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部編版教學目標之分析

第二章 教學目標之分析

第二節 部編版教學目標之分析

本節主要分析瞭解部編版教學目標,故研究對象為部編版教科書和教師手冊,教學 目標可分為認知、技能、情意三大類別,以部編版地理教師手冊的教學目標數量做統計 比例、來分析各冊教學目標的數量;並以表格逐一檢核教學目標在課文的呈現情形,以 確認部編版教科書之教學目標、教材內容之間,是否能嚴整相呼應。

將部編版中各冊所呈現的單元教學目標,包含「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意目 標」整理(見附錄二),並進行數量統計。可發現部編版五冊的教學目標,可分為三大 類:認知、技能、情意目標,多數章節以認知目標數量較多。認知目標中,以「了解」、

「認識」動詞最多,期望學生對通論地理的基本概念、意義、原理原則等有初步認識,

及明瞭臺灣這塊土地的自然環境、人文特色等基礎背景知識。也介紹中國與世界各地區 與國家重要的基本概念,以進一步明瞭世界各地區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 係,以增進適應生活的能力。

由附錄二中可以發現,部編版認知領域的學習,除了基本鄉土地理的學習(如臺灣 的位置、地形分布等),學生不再只是光死背地圖上的地名、城市,而是要能了解該現 象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如了解天氣因子的意義、人口金字塔的意義等),藉由認識臺 灣的過程而學習到地理概念的意義,理解此概念所代表的含義為何?出現在哪些地方?

為何這些地方會出現?認知目標希冀由訓練分析思考的過程,培養學生思考、創造及解 決問題的能力。

技能目標多以認知目標為起點、延伸出的活動,但仍在認知目標的範疇;技能目標 動詞種類繁多,舉凡:蒐集資料、分組討論、模型製作、上台報告、實地參訪、繪製圖 表等。蒐集資料類別以圖片、相關資料最多,能培養學生由被動接受課本轉為「主動」

去學習新知、並將蒐集而來的資料轉化分析成有意義的訊息;分組討論,鼓勵學生彼此 腦力激盪,碰撞出知識的火花,鼓勵學生能由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學會互助與分享;

地圖模型製作能讓學生從「學中做,做中學」,更能加深學生印象;上台報告能培養學 生邏輯思考、訓練口條分明、勇於表達的精神。

其中討論題目少數為開放性,沒有標準答案與對錯(如 1990 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事件、亞馬孫河流域的開發與保育等),透過學生答辯過程,期許學生能培養獨立思考、

批判能力;但大多為討論題目是半封閉式(如討論中南美洲地形與氣候、討論西歐和南 歐的觀光業等),也就是說,學習課本後,學生心中或許已有標準答案、甚至可以從教

34

35

資料來源:整理自部編版國民中學地理認識臺灣(地理篇)、第一冊、第二冊、第三冊、第四冊教師手冊。

註:第一冊的「2 和 3」章節、「4 和 5」章節、第三冊的「5 和 6」章節因教學目標相同,故數量計算在 同一個表格內。

由表 2-2-1 得知,三大類教學目標的數量與比例,各冊皆以認知目標最多,甚至在 第四冊三者可以相差三倍之多!技能和情意目標數量也隨冊別改變,認識臺灣(地理篇)

與第一冊(中國通論),技能目標比例大於情意目標,到了第二冊開始,進入區域地理 部分,情意目標比例則逐漸大於技能目標。

觀察「每一章」教學目標的個數,並將統計數值做平均,發現每一章的「認知目標」, 少則 2 個、至多可達 6 個,平均有 3 至 4 個不等;而「技能目標」和「情意目標」兩者,

少則只有1個、至多 4 個,平均各為1至 2 個不等;部編版教科書每個章節仍以認知目 標數量取勝,而技能和情意目標數量則略遜一籌。認知教材是理性的,情意教材則是情 感的、目的在於潛移默化。透過認知的地理知識為基礎、來培養出情意和能力,這才是 地理教育真正的目的。以下針對部編版各冊教學目標所對應的教材內容(包含課文與習 作、不包含課本的圖片與照片),檢核教學目標是否有能對應到的教材內容,並記錄其 所對應的頁碼,並統計包含的總頁數(以該對應到的課文內容在該頁數所占的比例,比 例算法為五分法,如占了 1/5 頁就記錄 0.2,占了 3/5 則記錄 0.6,以此類推)。

