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JEAN B AUDRILLARD 消費社會理論思想的承接與影響

第二章 JEAN BAUDRILLARD 理論淵源

第二節 JEAN B AUDRILLARD 消費社會理論思想的承接與影響

H. Lefebvre 日常生活異化與 G. Deboard 景觀社會理論影響了 J. Baudrillard 消費社會的命題。本節主要從 H. Lefebvre、R. Bathers、G. Deboard 作為影響 J.

Baudrillard 消費社會理論思想啟迪者,本研究概述相關思想者之文本脈絡,分述 如下:

壹、 Henri Lefebvre 日常生活社會學與消費社會探討

社會學家 H. Lefebvre 以節慶呈現日常生活批判關照。做為 Neo-Marxism 的 擁護者,Marxism 先鋒者,1945 年出版《日常生活批判學》,即是對 Marxism 思 想進行延伸,節慶為平衡資本主義生產系統帶來的潛在威脅,透過對中低階級公 民進行休閒娛樂設計,以便於受制於 Bourgeoisie 的掌控,H. Lefebvre 因此認為,

在日常生活中節慶雖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卻也在每日的社會生活中進行再重置

(reconfigure)。

對日常生活的再形構概念,源自於 M. Bakhtin 所開展出以嘉年華(Carnival)

為概念的文化研究發想。嘉年華促使人們得以從日復一日的社會生活中逃逸--

透過仿效、滑稽、顛覆--一種暫時從生活、從制度獲致平等,以抵抗規則、壓 抑、規範、禁忌,去除階級、性別、職業,以獲致自由形成對既有生活的反差、

對立與諷刺,塑形公民的第二生活(second life),嬉鬧與通俗文化呈現跨越的社 會效應(陳世平,2007:25~26)。

39

跨越,呈現對既有規範、制度的轉變,對官方嚴格、單調、教條、順從、恐 懼、虔敬的系統性秩序而來的支配性文化,進行顛覆,以造就新秩序,受壓制的 社會結構得以進入象徵性推翻,進而建立新社會秩序,從而具有正面、而合理的 意義43

公民通過身體--經由社會空間的實踐,使得日常生活的頻率受到擾動,造 就出歡愉及快感體驗,進而揮別無聊且空洞化的生活。H. Lefebvre 在 1968/1984,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認為歡樂、厭惡即是瞬間、片刻,稍縱即 逝,但卻賦予每個人不同的日常生活之可能。

博物館展示物,以「遊戲」的形式進行展示,遊戲表現文化規範,人透過遊 戲發展出開展出具意義的基本形式。Huizinga(1949 /1953:1~3)在《遊戲人》

(Homo Ludens),<遊戲作為文化現象>,的描繪:

遊戲比文化更古老,文化在於假定人類社會...,遊戲具有符號的功能,也

代表某些感覺,遊戲指出了某一些事物,遊戲的意義在於,其在自身事物的 本質中,具有一非物質性...,遊戲的樂趣,成為所有分析的要素。

通過 J. Huizinga,使得遊玩自身,充滿著興趣與品味,這與 H.Lefebvre「節 慶」(carnival)呈現例外,而非凡的意涵,經由新鮮、刺激、趣味與歡愉,展現 出嘉年華現象接軌。H. Lefebvre 接合所有官能,再重置日復一日的尋常生活--

以嬉鬧而通俗的文化顛覆既存體制。在 H. Lefebvre「日常生活」概念裡,日常生 活被劃設在以社會經濟生產、交換、消費體系為主的操縱過程在與自然、宇宙循

43 跨越指出了對既有現狀的改變,面對改變或許即將面對未知與恐懼,卻也指涉出對疆界的跨 越,從而改變日常生活,因而跨越充滿了日常生活的否定,卻也造就出另一番新氣象。參見陳世 平(2007)。p.27。

