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上海市台商的流動能力與身份選擇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上海市台商的流動能力與身份選擇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9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碩士論文. 治. 政 上海市台商的流動能力與身份選擇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指導教授:湯京平. v. 博士. 研究生:蔡馥宇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感謝中華發展基金獎助研究.

(2) 謝. 辭. 我終於動筆了人生第一篇的謝辭。記得以往翻閱許多書籍與查找相關論文著 作時,我總喜歡欣賞作者於書卷開頭的自序和謝辭中敘說的種種感謝、寫作的靈 感來源、思想歷程,或者是能讓人會心一笑的寫作軼事。每次,我也會想到若也 有寫謝辭或自序的機會,我會怎麼樣去感謝在這段寫作過程中所受到的諸多幫 助,這些浮現在我回憶中一張張親切充滿溫暖的面孔。 最感謝指導教授湯京平老師耗費時間,大力幫忙我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研究方 法與文章撰寫的諸多指點,讓本論文能順利通過。 感謝耿曙老師帶領我進入台商研究與中國大陸研究的領域,和對我的許多肯 定和讚美,並且引導我發現本論文的研究主題。. 立. 政 治 大. 感謝口試委員:王振寰老師與鄧建邦老師對本論文的指正和建議。. ‧ 國. 學. 感謝魏玫娟老師傾聽我所遇到的許多困難,和給出寶貴的人生經驗與建議。. ‧. al. er. io. sit. y. Nat. 感謝台北大學的王信賢老師在大學時代為我奠定的政治學基礎,讓我得以順 利地從法律系轉到政治學領域。感謝郝培芝老師給我在準備轉換領域過程中的許 多肯定。. v. n. 感謝國發所的馬姐幫忙我申請田調後的經費報支,感謝助教佩琦學姐在論文 流程與打工等事物的提點,和政大研究發展處陳瑞英小姐協助我準備申請田調補 助的種種申請文件。. Ch. engchi. i Un. 感謝陸委會中華發展基金對本論文的全額經費補助。 在繁忙充實的田調過程中,最感謝帶領我進入田野的東亞所意植學姐對第一 次進行田調的我的許多提點、包容和體貼,跟學姐一起田調的這段時間,我學習 到許多人際交涉和深度訪談的技巧,更感恩學姐帶領我結識這些熱情、親切的台 商們,他們所提供的訪談資訊豐富了本論文的研究內容。 感謝許多學長、姐對我在寫作過程的建議、解惑與打氣:一齊前往上海的東 亞所瑞華學姊、為元學長、奕伶學姊在上海行對我的照顧和論文寫作的討論,家 煌學長的鼓勵跟打氣;政治所的世傑學長、易宏學長給我寫作上的建議。.

(3) 同學們在寫作過程中的彼此打氣是精神上的好戰友:感謝一起赴上海田調的 姿秀、以衡與志文,彼此互相照應和協助。感謝外交所的佳蓉對我的許多貼心關 懷。感謝國發所的懿紘、思盈、哲逸在每次聚餐時的打氣,願意傾聽我吐吐寫作 上的苦水;感謝同學們的關懷,佳樺、宛真、秀濱、家科、濟安、奎佑的友情支 持。 感謝蔡爸爸跟蔡媽媽在精神與物質上大力支持我念書,讓我無後顧之憂地撰 寫論文,感謝大弟宗軒跟小弟宗騁的加油和打氣。更感恩在今年三月逝世的奶 奶,您投注許多心力照顧我們,是這麼以我們三個孫子女為榮,祝您老人家在天 之靈能幸福、了無牽掛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感謝桃花源家人的精神支持和打氣:舒涵老師的溫柔關懷,秀娟、玉菁、朱 朱、親親、威心、佑葳、河馬、仲子、孟湧、孝恆和陳鵬,不時為常陷入焦慮情 緒的我給出溫暖的關心。.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感謝男友光磊的一路相伴,體貼與包容我在遇到寫作瓶頸的不安、焦慮,熱 心跟我一起討論,提供了許多寫作上的靈感。能夠與你相逢,讓我生命更加豐盛。. io. sit. y. Nat. 「日不知寢食, 夜也難安枕。 憶韶光之匆匆, 書謝辭而涕淚。」. n. al. er. 腳。. ‧. 最後,以某個失眠夜中靈光一閃的古詩改編,作為這段與論文奮鬥時光的註. Ch. engchi. i Un. v. 蔡馥宇,七月仲夏雷鳴時,於政大.

(4) 摘. 要. 全球化的移民浪潮湧現,各國紛紛透過放鬆移民限制吸引白領移民前往 投資和長期居住,展開對擁有資金和技術的白領移民之跨國爭奪,而活 躍於全球市場的台商即為其中之一。另外在台商研究之中,從經濟面向 研究者眾多,但台商的跨國生活與社會形態目前仍較少有學者關注,而 對於台商為經營跨國生活的身份選擇考量,相關研究仍屬有限。有鑒於 此,作者乃以上海市台商為研究案例,從跨國主義的移民研究所提出的 核心分析概念「跨國社會場域」出發,整理傳統移民研究中的人員遷移. 政 治 大. 因素,歸納出四種流動能力的要素,並結合公民身份理論,說明台商的. 立. 流動能力如何影響其在移居國的身份選擇考量。具體而言,根據作者初. ‧ 國. 學. 步調查發現,由個人能力、跨國網絡、全球觀所構成的流動能力,在穿 越國家所設下的跨界障礙後,能夠持續形成跨國社會場域,而台商為了. ‧. 要能夠維持其所賴以為生的跨國社會場域,來加以考量是否要選擇中國. y. Nat. io. sit. 大陸的成員身份或者是公民身份。如果台商的個人能力較弱、跨國網絡. n. al. er. 缺乏、經濟發展為主的全球觀,較傾向於會考慮選擇中國大陸的成員身. Ch. i Un. v. 份或者是公民身份來強化既有的跨國社會場域經營;反之則否。. engchi. 關鍵字:跨國移民、台商研究、流動能力、公民身份、身份選擇、跨國社會場域.

(5) 目 第一章. 錄. 全球化移民浪潮衝擊國族身份秩序………………………………… 1. 第一節. 世界各國的白領移民爭奪戰…………………………………… 1. 第二節. 白領移民的身份選擇邏輯………………………………………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二章. 良禽擇枝而棲?跨國移民對公民身份理論之挑戰………………… 9. 第一節. 跨國主義移民研究對國族的質疑……………………………… 9. 第二節. 移民現象對公民身份理論的修正………………………………10. 第三節. 人員流動因素……………………………………………………18. 政 治 大 上海市台商的身份選擇考量與流動現況……………………………27 立. 第四節 第三章. 研究架構…………………………………………………………23. 上海市台商身份選擇的不同考量………………………………28. 第二節. 上海市台商的流動現況…………………………………………36. 第三節. 小結………………………………………………………………46. ‧ 國. ‧. 大鵬逍遙遊?受訪案例的流動能力之分析…………………………47. y. Nat. 第四章. 學. 第一節. 第二節. 跨國網絡的形成與持續性………………………………………50. 第三節. 變動中的全球觀…………………………………………………55. 第四節. 小結………………………………………………………………63. n. al. er. sit. 個人能力是能否穿透跨界障礙的因素…………………………47. io. 第一節. 第五章. Ch. engchi. i Un. v. 結論:旅人世代的產生及困境………………………………………67. 第一節. 研究發現…………………………………………………………68. 第二節. 研究限制…………………………………………………………71. 第三節 未來的研究方向…………………………………………………72 參考文獻…………………………………………………………………………75 附錄一. 訪談名單………………………………………………………………81. 附錄二. 跨國社群成員訪談提綱………………………………………………83.

