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討論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本節以進行研究過程中,「時間與空間」及「田野調查」兩方面加以說明研 究限制,並提出三點後續的研究建議:

一、 研究限制 1、時間與空間

由於每年小麥文化節主要活動只有一天,因此活動當天田調時間有限,在 2012 小麥文化節活動當天,研究者身為大雅區農會此場地的工作人員,於是無 法記錄同時間另一場地彩陶文化協會的活動進行。並且受限於研究時間無法長時 間觀察小麥文化節的長時間演變。參與者眾多的情況下只能從參與程度不同的行 動者挑選訪談,無法觀察、記錄下所有發生的事件。

2、田野調查

本研究的分析內容多為願意接受訪談的行動者,尚有許多不願接受訪談者的 關鍵未能納入。並且剛進入田野時期時,因訪談技巧使得訪談者不知道怎麼回答 或者不願意揭露,訪談者基於「留情面」也多半不願意描述真正衝突原因。

二、 研究建議

後續研究的建議在於理論與個案的反覆對話中,仍有需多空間尚待修補,且 在研究中為了研究目的的聚焦,不得不將枝微末節的部分去蕪存菁,但棄之可惜 的情況下其實有待後續研究者推敲探究:

1、社會網絡分析

在研究方法中的社會網絡分析實屬新興的研究方法,本研究目的是呈現行動 者間的群聚關係,爾後研究可從更細部的操作方式著手,且因受限於資料的情況,

後續研究若能以不同年份的社會網絡即可呈現權力的時間變化,並能建立關係量 化的問卷。

2、行動者背景差異

因農民訪談者過少,缺乏探究同一性質中不同行動者面對政策的態度差異是 否受到年齡、背景有所影響。亦可著手從不同背景的行動者進行比對與分析,面 對此造節活動的行動,各自產生何種影響。

3、其他影響要素探討

最後,本文忽略更大尺度的因素,研究中其實忽略其他影響鄉村發展的構面,

如農會其他政策、土地價值高漲、喜願麵包於台灣各地契種小麥等事件,皆有待 後續研究者尋求更全面性的解釋。

參考文獻

中文

方俊育 (2002) 從「花現林邊蓮霧節」看社區集體行動的意義,文化研究月報,

16

王伯仁 (2007) 現代臺灣奇觀?:節慶、節慶化與節慶地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中縣政府主計室《台中縣統計要覽》,台中縣政府

江素卿 (2008) 台中縣大雅鄉之人口成長與聚落發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 系教學碩士論文

吳佳穎 (2010) 地方節慶,創意經營─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個案研究,國立臺灣 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奕欣譯 (1998),Juliana Mansvelt 著,《消費地理學》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 國際

李承嘉 (2005) 行動者網絡理論應用於鄉村發展之研究─以九份聚落1895-1945年 發展為例,地理學報,39 :1-30

李承嘉、廖本全、戴政新 (2010) 地方發展的權利與行動分析:治理性與行動者 網絡理論觀點的比較,台灣土地研究,13(1):95-133

沈勳 (2005) 小麥,《台灣農家要覽》V.1,臺北市:農委會

沈勳 (2010) 淺談小麥與在麵粉的應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九十九年專題討論

林志明譯 (1997),尚‧布希亞著,《物體系》,台北市 :時報

洪秋增 (1966) 裡作小麥收成銷路都好,豐年半月刊,16(19) :18-19

洪慶峰 (2001) 《台中縣89年常民文化節》,台中縣文化局

胡凱康、蕭素碧 (1994) 《小麥》,台北市: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

苟志效、陳創生 (2004) 《從符號的觀點看─ 一種關於社會文化現象的符號學闡 釋》,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夏瑩譯 (2009),尚‧布希亞著,《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南京:南京大學

孫智綺譯 (2002),Patrice Bonnewitz 著,《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市: 城 邦文化發行

徐崇傑、張峻嘉 (2008) 苗栗縣南庄鄉觀光休閒產業發展分析:從「蕃地」到「咖 啡之鄉」的時空歷程,鄉村旅遊研究,2:55-68

徐源清 (2007) 農業產銷班輔導措施與經營狀況分析,農政與農情,177期

張玉雲 (2008) 地方節慶活動行銷策略—臺北縣平溪天燈節個案研究,國立臺北 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張育真 (2006) 地方政府節慶規劃策略之研究,高雄餐旅學院旅遊管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

