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範圍、研究論文預期價值與研究限制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研究論文預期價值與研究限制

本節主要針對 J. Baudrillard 消費社會相關的思想淵源,及其論著進行討論。

本研究另一個側面,則針對研究範圍進行說明並闡釋研究限制。

壹、 研究範圍

從 J. Baudrillard 消費理論面向進行研究,並針對其理論的觀點透析博物 館公民教育折射出的意義進行討論。

本研究的研究資料,主要以J. Baudrillard消費理論為視角。為對其消費社會 理論有進一步的認識。首先,針對J. Baudrillard老師H. Lefebvre「日常生活批判 」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透過日常生活理論觀點--循著K. Marx理論的分 析路線,探索新的異化形式22,另一方面,循著F. Saussure符號學,R. Barthes「神 話學」(Mythologies)透過符號學為綱本,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中「物」23的意涵,

此外,經由J. Baudrillard重返對K. Marx的研究,探析文化、符號及意識形態對日 常生活的影響及產生的作用。

理論的素材包括:《物體系》(The System of Objects, 1968)、《消費社會》(The Consumer Society, 1970)、《生產之鏡》(The Mirror of Production, 1973)、《象徵交 換與死亡》(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1976)、《符號的政治經濟學批判》(For

22 資本主義不僅以剝削方式組織生產關係,並進一步抽離了與社會生活層面有關的意義與重要 性,再將之以引人注目的商品形式買回,因而消費不但未曾解決異化,現代消費者對於異化狀態,

也呈現誤解,參閱 Elliott, Bryan and Turner(2009:408)。

23 R. Barthes 以符號學的方法,分析當今資本主義意義下「物」的二重性。第一重,物具有使用 性,第二重,物具有符號的兩種序列,第一種序列,呈現物的深層隱喻序列,第二種序列,將「物」

進行區分序列。物透過與多種要素的組合、聯繫而得以實現(季桂保,2002:39)。

22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 1981, originally 1972)、《致命策略》

(Fatal Strategies, 1983)24,呈現本研究論述之基礎。

貳、 研究論文預期價值與研究限制

包括研究論文預期價值與研究限制的探討。本研究透過 J. Baudrillard 消費社 會理論的研究,進而探究消費社會為博物館公民教育帶來何種教育社會視域,提 供我們何種的反思。然而消費社會現象,呈現多元性與歧異性,本研究僅能針對 消費社會中與博物館公民教育相關素材進行討論,為本研究論文之限制。分述如 後:

一、研究論文的預期價值

本研究期待透過J. Baudrillard理論系譜發展,探掘其在博物館公民教育的意 義。J. Baudrillard透過對K. Marx主義理論者為濫觴、並吸納法國社會學家思維,

進入其思想體系25

,從R. Barthes處,吸納了符號學的概念,開展出以符號交換理 論為立論基礎的主張--符號以飄盪的、非線性的圖像 、拼貼、流動、延伸、自 我拓殖,物背後隱匿的象徵符號,使人們互動的價值與意義被真空化成象徵交換 (葉啟政,2013,6、22~23)。

J. Baudrillard 曾指出,「要成為消費的對象,物必須成為符號」,勾勒了消費 社會圖貌。以高於生產理路,開展物體系結構及其更具底蘊之消費需求意涵,使 得 Marx 以人類需求為起點所建立起的生產理論藍本加以揚棄,J. Baudrillard 另

24 有關 J Baudrillard 論文著作的書寫及介紹,可參閱 M. Gane 在「象徵交換與死亡」序言中的簡 介,R. Butlery 在 “Jean Baudrillard:The Defence of the Real ”,亦對其作品進行介紹及評論。

25 Ibid5.

23

闢蹊徑,關切於日常生活的批判,從符號學、精神分析學、生產邏輯理路進入到 消費社會分析體系--媒介生產,取代物質生產論述,博物館內物件以影片、影 像及圖片為媒介,為博物館展示、參觀,注入活力,然而此一舉措,符號的力量 扶搖直上;符號如何對公民參與博物館活動產生影響及重塑教育效果?

符號呈現的意義為公民參與博物館活動帶來何種教育意涵?對博物館公民 教育產生何種啟示?本研究希冀從消費社會理論視角檢視、反思博物館公民教育。

此外,本研究亦思索在消費社會中,博物館公民教育的意義進行討論。

二、研究限制

此一部分雖有許多理論家從不同視角書寫消費及相關論述。然而,本研究主 要從 J. Baudrillard 一系列有關「生產-消費」思想系譜進行探析。此外,亦闡述 本研究在研究範圍界定及其在研究方法上的限制。

(一)思想系譜的限制:

J. Baudrillard作品具有多種寫作形式風貌26,其思想開啟了後現代思維的先河。

雖然諸多後現代理論家書寫有關消費社會樣貌27

26 Butterfield(1999) 通過倫理及美學觀點,重新思索 J. Baudrillard 思想,認為其哲學傳統思維深 受 F. Nietzsche, G. Bataille, M. Blanchot, J. Derrida, J. Lyotard, T. Adorno,J. Baudrillard 以美學作為 存在的形式,其後設批判由 F. Nietzche 處翻轉而來,看似呈現矛盾狀態,卻也能被妥貼的安置。

