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教學評量之分析

第四節 綜合討論

本節就第二章、第三章到第四章第三節的研究結果,從教學目標、教材內 容、教學評量等角度,進行綜合性的探討,茲說明如下:

一、教科書設定之教學目標應具有實質意義,而非只是聊備形式,

且認知、技能、情意目標三者並重

經研究整理發現,雖然部編版每章都有認知、技能與情意目標,但仔細檢 驗這些教學目標,並非都是有意義的教學目標,部分可能只是「為了目標」而

「書寫目標」。甚至部編版的部分教學目標,與現實生活不相符,也就是這些教 學目標對臺灣學生的意義並不大。部編版不適切的情意目標,主要問題出在當 時國中地理科的「課程標準」的「區域地理」編排,仍以認識行政區或政體區 劃為教授單元,審定版改以「了解與探討區域特色或區域結構」為教授單元,

因此較能擺脫此種情意目標難以實踐的困境。

根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下,「未來中小學課程將以核心素養為連貫統整的主軸,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

透過與生活情境的結合,學生能夠學習理解與問題解決,進而整合性學習和運 用所學,以適性地開展潛能,成為學會學習的終身學習者。」(吳清山,2014:

225)故教學目標應該與學生的生活情境更緊密連結,是有學習的意義,教師與 教科書編者應把最基本且最有意義的地理概念,配合學生的能力適當地融入於 區域特色。教學目標需包含地理科之重要概念、原理原則與範疇,不應只是被 窄化為事實知識,故不須如同舊有的教材,羅列出所有的教學材料。

在第二章的整理得知,雖然部編版與審定版的課程架構差異大,而兩者皆 以認知目標最多,技能和情意目標較少。國中地理科的課程設計,最後目的是 希望達成學生情意的培養,但教學目標中的「情意目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教科書在情意目標的書寫,呈現的內容卻不如預期。

教科書的內容結構趨向於地理知識的介紹,以致情意目標流於形式化,雖 然有列於教學目標,卻因難以具體化,而可能導致在教材內容與教學評量上無 法有好的連結與對應。情意的培養雖然重要,但情意教學也不能夠完全脫離相 關的認知內容。認知目標是學習的過程和手段,明確地制定學生要學習哪些知

117

識的內容,而情意目標則是透過地理知識的學習進一步來培養學生哪些情意面 向,由此可知,更不應該偏重哪一項的教學目標,而應該三者並重,才能達成 預定的學習目標。

二、教材編選應注重各學習階段與跨學科的整合及螺旋性概念系統

在第三章中檢核審定版內容,發現審定版三個版本在各年級都有超出基本 內容的概念,代表是超出該學習階段的知識。故現在使用審定版的教師、國中 生,無論是選擇哪一個版本,所教導或學習的地理知識都有超出範圍的疑慮。

比較審定版三個版本教科書和同版本的國小社會教科書發現,兩者之間有 部分內容是重複的、抑或地理科七八九年級彼此間相互重複的概念、或地理科 和其他科目重複出現的概念名詞。但是原理、原則與概念是有深淺之分、難易 之別,且具階層性,因此學習時應該有先後之別。「根據地理學之知識結構的特 質,地理學的主要概念,顯然屬於螺旋性的概念系統,即同樣一個概念,同時 具有簡單抽象到高度抽象的性質。」(陳國川,1995:247)

課程設計從國中學習階段向下延伸到國小階段,甚至向上推展到高中職階 段,應實施全面性、系統性的整體規劃,教材內容更應衡量各個教育階段間的 縱向連貫,以及不同科目間的橫向統整,並提供高層次認知思考能力之學習教 材,讓學生習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之能力。才能避免概念名稱相同而不斷重複 的教材,如概念廣度與深度能與學生的學習能力互相配合,更可以增強其學習 效果,達到有效的教學,同時這也符合十二年國教的課程設計原理。

「在建構中學地理教材大綱時,應根據論題的性質,明確指出該論題可能 涉及的重要地理概念名稱與數量,以作為撰寫地理教材時,選擇地理事實的依 據。」(陳國川,1995:253)教材應依據地理課程綱要來實施與發展,教材之 設計應緊扣學習重點,除了基本的知識學習外,更應強調學習的歷程以及學習 表現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喜歡學習且學會如何去學習,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達 成其學習目標,才是有意義的學習。

三、部編版和審定版教材內容較集中在四個主題、與人文地理,較 缺乏地理技能

在第三章檢核後發現,部編版和審定版教科書中,不是每個主題在各個單

118

元都會出現,而大多數單元只探討到幾個主題、部分單元甚至也只有探討到一 個主題,且部分主題都沒有出現在該冊當中。審定版發現即使同一標題、不同 版本時所強調的主題重點也是迥異。部編版、審定版教科書內容較多比例為地 形、氣候、經濟、區域的教材內容,而缺少實作、土壤、地球環境的探討。為 何較偏重這四大主題呢?因教科書需根據各區域的時代與環境背景加以編選,

不應是百科全書式的編輯。故教科書編選不僅要適合時代的需求、也應適合臺 灣整個社會環境的需要。

歸納部編版、審定版地理教科書教材內容,發現有過半比例是在闡述「人 文地理」、其次為「自然地理」、「環境地理」,而「地理技能」比例偏低,展現 其強調概念、原理、原則的學習、甚至是事實的記憶,但卻不重視技能目標的 傾向。而為何教科書內容會呈現如此情況?

