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小麥文化節的形塑過程與社會網絡分析

第一節 小麥生產與種植

贈人一塊麵包,你可以養活他一天,反覆培養其對麵包的喜好,你培育了 一生的顧客。

拉吉‧帕特爾,《糧食戰爭》

(一)台灣小麥發展歷程

大雅區主要作物以稻作為主,小麥是在冬季進行裡作15

15台灣中、南部由於 11 月到次年 2 月冬季期間,實際低溫日數不多且日照充足,有部分經濟作

栽種秋播春小麥,日 治時代。小麥屬溫帶禾本科小麥屬植物,台灣引入栽培年代不詳,可能是早期移 民將大陸華南土種引入栽種(沈勳,2010)。受到日本軍糧政策所影響,曾大力推 廣麥作,因此出現多篇台灣與日本的麥作研究。津田良孝(1926)研究台灣本島的

農作物,發現麥作16

劉育珊(2011)將光復後小麥發展歷程分為四期:

耕種情況不佳,原因主要是因為天候不適合,以及經濟效益 較差。而和日本相比,受到四項因素台灣麥作種植面積較小,一、台灣栽培地土 壤呈鹼性;二、栽培採行粗放法;三、收割法的差異;以及兩地品種差異。爾後 小麥的種植逐漸增加,受到兩項因素所影響,一是開始利用台灣水稻冬季休耕時 種植小麥,如此可以解決氣候以及經濟效益較差的問題,二來小麥輸入的關稅較 高,農民開始嘗試耕作小麥,以台中州及台南州為主要的產區(大田國男,1936)。

劉育珊(2011)亦指出日治時期因確立稻麥三熟制,開啟裡作小麥之始,並進行品 種改良。野津宏(1943)以 1932 年台灣冬季小麥研究中,發現北部小麥生長較南 部佳,但受到雨量的影響,中南部小麥收穫量則多於北部。

表 4-1:光復後小麥發展歷程

時間 重要事件 內容

1 1945-1960 光復初期 追求增產,條播取代撒播

2 1960-1975 小麥開放進口 省工栽培

3 1975-1995 公賣局保價收購 稻米政策牽動雜糧生產

4 1995 至今 保價收購政策結束 金門農試所與大雅鄉農會契作

資料來源:整理自劉育珊(2011)

16

小麥種植於光復初期最為繁盛,受到國家政策追求糧食自給自足的影響,由

為主食或點心之用,達到快速、營養、衛生、經濟的現代化食生活的理想目 標。」【1969-06-25/經濟日報/06 版/】

因此在 1967 年正式開放小麥進口後,台灣大量進口生產成本較低、獲得國

【1974-11-17/經濟日報/02 版/】

19 沈勳(2000:93)指出「民國 64 年開始政府為照顧農民,則由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現台灣菸酒公司) 與農會辦理契作保價收購,因而小麥栽培面積仍得以維持 1000 公頃左右。」,然而胡凱康、蕭素 碧(1994:10~11)於表 1-4 中詳列出 1974 年至 1991 年台灣小麥生產及菸酒公賣局辦理收購情形,

表 4-2:台灣小麥生產及菸酒公賣局辦理收購情形

均是希望大雅農會能提供發芽率高,品質良好的小麥種子。2004 年小麥文化節

(1961-2010)

小麥的土壤主要是著重灌排水的耕地,並多採取較省工的栽培法。以下種植

影響小麥生產主要因素為氣候,生育初期需要適量的雨水供其生長,但在成 熟期則需要乾燥的氣候環境,春小麥生育初期適宜溫度為 15~20℃,抽穗後 17~18

℃,成熟前 6~7 星期則以 20~23℃最適(沈勳,2010)。

圖 4-2:P3 訪談者小麥農田農業曆 資料來源:訪談整理

圖 4-3:P6 訪談者小麥農田農業曆

資料來源:訪談整理 1、生產過程

在得知訪談者的目的是寫論文時,P3 隨即告訴「小麥驚水,我有開一條溝」,

顯示水分的控管在小麥種植中相當重要,然而當研究者詢問另外一農人的田為什

度。「昨天改良場的股長說我的蕎麥就是太濕的時候(掖),也是應該要用(溝)」,P6 熟(沈勳,2010;黃勝忠、沈勳、張隆仁,1987)。P6 的播種方式採取稻米收割後 才透過機械將肥料與種子一起翻土:

有啦,後來有在試驗」。整個栽培時間約 120 天,「小麥收成四個月…差不多啦,

流傳下來的方式配合二十四節氣之外,「祖先到現在(作法)已經不同了」,指的是

紅薏仁 小麥產品-手工麥芽糖

小麥、薏仁產品-綜合爆麥香

小麥產品-麥茶

圖 4-4:P6 訪談者研發的農產品

與P3訪談過程中,P3時常問研究者「這樣你知道嗎?」「我這個尚標準」,P3 的標準來自台中改良場的技士們的指導、以及專業學術者的肯定,但農人間不一 定依循此標準,而P3訪談者很自豪的說出「做田也是有技術,不是沒有」,在面 對研究者詢問對他來說很荒唐的問題時,也不時的消遣研究者;P6也表示自己是 用最多心思的,農改場的人都喜歡和他合作做實驗,並且參加麥之鄉發展協會,

研發麥相關的產品,這些都感受出農人對自己工作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