(6) 圖. 次. 圖一. 公民身份政策的三階段圖示…………………………………………12. 圖二. 全球資本對公民身份的轉變過程……………………………………18. 圖三. 本研究分析架構………………………………………………………24. 圖四. 跨界流動後財富增加示意……………………………………………38. 圖五. 成員身份的跨界變動…………………………………………………41. 圖六. 白領移民的跨國場域…………………………………………………42. 圖七. 台商社群的跨國社會場域……………………………………………43. 圖八. 政 治 大 情境一 M1=M2…………………………………………………………44 立 情境二…………………………………………………………………44. 圖十. 情境三…………………………………………………………………45. 圖十一. 全球觀的變遷路徑……………………………………………………64. 圖十二. 流動能力所形成的跨國社會場域……………………………………68. 圖十三. 流動能力、身份選擇、跨國社會場域的交互影響…………………70. ‧. ‧ 國. 學. 圖九.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7) 表. 次. 表一. 上海市的簡介……………………………………………………………6. 表二. 受訪者基本資料之特徵…………………………………………………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8) 第一章 全球化移民浪潮衝擊國族身份秩序 第一節. 世界各國的白領移民爭奪戰. 從二十世紀晚期開始的全球化,產生諸多議題深刻改變全球樣貌,其中與本 論文研究問題切身相關的有三個部分。首先,在二十世紀掀起的交通與資訊革 命,時間縮短,距離拉近,轉變成千里一線串起的地球村。貨品、技術、資本在 被「推平」的世界中暢行無阻,形成全球範圍的市場(楊振富、潘勛譯,2005)。 而在其中的企業為了面對越界而來的競爭與機會,紛紛建立起「全球生產網絡」 ,. 治 政 走向「全球佈局」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Cohen, 大1997; Moses, 2006),同時帶 立 動了比上個世紀更為頻繁的人員跨國流動現象,使離鄉背井、暫居異地「跨國社 ‧ 國. 學. 群」之存在成為常態(Gupta, 2004)。. ‧. sit. y. Nat. 隨著跨界的接觸愈加頻繁,以鋪天蓋地之姿席捲世界各地的全球文化面對本. io. er. 國文化的抗拒,這讓「認同」成為「全球時代」最為突顯和引起衝突的議題, 「差 異政治」(politics of difference)、「認同政治」 (politics of identity)成為全球化、. al. n. iv n C 後現代、後物質年代中,最顯眼的政治議題(石之瑜,1995;夏鑄九、黃麗玲等 hengchi U 譯,2002)。而身在其中,體驗最深,拉扯最劇烈的就是在跨國移動的「跨國社. 群」 :一方面緬懷故鄉,卻面對漂泊離散,另方面身處異國,卻難免被排斥質疑。 跨國社群所遭受的文化衝擊和融合問題,成為全球化浪潮下,最被關注的研究焦 點之一(Ong & Nonini eds., 1997; Ong, 1999)。全球化現象所帶動的大量人員遷 移流動、認同與身份定位的問題,亦成為當今許多國家面臨處理移民的重要課 題。在 2009 年 10 月發布的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9) ,更以《超越障礙:人員流動與發展》 (Overcoming barriers: Human mobility. 1.

(9) and development)為題,探討當今全球的移民狀況、影響與改善對策,1 顯示出 移民的課題相當受到國際的重視。. 而全球時代中的「地方」角色凸顯,成為替代國家參與全球活動的角色(Taylor, 1993; Saxenian, 1999) 。在此過程中又以「全球城市」 (global city)的角色最突顯。 全球範圍的資源流動,帶動資源組合的拆解與重組,重新聚集在「全球地理」的 中心—「全球城市」 (Sassen, 2001; Taylor, 2004) 。城市吸引、容納「跨國社群」, 即成為全球時代的象徵,因為全球流動、全球競爭、多元景觀等現象,如今都在 城市內展現。而城市又無法自外於國家的疆界,全球城市是國家與全球的重要接. 治 政 點,從全球城市的研究中能夠掌握國家在面對全球時代的變化百態。 大 立 ‧ 國. 學. 由上述三大議題可知,全球範圍的市場的形成,帶動了人員的跨國流動以及. ‧. 全球城市的興起,使得跨國而來的經濟競爭更加劇烈。在此同時,為了掌握更多. y. Nat. 能影響生產的資金與技術,此一經濟競爭轉變為各方—國家間、產業間、區域間、. n. al. er. io. 2005)的競逐。2. sit. 城市間、企業間—對「人才」或「高端人力」 (talents/human resources) (Sullivan,. Ch. engchi. i Un. v. 跨國而來的人才,一則可因應產業所需、填補國內不足;二則為提昇視野, 尤其是開發中國家極度缺乏的全球視野,如全球佈局的眼光、國際競爭的壓力 等。投資流向雖然由獲利決定,獲利潛能卻由「人才」判定(鄒應瑗譯,2003: 75) ,因此跨國資金的流動,總是緊追著跨國人才的步伐(Roose ed., 1998; Stewart, 2001; Krogh eds., 2005) 。所以,人才的「跨國流動」成為近年跨國網絡之間密切 互動所形成的「技術社群」 (technical communities) ,這也是如矽谷、竹科之類的. 1. 2009 年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請查閱 http://hdr.undp.org/en/reports/global/hdr2009/。查閱時間: 2009 年 10 月 5 日。 2 本論文所指的「人才」或「高端人力」 ,是有創造高附加價值能力的人,乃指具有專業技術的 科技人士,同時也包括所有跨國流動的企業經營、製造、服務人才。 2.

(10) 高科技園區核心競爭力所在(Saxenian, 1999; Saxenian & Hsu, 2001; Saxenian, 2006)。因而世界各國或者區域皆需要借重白領移民的資金與技術促進其經濟發 展與產業轉型。. 關於資本家、高端人力、專業人才、技術移民跨國流動之研究,都是屬於移 民研究的範疇。不同於從事低技術和勞動的藍領移民,他們被歸類為白領移民。 藍領移民是傳統移民理論的研究焦點,這些移民大多屬於弱勢的社會底層 (underclass) ,多為生計所迫要往發達的地區尋求工作和生存機會,而由落後的 地區往發達的地區移動,由此發展出的移民理論,如推拉模型、移民經濟、雙層. Heisler, 2000; Papastergiadis, 2000; Stalker, 2000)。. 學. ‧ 國. 治 政 勞動市場(dual labor market)等角度出發,解釋藍領移民的流動 大 (Portes & J. Böröcz, 立 1989; Stalker, 1994; Sassen, 1995; Granovette, 1995; Portes, 1995; Taylor, 1999; ‧. sit. y. Nat. 白領移民的身份往往屬於能全球自由流動的專業人士。有學者注意到,伴隨. io. er. 著全球化的跨國公司而來的是跨國資本家階級的出現,這群白領移民由跨國企業 的主管成員、全球化國家的官僚主義者、政客、專業技術人員和在商品、媒體方. al. n. iv n C 面的消費主義菁英所構成(劉欣、朱曉東譯,2002) h e n g c h i U 。這些成員控制著大部分的. 世界經濟,成為溝通本土與全球的橋樑和中介。他們的興趣在全球,而不是地方 或國家。他們屬於跨國移民群體中的一小部份,卻掌握了絕大的影響力(閻紀宇 譯,2008)。雖然不同學者嘗試利用一些形成中的概念—如「跨國主義」 (transnationalism) 、 「跨國社群」 (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 、以及「去領域性」 (de-territorialization)等—建議初步的理論模型和分析架構,但仍然缺乏較具系 統性的理論(Basch, Schiller & Blanc, 1994; Khagram & Levitt eds., 2008; Papastergiadis, 2000)。. 為了要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勝出,國家或區域所採取的吸引白領移民到來投資 3.

(11) 或奉獻技術的移民政策是重要的觀察重點。移民研究有跨學科之性質,但長久以 來,對於所謂「移民理論」的建構是屬於經濟、人口、及社會學者的研究範圍, 較少學者從政治層面研究移民現象(盧倩儀,2006)。移民政策是決定移民模式 的重要因素,也主要決定了全球移民的範圍(Meyers, 2004: 3) 。由於當前世界各 國的白領移民政策絕大部分都以提供快速取得居留權、永久居留權,甚至是該國 的公民身份為主要的誘因,希冀能達到「引才又留才」的效果。公民身份政策成 為白領移民政策的核心要素,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白領移民的流動方向與選擇移 入國的考量。. 治 政 如同汪宏倫(2009:75)特別用「國際檔案分類系統」形容「民族國家的制 大 立 度成為整個世界的運作模式,與人們認知現實的基礎」。當全球社會的運作以民 ‧ 國. 學. 族國家為基本的組成單位,至少要擁有一組國籍與公民身份成為一種生活在地球. ‧. 村的必要標籤,成為無國籍之人就等於是成為在國際社會中頓失依靠的孤兒。但. sit. y. Nat. 是在跨國人員流動如此頻繁下,國家以公民身份政策作為招攬白領移民的政策手. io. er. 段,是否意味著民族國家的公民身份的國族象徵愈加鬆動?尤其對於跨國社群而 言,如何在雙重或多重的生活空間,選擇適當的公民身份,不僅僅是生活的便利. al. n. iv n C 性考量,也關係到如何認同或效忠哪一個國家的抉擇。 hengchi U 第二節. 白領移民的身份選擇邏輯. 有別於一般的移民文獻所述,移民在移居國會因不具有公民身份而無法享受 到某些社會福利、工作權的保障,讓他們在移民國的生活相當不便,也為了要解 決這個難題,移民都會希望能爭取到相關的權利,以保障他們在移居國的生活。 但從本研究在上海所觀察到的台商皆沒有出現此行為。3 這也與以往的公民身份 3 2009 年的夏天,作者隨著研究團隊第一次進入中國大陸的田野,發現不同於一般移民文獻所 4.