莊淑姿 (2001) 台灣鄉村發展類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

許惠姍 (2010) 以利害關係人的角度探討節慶的發展─以高雄左營萬年季為例,

國立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許顏杰、馬維鴿 (2008),民國以來的鄉村發展理論綜述,安徽農業科學,36(33):

14811-14814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怡嘉 (2010) 從節慶的環境線索、遊客情緒及滿意度探討遊客重複參訪及口碑 意圖,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陳炎正 (1995) 《大雅鄉志》,大雅鄉公所

陳柏州、簡如邠 (2004) 《台灣的地方新節慶》,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陳詩文 (2010) 地方節慶的觀光吸引力、遊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中華大 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傳 (2001) 社會網絡與地方產業文化發展─白河蓮花節與官田菱角節之比較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孫權、成露茜 (2007) 文化產業、文化治理與地方認同─以台灣新興的嘉年華 為例,城市與設計學報,28 :23-35

楊弘任 (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 造》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

楊博, 劉大有, Jiming, L., 金弟, 馬海賓 (2009) 複雜網絡聚類方法. Journal of Software, 20(1), 54-66.

楊順閔 (2008) 以利害關係人觀點探討社區組織之運作─以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 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浩譯 (2007),John Urry 著,《觀光客的凝視》,台北 :書林

廖石 (2003) 從「地方治理」的思潮變遷探討「社區賦權」在鄉村發展政策中的 定位與課題,城市與設計學報,15/16 :93-115

廖哲強 (2007) 鄉村發展地方文化產業化歷程─嘉義縣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之 個案,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淑玲 (2011) 地方節慶、產業特色、行銷模式對經營績效影響之研究 ─以雲林 縣古坑鄉咖啡業者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乃瑋 (2005) 臺灣鄉村地區「造節運動」現象之研究─農產品銷售事件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志偉 (2009) 國際農糧體制與台灣的糧食依賴:戰後台灣養豬業的歷史考察,

台灣史研究,16(2) :105-160

劉育珊 (2011) 出賣或出麥?─大雅小麥產業發展歷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 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軍 (2004)《社會網絡分析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蔡紹斌 (2011) 大雅鄉的小麥田,豐年半月刊,56(6) :66

賴孟君 (2007) 陶藝創意產業之經營與行銷研究:以趙家窯為例,南華大學美學 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鳳霙 (2011) 農民市集的形塑與發展:以臺中合樸農學市集為例,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駱焜祺 (2002) 觀光節慶活動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活動 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汝育 (2007) 行動者網絡理論與地方發展魚池紅茶產業再造,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鴻仁 (2009)《膨風茶的地理學》,台北:師大

蘇麗瓊、田基武 (2004)「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與「社區營造條例草案」的介 紹,社區發展季刊,107 :5-22

網路資料

1951年11月19日 中縣鼓勵小麥耕作提早分配肥料,聯合報,05版

1952年07月24日 推行麥種更新 增設原種農圃,聯合報,05版 農林天地

1952年12月31日 便利翻晾麥種 當局助建晒場,聯合報,06版 聯合副刊

1953年01月16日 中部建麥種倉 補助三分之二,聯合報,06版 聯合副刊

1969年06月25日「生力麵」「養力麵展覽贈送」 今在兩百貨公司揭幕,經濟日 報,06版

大田國男(1936)臺灣に於ける小麥栽培に就て,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42/b1/7d.html(2012/04/28 瀏覽)。

津田良孝(1926)臺灣ニ於ケル麥作,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42/b1/5f.html(2012/04/28 瀏覽)。

野津宏(1936)臺灣の裏作小麥に就て,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42/b1/7d.html(2012/04/28 瀏覽)。

劉新圓(2005) 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發軔與運作,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國政研究報告,教文(研)094-009

號,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4/EC-R-094-009.htm

, (2011 年05月瀏覽)

外文

Bascom,J. (2001) Energizing rural space: The representation of countryside culture as an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Journal of Cultural Geography,19(1): 53-73

Bruce Hoppe., & Claire Reinelt (2010)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the evaluation of leadership networks,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1:600-619

Brunori, G., & Rossi, A (2007) Differentiating countryside: Social representation and governance patterns in rural areas with high social density: The case of Chianti, Italy,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3: 183-205

Cadima, R., Ferreira, C., Monguet, J., Ojeda, J., & Fernandez, J. (2010) Promoting social network awareness: A social network monitoring system. Computers &

Education, 54(4), 1233-1240.

