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少子化現象之成因與影響

第四節 少子化之成因

影響生育率高低因素多且複雜,而少子化主要還是來自於育齡男女生育之選 擇,育齡男女之選擇乃其內心自由,法律無法介入干涉,因此,須探究是何種因 素左右育齡男女生育之選擇。仔細探討可發現左右育齡男女選擇之因素,如自總 體層面觀之,包含了經濟、社會、文化與環境等;而個體層面則包括個人之心理、

生理與行為等96。歸納總體層面因素不外乎為養育費用過於龐大、育兒與工作兩 者無法兼顧且機會成本高、托育機構或托育服務費用過高且品質參差不齊,以及 家庭結構與對於家庭之觀念改變等。其次,近年颳起政府與企業改造風氣,傳統 僱用型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約僱等派遣工作,以及業務外包等,工作穩定度大 不如前97。此外,經濟成長趨緩甚至衰退,工作機會大大減少,失業危機四伏,

該等壓力下,結婚已成奢望,更何況是生育子女甚至多生。除此,爲求得工作,

追求更高成就,只好提高教育程度而延長教育年限,教育年限的延長直接影響婚 育年齡與生育年限,而形成不婚、晚婚或晚生、少生、難孕或不孕等具影響少子 化問題之決定性因素。

96 于宗先、王金利,前揭書,註 91,頁 158-159。

97 蘇進棻,台灣本籍與外籍新娘生育率消長原因之探討,研習資訊,第 23 卷第 5 期,2006 年 1 0 月,頁 47。

除總體層面因素外,個體層面因素亦不容忽視。隨著教育年限延長,育齡男 女進入職場時間相對向後延伸,造成結婚年齡與生育年齡均提高,加上工作與經 濟壓力水平不斷升高等,而不論是總體層面因素或個體層面因素,通常多會直接 或間接影響育齡男女心理層面。對心理層面所造成之壓力常會直接反映在育齡男 女之生理層面,產生難孕或不孕現象。是以,探究少子化成因不能忽視各個層面 對育齡男女生育自由所造成之影響,故本文擬綜觀總體層面因素與個體層面因 素,進而將之區分為下列三個主要因素,深入探討少子化成因。

第一項 社會因素

第一款 經濟型態轉變,價值觀改變

1952 年起,政府開始將經濟政策自農業發展轉為推動工業與貿易發展,也 因而產業開始面臨轉型,1965 年成立加工出口區,開始發展勞力密集產業,提 供大量工作機會98。因此,鄉村青壯年人口逐漸外移至發展工業之都市地區工作,

因而鄉村地區老年人口比例相對於都市地區更高,甚至青壯年人口外移至都市地 區後,隨著工作穩定,即於就業地區定居與組織家庭,兩個地區人口結構也因而 產生改變,更直接衝擊傳統家庭型態與功能。

其次,過去農業時代,家庭屬於生產單位,即生育等於勞動力提供。以勞動 力提供的觀點出發,因男女生物特徵差異與傳統婚嫁觀念,男性能爲家中提供勞 力,且只有男性能為家族傳宗接代;相對地,女性未來會嫁出去,所能提供之生 產力僅在未婚時期,總歸仍是替別人家養育,重男輕女觀念因應而生。也因在此 觀念下,男性背負傳宗接代之重責大任,女性一生也以生男孩為己任99。除此之 外,農業社會醫藥不發達,常須面臨高死亡率,為求延續後代及提供綿綿不絕之 勞動力,高生育率應然而生100

98 于宗先、王金利,前揭書,註 91,頁 77-78。

99 何師竹,臺灣女性的「生男」使命,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 17 期,2001 年 1 月,頁 9。

100 王德睦,人口,收錄於瞿海源、王振寰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巨流圖書,2006 年 10 月,

頁376。

隨著教育普及,女權意識與個人主義抬頭,人的觀念因而趨向開放、自由、

自主以及接受新事物,對婚姻與生育觀念亦逐漸轉變,故愈來愈多男女爲享受單 身生活或因怕麻煩而不願進入婚姻或擁有小孩101,也因此直接對生育率產生影 響。此外,除不願進入婚姻或擁有小孩者外,尚有認為已婚之育齡男女未擁有子 女或子女數減少亦對生育率造成重要影響。一般而言,已婚者多會生兒育女,但 已婚育齡男女而未生育者卻也有逐漸增加趨勢,如以理想子女數為例,育齡男女 理想子女數尚維持在 2 人左右,但卻也隨著育齡男女年齡下降,理想子女數亦隨 之減少,且不想生育之育齡男女比例亦有增加趨勢,但選擇不生者僅占 2%左 右,比例仍相當低102。而選擇不生者所佔比例相對低,因此,不容忽視者乃是已 婚卻未生育之育齡男女,除只想擁有婚姻卻不想生兒育女者外,尚應包含難以生 育或無法生育者。普遍晚婚與晚生之年代,礙於生育機能受年齡增長而下降影 響,該等難以生育或無法生育之育齡男女應會有所增加。醫藥發達後,嬰幼兒死 亡率大幅下降,加上經濟型態轉變,無須再藉由多生育來降低風險,在觀念轉變 與現實生活改變下,生育率也因而有所下降,甚至引發少子化問題。

再者,傳統上,缺乏投資與儲蓄工具,在社會安全制度未完善時,家庭被認 為是最安全之避風港,子女也就成為投資標的,透過養兒以預防老年時生活無 虞,然而避風港之功能卻因經濟型態轉變,家庭結構漸以核心家庭為主,年輕子 女多居住於都市地區,老年人則多住在鄉下地方,也因此子女對於父母無論是在 經濟或照顧上均不如農業社會而漸趨弱化103。加上金融體系發展完全,社會安全 制度建立,投資與社會安全制度得部分確保老年生活,甚者因社會競爭激烈,愈

