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尼特族之成因及影響因素

第二章 尼特族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尼特族之成因及影響因素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表 2-1 各國尼特族所包含之狀態認定

台灣 中國 日本 韓國 歐盟 OECD ILO 未

就 業

失業     

非勞動力    1    未就學       

未受職訓      

不從事

家務勞動 

單身  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第二節尼特族之成因及影響因素

為了解決青年尼特族的現象,了解尼特族的形成原因相當重要,例如社會、

經濟、家庭背景及個人因素對形成尼特族的影響程度,了解尼特族的成因為何,

就能夠針對較關鍵的影響因素採取相關解決措施以降低青年成為尼特族的機率,

有助於協助青年重回教育體系、轉而接受職業培訓或促使其就業。

由於不同國家間的社會經濟背景、文化及價值觀並不相同,尼特族形成原因 亦有不同,而我國目前並無針對尼特族現象進行成因的調查,以下本節即會針對 各國尼特族的成因進行討論,以了解我國尼特族可能的形成原因及影響因素。

壹、歐洲國家(歐盟)

如前所述,尼特族概念起源於 1980 年代後期的英國,並在近期開始被歐盟 重視,但目前以整個歐洲為範疇的尼特族研究較少。而英國由於是尼特族概念的 起源地,相關研究較多,且英國研究亦多傾向於探討會導致青年成為尼特族的個 人特質及背景因素,因此在探究尼特族成因時,多使用英國的相關文獻。

這些研究發現,社會經濟環境、個人及家庭因素,對於青年是否會成為尼特族其

1此處非勞動力排除怯志工作者,僅指「沒有工作意願」之非勞動力人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實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意即尼特族現象是社會結構、制度及個人與家庭背景等 因素交互作用而產生的。

多數文獻指出,尼特族之形成有兩個重要的關鍵因素,即處於較差的環境和 對整體環境的排斥及不滿。處於劣勢環境包含社會整體環境及青年本身的家庭背 景,社會整體環境的劣勢如社會經濟衰退致使就業機會減少、普遍失業率上升等,

家庭背景的劣勢則如父母失業、家中經濟狀況不佳、居住於較偏遠地區等等;而 青年對於教育體系及學校的不滿或不適應則通常會透過逃學或偏差行為來表現,

這些行為皆會使得青年最後會被排除在教育系統之外(如遭學校退學或自行輟 學),進而被排除在勞動市場之外,值得注意的是,青年處於劣勢環境下,常常 便會導致青年對整體環境產生不滿情緒,兩者間其實有非常密切的關聯。

但現有的研究多數則較為強調家庭背景因素及個人因素才是青年成為尼特 族的關鍵因素(Stoneman and Thiel, 2010),以個人層面來說,與成為尼特族較 有關聯的因素為學歷較低、青年過早生育、需特殊教育或學習困難者、具健康問 題或精神疾病、曾參與犯罪行為、被動或缺乏目標的青年(含自信心不足、宿命 論的人);而以家庭層面來說,成為尼特族的因素多為父母經濟狀況不佳或無工 作、生長在大家庭或單親家庭、家中居住條件較差或居住在較擁擠的環境中。

2008 年的歐洲價值觀調查(European Values Study,簡稱 EVS)就曾針對會 影響青年成為尼特族的各項因素進行較為具體的統計分析,其調查結果如下:

1、個人因素方面

 身心健康較差或有殘疾的青年,相較於身心狀況良好的青年,成為尼特 族的機率會增加 40%。

 教育程度較低(僅國中以下學歷)的青年相較於具大學以上學歷的青年 成為尼特族的機率增加 3 倍,相較於具中等學歷的青年(高中到大學) 則增加約 2 倍。

2、家庭背景方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 有移民背景的青年成為尼特族的機率相較於一般青年增加 70%。

 居住在小城市或偏遠地區的青年相較於居住在中型以上都市的青年,成 為尼特族的機率提高約 1.5 倍。

 家庭收入較低的青年成為尼特族的機率較高。

 父母失業的青年成為尼特族的機率增加約 17%。

 父母教育程度較低(國中以下)的青年,成為尼特族的機率約為父母具中 等教育程度(高中到大學)青年的 1.5 倍,為父母具高等教育程度(大學 以上)青年的 2 倍。

 父母離異的青年相較於一般青年成為尼特族的機率約提高 30%。

英國教育部於 2010 年針對青年成為尼特族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得出以下 結論:

 具移民背景之青年較有可能成為尼特族。

 身心障礙之青年較有可能成為尼特族(為一般青年的 2.1 倍)

 在校成績較差(GCSEs2未達 A*-C 級距)的青年較有可能成為尼特族(為 GCSEs 達 A*-C 級距青年的 4 倍)。

 家庭經濟環境較差之青年較有可能成為尼特族(為其他青年的 2.8 倍)。

 曾經遭學校退學之青年較有可能成為尼特族(若遭退學後曾再度回到教 育體系,成為尼特族機率約為一般青年的 2.4 倍;若遭退學後並未再度 回到教育體系,成為尼特族機率則提升至 3.2 倍)。

