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JEAN B AUDRILLARD 消費社會理論觀點在博物館公民教育的意義探索

第四章 JEAN BAUDRILLARD 消費社會理論及其在博物館公民教育的意義 . 63

第三節 JEAN B AUDRILLARD 消費社會理論觀點在博物館公民教育的意義探索

在消費社會中,博物館提供有償的服務,以及公民對博物館進行消費行為,

全然的成為商品經濟的交換行為,當博物館透過展覽、書刊、講座、導覽並對考 古進行挖掘、蒐集、交換,得到文物的標本、成為博物館的收藏品等系列過程,

K. Marx使用價值--博物館提出勞動服務(如專業導覽)--供給公民汲取,

透過勞務生產產品、進行交換、消費(趙軍,2002)。公民參與博物館以滿足需 求,指出了博物館與公民間的消費關係:供給關係、全面需求關係、教育觀、教 育與因材施教觀86

博物館如今除了展覽之外,包括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博物館展示商品的販售、

免費或付費的服務,擺脫傳統以降展示物品的藝術史、知識論的論述、博物館的 館員成為文化傳遞者、知識的調查者,並作為都市與社區的文化象徵(參看張婉 真,2009)。

博物館科學、科技教育、虛擬教育成為近年來博物館發展的趨勢(于瑞珍,

1997;曾瑞蓮,2008)。王振萍(2007)認為,公民作為博物館發展教育職能的 基本對象,成為博物館支持者與消費的主要來源,不同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將發 展出不同類型。據此,將公民進入博物館區分成四個部份:需求層面、公民參與 的興趣、公民的評估(參與之後的評價與回憶),並針對兩類特殊的公民類型進 行討論,研究結果中發現,博物館內公民參與者,主要以中小學生(青少年為主,

86 博物館透過陳列以表現地方文化、生活習慣、風俗且透過不斷更正,充實教育知能提供給公 民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商品,透過多樣性提供不同公民,因材施教,以培養公民德行、科學文化與 增進心理素質。

75

76

現了科學及技術。

在消費社會中,消費作為社會、文化與經濟實踐,與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有 關尤其是消費者商品,透過了媒介的變化,展現了文化的符號(sign)與象徵

(symbol),也傳遞了經濟有效性的過程,但毋寧的社會與文化過程中,消費意 識形態與社會及文化有所關連,透過了影像、影片為介面,將引起消費慾望;慾 望來自於需求,成為人的消費型態(Bocock, 1993)。公民無法目睹博物館的媒介 操弄;公民經由感官刺激強化體驗而存留在長期經驗之中,博物館對公民進行商 品體驗化並能參與其中,透過教育體驗,達到促進自發、積極參與,達到美感經 驗之目的(Pine & Gilmore, 2008)。

上述觀點,指出了博物館通過媒介,並在消費社會中存在之意義,指出了消 費對主體帶來的影響,博物館對公民形塑、傳遞教育,論述知識脈絡,科技媒介 與媒體接合再現展示物呈現的文本意涵,通過消費社會的符號消費意義,博物館 似乎展現了新生活風格、倫理,投射出人們意識的變化,博物館成為顧及公民生 活方式、目的、夢想,作為公民主動參與及體驗的場合、以體現民主及作為闡釋 美學內涵之場域,以達到教育公民之目的。凸顯消費符號對博物館傳遞公民教育 所具有的多元意涵。

J. Baudrillard 早期的思想的目光聚焦在 K. Marx 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邏輯,

博物館幾乎對公民教育帶來傳播的力量,及至 J. Baudrillard 中、晚期的思想,象 徵交換及意義的內爆是否為博物館在消費社會中,所傳遞的符號語言帶來警覺?R.

Barthes 在《神話學》是否可能為博物館公民教育帶來進一步的思索、進行更深 入解析?

77

神話是一種傳播的體系,是一種訊息,神話是一種論述世界上每一種物體 皆是從一種封閉的寂靜的存在,演變成口頭說明的狀態,以供社會使用。一 棵樹是一棵樹,但經由描述的樹,就不再是一棵樹,而是經過一顆裝飾的樹,

並適應於特定的消費,充滿著意象。論述除了研究論文、照片、電影、報告、

表演及宣傳,事實上,就知覺而言,寫作及圖畫無法喚起同樣的意識,而是 通過好幾種方式圖解:成為標示而不是圖像,拷貝多於原作,漫畫多於畫像。

神話的論述已經經由加工而適用在傳播的素材上;神話的所有材料(無論是 圖畫或書寫),透過預先告知的意識而忽視了實質;實質並非無關緊要,而 是圖畫比寫作必要,並在一瞬間,注入意義而無須分析圖畫,一有意義,立 刻變成寫作--圖畫像寫作需要詞彙。符號的事實,賦予了同樣意指功能的 神話門檻(Barthes,1997:169~171)

於是,博物館公民教育在意義上,傳遞了雙重詮釋:透過媒介、物品、展覽、

陳列對公民進行傳播、告知,而使參與公民意會、了解、認識、學習某事物,也 再此同時,所有的論述,得以(趁隙)強加於公民自身。

78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