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跨國網絡的形成與持續性

第四章 大鵬逍遙遊?受訪案例的流動能力之分析

第二節 跨國網絡的形成與持續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產品質仍舊有蠻大的落差,因此他們對於自己的專業能力優勢是表現在對生產品 質的要求上,來維持企業的生產和獲利優勢:

台灣人在這邊要做最高等級的,做一般的拚不過那些阿六仔的。這邊陸 資敢開6%的稅,他們的成本壓低很多,我只能想辦法降低成本,提高 品質優先,讓我和陸資的價格不要差太多。我跟這邊的廠商談合作,品 質絕對是第一的考量,都會請他們先送樣品過來,如果品質不好,那就 不用談的。(訪談對象S090731-09)

對中國大陸台商而言,他們的經濟優勢確實使他們能有高度的流動能力,這 是讓台商能持續性的跨界,與維持兩地社會的連結的重要原因之一(耿曙,2008;

鄧建邦,2009)。但經濟優勢的背後仍然需要中國大陸所欠缺的生產技術,或者 是極強的經營管理能力做後盾,才夠格享有這種高薪資報酬。

第二節 跨國網絡的形成與持續性

大多數的台商跨國網絡都是始於經濟網絡的擴展,之後開始出現台商舉家遷 移的情形,形成跨國社會網絡。本文分別從跨國經濟網絡以及跨國社會網絡兩大 部分來說明跨國網絡的形成與持續的原因:經濟謀生與返鄉情感。

壹、 經濟謀生考量與跨國經濟網絡的擴張

一、 被迫擴張的跨國經濟網絡

龔宜君(2008:129)以「生成於亞洲的新興跨國資本」為題來形容台商的 跨界投資、生產的行動。後進的台灣企業在1980 年代以後為了要因應國外客戶 降低成本的壓力,以及國內生產成本的提高、新台幣的升值,不得不到海外投資,

這使得台灣企業跨界投資(或全球化)的軌跡從單一生產基地走向多邊生產。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宜君在文中主要以台商在台灣、東南亞、中國大陸的三邊生產模式為研究案例(龔 宜君,2008:131),而事實上,有些台商企業已經轉變成頗具規模的跨國企業,

他們的經營生產觸角已經不限於此三邊模式。龔文另外強調做為跨國資本的台灣 資本是一種說華語的跨國資本,作為一種社會資源的「海外華人」(over-seas Chinese)的網絡關係也受到台灣資本的使用,同時台灣資本也建構了一個包括 台灣人在內的華人經濟網絡。龔文是這麼描述台商─華人經濟網絡的興起過程:

這個新的華人網絡,基本上是以台灣製造業的跨國資本為核心,動員亞 洲各地的華人經濟精英。台商除了在投資地方與華人建立合作與雇佣關 係外,也隨著台灣跨國資本的全球化或區域化的分工佈局,而動員當地 華人到全球或區域不同的國家去……隨著台灣資本全球化以及區域化 程度的深化,這樣的海外華人動員也愈來愈普遍,一種新型態有別於東 南亞華人以貿易網絡為核心的台商─華人經濟網絡的正在興起中(龔宜 君,2008:135)。

龔宜君的研究指出了後進的台灣企業皆是被迫從台灣島內外移才成為跨國 公司,而台灣的協力生產網絡特性也讓大廠的協力廠也被迫外移。如前述第三章 所提到的從事製造業的受訪者(慧姐跟高大哥、家君跟弘鑫、張爸爸、洪大哥、

虞太太)都是由於此全球生產鏈的大變動才開始跨界流動的生活,而為了要能夠 兼顧家庭,使得他們的子女(像是小張、隆興)也跟著父母遷移至上海市就學。

二、 家庭/家族分散風險的考量

從第二章所提到的「新移民經濟學」和「移民社會網絡」理論,能夠理解跨 國網絡的形成可以始於移民原生國的家庭/家族分散風險的考量而啟動,並且藉 著與國外既存的移民社會網絡之連結進一步強化,同時也融為移民社會網絡的一 部份。而跨國移民也會考量到以後世界局勢的變動,為將來的經濟謀生機會鋪 路,而安排自己的子女或家人前往其他國家生活、學習當地語言、建立當地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身在中國大陸的台商與其他國外白領移民或多或少都有這種考量:

原來,我不了解為什麼在上海中學國際部有那麼多美籍、日籍、韓籍和 其他國籍的學生,為什麼捨美國學校、日僑學校不唸跑來和中國人混在 一起?難道是為了節省一年五千美元的學費?[上海中學學費年約一萬 元,美國學校一萬五千元,此為2000 年左右資料,現遠不止於此]當我 把此疑惑向金髮碧眼的美國律師和韓國太太請教後,才明白他們做此安 排的真正用意。共同說法是,中文在美、韓絕對是外來語,只要小孩懂 中文,回國後不怕找不到職業,不怕沒有跨國企業的班可上,不會餓死,

是他們送小孩上中文學校的真正原因。其中,韓國籍的李太太的解釋更 讓我印象深刻,她的大兒子在澳洲、女兒在瑞士,她把小兒子送到上海,

是根據韓國可能的變局和整個世界局勢發展預測的決定(陳彬,2001:

