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教學目標之分析

第四節 小結…

一、部編版與審定版的課程架構差異大,而兩者皆以認知目標最多,技能 和情意目標較少

首先比較各章節名稱,國中地理教科書內容,部編版與現行審定本兩者間的課程架 構有相當大的差別,國中三年學生需學習的總單元數,部編版總共有 75 個單元,而審 定版三個版本卻都只有 36 個單元。以單元名稱來看部編版中國地理比例最高、其次為 世界地理,最少是臺灣地理。相反地,審定版則是世界地理單元數最多、其次為臺灣地 理,而中國地理的單元數較少。由此可知,地理教學由原先的中國地理內容占大多數、

轉變為臺灣地理、世界地理課數較多,部編版和審定版兩者間課程架構對臺灣、中國、

世界這三者間的比重,有很大的差異。而審定版三個版本之間的單元比較,受限於「國 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規定,並無明顯差異。

部編版和審定本編輯規準明顯不同,部編版以「教學目標」為圭臬,而審定版則沒 有教學目標,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的「基本內容」為編選原則。部編版教 學目標的數量與比例,每個章節皆以「認知目標」數量最多,而技能和情意目標數量則 相對較少。同樣地,審定版的基本內容屬性(以動詞判別)也較偏向「認知目標」層面,

也造就在編選時,「認知目標」層面的課文內容較多,相對地技能、情意目標內容則較 缺乏。「雖然情意的培養是地理課程設計的最終目的,但是情意教學,卻是地理教育最 弱的一環。」(施添福,1985:71)認知教材是理性的,情意教材則是情感的、目的在 於潛移默化。透過認知的地理知識為基礎、來培養出情意和能力,這才是地理教育真正 目的。

部編版教科書的情意目標動詞,比例較高者為「關心」、「參與」、「欣賞」、「體會」,

在教學過程中,這些動詞是較不易衡量與評量,即使有列舉在教學目標上,但在教科書 課文內容上並非每項皆能呈現出來。而學生情意的養成,也不是在短時間內,由封閉的 學習環境裡,立刻能培養學生對該議題的關心、對特定對象的欣賞與尊重;更要教科書 以極少篇幅,要求學生學習課文內容後、即達到教學目標預期的效果,更為艱辛又困難,

可能只是課堂上的口號,對於學生內心卻無任何啟發與反思。故施添福(1985:72)曾 說「情意的培養固然重要,但情意教學卻不能脫離相關的認知內容」,但要如何在認知 教學的編排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情意教學,使學生沉浸其中而不著痕跡地就習得情意目 標,這也是所有教科書編選需要一起努力的方向。

48

部編版課文的知識,多數在課本或習作中有題目供技能的演練、或是與生活中的經 驗做連結,也希望藉由情意目標學生能培養正確價值觀、關心生活周遭環境、並能尊重 各族群與文化。總而言之,從教學目標的分析中,得知部編版教科書在設計上,認知目 標、技能目標和情意目標三者間是彼此能相呼應的。

部編版「認知目標」大多能找到可對應到的教科書頁碼,但部分的技能和情意目標 沒有可對應到的教科書內容,而大部份的技能目標是屬於「習作」的內容。每個章節中,

「認知目標」的對應頁碼與總頁數最多,其次為「技能目標」,而「情意目標」的對應 頁碼與總頁數最少。

雖然審定版的「基本內容」是認知目標為主,卻指出其中含有情意成分、是引導教 材編輯的指標,但實際檢核審定版內容發現,關於情意目標的內容和討論比例是相對偏 少的;換而言之,審定版在情意目標融入課文的這部分,內容需要再改進與調整,才能 更符合教育部(2015)的「認知與情意相輔相成,不可分割,認知是情意學習的起始,

情意是認知學習的動力,而技能與行為的實踐則是學習的自然結果。」

審定版三版本的教科書為因應審查制度,在基本內容逐條逐項的要求上,必需能符 合其規範,故審定版之教學目標、與教材內容兩者間,多能相互呼應。基本內容的理想 設計,是教師實施有效教學後,待學生建構先備知識後,能透過已學得的知識 體系,

有能力主動去架構完整且正確的知識,因此學生的角色應當為積極的「求知者」,而非

「被動者」。但審定版國中社會領域(地理)教科書各冊皆出現超出基本內容的概念,

使教師負擔較重、上課時數更壓縮,易忽略以學生為主體的美意。

二、部編版部分教學目標對學生不具有真實意義、或是無意義的教學目標

部分部編版的教學目標與生活脫節,尤其在「中國區域」地理的部分,每章都有認 知、技能與情意目標,但仔細想想這些教學目標,對生長在臺灣這片土地的學生,其代 表的意義為何?舉例來說,「討論臺灣農村有無類似桑基魚塘生態循環的土地利用方 式」,這是可以接受的,想想自己家鄉和其他地區之間有無相似地方,從自身經驗推論 到他者,也容易產生較好的學習成效。但如果是「完成短文寫作-(中國西南部)縱谷 地形特殊的生活方式」就不切實際,畢竟,僅藉由課文和圖片、老師補充等,而從未身 歷其境的學生,真的有辦法天馬行空地想像而寫作嗎?會不會只是變成想像的作文評 比?但這也不是地理課應該要做的。生長於臺灣的學生,對遠在他鄉的區域,較不切實 際的教學目標,並不太具有真實意義存在。隨著時空變遷,這些不切實際的教學目標,

49

也不再存在於現行的審定版。

教科書的內容結構趨向於地理知識、地理技能介紹,以致情意目標只能流於形式,

甚至是為「情意目標」必須要有、而書寫的「情意目標」,舉例來說,、「關心海南島的 發展且樂於與同學分享心得」、「認真思考安徽省三個地理區的地形差異」、「熱烈參與比 較江西、湖南兩省的交通地位」、「關心北美氣候」等,這類的情意目標數量過多,但由 於遠離學生之生活情境,容易流於形式化,雖然這類的教學目標可以解釋為期望達成「立 足臺灣,放眼世界」的目標,但過於浮濫,且多半難以具體化,到頭來恐怕也只能淪為 教學口號。部編版類似的教學目標卻不勝枚舉,這可能也導致在教材內容與教學評量上 無法有好的連結與對應。

上述部編版不適切的情意目標,主要問題出在當時國中地理科的「課程標準」的「區 域地理」編排,仍以認識行政區或政體區劃為教授單元,審定版改以「了解與探討區域 特色或區域結構」為教授單元,因此較能擺脫此種情意目標難以實踐的困境。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