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尼特族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尼特族之意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第二章尼特族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尼特族之意涵

尼特族(NEET)的概念最早起源自 1980 年代後期的英國,為‘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縮寫,意指處於未升學、未就業也未 接受職業訓練狀態的青年。

而尼特族概念的出現,起因於當時英國社會福利制度的變動,這項變動導致 其國內 16-17 歲的青年失去請領失業相關給付的資格,在 1980 年代間英國,由 於青年失業率非常高,使得符合失業給付申請資格的青年在政治上變得非常敏感,

英國政府被指責在這段經濟衰退期間,沒有盡力協助英國青年就業,才導致青年 高失業率的情況,並且當時社會普遍認為,一旦在青年時期沒有妥善發展工作習 慣,就可能導致未來的長期性失業,尼特族即是在這段期間在相關統計研究中被 作為分類青年的一項指標概念。

尼特族概念的出現,也使得相關研究單位及政府機構,開始啟用新的方式來 研究青年族群。1994 年時,一份南格拉摩根的研究報告首先開始以尼特族概念 進行統計的分水嶺,在這份研究中,使用 Status Zer0 來代指 16-18 歲無法被歸 類在勞動市場中(即非勞動力),同時也未升學、未受職業訓練的青年;Status 1 用來代指 16-18 正在受教育的青年;Status 2 代指 16-18 歲正在接受職業訓練 的青年;Status 3 則指 16-18 歲正在就業的青年,這些原本都只是研究統計中 的代稱詞,但 Status Zer0 很快便被衍生成用來比喻這個年齡層中「沒有價值也 沒有目標的青年」。

而後,相關單位為了降低 Status Zer0 所隱喻的負面意涵,便正式以尼特族 (NEET)來取代 Status Zer0 的概念,而尼特族(NEET)這個名詞也在 1999 年英國 社會救濟單位(SEU, Social Exclusion Unit)的一份「消除隔閡(Bridging the gap)」報告中,被政府單位首次公開提及,並在短短十年內,幾乎被歐盟所有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會員國採用,其他地區的國家,也開始發展出有關尼特族(NEET)的定義 (Furlong,2007)。

自 2008 年經濟衰退後,尼特族的概念在國際上已經開始被廣泛的使用,許 多國際性的組織也開始採用與尼特族相關的指標。以歐洲來說,尼特族的現象已 經引發許多國家政府的關注,並將尼特族作為一個檢視勞動市場及青年社會概況 的一項指標,而歐盟委員會中越來越多有關尼特族的報告也證明了,尼特族現象 越來越受到政府單位的重視。

2010 年,歐盟針對未來十年間歐洲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向進行規畫,進而提 出「Europe 2020」策略。在「Europe 2020」中,為了有一個專門針對未就業、

未升學也未接受職業訓練青年進行統計的指標,也為了有利於歐盟會員國間相關 比較研究的進行,歐盟就業委員會(Employment Committee,簡稱 EMCO)正式統 一了歐洲尼特族的定義,將尼特族定義為「15-24 歲未就業、未升學,也未接受 任何職業訓練的青年」,而歐盟統計局也採用這樣的定義。

除了上述定義外,歐盟統計局在統計尼特族時尚需滿足下列兩種條件,且國 際勞工組織 ILO 亦採用相同定義(Sara Elder,2015):

1.未受僱(根據 ILO 的定義,包含失業及沒有工作意願)。

2.在接受調查前四週,未接受任何教育或職業訓練。

因此,目前大多數歐洲國家尼特族定義指的是「15-24 歲未就業、未升學也 未接受職業訓練的青年」,並利用歐盟的勞動力調查(LFS)來推估歐洲各國尼特族 的規模。

但在國際上,不同區域或國家針對尼特族則有不同的定義。歐洲國家當前尼 特族定義雖主要仍限縮在 15-24 歲的青年,但許多歐盟會員國中剛要進入勞動市 場的畢業青年多數大於 24 歲,且由於整個社會結構及勞動狀況的改變,歐洲整 體的經濟衰退亦衝擊到 29 歲以下的青年,近幾年也漸漸將 25-29 歲的青年納入 統計中,如 OECD 及 ILO 目前即採用此一年齡區間(15-29 歲)進行尼特族相關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計。