由附錄三得知部編版單元教學目標對應教材內容的檢核,發現部編版的教學目標 中,認知目標大多有可對應到的教科書頁碼,而部分的技能目標和情意目標則沒有可對 應到的教科書內容,並有部分技能目標是對應到「習作」。每個章節中,「認知目標」的 對應頁碼與總頁數,比起技能和情意目標、相對比較多;而「技能目標」又比情意目標 的對應頁碼與總頁數來得多。在認識臺灣(地理篇)的技能目標,有較多機會鼓勵同學 走出室外實地調查,達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效果。雖然教材內容無法全部能完整對 應,但教師仍有一定裁量權,以達成教學目標。但必須討論這些課文內容未對應到的教 12 4 3 1 3 2 1 3 3 2 4 1 1 4 1 1 13 5 3 1 3 3 2 4 1 2 3 1 1 6 1 1 14 2 3 2 4 2 2 4 2 3 6 1 1 5 1 1 15 2 2 2 4 4 2 2 2 3 5 1 1 16 4 4 1

50 31 24 53 29 21 56 31 32 49 18 24 57 15 15

47.6 29.5 22.9 51.5 28.2 20.4 47.1 26.1 26.9 53.9 19.8 26.4 65.5 17.2 17.2

1 2 3 1 2 3 1 3 2 1 3 2 1 2 2

105 103 119 91 87

36

學目標、是否在真實的教學環境中可達成?

由附錄三發現部編版教學目標,認知目標全部都能找到與之對應的教科書頁碼,而 部分的技能和情意目標沒有可對應到的教科書內容,其中部分技能目標是對應到「習 作」。每個章節中,「認知目標」的對應頁碼與總頁數,比起技能目標和情意目標、相對 比較多;而「技能目標」又比「情意目標」的對應頁碼與總頁數來得多或是比例接近。

部編版地理科教科書的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意目標,三者間彼此間具有關連 性,如學生在課本中學習到的知識,在課本或習作有題目供技能的演練、或是與生活中 的經驗做連結(如繪製本地的氣候圖、繪製本班家庭人口金字塔圖等),也希望藉由情 意目標學生能培養正確價值觀、尊重世界各族群與文化、並關心生活環境(如關心本地 的氣候、關心臺灣的人口結構變化等)。因此,從教學目標的分析來看,可看出部編版 教科書在設計上,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意目標三者間是彼此相呼應的。

在部分技能目標,沒有可對應的頁碼,如:討論、調查、描繪等比例較高,而沒有 對應到的情意目標則以:關心、欣賞、思考等比例較高,顯示這些教學目標即使有列出,

但在教科書編排上卻不一定能如期呈現出來,而這些動詞的表現方式,在短短的一、兩 堂地理課中,並非輕易能從校園、教室中的學習,得到學生立即性的回饋、或是由紙筆 評量的方式、教師單獨的觀察,就能確定有達到教學效果、完成教學目標。更遑論要教 科書以薄薄幾頁的篇幅,就要求學生學習課文內容後、即達成教學目標。如此艱辛又浩 大的工程,最後更可能只是淪為教學上的口號,而對學生內心並無實質啟發可言。而技 能目標中的「製作蒙胞牧場生活景觀的地圖模型」,立意雖良善,但要在每週短短一、