Callon, M. (1991) Techno-economic Networks and Irreversibility. In J. Law (Ed.) A Sociology of Monsters? Essays on Power, Technology and Domination, Sociological Review Monograph. London, Routledge. 38: 132-161

Getz, D., & Anderson, T. (2010) Festival stakeholders: Exploring relationships and dependency through a four-country compariso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 34:531-556

Gittell, R. J., & Vidal, A. (1998). Community organizing: building social capital as a

development strategy: Sage Publications

Degenne, A., & Forsé, M. (1999) Introducing social networks.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Freeman, R. (2000)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eeman, L. C. (1978/79) 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Social

Networks, 1(3), 215-239.

Girvan, M., & Newman, M. E. (2002) Community structure in social and biological networks. [Research Support, U.S. Gov't, Non-P.H.S.Review].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99(12), 7821-7826.

Jóhannesson, G. T., & Bærenholdt, J. O. (2009). Actor-Network Theory/Network Geographies. In K. Editors-in-Chief: Rob & T. Nigel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 ,Oxford: Elsevier. 15-19.

Hoppe, B., & Reinelt, C. (2010)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the evaluation of leadership networks.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1(4), 600-619.

Terluin, I. J. (2003).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regions of

advanced countries: an overview and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orie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3), 327-344.

Lowe,P. , Murdoch,J., &Ward,N. (1995) ,Networks in rural development:beyond

jk,G(Eds. ),Beyond modernization: The impact of endogenous rural

development ,Van Gorcum,Assen,The Netherland.

Latour, B. (2005)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gnani, N., & Struffi, L. (2009). Translation sociology and social capital in rur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A case study from the Italian Alp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5(2), 231-238.

Marsden, T.(1998) Economic perspectives. In: Ilbery, B (Cadima, Ferreira, Monguet, Ojeda, & Fernandez), The Geography of Rural Change, Longman: London, 13-30

Murdoch, J., & Pratt, A. C. (1993). Rural studies: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and the

‘post-rural’.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9(4), 411-427

Murdoch, J., Marsden, T. (1994) Reconstituting rurality : class, community and power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London : UCL Press Limited.

Murdoch, J., Lowe, P., Ward, N., & Marsden, T. (2003) The Differentiated Countryside.

Londe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Murdoch, J. (2000) Networks─a new paradigm of rur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6, 407-419.

Richardson, J. G. (1986)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Sanday, P.R. (1979) The ethnography paradig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 : 527-38

Karlsen, S., Stenbacka Nordström, C. (2009) Festivals in the Barents Region: Exploring Festival-stakeholder Coopera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9: 2, 130-145.

Uphoff, N., Wijayaratna, C. M. (2000) Demonstrated benefits from social capital: The productivity of farmer organizations in Gal Oya, Sri Lanka. World Development,

28(11), 1875-1890.

Woolcock, M., & Narayan,D.(2000) Social capital: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olicy, The World Bank Rearch Observer,15(2),225-249.

附錄 A:小麥種子委託生產合約書

附錄 B:大雅小麥呵護園計畫-財務採購契約書

附錄 C:2012 大雅區小麥文化節第一次籌備會會議記錄

附錄 D:2012 大雅區小麥文化節第二次籌備會會議紀錄

附錄 E:2012 大雅區小麥文化節第三次籌備會會議記錄

附錄 F:2012 大雅小麥文化節活動節目表

謝誌

老牛拖車的我終於來到這一頁,這段時間在眾人陪伴與支持下過的充實愉快,

心中充滿無限的感激。首先誠摯的感謝指導教授李素馨老師,總是給予課業上的 最大的幫助,除了釐清學生混亂的思緒外,更在繁忙之中關懷我們的生活點滴;

心中充滿無限的感激。首先誠摯的感謝指導教授李素馨老師,總是給予課業上的 最大的幫助,除了釐清學生混亂的思緒外,更在繁忙之中關懷我們的生活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