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JEAN BAUDRILLARD 理論淵源

第三節 小結

從 J. Baudrillard 思想淵源開展可以發現,其理路奠基於 K. Marx,但毋寧的 屬於 Post-Marxism 的思潮,而《生產之鏡》則作為告別 Post-Marxism 思潮的分 水嶺,拒絕了以 K. Marx 翻譯 Marxism,並對 K. Marx 建構的生產理論體系,進 行了批判。這與 J. Baudrillard 師從 H. Lefebvre,且曾翻譯過 K. Marx 書寫的作品

《德意志意識形態》有所關連。在《生產之鏡》中 J. Baudrillard 在(唯物主義與 原始社會)一文中,全面性的否決了 Marxism,進入到後現代場景的分析架構。

Kellner & Best(1990)指出,J. Baudrillard 對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批判乃奠 基在 Marxism 政治經濟學與結構主義的框架當中,因而被歸類在 Neo-Marxism 框 架下的研究者。然而,有些學者則認為當 H. Lefebvre 開始,轉而對 Marxism 進 行批判,展現在其對遠古社會中,象徵性本真的存在。G. Deboad 則以景觀控制 作為具顯性結構的消費社會論述。G. Deboad 在思維的爬梳上,以 M. Mauss 社會 人類學中,禮物交換邏輯出發為基礎,再以 G. Bataille 的哲學文化學觀點植入,

最後形成初民部落人們。初民部落的社會關係,並不是以功利性耗費關係為主,

而是通過了禮物回贈,呈現社會交往樣態,充分展現了草根性的歷史觀。

其後 J. Baudrillard 在符號政治經濟批判,開始對剩餘價值進行思索之際,也 將 G. Deboad 景觀社會改寫成以符號學為基礎,以試圖提出象徵價值及象徵關係 的內在邏輯。及至《生產之鏡》的出版,對 K. Marx 唯物辨證法,通過一系列有 關生產-勞動、歷史-生產方式以及對 Marxism 哲學觀點進行全盤否定,進而 與 K.Marx 理論,走向決裂境地。

尤其在其後《象徵交換與死亡》作品裡,提出了象徵交換的觀點(引自張一

49

冰,2007),J. Baudrillard 走出了另一條通往後現代分析架構的理路,展現了符 號運作的力量。

藉由 J. Baudrillard 理論,使我們認識社會、政治、經濟及藝術世界的另一個 側面中,也是本論文探討的中心,亦即:科技對人們的操作及產生的影響──經 由影像,提供再現的意義及批判理論視窗。J. Baudrillard 提出「擬仿」 (simulation)

的概念,將消費社會渲染出另一道光芒。在一個充滿符號的表徵系統中,一個符 號脫離原有符號,成為新的符徵,而獲得了全新的蘊義(connotation),從而得 以與文化蘊涵相接合,並在其提升至特定的文化之際,即刻的作為某種意識形態,

進而成為新的信念與價值(盧詩青,2010),人們將理解世界的意義(Bryx, 2006:

98),內化成自我的信念,而能對社會世界圖像加以改宗。

從 Baudrillard 書寫脈絡加以考察,《生產之鏡》做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 進行全面挑戰,提供我們解讀及批判消費社會理論一個極佳的入磚門。

50

51

第三章 Jean Baudrillard 消費社會理論及其在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