兩堂地理課中,要求學生完成該作業,需克服不少挑戰,使教師和學生在實施該教學目 標時,確實有其難處。

表 2-2-2 部編版各冊教學目標分配的總頁數總計

目標 認知 技能 情意 小計

認識臺灣(地理篇) 76.8 21.6 14.8 113.2

% 67.8 19.1 13.1 100.0 第一冊 103.4 23.0 14.2 140.6

% 73.5 16.4 10.1 100.0 第二冊 101.6 16.4 6.2 124.2

% 81.8 13.2 5.0 100.0

37

第三冊 99.4 11.4 12.2 123.0

% 80.8 9.3 9.9 100.0 第四冊 102.8 11.0 11.0 124.8

% 82.4 8.8 8.8 100.0 小計 788.0 141.3 96.5 1025.8

% 76.8 13.8 9.4 100.0

序位 1 2 3

資料來源:整理自部編版國民中學地理教師手冊。

由表 2-2-2 得知,部編版各冊教學目標所占的總頁數,各冊皆以認知目標比例最高,

皆在六成以上,其中第二冊、第三冊、第四冊,即為中國區域地理、世界地理,比例皆 為八成以上,而認識臺灣(地理篇)、中國總論的認知目標比例相對較低,只有六、七 成。技能目標所占頁碼各冊約一成左右,以認識臺灣(地理篇)所擁有的比例較高,將 近兩成,但第三冊、第四冊的中國區域地理、世界地理都未滿一成;情意目標所占的比 例較低,其中的第二冊、第三冊、第四冊皆為一成以下,而認識臺灣(地理篇)相對總 頁數較多,但是也只有 14.8 頁。

所謂的情意領域(affective domain),是指預期教學後,在學生情意行為方面可能產 生的改變。可以想像的是,情意領域的行為目標,在分類研究上不像認知領域那麼容易;

既不易在情意表達上區別由簡而繁的層次,也不易找到由具體到抽象的例證。)而從學 生心理上內化的概念(internalization)(只由外在的學習轉化為個人內在的興趣、態度、

價值等心理特質)的概念,將情意領域的行為目標,可分為五個層次:接受或注意、反 應、評鑑或評價、組織、品格的形成。(林玉体,1988:347-350;張春興,1996:447-450)

38

表 2-2-3 部編版各冊情意目標所使用的動詞

情意 目標

認識臺灣

地理篇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小計 % 序位

分析 1 1 0.82 16

欣賞 1 6 3 10 8.20 3

表達 1 1 0.82 16

思考 1 2 1 4 3.28 7

留意 1 1 2 1.64 10

討論 1 1 2 1.64 10

參與 3 5 7 2 7 24 19.67 2

培養 1 3 1 5 4.10 5

推展 1 1 0.82 16

探討 1 1 0.82 16

喚起 1 1 0.82 16

尊重 2 1 3 2.46 8

提出對策 1 1 0.82 16

感念 1 1 0.82 16

意識 1 1 0.82 16

愛護 1 1 2 1.64 10

演出 1 1 0.82 16

蒐集 1 4 5 4.10 5

製作 1 1 2 1.64 10

調查 2 2 1.64 10

學習 1 1 2 1.64 10

瞭解 1 1 0.82 16

繪製 1 2 3 2.46 6

關心 16 5 8 2 3 34 27.87 1

願意 1 1 0.82 16

鑑賞 1 1 0.82 16

體恤 1 1 0.82 16

體會 1 1 5 7 5.74 4

體認 1 1 0.82 16

觀察 1 1 0.82 16

小計 25 23 33 27 14 122 100.00 資料來源:整理自部編版國民中學地理教師手冊。

經研究者整理發現,由表 2-2-3 可知部編版情意目標統計次數最多者為「關心」,共 計 34 次(27.9%);各冊中,以認識臺灣(地理篇)的認識臺灣在情意目標上共出現 16 次的「關心」比例最高。情意目標第二高次數為「參與」共計有 24 次(19.7%)。情意

39

目標第三高計次則為「欣賞」共計有 10 次(8.2%),各冊中以第二冊的中國地理 6 次最 多。另情意目標第四高計次是「體會」計有 7 次(5.7%)。「蒐集」、「培養」各計有 5 次

(各為 4.1%)。其餘計次皆為 4 次以下,比例為 3.3%以下。

歐滄和(2003:353-357)曾表示有關情意目標的特性:「在實際上,它並沒有像

歐滄和(2003:353-357)曾表示有關情意目標的特性:「在實際上,它並沒有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