(12) 理論所認為的公民身份對移民的重要性,出現理論與經驗的落差。誠如 Bauman (張君玫譯,2001)所言,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一種新的全球階層化,「移動自 由」的有無造就了「流動」與「固著」兩種階級。對此種新的全球階層化現象而 言,公民身份就有所相應的不同意義。. 為何在上海市的台商不會去爭取公民身份?怎麼選擇身份的考量可能是認 同、生活的方便性或者只是單純的隨遇而安等多重原因,而本研究所觀察到流動 能力的保持,可能是主要的原因。這也是本研究接下來所要處理的研究問題。. 立. 研究方法. 學. ‧ 國. 第三節. 政 治 大.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及半結構式問卷為主,並且以上海市為. ‧. 田野調查的場域,執行研究的流程以及執行過程中所遇到的研究限制皆在本小節. io. sit. y. Nat. 後段詳細說明之。. n. al. er. 一、 研究地點與資料蒐集. (一) 為何選擇上海市?. Ch. engchi. i Un. v. 考慮到田野場域的便利性、訪談對象的可得性,以及能夠代表全球城市此一 新興全球化現象,足以呈現資金與人才競爭,跨國社群匯聚的樣貌,本研究選擇. 載,移民會向移居國爭取跟公民身份有關的權利。本研究所走訪的上海市台商社群,反而不覺得 十分必要去爭取當地權益,縱使他們常常提及中國大陸的醫療水平太差,醫療服務態度很差,擔 心子女在大陸受教育會不會被同化,勞動合同法的實施讓他們的經營成本增加許多等種種困擾。 而本研究所訪談到的台商有不少是想要在中國大陸長期經營,他們的孩子許多也就讀當地的學 校,從幼稚園到大學各個階段都有,其中不少的父母鼓勵或至少不反對孩子之後在中國大陸就業 發展。不過每年他們都會撥出時間回到台灣,探望在台父母、親戚、朋友,或者是辦理公事、使 用健保醫療。他們的表現就是相當典型的跨國社群,可是他們並沒有出現傳統移民文獻所述的, 將拿到當地社會的公民身份或者是移民的權利看成重要的大事,也沒有出現集體行動去向移居地 政府爭取居住當地的權益。 5.

(13) 了上海市做為田野場域。上海市為中國大陸一級的直轄市,相較於政治中心的北 京市而言,上海市被稱為是中國大陸的經濟首都,也同時被評價為世界級城市。 4. 上海市也是重點發展城市,目標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工商時報》 ,2009/03/26:. A8 版)、航運服務中心(《中國時報》,2009/04/06:A9 版)。在產業結構部分, 雖以工商業、金融等服務業為主,也設立了張江科學園區。上海市內聚居許多分 區居住外國社群,台籍社群主要是集中在虹橋,西方人士、日、韓籍社群是集中 在古北區(李麗,2006),相當有幫助於個案的尋找和深度訪談的進行(請參下 表一)。 上海市簡介 政 治 大 城市的重要性 產業結構 立 表一. 城市治理 體制. ‧ 國. 直轄市. 學. 上海市. ‧. ◎ GaWC 評價:1 級 以工、商業、金融等 虹橋:台籍社群 世界都市+(Alpha+) 服務業為主,有張江 古北:日、韓 ◎ 中國大陸的經濟發 科學園區 展指標城市,也是重點 發展城市,目標成為國 際金融中心、航運服務 中心. n. er. io. sit. y. Nat. al.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二). 跨國社群聚集. Ch. engchi. i Un. v. 訪談抽樣與資料特徵. 本文主要以深度訪談及半結構式問卷(請參照附錄二)為主。由於本研究的 研究問題為「台商的流動能力是否影響其身份選擇」,而這個問題的考量是相當 個人主觀的、特殊的心理狀態,也受到社會脈絡的影響,並且會隨著時空背景的 4. 在 GaWC 的世界級城市名冊 2008 年版的排名中,上海被列為第 1 級世界都市+(Alpha+) 。全 文網址為:http://www.lboro.ac.uk/gawc/world2008t.html。GaWC 全名為「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 究小組與網絡」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GaWC) ,於 1999 年起, 以英國英格蘭萊斯特郡拉夫堡的拉夫堡大學為基地,嘗試為世界級城市定義和分類。世界級城市 名冊是以國際企業的「高階生產者服務業」供應,如會計、廣告、金融和法律為城市排名。GaWC 的名冊確認了世界級城市的 3 個級別及數個副排名。 6.

(14) 變遷而有所不同,會呈現其複雜性。因而本研究是以質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結 合半結構式的訪談問卷,並以「關鍵報導人訪談」(key informants interviewing) 之方式,此方式是指與具有專門知識、地位或溝通技巧的個人,作深入的訪談, 他們願意和研究者共同分享知識與技巧(Spradley, 1979) 。. 在深度訪談的個案選擇方面,選擇台商的跨國社群成員為主,一方面前往上 海市投資經營的台商符合本文中所指涉的白領移民的定義,另方面台商在上海市 已經形成一股人數眾多且具代表性的外來移民群體,也是本研究容易從中尋找訪 談個案的白領移民群體。本研究同時採用滾雪球的方式,透過熟悉上海市的台商. 治 政 社群之相關人士介紹受訪對象。 大 立 5. ‧ 國. 學. 本研究所分析的訪談資料是為 2009 年 7 月 7 日~2009 年 8 月 25 日迄,在 上海市所訪談的 39 位受訪者,其中男性有 24 位,女性有 15 位,女性比例接近. ‧. 四成。所從事的產業有 23 位是製造業,比例為 58.9%為最高,服務業為 4 位,8. y. Nat. sit. 位是從事其他產業,4 位是仍在就讀的學生和待業中的台人。若以職業來看,其. al. n. 6. er. io. 中以親手經營自有企業的中小企業主(也就是狹義的台商)為最多數,共 17 人,. i Un. v. 比例為 43.6%,其次是受雇的經理階級總共 15 人,專業階級為 3 人,無職業. Ch. engchi. 的有 4 人。本研究的受訪者只有 2 位擁有中華民國以外的國籍,其餘 37 位都是 持中華民國護照,全部的受訪者都是拿台胞證進出中國大陸。而移居大陸的時期 7. 主要是集中在 1990 年代初到 2000 年初的第三波登陸潮,有 28 位,比例為 71.8. %,其中受訪的台商配偶、子女皆在這個時期前來,占了 10 位。另外在 1980 年代末開始的第一波即西進的有 6 位,在 1990 年代初的第二波前來的有 5 位(詳 5. 既然台商社群是本文的研究對象,本研究先說明所採用的台商定義以及訪談資料(訪談名單請 參附錄一) 。本研究的「台商」是採廣義的定義「以獲利經營為目的而持續旅居國外的台灣人」, 同時包括了「老闆級的台商」 (狹義的台商)跟「幹部級的台商」 ,並且每年居住於移居國三個月 以上(耿曙,2008:5) 。 6 本研究在此項的人數統計也包括共同經營企業的台商配偶。 7 本研究所分類的登陸時期,第一波為台商西進之初,約在 1980 年代末與 1990 年代初;第二波 為台商投資逐漸壯大的階段,約在 1990 年代初期以後;第三波是在 1990 年代末,尤以 2000 年 台灣總統大選以及 2002 中國大陸加入 WTO 之後。 (耿曙,2008:10-11) 7.

(15) 細的說明請參表二)。 表二 類別. 性別. 產業別. 次類別. 樣本數. 男性. 24. 61.5. 女性. 15. 38.5. 製造業. 23. 58.9. 服務業. 4. 10.3. 其他. 8. 20.5. 無業/待業. 4. 10.3. 17*. 43.6. 9. 23.1. 企業階級 職業別. 高階台幹. 經理階級. 政 治 大6 3. 15.4. 4. 10.3. 37. 94.9. 中階台幹. 專業階級. 立 學生/無業. ‧ 國. 2. 第一波. 6. 第二波. 5. Nat. 28**. 71.8. 12.8. io. 100.0. er. (N=39). 15.4. sit. 第三波. 5.1. ‧. 登陸時期. 雙/多重. 7.6. 學. 單一. 國籍. 百分比(%). y. 項目. 受訪者基本資料之特徵. * 本研究訪談對象中共有 4 位台商配偶,雖然她們都沒有職位,但都是擔任公司財管的角色參與. al. n. iv n C h e 4n位台商配偶、6 **第三波的人數增高,是因為本研究受訪的 g c h i U位台商子女,都在此時期登陸。 公司經營,因此本研究也將 4 位台商配偶列為企業階級。. 二、 研究流程與限制 雖然用滾雪球的方式,導致選樣偏差,但基於下列原因,應不至於影響研究 效度:首先,本研究專注於較少數的個案,是因為本研究想要更深入發掘在正式 制度面的移民政策之外的隱性規則,所以所挑選的訪談對象是必須能全盤瞭解整 個白領移民社群狀況,才能對本研究的研究問題有所幫助,而符合此種條件的訪 談對象本就少數。其次,所能利用選樣的關係雖有限,但與研究的主要變數無直 接的關連,如果選樣有失誤,不會直接削弱所得結論。. 8.

