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老街溪災害識覺與調適行為

第四節 居民的調適行為與變遷

災害識覺會受到個人的外在因素、內在因素而對洪患認知產生改變,個人的 識覺將會透過行為表現出來,本節將瞭解個人的行為在經歷過不同時期的災害時,

是否會採取行動讓災害降低受損,並進行調整的過程。

一、預警發生期間 (一)老街溪加蓋時期

居民透過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瞭解颱風可能造成的影響。此時期多數民眾 較不信賴氣象報導,政府官員及民選公職人員此時期亦較少宣導,居民唯有透過 鄰里之間進行消息傳遞與交流,但有時訊息過於混亂。

「只有新聞報導說可能有颱風而已啊,但是新聞那時候又不準,那時候哪有 準?」受訪者J

83

「沒有里長或報導要我們注意耶,第二天還要上班上課,所以我們以為就跟 之前一樣,就是頂多它的水會跟那個我們的路面是平的,從來沒有淹過,而且我 們那個鄰居甚至有在那邊住三四十年了,然後他們就說我們在這邊住三四十年了,

都沒有淹過。 」受訪者P

部分居民認為,當時正值美國 911 恐怖攻擊事件,媒體新聞一面倒報導相關 恐怖攻擊事件,導致整個新聞焦點過於集中該議題。即當災害發生之時,災害的 規模愈大,發生的愈突然,媒體的密集報導的數量會引起讀者的關注與討論 (趙 庭輝,1991)。因此,對於之後納莉颱風侵台可能造成的災害及預警媒體並無多加 著墨,也讓民眾無法透過電視、廣播來進行洪患的防範,而造成台灣及桃園重大 的災情。

「那時候為什麼大家疏於防範,是因為 911 的關係,重點都在關切911的後 續,因為911才剛發生嘛,他是 9 月 17 納莉颱風,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正好美國 被恐怖攻擊,被賓拉登這樣子,然後幾乎每天新聞的頭條都是那個,都是美國想 怎樣報復什麼東西啊,後續怎麼樣,所以完全忽略掉這個颱風的威脅性。」

受訪者 O

(二)整治時期至今

1.留意各類相關預防資訊,在所處環境上加強防範

經歷過納莉風災後,居民對於災害的防範資訊較為留意,政府資訊會透過里 長,進行消息的傳遞與里民之間的廣播,氣象報導也漸受到民眾的信賴,民眾亦 可透過網路、App 等方式掌握豪大雨分布範圍、老街溪溪流狀況及相關預警資訊。

「這個通常……,電視上也會報導,一些居民的話通常都會做,像農民的 話他們都會想辦法,颱風來可能菜早一點收啊或是怎樣,房子的話可能哪裡有 沒有水管有沒有通,或是說,應該都會去整理」受訪者H

84

「我們里長會說,現在區公所說沙包很多,要不要來領?各大樓的管委會,

趕快就叫總幹事、管理員,快點推車推去推沙包回來堆。」受訪者 G

「不管是平面媒體、電子媒體那些,颱風來一定會很強烈地廣播,然後現在 的群組很發達。對,群組,LINE 群組、FB 啊什麼,大家都還是會互相通風報信。」

受訪者 F

2.民選公職人員扮演著中央與地方災情之間的橋樑

經歷過洪患事件的民選公職人員,與政府單位、災情中心保持密切聯繫,並 透過里鄰長系統傳遞防災資訊。

「我們中壢市有那個叫做災情中心啊,我們有成立災情中心啊,里幹事也會 打電話來,有沒有災情啊?我們很快地就成立災情中心。去載一百多沙包,然後 去跟鄰長講,看你們那邊哪裡有需要的透過廣播,然後先登記。」受訪者 B

二、水災事件發生時

此時期行為主要在降低災害所造成人口的減少及財產的損失,居民會透過撤 離來維護自身的安全,有些居民則會認為所住的房子離河岸較遠,故無撤離意願。

「對,因為當下水淹上來的時候,我們大概淹 40 公分,我們就先撤離到親 戚家了」受訪者 P

「如果連我家都會被倒掉的話,那旁邊全部都要倒了我跟你講,我家距離那 邊,我目測是大概八十公尺左右,更靠近河邊的還有很多房子耶,我是有受到驚 嚇但是並沒有實際撤離,但是鄰居有撤離。」受訪者 O

