況。受訪的上海市台商透 過登陸西進解決的原本在台灣的生存危機,滿足了其生存、物質享受的需求,但 他們以「暫時居留」的身份久居中國大陸,無法使用移居國的社會福利體系與其 他國民待遇。中國大陸未完善的公共衛生、醫療照護體系無法滿足台商社群的健 康需要。所以他們必須要回到台灣使用相關資源,形成了一種生活機能/需求滿 足的跨界分工。

本研究將於下一章從不同流動能力的指標,來討論這種跨界分工行為的產生 與持續性原因。

雖然「人員流動能力」(human mobility)強調個人、家庭或團體的「選擇能 力」。但是遷移者個人所擁有的資源,不僅決定了流動能力的強弱,同時若個人 元,直航的話依據艙等和促銷條件的不同,至少也得要8500-12000 不等。到了特殊節日,機票 價格也會水漲船高,尤其是每年的春節,不僅價格高,更是一位難求。而自從2008 年年底開始 截彎取直的兩岸直航包機後,已經連續兩年,春節機票票價都會爆增。2009 年的票價飆到台幣 三萬兩千元(七千多人民幣),都相當於可以飛歐洲跟美加的機票價格,2010 年的票價也很難降 下來。如果是一家四口要回台過年,就算是以最便宜的轉機機票,也得負擔將近十萬元台幣。關 於國際和兩岸的機票價格,本文資訊是參考下列兩個網站:國際機票比價_FunTime 旅遊搜尋,

網址:http://www.funtime.com.tw/oveticket/。易遊網 - 國際機票專賣,網址:

http://www.eztravel.com.tw/airticket/fit/index.htm?gclid=CKjb5OuSkJ8CFYYwpAodPVOTbQ&WT.

mc_t=ADWOR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壹、 要進行持續性的流動需要經濟優勢的支撐

若是要能自由選擇何時能流動、能一次負擔多個家庭成員的機票費用,就需 要有相當的經濟能力自行負擔(或至少是所工作企業提供部分補助),才不用焦 慮發愁如何去籌錢買機票。以直航票價為例,對於台商而言,雖然會覺得直航票 價貴,但仍可以負擔家庭成員的機票費用,而不會造成家庭經濟的危機。有受訪 者的想法是與其回台灣,還不如花這些機票錢到國外旅遊聖地渡假。

不過對於部分受訪者來說,由於他們工廠規模較小,考量到人事成本的節 省,都是老闆夫妻倆親自管工廠,其他廠內職員都是請陸幹,常需要有人盯著工 廠的運作,這也使他們無法自由回台灣,但在「特別有事」或者是「放長假」的 時候也是能自由選擇何時能流動:

我一年回去一到二次,儘量放在過年這個時候 ,接下來要回去的話,

就是五一、十一,這邊放長假的時候,因為我工廠這邊平常上班的話不 能沒有人在管,只能挑大家都放長假休息的時候回台灣。(訪談對象 S090804-20)

貳、 職位及專業能力使台商社群擁有經濟優勢

台商社群的經濟優勢,主要來自他們在中國大陸所從事的行業、所擔任的職 位及擁有的專業能力,上述三個因素都反映在他們的薪資結構上。首先我們要先 了解台商的薪資結構。

對於大部分台資企業來講,派駐大陸企業台幹的報酬往往是參照臺灣企業的 報酬體系來制定的(劉玉照、王平、應可為,2008)。劉玉照、王平、應可為引 述黃同圳在1995 年的研究,說明台資企業對台幹的薪資安排有四種:一是按照 臺灣薪資加成給付,約 1.5 倍到 6 倍之間;二是臺灣薪資另加各種不同名目的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貼;三是臺灣薪資加大陸薪資;四是根據時間長短來確定。另外,還不同程度地 負責派遣人員的食、住、行、醫療、賦稅,攜眷成本或往返休假的機票等。

後來,隨著兩岸收入差距的縮小和成本的壓力,台幹與陸幹收入的差距也不 斷縮小,但在絕大部分企業中仍堅持台幹跟陸幹的薪資差距。按照最近幾年的調 查,台幹的薪酬基本上是臺灣薪資的 1.2-1.5 倍,外加住宿、生活補貼和探親機 票,總收入大約為同級別陸幹收入的 4-5 倍,普通工人工資的 10 倍(劉玉照、

王平、應可為,2008)。

能夠領這麼高的薪水,相對的也得付出相當的表現和專業能力。先以人數最 多的製造業而言,由於產品的製作過程多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術,這代表管理與 經營工廠的老闆和幹部們也需要相關的專業能力才能勝任之。尤其對於受僱到中 國大陸管理工廠的經理階級而言,更是需要一肩擔起工廠的運作與達成老闆的目 標。一位擔任副總經理的受訪者 S090731-09,他的老闆,也就是工廠的總經理 幾乎都在台灣,S090731-09 是幾乎一肩扛起在上海市的工廠管理:

我的廠的原料有90%都是要在這邊採購的,我的廠算是小的,不到一百 個人,這個廠的財務是我掌握的,我的想法跟大廠不同,我覺得小廠比 較好掌握,越小的越好掌握。工廠的採購、單價都是我在談的,所以一 百分之一百一定要接觸當地人。(訪談對象S090731-09)

但尤其是製造業的台商,因為「他們[大陸人]會學,然後自己出來開公司」

的因素,也逐漸面臨專業能力的失去優勢:

之前我在東莞是賣方市場,因為那個時候都沒有人在做這行,國營企業 的質量也不好,他們是抱著人民幣來求的,可是最近幾年,競爭對手一 個個出來了,生意就難做了。(訪談對象S090731-06)

不過,有的台商還是充滿信心,因為當地人就算也會做類似的產品,但是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產品質仍舊有蠻大的落差,因此他們對於自己的專業能力優勢是表現在對生產品 質的要求上,來維持企業的生產和獲利優勢:

台灣人在這邊要做最高等級的,做一般的拚不過那些阿六仔的。這邊陸 資敢開6%的稅,他們的成本壓低很多,我只能想辦法降低成本,提高 品質優先,讓我和陸資的價格不要差太多。我跟這邊的廠商談合作,品 質絕對是第一的考量,都會請他們先送樣品過來,如果品質不好,那就 不用談的。(訪談對象S090731-09)

對中國大陸台商而言,他們的經濟優勢確實使他們能有高度的流動能力,這 是讓台商能持續性的跨界,與維持兩地社會的連結的重要原因之一(耿曙,2008;

鄧建邦,2009)。但經濟優勢的背後仍然需要中國大陸所欠缺的生產技術,或者 是極強的經營管理能力做後盾,才夠格享有這種高薪資報酬。

第二節 跨國網絡的形成與持續性

大多數的台商跨國網絡都是始於經濟網絡的擴展,之後開始出現台商舉家遷 移的情形,形成跨國社會網絡。本文分別從跨國經濟網絡以及跨國社會網絡兩大 部分來說明跨國網絡的形成與持續的原因:經濟謀生與返鄉情感。

壹、 經濟謀生考量與跨國經濟網絡的擴張

一、 被迫擴張的跨國經濟網絡

龔宜君(2008:129)以「生成於亞洲的新興跨國資本」為題來形容台商的 跨界投資、生產的行動。後進的台灣企業在1980 年代以後為了要因應國外客戶 降低成本的壓力,以及國內生產成本的提高、新台幣的升值,不得不到海外投資,

這使得台灣企業跨界投資(或全球化)的軌跡從單一生產基地走向多邊生產。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宜君在文中主要以台商在台灣、東南亞、中國大陸的三邊生產模式為研究案例(龔 宜君,2008:131),而事實上,有些台商企業已經轉變成頗具規模的跨國企業,

他們的經營生產觸角已經不限於此三邊模式。龔文另外強調做為跨國資本的台灣 資本是一種說華語的跨國資本,作為一種社會資源的「海外華人」(over-seas Chinese)的網絡關係也受到台灣資本的使用,同時台灣資本也建構了一個包括 台灣人在內的華人經濟網絡。龔文是這麼描述台商─華人經濟網絡的興起過程:

這個新的華人網絡,基本上是以台灣製造業的跨國資本為核心,動員亞 洲各地的華人經濟精英。台商除了在投資地方與華人建立合作與雇佣關 係外,也隨著台灣跨國資本的全球化或區域化的分工佈局,而動員當地 華人到全球或區域不同的國家去……隨著台灣資本全球化以及區域化 程度的深化,這樣的海外華人動員也愈來愈普遍,一種新型態有別於東 南亞華人以貿易網絡為核心的台商─華人經濟網絡的正在興起中(龔宜

這個新的華人網絡,基本上是以台灣製造業的跨國資本為核心,動員亞 洲各地的華人經濟精英。台商除了在投資地方與華人建立合作與雇佣關 係外,也隨著台灣跨國資本的全球化或區域化的分工佈局,而動員當地 華人到全球或區域不同的國家去……隨著台灣資本全球化以及區域化 程度的深化,這樣的海外華人動員也愈來愈普遍,一種新型態有別於東 南亞華人以貿易網絡為核心的台商─華人經濟網絡的正在興起中(龔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