(16) 第二章 良禽擇枝而棲?跨國移民對公民身份理論之挑戰 由於本文的研究問題是白領移民的流動能力是否影響到其身份選擇的類 型,因而本章檢視與此問題相關的理論。首先從跨國主義的移民研究開始,跨國 移民在其跨國社會場域所表現出的對母國與移入國的雙重政治參與以及雙重效 忠,對於傳統的公民身份理論造成挑戰。再者,本研究將回顧公民身份的相關理 論,以及其如何回應移民所造成的衝擊。其次,本研究從過往的移民理論以及台 商研究中檢視目前尚未受到深入討論的移民的流動能力因素,並且初步歸納出四 種構成流動能力的因素作為本章最後一節的研究架構的分析概念。. 立. 跨國主義移民研究對國族的質疑. 學. ‧ 國. 第一節. 政 治 大. 建立於二十世紀九零年代的跨國主義理論,是由三位美國人類學學者 Linda. ‧. Basch、Nina Glick Schiller、Chistina Blanc 將原本在經濟學、社會科學、文化研. y. Nat. sit. 究被廣泛使用的跨國概念引入移民學領域,以拉丁裔移民的經驗研究為基礎,較. n. al. er. io. 為系統的提出跨國主義的概念、理論和分析框架。它做為移民研究的新方法,在 歐美學界得到廣泛重視。. Ch. engchi. i Un. v. 跨國主義的移民研究指的是:「移民形成與維繫的多重的連結原籍地與定居 地之間的社會關係的進程」。它強調當代移民建立了跨越地理、文化和政治邊界 的社會場域(social fields)。跨國主義也因此成為「將民族國家疆界以外的人民 與機構連接起來的多重關係和互動」(Basch, Schiller & Blanc, 1994; Khagram & Levitt eds., 2008; 吳前進,2007)。. 跨國主義觀點認為最好以「跨國移民」 (transmigrants)來理解當代的移民。 這群跨國移民的日常生活是依賴於跨越國界的多重性和經常性的相互聯繫,其公 9.

(17) 民身份是在一個以上的國家構建的(Basch, Schiller & Blanc, 1994: 7) 。她們引入 Pierre Bourdieu 的場域理論,提出「跨國社會場域」 (transnational social field)概 念,使其成為分析移民跨國主義理論的核心概念,這種跨國場域是由不斷增長 的、過著雙重生活的人組成:她們說著兩種語言,同時在兩個國家建立家園,通 過經常性的跨國聯繫而謀生(Basch et al., 1994: 27-30)。. 跨國主義理論主張人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公民模式:公眾需要的是作為人的 權利,而不是作為民族一員的權利(Ong, 1999;Itzigsohn, 2000;Tan, ed., 2005), 它要求承認民族多樣性和多重認同。因此,從跨國主義角度研究移民的政治選擇. 治 政 問題,通常集中在移民在移出國和接受國之間的身份認同經歷。跨國網絡將母國 大 立 與移入國聯繫起來,推動人們對這兩個空間的參與,這就對政治共同體要求其成 ‧ 國. 學. 員單一效忠提出了挑戰,從而導致對共同體結構和國家之間的平衡重新加以界定. ‧. 的要求。多重成員身份與多重效忠使得公民身份(citizenship)的概念受到質疑。. er. io. sit. y. Nat. 一個人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只屬於單一民族國家的原則不再適用。. 但是跨國主義觀點的移民研究對其所提出的跨國社會場域的概念仍缺乏更. al. n. iv n C 深入的理論定義,也無法對全球化中快速流動的白領移民行動邏輯做出更具系統 hengchi U 性的解釋,這也是本研究嘗試要去著手討論之處。. 第二節. 移民現象對公民身份理論的修正. 因為移民是否能流動,往往是決定於移民的移入國願不願意開放疆界讓移民 進入,這同時涉及到接收國對於願意接收的移民類型的偏好選擇、接收移民的配 額、移民在接收國可以享有和負擔的權利義務。雖然不管有沒有開放疆界,都可 能會有非法移民的問題,但只要移入國開放疆界,就可能提高他國人民移民該國. 10.

(18) 的意願,甚至帶動起移民的浪潮。上述移入國對於移民的管制政策,就是移民政 策。. 移民政策分兩大部分,一為移民控制/管制政策,二為移民的居住政策。移 民控制政策關注永久性移民、短期移工和難民的允許和選擇,和對非法移民的限 制,這也是狹義所談的移民政策(Meyers, 2000)。Meyers 從移民政策的制定過 程,來評估不同的理論對於國家決定接受多少移民、何時接受、接受類型和族群 來源的解釋能力,他提出六種移民政策理論途徑,分別是「馬克思主義途徑」 (Marxism) 、 「國族認同途徑」 (the “national identity” approach) 、 「國內政治途徑」. 治 政 (the domestic politics approach) 、 「制度途徑」 (institutionalism) 、 「現實主義途徑」 大 立 (realism)、「自由主義途徑」(liberalism)。 8. ‧ 國. 學 ‧. Meyers 也觀察到近年來各國移民政策趨同的情況,這是源於世界各國追求. y. Nat. 經濟發展模式的趨同,導致許多國家都希望爭取技術人才和投資移民(Meyers,. er. io. sit. 2002)。而 Meyers(2004: 10)歸納其分析五個歐美國家的移民政策的結果,提 出一國的社經因素、對外政策與所接受的移民類型三者間的互動決定了移民政. al. n. iv 9 n C 策,但其所分析的案例皆為歐美國家,缺少對亞洲國家的移民政策分析。 hengchi U. 鑒於. 相關移民的規定和政令相當繁瑣,為了使研究聚焦,本研究是以公民身份政策為 核心的移民政策出發。. 本研究所指的公民身份政策,視為一種漸進的過程:從外國人初入境到歸 化、取得身份證的這段過程中,將經歷不同階段的身份調整,包括居留、永久居 留、正式公民身份的三個階段。本研究將「公民權利」切割成社會權(社會福利) 、 經濟權、參政權三大部分,移民在不同階段會取得不同部分的公民權利(如圖一 8. 六大移民政策的理論途徑,可參考 Meyers (2000)。 請參考 Meyers (2004),在本書中分析了美國、德國、法國、英國和荷蘭五個國家的移民政策的 歷史演進過程和主要影響因素。. 9. 11.

(19) 所示)。其中「居留身份」是指暫時停留,需要每隔一段時期去更換簽證。取得 永久居留權的外來白領移民是「準公民身份」,享有部分國民擁有的經濟權、社 會福利,但不被給予國民專屬的參政權。公民身份則是歸化後的白領移民,成為 國族的一員後,在經濟權、社會權及參政權方面皆享有完整的公民權利。. 居留身份. 永久居留(準. 公民身份(有. 暫時停留. 公民,享經濟和 社會福利). 經濟權、社會福 利和參政權). 立. 國族成員. 學 圖一 公民身份政策的三階段圖示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 ‧ 國. 外國人. 政 治 大. sit. y. Nat. er. io. 一、 公民身份與公民權利. al. n. iv n C 移民的公民身份(citizenship)在西歐、北美等位於世界體系核心的國家內 hengchi U. 部,早已爭辯許久,同時也是政治、社會、法律等相關領域的研究焦點之一. (Koopmans, 2005)。而且在現今國家對人才的激烈競爭中,公民身份已是國家 吸引移民的政策誘因(曾嬿芬,1997:37-67)。10. 由於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牽涉到兩個獨特但同時進行的過程:第一、與鄰國 之間建立安全、確定的國界。第二、維持邊界內經濟、政治、社會、以及族群文. 10. 曾嬿芬(1997)將此稱為「移民身份的商品化」 ,藉著商品化的概念,企圖描述一個移民身份 越來越容易為有財力的人所取得的過程。在 1980 年代出現全球性的移民市場,許多國家為了競 爭彼此競爭移民的人力與財力資本,在這個移民市場內提出各種商業移民方案,全圖以移民身份 交換資本投資的方式,爭相吸引全球經濟菁英前往居留。 12.

(20) 化面向的整合。正因為外國人的進出與存在對上述過程有基本的衝擊與影響,移 民政策制定者勢必回應民族國家以上兩個重要面向(Brubaker, 1992) 。公民身份 的標示就是最明顯的國家和民族如何管控、接納、排除外國移民進入共同體的最 佳方式,它決定了誰是國家的成員、誰對國家負有責任、誰的權利受到國家保護, 也為公民社會中的個人交往提供法律框架,同時也能享受關於公共衛生保健、教 育和社會保險的經濟利益。所以,公民身份是保證在一個政治共同體中,所有公 民的權力平等,且有一套相同的制度保證這些權利(Bauböck, 1991: 28) 。在經濟 全球化所帶動起的移民浪潮,形成了穿梭大洋間的跨國社群,這些長期生活在移 居國的移民對於移居國的公民身份政策也造成程度不一的衝擊和改變。. 立. 政 治 大. 但上述的說明還無法將公民身份提出較為清楚的輪廓說明,本文是以自由主. ‧ 國. 學. 義的公民身份理論主要的理論依據,自由主義的公民身份理論所討論的許多爭議. ‧. 點都與移民所面臨的問題相關。. y. Nat. er. io. sit. 如同 Castles & Miller(賴佳楓譯,2008)的觀點,他們認為公民身份不單 單只有身份的證明、護照的取得,也包含更多性質和內容,需要從公民權、政治. al. n. iv n C 權與社會權利來考慮公民身份的內容。Marshall(1992)在其著名的著作 hengchi U.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對「公民身份」提出界定,公民身份是由「公民權利」 (civil rights) 、 「政治權利」 (political rights) 、 「社會權利」 (social rights)三種權 利構成──公民權是公民社會的成員所享有的對抗國家的權利;政治權利是能對 國家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的權利;社會權利是能夠向國家訴求照護的權利。. Marshall 的觀點雖然提出了公民身份的理論架構,卻沒有考慮到隨著社會變 遷,社會與國家之間關係的變化也會使公民身份的意涵產生改變。後來的學者 Michael Mann 和 Bryan Turner 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理論。Faulks 在其著作中分別 對於兩者的理論做介紹跟比較(陳岐、耿喜梅、肖咏梅譯,2008:105-111)。 13.

