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我們可以想像,這個世界可以沒有 Freud 的心理分析學說,可以沒有 Marx 的階級鬥爭學 說,但是不能沒有抗拒各種氾濫思潮的能力。這些洪水般的思潮輸入電腦,借助於大眾傳 播媒介,恐怕會凝聚成一股粉碎獨立思想和個人創見的勢力。……Kitsch 描述不擇手段,

去討好大多數的心態和做法。既然想要討好,當然得確認大家喜歡聽什麼。然後再把自己 到這個既定的模式思潮之中。Kitsch 就是把這種有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麗的語言和感情 把它喬裝打扮。甚至自己都會為這種平庸的思想和感情灑淚。

~Milan Kundera, 1990.《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p.329。

第一章 緒論

本論文透過消費社會的視角,逐步演繹博物館呈現公民教育的蘊涵。本章共 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是研究方 法、研究步驟與研究架構,第四節為研究範圍、研究預期價值與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世界博覽會使商品的交換價值大放異彩。它們造成了一個讓商品的使用價值,在創造的結 構中,讓人們進來尋求開心,娛樂工業將人提高到商品的層次,人們享受著異化與對他人 的異化,任憑娛樂工業的擺佈,商品冠蓋王冠,煥發著誘人的光彩……。

~W. Benjamin,《巴黎,十九世紀的首都》1

1 這段引文,呈現了 W. Benjamin 對十九世紀巴黎首都博覽會的描繪。作為德國哲學家與文化評 論者,其思想視域接合了唯心主義、浪漫主義、唯物觀,受到 C. Baudelaire 影響,其研究轉向朝 向 Marxism 靠攏,與之相關作品如(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進入至以異化為論述之基礎。

如蘇孟鴻(2012:16~27)以(靈光持存)一文,指出了藝術生產技術,因複製而得以提升及獲 致普及性,生產藝術靈光因複製技術而得以反轉,透過反覆生產,而再現差異,塑造並加速了資 本主義社會裡,藝術家與藝術品的品牌神話。相關的討論,包括了吉見俊哉(2000)發現了博物 館展現的意義:「博物館不斷擴充幻象,以引起人們沉溺於享樂」,再現了博物館美學政治化視角。

2

流行必須以一種愉悅的方式,通過將自身在世事的功能轉化為符號 (工作、運動、度假與 慶典),以表示消費者自身,已構成一種行為的框架或是一種奢華的景象。

~R. Barthes, 1998:367。

博物館透過文化傳播、交流,藉此達到傳播知識的目的。進入消費社會,博 物館透過傳播媒介,達到啟迪公民智識的成效,促使消費符號增生,而形成意義,

呈現了博物館公民教育研究的迫切性。經由符號消費,公民得以通過參與博物館 各類展示,進行體驗,進一步的交融出博物館公民教育的意涵,彰顯出博物館公 民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當博物館拓展科技工藝品、進行工藝展示及典藏物的展覽,物品所具有的符 號義蘊,折射出公民教育社會文化內涵,可做為研究及探討課題。從博物館的展 示空間中,博物館開展出美學品鑑與展示物的社會想像裡,使得公民在日復一日 例行性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不同的生活接觸樣態,消費社會實踐蘊涵,再現一 系列消費符號的含意,對博物館公民教育帶來啟示,值得進一步透析。

因而,本研究從 J. Baudrillard 消費社會理論的視角進行研究,並透過消費符 號的解析,以便於對博物館公民教育意涵進行探討。以下即是提出消費社會中,

博物館公民教育研究的重要性,進行討論。

另外,劉北城 (2006)譯本簡介中,以抒情詩人 C. Baudelaire 對資本主義造就出的異化世界為 開端,闡釋了在資本主義旗幟底下,十九世紀初期巴黎景象,進而使人們理解,在資本主義的進 程中,人與自身異化呈現出的爭奪之戰的論域中。當娛樂工業將人們的層次提升至商品層次之際,

享樂成為輕快的事,人們享受著對自己的異化與對他人的異化之際,也即刻的陷落在自己所造就 出的娛樂工業之中。

3

壹、 邁入消費社會,博物館投遞知識,啟迪公民智識,獲致教育目 的,媒介造就符號消費增生,博物館公民教育具研究意義。

博物館 1970 年代之後,快速擴編與發展,這不但表示收藏品急需更多的空 間收納及調整,亦反映了展示須滿足觀眾多元的需求及期待,當代博物館不僅具 有保存及維護遺產的功能,博物館致力於可親近性,嘗試以戲劇展演、實作方法,

透過展示物、廣告宣傳、行銷,透過符號力量,試圖引起公民對博物館展示物品 的有所渴望 (Lindblom, 2002),透過吸引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公民參觀及接近

(accessibility),據此,呈現社會教育機構的社會功能(Flaherty, 2013)。作為社 會教育機構--博物館--厥為傳載工具,提供資訊服務,達成與大眾進行溝通 的使命(于治中,2013;陳龍城,2002;曾琪淑,2006;賴春潤,2007;Bernal, 2013;Gavin, 2011),然而,博物館的運作,不只是要維護社會文化多樣性,更 在於強化差異、斷裂、解構、非確定性、非真實性而呈現不同視域(王嵩山,2003:

2)。因此,博物館如何透過展示物品內涵,提供一系列媒介運作系統並透過資源 的運用發揮博物館有效性(utilities),進而獲致教育的功能(Stone, 1994)而其 背後呈現的社會意義值得探究(林輝明,2003;耿鳳英,211:380~381;Brown, 2008;Renner, 2013)。

進一步的,當博物館作為物品展示平台與媒介,策展人透過細緻的規劃達到 經營之目的外,必須思慮博物館舉辦展覽背後,如何引發公民進入博物館進而得 以認識展示物品呈現的意涵,增進博物館溝通及互動,得以使展示的價值具有意 義(吳學昆,2002;蘇芳儀,2014),進而彰顯博物館公民教育研究主題的重要 性。

透過傳播媒體的宣傳,「引誘」(seduction)公民參與博物館物品的展出,達

4

到紓解身心壓力,具有「寓教於樂」的效果(林怡安,2011)。這意謂博物館物 品的展示,關涉出愉悅的特質,且總是能夠經由傳播工具,再現博物館知識,得 以體現博物館傳遞功能所具有便利性與價值性(Brown, 2011)。例如,當博物館 透過了視聽導覽的連結,勾勒出流動性科技介入藝術文化,而能對消費進行形構

(formation)。

針對科技進入消費以構形意義,賴嘉玲(2009:25~26)2就博物館視聽導覽 對於藝文消費之介入,提出了如下的觀察:

創造一系列的物質性、流動性與社會性之間的對話,聲音的引導,也同時將 視覺的社會文化向度,帶進了博物館,時間的韻律性、情緒性與情境調節性 以及引導者的聲音真摯性,和靜音的博物館,形成了特殊的協商。有別於人 員式的導覽,語音導覽則有著標準化一致性的內容,目前雖為單向式的引 導,卻有著參觀者可彈性使用的時空調度,但也需一定的科技使用能力,對 博物館的靜音消音協商作出「流動中藏私」式的展現。而將漫步於博物館的 參觀者與語音導覽器,作為與音樂聲響氣殼(sonic shell)整合一起,成 為新人機一體(hybrid)的藝術流動族(art mobs)。本研究指出,當語音 導覽的物質性,包括其可佩戴性、移動性、微小化與可操作化,以及配套使 用所須的經濟與文化資本,分化了觀眾以及導覽的引導調節之影響。透過製 作個人性為特徵的語音導覽,以遠離塵囂的音聲氣泡/殼,帶領參觀者,但 也形成因新媒介與其實踐所產生的新社會性,以及與新式參觀社會性相適應 的更變動力。博物館非人導覽的中介實踐,更是企圖思考當今新流動性科技 之後,對更寬廣藝術文化實踐,產生動態化的影響。

2 有關博物館視聽導覽進入藝文消費,在其後(2014)論文上,指出了視聽媒材作為載體,穿梭、

游移在藝文展示間,視聽科技媒介造就了藝文消費。有關此一部分的視點,本論文將在第四章,

進行深入的探討。

5

藝術品進入博物館,並透過科技應用而成為博物館社會空間的原件之一,增 添了博物館的可觀看性及使用性(亦可參閱Carpente, 2011)3,博物館內的參與 者,透過語音導覽器-經由感官-再現社會文化脈絡。

博物館透過傳播媒體宣傳,受到科技理性影響,媒介將「物」(object)予以 符號化,再現了以「符號生產」為基礎的文化工業樣貌。當博物館進入以「符號」

消費為核心價值的思慮之際,公民進入博物館參與及學習,形構出何種公民教育 的效應與意義,極待進一步研討與探析。

貳、 符號消費與公民參與博物館體驗,交融出博物館公民教育的意 涵,值得研究。

Baudrillard(1994)指出,經由傳播系統所進行的運作得以產值出比真實還要 真實的超真實(hyper real),人們因此僅只重視表象,及其展示出的形象與擬像 (葉 啟政,2008;黃宏昭,1987)這是否意謂著傳播媒介以流動性科技的形式,開啟 了藝術文化,作為消費的實踐場域?尤其是參與並投入博物館活動之公民--公 民為獲致博物館知識、體驗博物館活動、感受博物館陳列物品的空間與設計--

博物館通過展示物、經由物品轉置生產記憶空間(space),主動/被動接收博物館 的展示物品,接收新事品之記憶,召喚(recall)展示物所折射出的展示體驗,

獲得樂趣?

博物館物品的展示,經由技術、科技開啟博物館新里程碑,尤其是公民參與 博物館經驗,透過了新科技的導引,激盪出公民參與博物館慾望,傳播科技工具,

3 Carpente 透過對圖書館之數位科技應用進入到社會空間之闡述,認為其可帶來可使用性。本文 採取其在社會教育機構,透過數位科技的應用,成為社會空間的一個環節。就便利於使用者的觀 點而言,此一部分與博物館經由科技應用而能穿透社會空間,帶來啟示,有著異曲同工之意。

6

使得博物館科層體制疆界逐步瓦解外,展示物品朝向碎片化、斷裂化及多元化發 展,博物館展示空間的任務,即是啟動並使參觀公民達到體驗經驗的成效(PineΠ

& Gimore, 2008)。進一步的,博物館科技現象,再現人與符號物的鍵結,並滿足

& Gimore, 2008)。進一步的,博物館科技現象,再現人與符號物的鍵結,並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