而韓國及日本兩國的尼特族定義則較為不同,尼特族在這兩個國家指的是一 種影響勞動市場及青年社會化過程的現象。

日本尼特族原文為「ニート」,指的是「15-34 歲未就學也不從事家務勞動 的獨身非勞動力人口」(OECD,2008a),並在 2004 年開始受到日本社會的關注,

與歐洲不同的地方是,日本尼特族的定義並不包含失業人口,單純指不就業的非 勞動力青年,而將尼特族定義人口提升到 34 歲以下的原因,則是因為當時日本 在研擬青年就業問題對策時,已將視野擴及 30-40 歲整個年齡層的前半部,因此 在探討同樣為青年就業問題的尼特族議題時為求整體性,同樣將年齡層擴及至 34 歲以下青年(社会経済生産性本部,2007);尼特族在韓國原文為「니트족」, 指的則是「15-34 歲自學校畢業後沒有工作也沒有工作意願、沒有家庭責任(如 子女)也未婚的人口」(OECD,2008b)。

中國的尼特族近年因大眾傳播媒體引起社會相當大的關注,但目前並無統一 的官方定義,尼特族在中國又稱「傍老族」或「啃老族」,共同的內涵即是有勞 動能力後未工作未就學,仍依靠家中父母供養的青年人口,因此多數學者便將中 國的尼特族定義為 15-29 歲間具有勞動能力,已經離開學校(包括畢業、肄業及 退學),不主動求職也沒有接受職業培訓,主要生活來源依靠父母的青年(聶江、

田建春,2005)。

有關國際組織針對尼特族的官方定義,除了歐盟仍主要指 15-24 歲未就業、

未就學亦未接受職業訓練的青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及國際勞工組織 (ILO)皆放寬尼特族定義的年齡範圍,包含 15-29 歲未就業、未就學亦未接受職 業訓練的青年,因此目前我國目前雖無尼特族官方的統一定義,但國內多數學術 研究及政府相關報告皆沿用 OECD 及 ILO 之尼特族定義,指「15-29 歲未就業、

未就學亦未接受職業訓練之青年人口」。

綜合上述可知,各國尼特族的定義不盡相同,除了年齡範圍的不同外,其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較值得注意的是尼特族是否包含失業青年之問題。

以歐盟來說,尼特族與青年失業者的概念相似,在統計上也有重疊的地方。

如圖 2-1 所示,根據 ILO 的定義,失業者為未就業但在過去一個月內有求職紀錄,

並能在兩周內開始工作的人,若青年決定繼續升學或轉為怯志工作者,則會被歸 類於非勞動力,排除在失業統計的範圍外;而依歐洲尼特族的定義來看,尼特族 為未就業、未升學也未接受職業訓練的青年,而其中的未就業,即包含了失業及 非勞動力兩種狀態,因此歐洲的尼特族定義中亦涵蓋了失業青年問題(但排除正 在接受職訓的失業青年)。

圖 2-1 歐洲青年失業/尼特率定義範圍

資料來源:Eurofound 歐洲改善工作及工作條件基金會

而以日韓兩國來說,如表 2-1 所示,由於日韓兩國尼特族的定義並不包含失 業青年(日本尼特族之定義為「15-34 歲未就學也不從事家務勞動的獨身非勞動 力人口」,排除勞動力僅指屬非勞動力的青年,而韓國尼特族之定義為「15-34 歲自學校畢業後沒有工作也沒有工作意願、沒有家庭責任也未婚的人口」,其中 沒有工作意願的青年,亦排除失業人口),因此在制定尼特族相關解決措施時,

較能排除被歸類在多數國家尼特族定義中的失業青年問題,著重於解決青年結束 義務教育後,非因失業、升學或參與職業訓練而未參與勞動之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表 2-1 各國尼特族所包含之狀態認定

台灣 中國 日本 韓國 歐盟 OECD ILO 未

就 業

失業     

非勞動力    1    未就學       

未受職訓      

不從事

家務勞動 

單身  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