(21) Mann 的觀點是由上到下的公民身份理論,主張現代的公民身份是統治階級所使 用的一種工具,為了維護統治地位的需要,利用公民身份的給予以控制各種潛在 的破壞力,尤用來應變中產階級的崛起與工人階級的壯大。而 Turner 則批評 Mann 過度強調公民身份作為統治階級策略的一面,忽略了各種由下而上的社會運動對 於公民身份的形塑,同時也批評 Mann 過份重視階級的意識形態,忘記了社會上 種族和民族的差別。Faulks 指出 Turner 自己也沒有建立起一套包含各種社會劃分 因素的公民身份理論,同時他跳過公民身份所隱藏的性別不平等的問題。. 不過無論 Marshall、Mann、Turner 都無法對公民身份的概念做出較令人滿意. 治 政 的定義,適用於全球時代的人員流動分析。Faulks(2000)換個角度去界定組成 大 立 公民身份的權利,他指出 Marshall 所提出的公民權和社會權利之間潛藏著緊張關 ‧ 國. 學. 係。公民權利有利於資本主義下資本家追逐財富,可是社會權利是需要國家的稅. ‧. 收收入來支持,會因而削弱資本家逐利的行動。Faulks(ibid: 110)認為 Marshall. sit. y. Nat. 理論中的公民權利最好被改稱為「市場權利」(market rights),因為經濟財富的. io. er. 流動才是決定公民身份擴張或收縮的關鍵因素,尤其很明顯顯示在經濟不景氣時 期,人們會更強調市場權利,甚至會犧牲以稅收為基礎的社會權利。. n. al. Ch. engchi. i Un. v. 公民身份理論同時有著普世人權與國族認同的雙重矛盾。Faulks(2000)指 出兩種看法,第一種是封閉的、以國家為中心的公民身份,國與國之間的分界, 無論是空間或文化的分界,都決定誰能擁有公民身份,公民身份需要跟國族認同 結合,才是有意義的身份。第二種是隨著自由主義傳統的演進,才發展出普世平 等的信念,這也讓自由主義的公民身份為弱勢團體的訴求提供強大的論述力量, 使他們能夠主張差別待遇的現象本身就是侵犯了人的基本權利,損害了人性尊嚴 的基礎,普世人權的看法認為公民身份需依據居住地,而非民族色彩,必須要將 民族跟國家區分開來。Faulks(2000)結論出國家跟公民身份的根本矛盾:「國 家是排他的共同體,公民身份則是普世的身份,兩者很難相容。」 14.

(22) 而 Lenski(1984: 82)從資源分配的觀點將公民權稱為「獨特潛在的資源」, 把公民身份視為一種重要的制度化權力分配體系,是不同分配原理之間的鬥爭促 使公民身份地位由少數人獨占,轉變為絕大部分的人民平等享有公民權利 (Lenski, ibid: 428-430)。許多缺乏其他權利地位基礎的人和許多追求社會平等 的人,常常聯合起來,設法將造成社會不平等的其他資源降到最低程度,以提高 公民權的價值。因此公民權不像其他的權力來源,不把人民分為「有」和「沒有」 , 尤其在較進步的現代工業社會國家,公民權是唯一為大眾同時分享的重要權利的 來源(Lenski, ibid: 83) 。但 Lenski 的觀點有兩個缺點:第一,由於本書成書時,. 治 政 全球化的現象尚在醞釀,作者未能預見到移民湧入後對移居國公民身份造成挑戰 大 立 的現象。移民的大批遷移,造成民族國家內部出現許多沒有享受移居國公民身份 ‧ 國. 學. 的非國族成員,而這些外國移民也成為另一波爭取公民身份的主要群體。第二,. ‧. 作者所寫作的社會分配體系,是屬於封閉的單一社會體系,只侷限在國家內部的. io. er. 法解釋全球化移民現象所造成的階層分化。. sit. y. Nat. 分析,沒有擴及到不同國家內部社會體系的比較,所以作者的社會階層化理論無. al. n. iv n C 不過本研究認為仍可從 Lenski h e所提出的分配體系的概念,對於白領移民的 ngchi U. 流動現象分析有所啟發。首先,作為重要的一種制度化權力來源的公民身份,其 所分配的是國家提供的公共資源,這些公共資源絕大部分是外來移民所必需的, 而外來移民必須要獲得公民身份這種制度化的權力基礎,才得以進入國家的公共 資源分配體系。但是白領移民卻沒有爭取的行動,也不會想要選擇移居國的公民 身份,這顯示白領移民擁有其他的權力分配體系,能夠讓他們得到想要的資源。. 二、 移民對公民身份理論的衝擊與修正 由於當代民族國家的鞏固使得公民身份穩固下來(Brubaker, 1992) ,但逐漸. 15.

(23) 增多的移民會對這種穩固的公民身份造成挑戰,隨著移民在移居國停留時間增 長,若其相關的權利和義務仍付之闕如,會對移入國造成漸增的政治問題。現有 的公民身份理論只關注在規範層面的討論,公民做為單一共同體的成員,規範性 的權利與責任,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缺少對於移民在移居國長住之後的所應具 有的權利與責任為何?. Brubaker(1989)是最早將公民身份的重點放在移民的經濟、社會等實質權 利的學者,主張以成員身份(membership)這個更廣泛的概念來理解這個趨勢。 成員身份是關於人在某一國家居住以及工作並發展出越來越多的社會性關係事. 治 政 實(曾嬿芬,2008)。Brubaker(1989)認為大部分的移民比較不在乎公民身份 大 立 中的政治面向與意涵,經濟、社會層面的參與才是他們最關心的權利。也因此在 ‧ 國. 學. 為移民設計成員身份制度政策時,逐漸有採取將公民身份(政治面)與權利身份. ‧. (社會經濟面)區分的趨勢,也因此成員身份的概念會比公民身份,更容易理解. y. Nat. 當代移民所擁有的各種身份狀態與相應之權利義務。許多國家設計出一種賦予移. er. io. sit. 民除了政治權之外的成員身份權利,此被 Tomas Hammer(1989)稱為「準公民 身份」 (denizenship) ,通常以永久居留權的方式賦予。當一個移民作為 denizen,. al. n. iv n C 其成員身份特徵是介於已經歸化移居國的公民與上處於短暫居留的外國人之間。 hengchi U 三、 世界公民的建立與挑戰. 全球化所帶起的大量移民現象,對公民身份造成挑戰。Faulks 在著作 Citzenship 也討論到全球化對公民身份性質的轉變(Faulks, 2000: 132-161) 。Faulks 認為當今需要超越傳統的安全觀念去重新塑造公民身份。他不認為普世人員的主 張完全取代公民身份。因為國家治理與政治課責性的需要仍視須以公民身份為基 礎。但是持世界民主(cosmopolitan democracy)觀點的學者們希望能夠加強全 球民主治理機制,來建立一種「世界公民」(cosmopolitan citizenship)概念。 16.

(24) 然而 Faulks 從歐盟欲建立歐洲公民的經驗來看,馬斯垂克條約(Maastricht Treaty)試圖創造歐洲公民的努力失敗,仍然無法切斷國籍跟公民身份的關係。11. 四、 移民的行動邏輯:彈性公民身份觀點的提出 但不管公民身份或者是成員身份,公民權利理論是以國家為分析單位,依照 著一個看似不證自明的前提假設:移民都是準備在移居國落地生根,為了要被「同 化」 、 「整合」到移居國社會中。相反的,跨國主義觀點則強調超越「國族主義的 方法預設」(methodological nationalism)。誠如 Wimmer 與 Glick Schiller 指出 的,受到方法論上的國族主義的思維限制,所以習以「視民族化界定的社會領域. 治 政 為自然的分析單位,把民族國家自然化的傾向,因而生產出容器式的社會觀點, 大 立 在這個社會中,包含一種文化、一個政體、一個經濟、和一個限定範圍的社會群 ‧ 國. 學. 體」 (Wimmer and Glick Schiller, 2003: 579) 。因此,跨國主義觀點,傾向不將「移. ‧. 民」視為一個整體,而凸出其具有高流動能力的白領移民來看,對跨國移民而言,. io. er. 跨界流動的便利性,並且能依據自己的行動邏輯流動。. sit. y. Nat. 獲得移居國的經濟權、社會權利並不是首要考量,他們所在意的是如何維持他們. al. n. iv n C 根據這個觀點的所發展出來的研究,以王愛華 h e n g c h i U(Aiwa Ong) 最具啟發力。. Ong(1999)從對華商的跨國行動邏輯的研究中,提出所謂「彈性的公民身份」 (flexible citizenship),國家與移民皆將公民身份視為一種能聚積資本與權力的 工具。Ong 認為全球化造成資本主義的轉型,在「晚期的資本主義」(late capitalism)的影響下,彈性的資本積累方式主宰了商業哲學、財務金融、生產. 體系、勞動市場與消費的模式,讓跨域的企業活動「去中心化」 (decentralization) 、 往邊陲地區設置的工廠、重新建構的銀行與投資關係,這些適應策略刺激了新的 全球生產、金融和行銷方式的形成。這種改變也使得個人和政府必須發展出對於. 11. 不過,Faulks 認為,公民身份已經無法再如以往與封閉、排外的政治社群維持緊密關係(Faulks, 2000: 161) 。 17.

