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小麥文化節的行動者網絡分析

第四章 小麥文化節的形塑過程與社會網絡分析

第二節 小麥文化節的行動者網絡分析

的通行點就是「舉辦小麥文化節,且每個行動者皆可藉由此造節達到自己的目的 或獲取利益」。以下轉譯分析依照 Callon 所提出的四階段,以及最後產生的異議 進行小麥文化節的爬梳:

(1) 問題呈現:

面對小麥文化節此一強制通行點,網絡中的行動者的共同問題即是「如何舉 辦小麥文化節」?為了解決此問題,小麥文化節的社會網絡逐漸形成。

(2) 利益共享:

當時大雅文化學會想推廣在地特色,但是創立者多為社區媽媽、圖書館志工 們,辦活動需要依賴公部門的力量、依賴擁有小麥田且為農會產銷班班長的張村 長;農會原先就已經舉辦的農產品產銷則可以透過主題性的宣傳,使得名聲更加 遠播,吸引更多在地居民參與;社區志工們也有管道替鄉村來服務,並可列為社 團的年度大事;非人行動者小麥產量也透過此活動得以更加穩定(圖 4-3)。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繪

圖 4-5:大雅小麥文化節初期行動者網絡

(3) 徵召:

徵召的過程中,除了透過結合型社會資本集結不同的行動者外,更重要的是 橋樑型的社會資本,將異質性的團體拉近小麥文化節,並透過在地行動者的撰寫 計畫,分別向文建會、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台中市都市發展局申請經費。此部分 的徵召需透過具有公信力的的角色,農會以寄送公文的方式,邀請地方學校、社 區團體參與小麥文化節籌備會。

(4) 動員:

各個行動者透過自身的目的以及特色,在活動中提供不同的資源並扮演不同 的角色。行動者持續的協同行動與結盟,此時透過一連串中介者(intermediary) 的置換(displacement)進行轉譯。中介者是否具有代表性是網絡成敗的關鍵。小麥 文化節正式開跑至今邁入第九屆(表 4-4),當中產生一連串行動者置換,大雅文 化學會將構想向張村長提及,提出以小麥特色加值地方的想法,但此後因受到學 會性質的不適合而置換本身的位置,學會本身並沒有退出而是選擇不再擔任主辦,

退居轉為協助;之後則由彩陶文化學會將美學轉譯在產品、活動、宣傳上。

(5) 異議:

小麥文化節的社會網絡並未瓦解,而是產生了變化。其他行動者轉譯失敗或 者是無法達成目的的退出並不影響網絡的解構,原因來自於當中威權的持續存在。

從活動場地的舉辦探知一二(表 4-4)。大雅文化協會的退居二線使得小麥文化節 一度的面臨停辦的危機。但隨後彩陶文化學會接手持續的經營。而到近幾年來形 成的是彩陶文化學會的麥田文化生活圈與農會小麥文化節各據一方。

彩陶文化協會的退出網絡有幾個因素,一、轉譯失敗:兩造對活動理念的定 位不同。彩陶文化協會希望將活動時間拉長,讓遊客們從小麥種植到收割期都能

動之一;二、人事問題:當網絡中有其他行動者足以承辦活動時,彩陶文化協會

第三節 2012 年小麥文化節的社會網絡分析 來工友,還跟我聊起教育相關的事情……」(田野日誌,20120106 第一次籌 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