40 常生活已受到無情的剝削、控制及壓迫作為批判的視角(Highmore, 2004)。

日常生活受到操控,呈現在工業與都市化生活中後傳播媒體技術滲入其中,

44 H. Lefebvre(1971/1988)指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受到操控消費的科層體制」進行了潛在 的催化效力,首先呈現了資本主義商品邏輯-透過傳播媒體滲入日常生活世界的各角落,深入生

41 圍,吸引前 往參與,關涉出消費的意涵,並對公民教育產生意義,Thompson(1987:

79~80)就曾指出,博物館通過對物件的展示並對收藏品及瀕臨滅絕的文化,提 進行一定程度的了解,為社會教育帶來趣味,可參見 Thompson, 1987. pp.79~80。由此可見,博 物館提升公民核心能力,造就良好的公民素養,也成為了社會教育標的。

42

H. Lefebvre架構出例外的生活事物裡,歡慶的圖像帶來的刺激、新穎性,社 會空間再現了生產與再生產的社會關係,符號的再現,透過展示與展示的位置,

而成為流行的符號,通過了符碼(code)展現了一種愉快關係49。一如同博物館 透過展場空間、營造屬於感官的、新鮮而具吸引力的展示形式,形構出符號操縱 所帶來的力量與影響力。

這也將使得本研究對於博物館經由刻意的空間營造、展示設計意象,甚至透 過廣告宣傳,加遽了消費社會的樣貌,提出討論。這是否意謂著博物館朝向娛樂 化、強化體驗刺激與快活感,而成為了可能?有關這部分的討論,也將成為本研 究探索的焦點之一。

貳、 Roland Barthes 符號學對消費社會理論的啟示

在《流行體系》(System de la mode)一書中,R. Barthes以語言學、符號學 之立場,將流行服裝及雜誌,對服裝語言進行書寫與分析,這反應出服裝系統不 僅在功能上具有對現實樣式複製的意義,更進一步的說,當服裝轉置成流行神話,

傳遞出的不是服裝自身,更在於「訊息」。流行神話以偽裝、遮掩方式進行調節,

並藉此操弄社會價值與人們的記憶50

流行具有書寫符號結構,服裝現象,呈現服飾體系,對立於個別穿著的言說 實現。R. Barthes循著索F. Saussure符號理論,區分出「能指」(signifier)與「所 指」(signified)--透過服裝雜誌的文字描述--服飾得以進行符號學分析。

49 可參閱 H. Lefebvre,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MA:

Blackwell Press. pp. 32~33。

50 余範(1998)指出,Barthes 透過符號學理論為背景,進行以「時裝」為論述中心,開展神話 學分析。透過對時裝的書寫,經由對衣服的分析,展現時裝的共時性。服裝超越真實性的考慮,

以一組表象,對服裝訊息進行傳播,這毋寧的更具有傳遞訊息意義。符號學透過對時裝描述的虛 構化展現純概念性的意象,p.20。

43

R. Barthes一方面進行服裝體系符碼討論,將「能指」建立在物體,對象物(object)、 支撐物(support)、變項 (variant),物體特質(trait)51,另一方面進行流行的神 話學解析,以時裝論述表現意識形態52

44

J. Baudrillard(2006:56)在《消費社會》中指出:「消費既是流動的,也是 封閉的……,消費被編排成一種自我指向的話語」,通過對R. Barthes挪用,指出 了消費社會樣態56

消費社會再也不生產神話,因為它便是它自身的神話。豐盛的契約取代了與 魔鬼的協議;魔鬼最令人覺得恐怖之處,在於其從未在於其存在,而在於對 存在的相信,如同豐盛從不曾存在,只要相信它存在,就會變成一個有效的 神話,消費是個神話,他呈現了當代社會中關於自身的言說,並在我們的社 會中,進行自我表達。……,廣告為其凱歌。

博物館經由一系列理性的安排,提供公民揚升對懷舊文物的渴望與慾望,博 物館為引誘更多公民參與活動,透過了所有層面的推廣、傳播、行銷、公關、傳 播或教育活動的指稱(引自劉婉珍,2011:86)。透過消費意象系統--消費以 自身的神話--宣傳博物館自身的神話,營造出大眾文化。透過符號--例如影 像化典藏文物--以使公民在每個片刻讀取(在理性中)相信,取代並反映真實 的事件,據此,反射公民自身作為自身意義來源的表達。