(25) 公民身份和主權的彈性思維,以做為累積資本和權力的策略(影響過程如圖二所 示)。後發國家將公民身份視為控制移入者的手段,是細緻化的疆界重塑過程; 移民將公民身份視為欲追求最佳生存利益的行動策略。Ong 以華人的海外離散社 群為研究對象,從東南亞的華商與在美西的港商的經驗出發,指出他們是依據自 身的行動邏輯,彈性利用不同的公民身份到不同地方尋求經濟利益或者是政治安 全感。. 國家經發. 轉型. 政 治 大 促進. 強化控制. 立. 全球資本. 改變. 公民身份. y er. io. sit. Nat. 吸引與積聚. 改變. ‧. ‧ 國. 學. 跨國移民. 帶動. n. 圖二 全球資本對公民身份的轉變過程 al v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ni C. hengchi U. Ong 指出全球資本的自由流動,影響了公民身份在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跨國 移民兩方面不同意義的轉變,但卻沒有詳細說明移民所根據的行動邏輯是如何被 決定出來的,因此本文在下一個小節先從過往的移民研究中去尋找決定行動邏輯 的相關線索。. 第三節. 未受深入討論的人員流動因素. 既然流動能力是解釋白領移民跨界行動的重要因素,所以本研究需要先定義 18.

(26) 「流動能力」 ,以及相關的評估指標。2009 年十月發布的以移民為年度主題的聯 合國發展報告中將「人員流動能力」 (human mobility)定義為「個人、家庭或團 體有選擇居住地的能力」,這不同於「改變一個人居住地的行為」的「人員流動 (human movement)」 (UNDP, 2009: 15) 。 「人員流動能力(human mobility)」更 強調個人、家庭或團體的「選擇能力」 。本研究認為此定義雖然點出「流動能力」 的行動者能動性,但它仍然過於寬泛,無法提供可深化相關研究的具體指標。 「流 動能力」往往是多重因素促成,下文將整理傳統移民研究中的人員遷移因素,以 更具體擴充「流動能力」的內涵。. 政 治 大. 一、 當前移民研究所討論的人員遷移原因. 立. 以往的移民研究對於人的遷移動機做了許多的討論。最早的移民理論,是推. ‧ 國. 學. 拉效應(push-pull effect) ,由於經濟景氣的循環,導致景氣低迷的國家形成國內. ‧. 的「推」力,將多餘的勞工送往景氣好、勞工需求多的國家,景氣好、勞工需求. sit. y. Nat. 多即是「拉」力(Thomas, 1973)。所以,遷移發生的原因是由原住地的推力或. io. er. 排斥力和遷入地的拉力或吸引力交互作用而成。 「推力」 (push)和「拉力」 (pull) 為個人在理性思考下評估「成本-效益」(costs-benefits)的平衡,並以追求利潤. al. n. iv n C 最大化為優先原則,經濟的獲利變成遷移最原始的目標(Ma, 2000: 152)。但推 hengchi U. 拉效應並不是深入、細緻的理論,移民的遷移行為與流量是許多複雜的因素互動 而成的結果(盧倩儀,2006:212)。. 從分析單位可以區分為個體與結構因素兩大類。從個體因素分析的為「新古 典經濟學」 (Neoclassical Economics)的移民理論,又被稱為「人力資本論」 (human capital),是把移民單獨視為具有理性選擇能力的人類,會對可行的選擇方案做 審慎的評估,遵循以薪資水準的基準的利益最大化和最容易找到工作的原則選擇 遷移的目的地(Ma, 2000: 152-153)。結構因素是指移民被周遭環境己身無法左 右的力量(可能是經濟、社會或政治問題) ,把人們從一個國家推擠到另一個國 19.

(27) 家,如同新馬理論(Neo-Marxist)指出的,遷移行為本身蘊含不平等的權力關 係或不平衡的流動方式,非個人意志可以左右,更宏觀的因素,如國家之間經濟、 發展力量上的差異產生遷移的不平等(Ma, 2000: 157-160)。. 不過強調純粹經濟因素的理論,無法反映決定人們決策的更廣泛的社會結構 的作用;反之,過度強調結構的制約,忽略了人們決定遷移的能動性。事實上, 如同新制度經濟學家所指出,人無法達到「完全理性」 ,人們的選擇是在既定結 構限制下所展現的「有限理性」 (Ma, 2000: 160-169) 。於是,接下來發展出兼顧 個體與結構的移民理論,分別是以「家庭/家族」為分析焦點的「新移民經濟學」 ,. 治 政 與運用社會資本概念的「移民社會網絡」理論。「新移民經濟學」 (The New 大 立 Economics of Migration)的學者強調「家庭/家族」才是決定的移民與否的「單 ‧ 國. 學. 位」,而非個人能決定的(盧倩儀,2006:214-215)。在分散風險的考量下,家. ‧. 庭/家族能夠讓不同的家庭/家族成員到不同地區、國家的勞動市場,並將賺取. y. Nat. 的薪資匯回家鄉。「移民社會網絡」理論最先源於 Charles Tilly 從社會資源的角. er. io. sit. 度觀察移民現象,以「連鎖移民」 (chain migration)形容移民帶動更多移民的現 象(Tilly, 1978: 53) ,而 Bourdieu(1986)更清楚描繪出此「連鎖移民」的圖像。. al. n. iv n C 移民社會網絡中的人際關係將移入國以及家鄉之舊移民、新移民、潛在移民以及 hengchi U 非移民都串連起來,這些移民社會網絡的存在與成長大大降低新移民移居他鄉的. 成本,對新移民而言,社會網絡幫助他們克服困難移居他鄉、幫助他們找工作和 賺取較高薪資。. 上述的理論從不同層次(如個人、家庭、網絡、總體經濟)的解釋因素,來 解釋移民現象,但他們皆是以「單方向」──移民從原生國前往移入國,從開發 中國家到已開發國家──來解釋移民的流動行為,然而現今的跨國移民已不若以 往的單方面流動遷移,而是具有持續性、雙邊或多方的跨界流動行為。更進一步 言之,需要具有持續性跨界流動的能力,才能進行持續性跨界流動的行為。換句 20.

(28) 話說,必須要先討論移民的流動能力之來源,才能為移民的流動行為研究提供更 佳的解釋。. 單就跨界行為而言,能夠進行跨界行動的移民都具有某種程度的流動能力。 這些跨國移民都不會是原生國的底層階級(因為真正的底層階級連溫飽的能力都 沒有了,何來其它資源跨越國境),而白領移民跟藍領移民不同的是,白領移民 擁有更強且持續性的流動能力。藍領移民的流動,無法很自由地說走就走,說搭 飛機就搭飛機。就如同描述低階台人移民日本的記錄片《新宿驛,東口以東》, 和講述土耳其移民遷移德國的電影《希望之旅》一樣,這些移民都將所有家財集. 的意願,自由決定何時和如何從事跨界行為。. 學. ‧ 國. 治 政 中於孤注一擲的遷移決定,他們無法持續性地展開跨界流動的行為,並有強烈地 大 立 在移入國落地生根的打算。而白領移民卻擁有許多優勢,能夠很積極地按照自己 ‧. 二、 台商的流動能力. sit. y. Nat. io. er. 曾經聽過一位台商的經歷:他的公司之前總部在上海,之後遷移在廣州去, 在總部遷移之前都是上海和廣州兩地跑,有時因生意需要會前往越南,而在公司. al. n. iv n C 於孟加拉設廠之後,他也必須不時到孟加拉視察當地的工廠,之前就遇到了孟加 hengchi U 拉的軍事政變,還好一切平安無恙。這樣子類似的台商到各地開疆闢土的故事常 常不斷出現在訪談的過程中。而在不少研究台商的文獻中,其實都隱隱的指出台 商的高度流動能力是其重要的特徵,也是台商的生存策略。. 但以往的研究對於台商的流動能力僅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跨界特徵,最先出 現的是從經濟資本流動的角度去描述。 「一只皮箱走天下」傳神地形容了台商(尤 其是中小企業的台商)的對外開創事業的冒險精神。蕭新煌與龔宜君(2000:19) 將這種精神稱為台商的「外向性」性格,這種外向特性顯示出「台商勇於在不同 的民族國家領土之間流動以尋求跨國的利益」。曾嬿芬(Tseng, 2000)的研究成 21.