,然而就本論文而言,主要的焦 點,置啄於理論系譜的分析。故而,其他後現代理論思想家之言,雖對消費社會 理解有所透析,但僅關照J. Baudrillard理論視角的呈現作為本研究之濫觴,為本 研究的限制。

27 例如 J. Derrida 投注後現代書寫脈絡的斷裂、M. Focault 表現了權力與知識的結構脈絡。

24

(二) 研究範圍界定與研究方法的限制:

在研究方法的限制上,本研究共分為研究範圍的界定及研究方法的界定。

1.研究範圍界定及其研究限制

(1)博物館的界定及其研究限制

牛津字典對現代博物館進行解釋:「透過專業的取得、養護並進行永久性具 價 值 且 有 吸 引 人 之 物 件 機 構 」。 美 國 博 物館 協 會 (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AAM),於 1962 年對博物館定義為:「一座永久性的非營利組織,以 教育或美學為主要目的,經由科層組織型態,配置員工,並擁有實質典藏品,具 有保存且定期為大眾開放28」,美國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機構(The 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 IMLS ) 在 1996 年依據博物館與圖書館法案

(Museum and Library Act, MLSA)對博物館的解釋為:「鼓勵及支持博物館公眾 服務及教育角色;鼓勵博物館以嶄新科技強化大眾服務;協助及支持博物館善盡 保存歷史、文化、自然、科學之遺產責任;協助博物館提升公眾之使用29

28 AAM 致力於提升博物館界的水準,進行相關的計畫及服務,包括:技術資訊服務、再教育、

特約消費服務、資料蒐集。葉詩雅編譯(1993)。美國博物館協會(AAM)的宗旨與功能,《博 物館學季刊》,7(3):11。

」。而國 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將博物館定義為:「博 物館為非營利性永久機構,專心致力在蒐集、保存、研究、教育、娛樂及探討與 環境有關物質證據,開放給 社會大眾,以完成服務社會及促進社會發展之責任」。 1979 年,ICOM將博物館定義成:「作為因公共利益而設置的永久性機構,達到

29 參閱自張瀚文(2012)。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美國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研究局(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 IMLS),引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818/,亦可參閱 http://www.imls.gov/about/about.shtm.

25

保存、研究、宣傳之目的,並為了公眾的娛樂及教育,而公開展覽所蒐集的美術、

歷史、科學、工藝有關的收藏品」,2007 年則將博物館定義修訂為:「非營利性 之永久機構,致力於社會與發展而服務,並對大眾開放,且以研究、教育及達到 令其愉悅為目的,並以蒐集、保存、傳播、展示人類及與環境有關的有形或無形 的資產30」。英國博物館協會(the Museums Association, MA)認為博物館成為全 民教育、娛樂與教化場所、鼓勵公眾參與及支持博物館事業31,並在 1988 年指出,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795/11/92102811.pdf,此外亦可參考 2007 年 8 月在維也 納大會所修訂,第三條第款對博物館所進行的定義,可參看殷寶寧(2012)以及王啟祥(2005), http://www.nmh.gov.tw/

26

27

個意義上來看,意味著博物館公民教育,試圖朝向以公民核心能力為探究之基礎,

成為本研究戮力的標的。

由於 現代 公民核心能力 包括倫理素養、民主素養、科學素養、媒體素養及 美學素養36,其規準根據教育部(2015)推動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計畫,公民應積 極參與公共事務且透過行動關懷社會,以期面向 21 世紀高度風險的時代中,展 現具創造性及解決問題之現代公民37。博物館以多元視角,戮力於推廣社會教育,

企圖透過傳播媒介以拓增公民的體驗與見解,並經由展覽與真實展物,誘發想像,

並以貼近生活感受之方式,傳遞知識,提升及促進學習成效。

因而本研究所指稱博物館公民教育當中的「公民教育」指的是前往博物館參 與展覽活動者,透過博物館多元媒介呈現公民核心能力意義,而能對處於消費社 會中的博物館公民教育進行檢視與反省。

另一方面有關公民界定,本研究在研究之初,即以前往參觀博物館者為分析 對象。針對學界更為嚴謹定義諸如對「公民」採以公民身份探討等,不在本研究 的探索範圍。

此外,有關公民教育課程內涵、教學設計與教學案例分析等,亦不在本研究 的討論中,為本研究的研究限制。

球化的衝擊,大眾文化產生帶來影響,對公民教育帶來挑戰,pp.91~92。

36 參閱 citizen.thu.edu.tw/down/201204301.

37 可參見 http://hss.edu.tw/wSite.

28

2.研究方法界定及其研究限制

本研究針對 J. Baudrillard 消費社會符號理論進行研究,藉著 J. Baudrillard 消 費社會理路的認識,而能透析其理論意涵,研究者經由對理論的闡釋及反思對博 物館公民教育的意義進行理解。

在 J. Baudrillard 消費社會理論的進路中,透過對消費社會中物體呈現的社會 關係意義,符號展現飄盪性與任意性,呈現消費社會的特性。在「消費」意義底 下,物的符號意涵,促使博物館公民教育充斥著諸多消費意象,對於公民核心能 力養成的教育理想,帶來了全面性的批判視野,促使本研究得以採取省思的視角,

透過社會學方法論取向與哲學研究法,對博物館對公民教育帶來的意義進行認識。

因此,在研究方法上,無法採取經驗研究,透過社會調查並運用統計學進行計量 資料分析,為本研究的研究限制。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