整理第二章部編版的教學目標可發現,數量是以「認知目標」為大宗,「技 能目標」和「情意目標」相對較少,因教學目標勢必影響審定版教科書內容在 編寫時的走向,故部編版呈現教科書內容在技能目標是偏少的狀態。另審定版

「基本內容」除了是教科書編輯、師生教學的參考,同時也是「考試命題」之重 要參酌依據;而基本內容作為紙筆測驗的指標,勢必窄化成只能以認知目標為主 的窘境。現實中,在百家爭鳴的開放市場下,教科書編者在編選時,必須符合教 師們的期望,才能爭取更多被採用的機會。在現今多數學校仍在乎升學考試的成 績、考試引導教學下,多數老師的期望,就是納入越多越完善的教材內容、才有 辦法應付升學考試,導致教科書內容只聚焦於認知目標、輕忽技能和情意內容;

因此教科書慢慢就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與厚實。甚至教師在命題 時,也只重視認知取向、以紙筆測驗為大宗。

從研究得知,審定版基本內容的理想設計,為教師實施有效教學後,待學 生建構先備知識後,能透過已學得的知識體系,有能力主動去架構完整且正確 的知識,因此學生的角色應當為積極的「求知者」,而非「被動者」。「社會科課 程亦重視學生角色的改變,引導其主動探究,而非被動學習。」(黃政傑,1991:

546)但審定版國中教科書各冊皆出現超出基本內容的地理概念,使教師負擔較 重、上課時數更壓縮,易忽略原本要以學生為主體的美意。

學生知道正確答案雖然重要,但知道解答過程與原因更是重要。且知道獲 得答案的來由正是獲得正確答案的方法。「學習者為中心」的概念重視認知、情

119

意與技能之學習展現。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與挑戰,學生應該要能活用 地理課所學習到的各種概念和原理原則,故教材應包含蒐集與資料處理的方法 與技巧,如文獻收集、圖表判讀與繪製、野外實查、資料成品展現等。讓學生 透過問題,從中去學習與歸納基本概念與原理原則,學生除了領悟地理知識的 性質,才能更明瞭如何做思考和體會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增加學生在學習轉 移上的效果,甚至也可能減少重覆不必要的學習。正如 Healey& Ilbery(1993:

123-129)所強調,學生必須對自己的學習承擔更大的責任。

「主張不分自然與人文,而以問題為經,基本概念及原理原則為緯來組織 教材,並擇地表上適當的地區為例,對每一個地理問題詳加解析,務使學生不 僅知其然,並且也知其所以然。」(施添福,1980:134)而教材不應該只偏於

「實然」,應該更強調「應然」,不只強調「事實」,甚至應更關注「價值」。課 堂所學不只幫助學生了解與認清現況,甚至更能學習如何改善現況。故教育活 動不僅在求真,也應求善及美。教材也應該不只是過去經驗的堆積,應充滿啟 發性與批判性,對既有資料作「反省」的思考。

教師也應調整原本傳統上偏重學科知識的灌輸教學,調整角色為「助學 者」,以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與解決問題的統整能力。故教師應透過多元且有效的 教學活動,如討論、提問、創作、角色扮演等,引導學生有更多的省思與創造 空間,提供學生較多參與與實踐的機會,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幫助學生 提升各種成就表現,並帶好每一位學生。

四、教學評量部編版以高層次題型最多,審定版以知識題型最多,

且兩者在認知層次的分配上有顯著差異

第四章研究整理發現,部編版練習題的「高層次」類型題目最多,但「知 識」類型題目比例與之接近,習作評量題目呈現多元豐富,許多評量活動並無 固定的標準答案,透過評量活動激發學生之邏輯思考,進而培養創造及解決問 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審定版國中地理科三版本的教學評量皆以「知識」層次 比例最高、「理解」類型題目比例最低。審定版評量的內容較偏重認知領域中的 記憶、知識,易忽略技能與情意的培養。綜上所述,可見兩者在教學評量上,

第四章研究整理發現,部編版練習題的「高層次」類型題目最多,但「知 識」類型題目比例與之接近,習作評量題目呈現多元豐富,許多評量活動並無 固定的標準答案,透過評量活動激發學生之邏輯思考,進而培養創造及解決問 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審定版國中地理科三版本的教學評量皆以「知識」層次 比例最高、「理解」類型題目比例最低。審定版評量的內容較偏重認知領域中的 記憶、知識,易忽略技能與情意的培養。綜上所述,可見兩者在教學評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