(29) 果則是從彈性公民身份的角度解釋台商他國國籍的取得是利於資本累積的工 具。她認為台商的移民型態是屬於連結資本流動所產生的移民型態,不少台商擁 有第二本護照,但目的是要做為資本累積的手段,以避免投資地對外國人的種種 限制。這種移民形態有別於傳統移民研究的範圍。而龔宜君(2008:129)則以 「生成於亞洲的新興跨國資本」為題來形容台商的跨界投資、生產的行動。. 當台商跨國資本的運作逐漸成熟,也伴隨著愈來愈開放的疆界與多樣化的交 通方式,台商經濟網絡,已經快速轉變成為持續不斷增長的跨國社會場域,對於 台商的研究不能只侷限在個人經濟資本的投資者角度,需要從台商跨國社群的跨 國移民方向去理解。.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台商往往具有「多重的跨域聯結」 (耿曙,2008) ,對中國大陸台商而言,一. ‧. 方面由於兩岸的邊界容易貫穿,並且台商的經濟優勢使他們往往具備高度的流動. sit. y. Nat. 能力,加上發達的科技克服距離的障礙,縮減了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這使. io. er. 得台商的跨界流動成為常態,能夠同時維持兩地社會的連結(耿曙,2008;鄧建 邦,2009)。雖然台商的經濟優勢確實讓台商擁有高度的流動能力,但仍不足以. al. n. iv n C 解釋為何要「持續性」跨界流動,現有的學術研究裡對大多數台商持續跨界流動 hengchi U 的現象,明顯討論不足(鄧建邦,2009)。鄧建邦指出台商跟傳統移民研究所認 定的移民不同,「被同化」、「整合」並不是台商進行跨界流動的動機,台商的跨 界行為遵循的仍是依據個人利害的衡量為主(鄧建邦,2009:153) 。應把台商視 為是一群跨界流動的行動主體,觀察他們實際的行動經驗。. 三、 小結 本研究認為若僅從狹義觀之,個人能力的強弱即反映出流動跨界的能力強 弱。但個人能力無法完全解釋跨國移民「持續性」流動現象,並且維持跨國社會. 22.

(30) 場域的原因。個人能力是必備的流動能力基礎,可是仍需考慮到不同層次(如個 人、家庭、網絡、總體經濟)的解釋因素,才能更充分說明跨國移民的持續性流 動現象,以及其流動能力的具體內容。而本研究將在下個小節說明依據前述文獻 回顧的成果所建立的研究架構。. 第四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為經驗性研究,在回顧了相關文獻,找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後,本節會 介紹所使用的研究架構、概念的界定。以下將先介紹研究架構與相關概念。. 立. 學. ‧ 國. 一、 研究架構與假設. 政 治 大. (一) 本研究分析架構. ‧. 本文所研究的問題為白領移民的流動能力是否影響到其對移居國的身份選. sit. y. Nat. 擇。在本研究中,移居國是指本論文的研究場域中國大陸上海市。本研究`是假. n. al. er. io. 設白領移民的流動能力高低對於中國大陸的公民身份選擇與否有相當的影響。本 研究之研究架構圖如圖三所示:. Ch. engchi. 23. i Un. v.

(31) 流動能力. 移居國公民身份 選擇與否. 指標 個人能力:財力專業/行業職位 跨國網絡:國外親友/跨國企業 跨界障礙:時空距離/原生國籍 全球觀:核心邊陲/心理評價. 立. 居留身份:暫居外人 永久居留:準 公 民 公民身份:國族成員. 治 政 國家移民政策 大 吸引/排斥白領移民. ‧. ‧ 國. 學 圖三 本研究分析架構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sit. y. Nat. er. 研究概念說明. io. (二). 身份類型. al. n. iv n C 本研究對於「流動能力」設定四種指標,以使抽象的「流動能力」概念能藉 hengchi U. 由此四種指標加以具體分析,有助於不同情境之下「流動能力」內涵的解釋。衡. 量指標的排序由微觀個人到宏觀結構依序排列:個人能力(財力專業/行業職 位)、跨國網絡(國外親友/跨國企業) 、跨界障礙(時空距離/原生國籍)、全 球觀(核心邊陲/心理評價)。在本研究架構中,流動能力需要從四個指標加以 綜合評估,才能窺其具體形貌。此四個指標分別為個人能力、跨國網絡、跨界障 礙、全球觀。以下先簡介此四個指標:. 1. 個人能力:為微觀的衡量指標,個人所擁有的資源,決定了流動能力的 強弱。此指標從個人的財力、專業能力、所從事的行業性質與所擔當的職位,加 24.

(32) 以具體衡量個人在進行持續性跨界流動過程的能力高低。. 2. 跨國網絡:是中層的衡量指標。從前述所提的「新移民經濟學」和「移 民社會網絡」理論可知跨國網絡的形成可以始於移民原生國的家庭/家族分散風 險的考量而啟動,並且藉著與國外既存的移民社會網絡之連結進一步強化,同時 也融為移民社會網絡的一部份。跨國網絡的存在會促進持續性的跨界流動行為, 而本研究所指的「跨國網絡」包括國外親友之跨國社會網絡,以及企業之跨國經 濟生產網絡。. 治 政 3. 跨界障礙:是總體的衡量指標,表示從事跨界流動的通行難易度。全球 大 立 的人員流動模式與人們流動都是為了尋找更好的機會的想法,但是人們的流動嚴 ‧ 國. 學. 重也受到各種障礙限制,其中最重要的障礙包括原住地和目的地政府的政策以及. ‧. 遷移者個人所擁有的資源(UNDP, 2009: 20)。本研究已將「遷移者個人所擁有. sit. y. Nat. 的資源」單獨歸類為「個人能力」的指標,因此此處的「跨界障礙」是指跨界距. io. er. 離的遠近、跨界流動所需的時間,並從白領移民原生國籍的護照申請簽證的難易 度具體代表國家之間的國境管制對於人員流動的限制或加速。. n. al. Ch. engchi. i Un. v. 4. 全球觀:誠如新馬理論的學者指出遷移行為本身蘊含不平等的權力關係 或不平衡的流動方式,此代表「流動能力」隱含著「往哪裡流動」的方向性考量。 這裡的全球觀必須考慮外部與內部兩種觀點對於白領移民流動思惟的交互影 響。外部的影響是目前以美國、西歐為核心國家,再依次以文化、經濟發達程度、 生產技術高低為半邊陲、邊陲層級秩序的世界體系;內部的影響為白領移民對於 移居國的心理評價之高低優劣、位於邊陲或者核心的位置。所以核心與邊陲的全 球觀,可分為「經濟發展」與「文明程度」兩大類評價,會影響移民的流動方向 與移民心理評價的高低優劣。. 25.

(33) 對於移民的流動能力評估,本研究認為可以綜合此四類指標分三階段評估。 在第一階段是需要檢視移民是否有流動能力,個人能力的指標表示了移民本身所 擁有的資源,而跨界障礙的指標表示了國家樹下的政策障礙與篩選標準。個人能 力與跨界障礙為必要的基本指標。如果移民有足夠的個人能力,其持有的護照能 遇到較少的跨界障礙,那代表已經具有一定強度的流動能力。. 但是光具有流動能力不夠,對於白領移民而言,還需要跨國網絡做於持續流 動的觸媒。所以第二階段,就是要看移民有沒有跨國網絡,能讓移民有需要或意 願保持持續性、多次的跨界流動。第三階段是考慮流動的「方向」,也就是移民. 治 政 本身的「全球觀」,會增強或減弱移民的流動意願。 「經濟發展」與「文明程度」 大 立 兩大類評價會交互影響,尤其當某地區出現有兩類標準的落差時,最容易使移民 ‧ 國. 學. 增強跨界流動的意願,往來於不同發展程度的區域滿足所需。.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6. i Un. v.

(34) 第三章 上海市台商的身份選擇考量與流動現況 台商能不能拿中國大陸的身份證,這往往成為台灣的政治問題與新聞焦點。 12. 曾嬿芬、吳介民(2008:15)的研究指出大陸在集中換發二代身份證的情況,. 允許台灣居民擁有雙重身份證。他們為了再確認這樣規定,還特別請了一位台灣 移居者寫信給公安局局長確認,對方的回覆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中國不承 認台灣的身份,既然不承認,也就沒有所謂放棄的問題。」而她們向陸委會法政 局請教,該處人員表示,多起被發現具有雙重戶籍而被取消台灣戶籍的情形,都 是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入台灣時才被發現,否則台灣當局也無法查證誰有. 治 政 拿。中國大陸不再堅持單一戶籍的規定,再加上台灣的政府並沒有辦法真正查明 大 立 誰擁有雙重戶籍,曾嬿芬、吳介民(2008:15)推論這可能會發生台灣人擁有雙 ‧ 國. 學. 重戶籍的情況。. ‧. sit. y. Nat. 回到本研究在 2009 年於上海田調時,問及有沒有考慮拿中國大陸的身份證. io. er. 時,絕大部分受訪者的第一個反應是「沒有需要拿」、「沒有太大的需要」。其中 一位受訪者很直接了當的說,需要拿中國大陸身份證的人,只有那些沒有辦法回. n. al. 去台灣的人:. Ch. engchi. i Un. v. 來這邊的台灣人不會有人想要拿這邊的身份證……只有那些沒有辦法 回去台灣、被台灣法院通緝躲在大陸的人,才需要拿這邊的身份證,可 是中國大陸不可能給他們的。(訪談對象 S090823-39). 然而是否真的有台灣人擁有雙重戶籍現象,實際的情況到底為何?這很難從 12. 《台灣當局恐嚇 台商觀望大陸身份證》 ,來源:國際先驅論壇報,2006 年 04 月 03 日,檢索 日期:2009 年 05 月 03 日,網址:http://news.sina.com.cn/c/2006-04-03/09488599155s.shtml。由於 中國大陸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長在記者會上回應記者的提問透露,台灣同胞可以申領內地的身 份證,但必須遷入內地定居,且要辦理內地的常住戶口。時任民進黨政府的陸委會主委吳釧燮威 脅說,台商一旦選擇申請中國大陸身份證,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將喪失台灣居民的身份證, 連帶所有在台的權利,未來返台需要以大陸人民身份申請。幾天之後,在陸委會的網站上宣布, 已經有 23 人因領取大陸身份證而被註銷台灣戶籍。 27.