肆、 Guy Ernest Deboard 景觀社會學對 Jean Baudrillard 消費社 會思潮的影響

在《景觀社會》一書57

56 參閱 J. Baudrillard 在《消費社會》中所論及的觀點:「從消費來看,它作為消費社會,作為思 想以消費自己」。

,諸多焦點置放在景觀時間中。G. Deboard《景觀社

57 G. Deboard《景觀社會》,共分為九章,寫作時間約在 1960 年中期。張一兵(2006)在譯序中 認為,《景觀社會》描繪出西方文化思想史與 Post- Marxism 面對資本主義經濟物化場景。在物質 生產為導向的現代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中,人與人的勞動關係,透過虛化--以商業性影像之表象,

引起偽欲望,從而導引出社會結構。

45 現代社會的轉折的基礎(Best and Kenller, 2002;張一兵,2006)。在第一章的序 言,G. Deboard(2006:1)以 L. Feuerbach《基督教的本質》第二版序言指出:

符號勝於實物,副本勝於原本,表象勝於真實,真實勝於本質的現代...。

Deboard 開啟了 Post-Marx 思潮,影響了 J. Baudrillard 學術理論思維。

59 西方自二十世紀 40 年代開始,大眾文化成為日常生活中主流文化,並且即刻的成為主導的趨 勢。Frankfurt School 採取人本主義觀點對真實 v. s. 虛假;真實需求 v. s. 錯誤需求的二元畫分,

作為批判理路的分析。但不同的是 R. Barthes 從 F. Saussure 的語言學處,揭露了大眾文化的內在 符號之運作,指出了二十世紀 50 年代,法國社會流行的神話,並為 H. Lefebvre 對 60 年代法國 日常生活批判的基礎。H. Lefebvre 指出了現代日常生活世界,是一個以消費對消費體進行掌控 的社會。G. Deboard 則受到 H. Lefebvre 的影響,認為 K. Marx 主張以物化統治社會實在,轉而 變成消費社會景觀,可參看劉懷玉與伍丹(2009)。<消費主義批判:從大眾神話到景觀社會>。

60 Ibid,.p.7。

46

能對人類深層的無意識進行直接的管控(張一兵,2005)。

在 G. Deboard 消費社會觀點裡,將符號作為社會實在,一旦物質生產虛構 化,異化的社會場景成為景觀社會的一環。J. Baudrillard 則延伸出媒介社會通過 猥褻,而進入愉快世界中,但景觀社會卻因為不夠透明化--景觀社會企圖以初 民社會的節慶進入集體歡愉、集體亢奮中而進入革命,其具體的策略通過了塗鴉、

動畫等藝術創造起人們發動具革命意識下的都市游擊戰,一切皆為符號的飄動所 佔據、征服。J. Baudrillard 卻認為,集體歡愉呈現透明的虛空,而有別於過往初 民社會的炙熱誘惑。歸根結底,主要的原因在於:進入後現代社會,媒介挾帶著

人們想像力強且參與程度高,可參看邱振中等(2001),<媒介與訊息傳遞:M. McLuhan 理論介 紹>,參閱網址:http://www.nhu.edu.tw~publish/researches/course/cultural_study/c3.htm。

47

剎那的歡快,使得一切看似自主創造,成為了所有可能62

62 此一部分通過葉啟政(2003、2013a)闡釋了 J. Baudrillard 在消費社會的理解與詮釋。J.

Baudrillard 認為,大眾傳媒與網路科技快速發達,符號創造出過度真實的現象,透過時尚、科學 手法創造、鼓動及誘惑人心之遊戲,形構了看似歡樂,實則降低了心智感受能力及主體冷感,此 一視角呈現在實作層面思維上,可以理解成:不斷自我囈語而褻瀆。因而提供了消費社會進行檢 視、反思及觀察的平臺。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