101行政院主計處,社會指標統計年報,97 年 7 月,頁 19,http://www.stat.gov.tw/lp.asp?ctNode=3 478&CtUnit=1033&BaseDSD=7。謝愛齡,嬰兒荒--少子女化面面觀,主計月刊,第 617 期,200 7 年 5 月,頁 25-26。

102 駱明慶,台灣總生育率下降的表象與實際,研究台灣,第 3 期,2007 年 12 月,頁 54-55。鐘 佩玲,女大學生子女價值、成就動機與生育意向之相關探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第1 期,2 006 年 12 月,頁 84-85。

103 鐘俊文,從美麗新世界到世界不美麗(上)—探討少子化、人口老化及人口減少的程因、衝擊 與對策,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44 期,2003 年 11 月,頁 12;喻維欣,家庭,收錄於瞿海源、

王振寰編,前揭編書,註100,頁 198-199。

來愈多年輕人不就業,依附父母供應生活104,養育子女成為一輩子之負擔,辛苦 栽培子女卻未與回報成正比,養兒防老觀念漸轉,生育率也隨之下降。

第二款 傳統家庭功能弱化,工作與育兒難兩全

農業社會,人力等於勞動力,勞動力來源乃來自家庭之自我生育,且以大家 庭為主軸,大家庭由三代或四代龐大家庭成員所組成,具備經濟、生育、照顧、

養育與安全等功能。家庭成員多數務農,對於子女之養育相對簡單且費用支出相 對低,大家庭中,家中成員多,包含得以提供保育子女之長輩與其他家庭成員,

嬰兒可委由其他成員代為照顧,抑或由女性擔任專職家庭主婦照顧子女,所須承 擔之機會成本較低。對育齡男女而言,大家庭於子女保育方面提供龐大輔助功 能,且傳統看法認為家中多一人,只是多一雙筷子,所費不多,加上對於勞動力 之需求,因此生育率得以維持。

隨著工業化與都市化,傳統大家庭型態逐漸瓦解,取而代之者係以夫妻兩人 與子女共同組成之核心家庭105。又,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106,夫妻共同負擔生計 之雙薪家庭比例逐年上升107,加上核心家庭內除夫妻外,無其他親人能提供照 顧、養育等功能,只好選擇托育抑或夫妻雙方其中一人捨棄工作親自保育,而在 面對工作與生育保育抉擇時,以目前實際運作來看,仍以女性離開職場為主,但

104 該類年輕人多擁有高學歷,不願屈就低薪資工作,或要求高薪資且低勞動工作,因而形成空 等狀態,空等期間由家人提供經濟支援,於不同國家名稱使用上稍有差異,最早使用於英國,稱 之為尼特族(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NEET),在台灣則稱 為米蟲,中國稱之為啃老族。參見尼特族,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

E5%95%83%E8%80%81%E6%97%8F&variant=zh-tw#.E5.8F.83.E7.9C.8B,瀏覽日期:2009 年 7 月21 日。

105 台灣家戶形態仍以核心家庭為主,核心家庭除易面臨幼兒之家庭照護問題外,對於老人照護 部分亦會面臨問題。參照薛承泰,台灣地區人口特質與趨勢: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幾個啟示,國家 政策季刊,第2 卷第 4 期,2003 年 12 月,頁 13-14。

106 行政院主計處,前揭年報,註 101,頁 5。據該年報指出,2007 年女性勞動參與率為 49.9%,

與1997 年相比,提高 3.8 個百分點。

107 行政院主計處,前揭年報,註 101,頁 21-23。

一旦離開職場,對女性而言,將對其生涯經濟自立能力形成重大之機會成本108, 是以,多數女性寧願選擇職場也不願生兒育女。此外,除消極之所得未收入外,

於工商業社會競爭激烈下,父母對於子女養育要求也相對講究,爲使子女於競爭 激烈之求學路,得以脫穎而出,於正常學科之補習外,尚安排才藝班。而子女補 習、才藝、學費等花費均所費不貲,是以,積極支出之托育費用或捨棄工作之消 極未收入等,對正處於累積財富或財富累積不易之育齡男女所組成之家庭不啻為 一筆龐大開銷,爲避免經濟負擔過於沉重,自然作出最有利於自身不生育之消極 決定以為因應,但也直接造成少子化問題更為嚴重。

第三款 教育年限延長,結婚與生育年齡延後

社會經濟競爭激烈與知識經濟下,工作不再以勞力為主,而是需要仰賴專業 與知識,於此趨勢下爲追求好之工作機會,必須花費更多時間接受教育,以提升 自身競爭力。大專院校錄取率不斷提高,伴隨而來者係教育程度亦相對提升,大 學畢業似已成為基本學歷,研究所畢業不再稀奇。大學畢業時已 23 歲,如選擇 繼續升學,待研究所學業完成已 25 歲,此時,對女性而言,於身體與心理均已

社會經濟競爭激烈與知識經濟下,工作不再以勞力為主,而是需要仰賴專業 與知識,於此趨勢下爲追求好之工作機會,必須花費更多時間接受教育,以提升 自身競爭力。大專院校錄取率不斷提高,伴隨而來者係教育程度亦相對提升,大 學畢業似已成為基本學歷,研究所畢業不再稀奇。大學畢業時已 23 歲,如選擇 繼續升學,待研究所學業完成已 25 歲,此時,對女性而言,於身體與心理均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