(35) 的訪談中得到足夠的證明。不過當問到假設性的問題,能夠保有台灣護照的前提 下,願不願意考慮拿中國大陸的身份證,就出現了願意考慮的聲音。而回答願意 考慮的受訪者,在一開始只有詢問會不會想拿中國大陸的身份證時,也都說出類 似於「我是台灣人,不會想要拿」的回覆,但是在這個假設性的問題上,卻又改 變了先前的態度。這種前後不同的反應,是相當值得更深入去討論他們回答轉變 背後的思考邏輯。. 本章先從有代表性的訪談個案的故事敘述著手,描述他們考慮身份選擇的歷 程。次之,從宏觀的角度描述本研究對上海市台商的流動現況觀察,提供生活背. 上海市台商身份選擇的不同考量. 學. 第一節. ‧ 國. 治 政 景的資料補充。最後第三節為本章的小結。 大 立 13. ‧. sit. y. Nat. 本研究於此節先從研究問題「假設可以保留台灣護照,願意或不願意考慮拿. io. er. 中國大陸身份證」的不願意或願意考慮兩類回答為初步分類,而在此兩類中本研 究會依受訪者的不同背景與選擇考量做為較細的分類。. n. al. Ch. engchi 壹、 不會考慮拿中國大陸的身份證. i Un. v. 對於本研究的問題「假設可以保留台灣護照,願意或不願意考慮拿中國大陸 身份證」回答願意考慮拿中國大陸的身份證的受訪者可大約歸類為三類考量:第 一類為堅持本身的台灣人認同;第二類為受訪者擁有雙重國籍;第三為受訪者自 身擁有多國跨國經驗,上述三類的受訪者表示沒有必要考慮這個問題。以下各舉 出代表性的受訪者為例:. 13. 本研究呈現所有在田野中的受訪及接觸研究對象的姓名、所屬單位都經匿名處理。 28.

(36) 一、. 堅持本身的台灣人認同. 這類的受訪者堅持自身的台灣人認同,他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考慮是否要拿 中國大陸身份證的問題,不過他們對於子女的身份選擇安排卻有不同的想法。. 林安(訪談對象 S090730-05)是在九零年代末觀察到中國大陸的積極建設, 看好未來的消費市場潛力,決定在兩千年初進軍上海市的服務業開創事業(總經 理) ,並且主攻高收入的顧客群。他於 1999 年全家遷居上海市居住已有十年的光 景,但在遷居上海之前,林安已經有多年在國外闖蕩事業的經驗,並且都在不同. 治 政 國家居住很長一段時間,也有取得這些移居國的國籍(林安的家人也都擁有包括 大 立 中華民國在內的多重國籍)。移居過許多國家後,林安說自己像是無根的浮萍, ‧ 國. 學. 從小生長的台灣是他懷念的家鄉,林安認為自己台灣人,也一直告訴子女他們是. ‧. 台灣人,他曾經幫過國民黨的候選人站台。不過他也很享受在上海的生活,認同. sit. y. Nat. 上海這個充滿冒險機會的城市,並且在此地的朋友圈中上海人多於台灣人,但林. io. er. 安認為兩岸維持現狀是最能夠從中獲利的。對於本研究的問題,林安不會考慮拿 中國大陸的身份證,也拒絕過上海市市政府要頒給他的「榮譽市民」(同時可獲. al. n. iv n C 得上海市戶口)。相反的,對於子女身份選擇的看法,他會鼓勵子女拿中國大陸 hengchi U 14. 的身份證,也讓他們從小念當地的名校去發展五同關係 。如今林安的子女皆到 英語系國家深造,但他們所交往的對象都是上海市政商要人的子女。. 慧姐(訪談對象 S090803-13)跟高大哥(訪談對象 S090803-14)是製造業 的中小企業經營者,在 1999 年帶著全家跟隨大廠西遷到現在這個工業區。全公 司只有他們夫妻兩個台灣人,高大哥擔任總經理,慧姐掌理財務,節省人事成本 考量下,都是請陸幹。高大哥與慧姐都覺得他們是被迫遷往大陸發展,期望尊嚴 跟經濟謀生都能夠兼顧,但若在上海市真的待不下去的話,會考慮前往其他國家 14. 五同關係指的是「同好、同姓、同鄉、同校、同事」的人際關係。 29.

(37) 發展,像是有親戚待過的越南即是在考量之列。雖然慧姐對當地人的文化素質印 象很差,但她也是需要結交當地的官員,利用當地的人脈來幫助做事。高大哥也 對當地人的文化素質印象很差,可是他表達會因為經濟發展逐漸認同上海市,不 過自己還是台灣人。慧姐跟高大哥認為兩岸要經濟互通,希望同時仍保有主權, 認為台灣不可能獨立,維持現狀是目前最好的選擇。對於本研究的問題,高大哥 跟慧姐皆表達就算有機會也不會考慮,之前也有朋友叫他們拿,但是他們認為沒 有這個需要。對於子女的身份選擇,兩人都對子女強調台灣人的身份,不希望子 女將來的男女朋友是當地人,但在學費跟通車距離的考量下,捨棄在東莞需住校 的台商學校,選擇離工廠近的當地小學。不過慧姐認為還是要鼓勵孩子融入當. 治 政 地,而高大哥表示如果子女之後決定要留在中國大陸發展,他會跟著他們留下, 大 立 不會回台灣。 ‧ 國. 學 ‧. 張爸爸(訪談對象 S090802-11)與小張(訪談對象 S090802-12)是父子。. sit. y. Nat. 張爸爸是製造業大廠被派來上海市開墾的先驅幹部(1994 年抵上海) ,在廠裡擔. io. er. 任中階的管理職位。張爸爸剛來上海市時因為環境不好,一開始不想帶全家過 來,可是他會遺憾錯過跟孩子相處的時機,等到來大陸七年後,上海市的居住條. al. n. iv n C 件轉好,決定全家都過來(2001h 年)。張爸爸認為上海市比台灣更有發展機會, engchi U 所以選擇當地學校讓子女就讀,結識當地朋友,融入這邊的生活,因為經濟沒有 辦法負擔,外國也沒有親戚,加上又捨不得小孩出國,就沒有把小孩送國外。張 爸爸端視子女是否留在大陸發展決定要不要回台灣養老。小張是念上海市知名大 學的醫科,是同屆班上唯二的台灣人,原本他在高中念書時對於當地人有著素質 不好的偏見,可是上大學後,有感受到不少大學當地同學水準不錯,也比較能跟 他們聊得來,而扭轉了他的既有偏見。小張會選擇留在大陸發展,但是更希望能 前往亞洲其他國家工作。對於本研究的問題,張爸爸跟小張都不會選擇拿中國大 陸的身份證。不過小張表達了他的矛盾,一方面他希望統一,能夠來往兩岸找工 作,他的機會會更多(他考量到目前台灣不承認中國大陸學歷,這讓他無法回台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r Ms Becky L S LUI Geotechnical Enginee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fice Civil Engineering & Development Department HK SAR Government... • In old days, there was very

M., “A Study of School District Efficiency in New York State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ol.56, No.7, p.2502A (1995).. L.,

(1996),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Grayson (1998), If only we knew what we know: The transfer of

R.(1990), “Guidelines for improving efficiency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Western Massachusetts : 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pproach,”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Hogg (1982), “A State-of-the-art Survey of Dispatching Rules for Manufacturing Job Shop Ope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Vol.. Gardiner (1997), “A

A., “Analysis of stability of bioconvection of motile oxytactic bacteria in a horizontal fluid saturated porous laye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Avramenko, “Analysis of stability of bioconvection of motile oxytactic bacteria in a horizontal fluid saturated porous laye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Heat Mass Transfer,

[16] Goto, M., “A Robust Predominant-F0 Estimation Method for Real-time Detection of Melody and Bass Lines in CD Recordings,” Proceedings of the 200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