105-106)。

這種家庭/家族分散風險的考量也出現在第三章所列的九組受訪者對子女 的生涯安排思考中,對這九組的親代受訪者而言,融入當地的考量皆是指讓子女 能夠融入當地,透過在當地學校就讀,發展五同關係的方式。本研究認為此現象 為華人文化重視「關係網絡(guanxi network)」的傳統所致。由於身為父母的台 商們在移居上海市前已經建立起自己的專業能力和人脈資源,但隨他們前去上海 的子女,一方面羽翼未豐,還未培養好專業能力,仍需仰賴家中的資源,而子女 的大陸學歷也未能受到台灣政府的承認,不便返台求職謀生;二方面,由於現今 中國大陸各層面的領域仍非常重視人際關係勝於專業能力的重視,因此若想要好 好掌握中國大陸的發展機會,就需要善加經營當地的人際關係以利於工作資歷空 白、專業能力未成熟的台商子女將來的謀職,或者繼承往後家族事業的經營。基 於上述兩個考量,父母輩的台商對於子女將來選擇何種成員身份或公民身份的決 定,給予較大的彈性空間,尤其當選擇特定的成員身份或公民身份能夠增加未來 子女謀生的優勢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 跨國社會網絡與返鄉情感

從上海市台商社群的經驗來看,當台商跨國資本的運作逐漸成熟,也伴隨著 愈來愈開放的疆界與多樣化的交通方式,台商的跨國行為不再只是單身赴大陸的 分居家庭模式,愈來愈多的台商舉家遷移到中國大陸,讓孩子接受當地的教育,

計畫讓孩子將來留在大陸發展,或者是以中國大陸做跳板到其他國家發展。因而 龔文所描述的台商──華人經濟網絡,已經快速轉變成為持續不斷增長的跨國社 會場域,對於台商的研究不能只侷限在個人經濟資本的投資者角度,需要從台商 跨國社群的跨國移民方向去理解。

一、 家庭/家族跨國網絡的建立

在多國的跨國網絡中,最典型為橫跨數國的家族網絡:

我的太太和小孩都沒有跟著過來,我的小兒子有被公司派過來過,可是 久待後他還是不太習慣,就回去台灣了。我的兩個女婿,一個是韓國的,

一個是日本的。因為一個小孩是念日語的,一開始是接觸日商,進去日 商公司認識現在的老公。另一個是去英國留學認識的。(訪談對象 S090803-15)

另外一種則是像第三章所描述的林安、王晰、家君跟弘鑫的例子,他們本身 就擁有豐富的、長時期的跨國經驗,建立起自身的多國跨國網絡。

擁有多國跨國網絡,也讓白領移民能有前往不同地區發展的選項。就像慧 姐、高大哥表示若在中國大陸待不下去,他們會考慮前往有親戚經營過事業的越 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沒有多國跨國網絡的受訪者,他們的父母、親戚、朋友都仍在台灣,這讓 他們保持至少在重要節日或有特殊事故發生時,都會返台拜年或關心親友的狀 況。

二、 返鄉情感的聯繫

對於本研究受訪者而言,維繫跨國網絡的原因除了跨國企業經濟網絡的擴 展、家庭/家族分散風險的考量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情感因素。前兩者皆為 經濟因素,但傳統的經濟因素仍無法完全解釋所有的跨國人口流動現象,返鄉客 對母國或原生家庭的情感因素,有時能比傳統的經濟因素更能說明為什麼要回到 原居地的原因(林平,2008:6)。

台灣對於旅居在外的台灣人是「家鄉」,尤其是對於在台灣擁有成長記憶的 成年台商以及他們年紀比較大的子女而言這種感受更深。

雖然在訪談過程中,許多受訪者用「過客」、「浮萍」、「異鄉人」、「魯賓遜」、

「油麻菜籽」、「吉普賽人」等各種離散漂泊意喻的詞彙形容自身的處境:

哪邊像家?我覺得兩邊都有,我們就像是魯賓遜一樣。(訪談對象 S090806-30)

我覺得自己是無根的浮萍,就像油麻菜籽一樣,哪裡落下,哪裡生 根。……可是台灣是我生長三十年的地方,小時候的記憶,求學的記憶,

妳想長大後不管去哪裡,一定是最懷念外婆的紅燒麵!(訪談對象 S090730-05)

其實我們到過很多地方,老大是在馬來西亞的時候生的,老二是在這邊 開廠的時候生的,兩個差七歲。……台灣還是有家的感覺,這邊的話我 們只是過客,就是異鄉。(訪談對象S090804-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過當問及「您覺得台灣還是大陸比較像您的家(有「家」或「根」的感 覺)?」,絕大多數的受訪者,都回答是「台灣」,那是「家鄉」、「根」。

還是台灣有家的感覺,還沒有想到退休的事情,現在是會希望留在這邊 發展,可是我最好的朋友是在台灣,我回台灣就是回到家鄉,這也可能 是 因 為 我 現 在 還 沒 有 成 家 , 對 這 邊 還 沒 有 家 的 感 覺 。( 訪 談 對 象

還是台灣有家的感覺,還沒有想到退休的事情,現在是會希望留在這邊 發展,可是我最好的朋友是在台灣,我回台灣就是回到家鄉,這也可能 是 因 為 我 現 在 還 沒 有 成 家 , 對 這 邊 還 沒 有 家 的 感 覺 。( 訪 談 對 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