 青年生育兒女後較有可能成為尼特族(女性青年生育子女後,成為尼特 族機率為一般青年的 6.31 倍;男性青年則為一般青年的 3.3 倍)。

Eurofound 亦曾針對會增加青年成為尼特族機率的影響因素進行整理,如圖 2-2 所示,呼應前述英國的研究發現,家庭環境較為弱勢的青年,成為尼特族的

2英國中等教育證書(General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GCSEs),依成績高低分為 A*、A、B、

C、D、E、F、G、U 等八個級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風險會更高,教育程度更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無論是青年個人或家庭層面,教 育程度皆顯著影響青年成為尼特族的機率,此外,居住在偏遠地區、青年個人的 身心狀況及是否具移民背景等也會影響青年成為尼特族的機率,特別是家庭經濟 條件較差、父母離異或有失業經驗的青年,相較於一般青年皆更有可能成為尼特 族。

圖 2-2 增加青年成為尼特族機率之影響因素

資料來源:Eurofound 歐洲改善工作及工作條件基金會

若非成長於弱勢的家庭背景(如父母未失業、非居住於偏遠弱勢地區或經濟 程度尚可等),則青年個人的積極程度(對受教育、就業或接受職業訓練的意願及 主動性)便是成為尼特族的關鍵因素,這些家庭環境較好的尼特族青年,他們短 暫的脫離勞動市場及教育體系,通常是為了體驗職場確立職涯的選擇,或考慮是 否升學及升學方向(Pemberton,2008;Furlong et al,2003)。

惟歐盟認為,以上這些因素其實並不會直接導致尼特族的產生,這些研究及 調查結果僅證明具上述因素和青年成為尼特族間較有關聯,亦較有可能使得青年 成為尼特族而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貳、日本

尼特族的議題近年來在日本也受到相當大的關注。由於在 90 年代末期以前,

日本失業率相較於其他已開發國家一直是較低的,然而隨著 90 年代末期 2000 年代初期日本經濟的泡沫化,國內的失業率開始連年攀升,且失業率的上升又以 青年層級最為顯著。

隨著失業率的上升,2000 年代初期日本失業青年尋求正職工作的意願低落 成為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青年飛特族(青年於畢業後長期從事臨時性工作)開始 出現,且數量急遽增加,除此之外更嚴重的問題,則是社會上越來越多未婚、未 就業也放棄求職的待業青年,當時日本、媒體及學者便以在歐洲出現的「尼特族」

代稱之,自此,尼特族一詞在日本開始廣為人知(GendaYuji,2007)。

其實像青年尼特族這樣未婚、未就業也無求職意願的待業青年問題一直都存 在於日本社會中,惟在以前,尼特族問題僅發生於經濟較寬裕的家庭中,許多人 認為尼特族僅代表著懶惰、嬌生慣養、被家庭寵壞的青年,且人數較少,幾乎沒 有引起社會太大的關注,因此日本政府也並未針對尼特族進行相關的調查或研究 (張文碧,2011)。

然而日本經過 90 年代末期的泡沫經濟後,尼特族人數開始大量增加,且日 本內閣府經由 2005 年「青年就業狀況調查」的統計結果,赫然發現尼特族現象 已不僅止存在於富人階級,甚至在 2002 年時,尼特族人口已大多分布於收入較 低的家庭中,迫使日本社會開始正視尼特族問題,並開始進行相關研究以了解造 成青年成為尼特族的原因。

相較於歐洲尼特族的定義,日本尼特族除了涵蓋年齡較廣之外亦相當強調失 業與非勞動力的區別。

以研究日本尼特族現象著名的學者玄田有史(2004)便指出,無業者和失業者 乍看之下似乎沒什麼不同,實際上兩者卻大相逕庭。未就業的人分為無業者及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業者兩種,根據玄田有史的定義,失業者所指的除了未就業之外,亦須符合「正 在尋找工作」的條件;而未就業亦沒有在尋找工作的人,則稱為無業者,由於其 通常缺乏勞動意願,因此也被稱為非勞動力。

為了明確的區分待業青年的狀態,日本學者將 15-34 歲未婚未就學的待業青 年分為三種類型:

圖 2-3 日本 15-34 歲未婚未就學待業青年分類

資料來源:the Employment Status Survey by the Statistics Bureau 日本統計局

 類型一(type1):具從事有酬工作的意願,也有實際的求職行動。

 類型二(type2):具從事有酬工作的意願,無實際求職行動。

 類型三(type3):無就業意願,無求職行動。

如圖 2-2,類型一的待業青年與政府勞動相關統計中「失業者」的概念相同,

其具有從事有酬工作的動機,也有實際的求職行動;然而即使有就業的意願,卻 並非所有的待業青年都有實際的求職行為,為了與類型一的待業青年作區別,被 歸類為類型二的青年,雖有就業的意願,卻因為某些因素停止其求職行動;類型 三與類型二的待業青年相似,兩者皆無實際的求職行為,也都被歸類在非勞動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人口中,但其最大的不同點,即是類型三的待業青年並無就業的意願。而日本的 青年尼特族,指的便是類型二即類型三的待業青年,這也是日本尼特族與英國尼 特族意涵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日本尼特族並不包含青年失業者。

人口中,但其最大的不同點,即是類型三的待業青年並無就業的意願。而日本的 青年尼特族,指的便是類型二即類型三的待業青年,這也是日本尼特族與英國尼 特族意涵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日本尼特族並不包含青年失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