三、災後行為

早期居民會自行整理環境、原地重建家園或遷移至較高處,因受限於地方資 源,部分民眾亦會透過鄰里間集資來重建堤防;現今政府資源較多,資訊較發達,

民眾會透過民代、里長的反映,來進行環境的整潔、河川的整治。

85

「我們換個地方比較高的地方,也不會很遠,大概一百公尺,比較高的,重 新搭過,後來,淹水的機會很少,沒有聽說過,連前幾年大水,那附近也沒有淹 水。」受訪者 H

「像以前這個堤防都沒有做,我們那時候花錢,那邊到那邊,就是請工人,

這樣一段段,以前都自己修。現在它已經有堤防了,我們就知道說這個要找里長,

那些議員也會來看啦,也有來補修這些啦!這幾年才有把堤壩整個弄好。」

受訪者 J

四、居民與政府官員對防災認知上之差異

個人的認知及過往經驗會影響其後續的行為調整,而在整治時期的公聽會上,

或是後續整治工程上,居民及政府的認知不同時,亦會影響當時的政策施行方向。

部分居民建議河道應該向下挖深,當大雨來臨時,河流能容納更多的洪水,與政 府官員的看法上則有差異。

「那位於老街溪,之前老街溪水是會溢上來的喔,那現在挖深了老街溪水不 會溢上來了,…。我覺得改進喔,就是水還要挖深。」受訪者 B

而在防洪橋梁的設計上,居民會認為橋梁的高度如果高於民眾所住的環 境,當大雨來臨時,因水往低處流的特性,水會沿著橋梁作為引道流入住家,造 成住家的淹水,於是透過里長、當地民眾對政府的協調會進行反映,而左右了政 府的政策。

「現在通通都做過了,沒有加高還是一樣,本來整治的時候這也是我們去抗 議,像那邊他要增加一米半高,一米半高你從那邊過來這邊增加一米半高,我們 這條巷子就是變成低窪下去,它整個水就會往低處流,這邊就會淹起來。鐵都綁 好了,到最後,我們這整排人去抗爭啊。」受訪者 K

86

第五節 小結

一、中央及地方的防災策略

災害防救法的公布與實施,讓台灣在防救災上有了明確的方向與目標,在災 害權責劃分上亦依照各部會的功能與特性,給予了負責相關災害防救上之統籌與 聯繫。在非結構性工程上,防災知識的宣導,防災資訊的數位化、修建及規劃避 難場所以及防災教育的推廣,讓民眾能瞭解防災策略與步驟,即時資訊的更新亦 協助居民防範災害,讓災害的威脅降至最低。

水災的防災與救災規劃在中央隸屬於經濟部水利署,在地方則屬於各縣市水 務局所指揮調派,隨著桃園市升格,也使得地方市級防災流程能與各區公所互相 配合。縱使現今的體系架構提供了完善且適切的管理方式,但地方政府的防災工 作成敗更是建立在中央、地方政府及人民之間互動之下的成果。

二、老街溪洪患特性與整治工程

桃園老街溪流域為狹長型,在地形上上游陡峭至下游低窪平坦,又加上河道 呈現上游寬廣而下游窄縮的情形,使得老街溪流域於中下游地區亦遭受水患淹水 之苦。隨著中壢、平鎮、大園三地的都會區發展,使得老街溪中下游的土地成為 精華地段,不但讓老街溪沿岸土地受到住宅、工業、商業等部分違法佔領,人口 的增加不僅造成排水逕流量的提高,也使得河岸兩測漸佈滿垃圾及雜草。而四次 的規劃治理可知,老街溪行水區的寬度也隨著開發而漸縮,直到洪患頻率的增加,

開始反省並重新恢復原有的河道寬度,以提高通洪率並減少水患的威脅。

老街溪經歷過二十年時期的加蓋黑暗期,造成周圍環境的惡化,亦使居民生 活在洪患的威脅之中。拆蓋整治後,老街溪有了不一樣的樣貌,政府透過各部會 的合作,及志工的建立,讓整治段河流不再臭味瀰漫,防洪工程的實施,也降低 了居民的淹水威脅。未來,政府將透過非結構式措施,以河川教育為中心,透過 周圍里鄰及學校,將災害防治與生態教育透過在地居民的傳遞與網絡緊密連結。

87

三、老街溪災害識覺之變遷

藉由深度訪談後的分析結果,災害識覺受到民眾的居住時間、居住位置、受 災經驗、所處角色影響其災害的認知,大致上可從成因性識覺、存在性識覺、嚴 重性識覺、再發生性識覺進行歸納。

(一)成因性識覺

民眾對於水災發生的原因多數認為,皆為颱風所帶來的豪大雨所致,其差異 性在於,所處環境於整治段上游時,成因為雨量過多所造成淹水事件;所處環境 為整治段下游時,則受到洪水從河道由窄到寬,及遇到轉彎處,造成河流沖擊力 道強勁,使得地基掏空;加蓋區則因河道被建築物遮蔽,對於水患衝擊影響較小。

不同角色也會影響其對災害發生原因的認知,民選公職人員對於該選區的淹 水經由調查得知是,市街下方排洪管道失去功能所致,與一般民眾認為是雨量過 大所造成的必然現象而有不同。而公部門對於老街溪上的攔砂壩壩堤疏於管制,

造成排洪不及也是原因之一。

(二)存在性識覺

災害誘發的因素、時間、事件的認知上,居住時間長的民眾可以述說二個以 上的水災事件,其中以 1959 年的八七水災、2001 年的納莉風災為主。而其對事 件的內容描述也會因居住地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上游區多以淹水、物品、牲畜 流失為主;下游區則以沖毀堤防、房屋、房舍為主。不同角色上,民選公職人員

災害誘發的因素、時間、事件的認知上,居住時間長的民眾可以述說二個以 上的水災事件,其中以 1959 年的八七水災、2001 年的納莉風災為主。而其對事 件的內容描述也會因居住地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上游區多以淹水、物品、牲畜 流失為主;下游區則以沖毀堤防、房屋、房舍為主。不同角色上,民選公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