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鄉村發展

欲瞭解一個鄉村空間何以發展造節活動,必然得進入鄉村發展的脈絡。不同 學者對於鄉村發展有不同的定義。在發展社會學科中,「發展」是指一個國家或 社會由落後的發達狀態向發達狀態的進步、轉化過程(許顏杰、馬維鴿,2008)。

鄉村發展則可以從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的尺度探討鄉村的變遷過程 (Murdoch, Lowe, Ward, & Marsden, 2003:12),亦有學者將文化與政治納入鄉村經濟發展廣義 定義8 大量生產的情況進入到歐洲共同市場(European Common Market)時產生許多問題,

如糧食過剩、環境危機,國家政策只得開始有所改變(Murdoch, Lowe, Ward, &

Marsden, 2003:31-42)。

1980 年代英國國家經濟暨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ESRC)與農漁業暨食品部(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Food,MAFF)、

環境事務部(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DoE)、鄉村委員會等進行一連串的 新政策。此政策實行前所進行的鄉村變遷計畫(Countryside Change Programme)研 究著重在瞭解當代鄉村變遷的社會、政治、組織動態,此計畫兩項主要的假設:

8Terluin(2003 )鄉村發展的經濟指標分別為國內產總值、文化需求和社會認同、政治決策和個人與

首先,過去將鄉村視為被動的接納者不足以解釋鄉村發展不均的本質,因此不可 忽視地方發展中在地利益(local interests)的積極角色;第二,地方發展的差異源 自於當地發展行動和過程的交互作用。Lowe 等人(1995)則認為鄉村發展應該是採 取所謂第三條路線由外部與內部交互作用所形成。在此需要考慮這樣的籠統的鄉 村發展過程是否適用於不同的國家甚至是地區,不同國家的治理方式和民俗風情 不同也是否會影響到這樣的鄉村發展。

此時鄉村本身的性質也產生了轉變。Murdoch & Marsden (1994)認為在先進 國家,鄉村的意象已經脫離農業,是依照行動者對空間價值的協商所呈現出的意 義,進入了所謂的鄉村重構(reconstituting rurality)。Marsden(1998)所提出的後生 產鄉村是受到當時許多不同新的需求產生,如要求品質食物、公共的舒適空間、

居住位置的產權以及環境保護區,所以英國鄉村受此影響後開始改變自身的定位。

除了歐洲國家以外,Bascom(2001)也認為美國的鄉村意義已經從生產轉為消費,

亦從生產主義進入到後生產主義的鄉村。這樣的後生產鄉村也促使後鄉村的概念 產生,後鄉村一詞在 Murdoch 和 Pratt(1993)是運用英國鄉村研究的考古學當中,

認定是透過一種後現代的思維,讓鄉村中的他者,邊緣團體能夠發聲(give voice),

而後鄉村的研究途徑由 Brunori 和 Rossi(2007:183-184)所整理出來,分別有下列 五種特性,有助於我們理解台灣鄉村:

合地方文化是有助於振興衰退區地方的可行政策,這樣的過程南庄亦受到內部與

Marsden 經由對英國鄉村實證觀察整理出四種理念型鄉村,分別為:保存的 鄉村、競爭的鄉村、世襲的鄉村和依附的鄉村(表 2-1)。而此四種的理念型包含 不均鄉村發展的三個觀點:(1)市場、政府與團體利益與網絡關係的結合;(2)鄉 村資源的重新定義;(3)經濟關係的重組鑲嵌於不同地方的社會政治等條件(譚鴻 仁,2009;Marsden,1998)。

表 2-1:Marsden 的四種鄉村理念型

透過這四種不同鄉村類型的研究,Marsden 將其中內部和外部力量歸類為三 種主要的要素(圖 2-1):調節(Deregulation and reregulation)、商品化(Arenas of commoditizaion and social resistance) 和網絡、行動者空間(Network and actor spaces),分別介紹如下:

1. 調節

Marsden 認為 1980 年代到 1990 年代時興起減少對經濟干涉的潮流,這 樣的過程使得鄉村必須面對自身的優勢與劣勢而進行新的治理系統,鄉村生 活開始發聲並運用自己的物質和人力資源促進鄉村經濟的繁榮,面對新的需 求下鄉村形成一套調節與制度,使得鄉村發展呈現不均的狀態。

在調節過程中 Marsden 指出其中有四項因素值得特別注意,分別是(1) 私部門利益的影響;(2)糧食生產中非農部分的興起;(3)地方策略影響增加;

(4)新調節力量的出現。一地的鄉村發展需要瞭解行動者的調節形式和權力 如何開始運作,權力與經濟關係密不可分,需要注意當中的經濟關係的轉 變。

2. 商品化

在當代鄉村發展中商品化是個重要的概念,商品價值的生產改變的不僅 僅是在農業部門,而是非農業部門也會重構社會和政治關係。透過中央政府 的去除管制,有些鄉村的農業部門會更加依賴公部門的地方計畫。其中商品 化形成影響因素,(1)包含著商品化形式資源的利用;(2)商品化價值生產改 變社會和政治關係;(3)社會抗拒的形式;(4)小尺度行動者抗拒策略和大尺 度鄉村空間發展作為創造市場空間。

譚鴻仁(2007)認為在商品化的過程中,需要思考兩件事。一是商品生產 與其相關的價值如何改變鄉村地區的社會實踐?二是鄉村生產商品時,生產

Marsden 也認為社會會出現像是企圖保留公共空間此種抵抗商品化的形式。

此外商品化除了介紹到地方外,為了加值產品價值更需要被介紹到其他地區,

中間的媒介也被納入這樣的網絡之中,鄉村在這此論點之下成為創造市場 (market-making)的空間。

3. 網絡和行動者空間

鄉村發展的第三個要素便是網絡和行動者空間,Marsden 認為鄉村發展 是:(1)內部與外部網絡的互動,屬於第三條路線的內外影響;(2)行動者空 間做為脈絡和資源影響行動者之間的重組及動員,也符應調節中,地方行動 者影響增加的現象;(3)鄉村轉型來自交織的權力網絡、實質和自然的景觀 組合;(4)超越宏觀尺度。

Marsden 認為需要檢視行動者的社會和經濟實踐、行動的背景或行動者 空間,其中聚集了知識、物質、技術、金錢和資本去推動不同行動者之間的 集體行動,這也是 Marsden 認為鄉村發展不均的原因。他們從原本個別的行 動空間凝聚在整體網絡裡,需要去理解他們的網絡構造、內容,進而瞭解這 接交織的網絡如何影響鄉村發展,以及是否限制自身發展。

Marsden 鄉村發展理論提出一個思考的觀點,但並未用三種要素去探究一個 地區,且台灣發展是否可以透過這樣分類學下的理論仍有待驗證。在此也必須考 量不同國家可能會有不同的理念型。台灣研究中,莊淑姿(2001)提出鄉村的類型 是考慮鄉村的本體論。企圖透過分析鄉村不同指標定義分化的鄉村特性。不同的 時期下考慮鄉村內在資源(如交通位置、農村環境、區位特性)及外來因素(如政府 產業政策),而分成三種鄉村類型 :生活機能型、工業發展型、發展停滯型鄉村,

但此種分類並未考慮到鄉村內在行動者的因素,也缺少處於過渡時期的鄉村。

資料來源:Marsden (199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