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層級分析法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4-4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5 層級分析法

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屬於一種多目標的決策 方法,是由匹茲堡大學教授Saaty在1971年所發展提出的一套決策方法。利用 組織架構建立具有相互影響關係的階層結構(Hierarchical Structure),可使 在複雜的問題上作出有效的決策,或在風險不確定的情況下作有效的決策,

爾後逐漸成為一項解決各種決策問題的工具。最大的特色為利用層級結構將 影響因素間的複雜關係有系統地連結,且兩兩因素間成對的比較方式,可以 減輕決策者的負擔,使決策者意向能更清楚地被反應,再則其集體決策特性 可以將個別學者意見,進行層次分明的層級系統整合分析,增加評估的有效 性與可靠性,且結果以數值單位產出,除易於了解因素間的相對重要性排序 外,還可以建立權重體系將之應用於資源分配、投資組合及預測等方面,其 應用的範圍相當廣泛。

由於在複雜的決策問題中,經常有許多交互的影響(Interaction)因素存 在,而決策者通常就必須決定評估這些因素間的相對重要性,以便找出這些 因素間的取捨關係,為了能在分歧的專家見解中尋求判斷的一致性,故Saaty 教授於七十年代發展出層級分析,希望能經由建立遞階層次、邏輯判斷、分 解綜合的方式,使得評估者的思維能夠更條理化,以解決複雜的決策問題。

2.5.1 AHP的進行步驟

一般來說,當在利用Saaty【78】所提出之「層級分析法」(AHP)來處 理決策問題時,主要可以分為五個步驟:

一、建立層級架構

首先必須依決策問題的整體目標、次目標、準則等來建立整個決策 的層級架構。至於層級的多寡應視該決策問題的複雜程度而定,而準則 間也應具有獨立性,使得評估準則間彼此沒有相關性,同時每個層級的 準則數目不宜超過七個,以避免影響結果的一致性。

二、進行對偶評估及矩陣建立

因素的成對比較,是某一層級下的各要素,以其上一層級為評估準 則,進行各要素間的成對比較。比較值通常採名目尺度(Nominal Scale) 的形式表示,可劃分為等強(Equally)、稍強(Moderately)、頗強(Strongly)、

極強(Very Strong)、絕強(Extremely)與其相鄰者共分為九分尺度。為了建 立成對比較矩陣,如式(1),當有N個因素時,兩兩因素間須比較N(N-1)/2 次。

12 1 1 1 1 2 1

12 2 2 1 2 2 2

1 2 1 2

1 / / /

1/ 1 / / /

1/ 1/ 1 / / /

n n

n n

n n n n n n

a a w w w w w w

a a w w w w w w

A

a a w w w w w 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其中,wi為要素i的權重,i=1,2,…,n

a

ij為兩兩要素間之比值,i,j=1,2,…,n

A為正倒值矩陣(Positive Reciprocal Matrix)

三、計算最大特徵值及對應之特徵向量

利用數值分析中的特徵值解法以求得各比較矩陣之最大特徵值及其 對應之特徵向量或優勢向量。

四、判斷一致性

由於決策者在層級分析法中進行成對比較時,很難達到前後完全一 致,故必須進行一致性檢定(Consistency Test),此即利用一致性指標

(Consistency Index, CI)及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 CR)來了解 決策過程中是否有不一致的現象發生。

五、合成各層級準則權重值

依據上述所求得各層級準則間之相對權重,便可得到整體評估準則 層級之AHP權重。

由以上五個步驟內容可以了解AHP法在處理決策問題的程序上主要可以 分為:問題的界定、構建層級結構、問卷設計及調查、層級一致性檢定及決 策方案綜合評點。

2.5.2 傳統AHP法之優缺點

曾國雄【26】整理國內外相關論文,彙總使用AHP法之優缺點:

一、優點

(一) AHP法理論簡單,操作容易,能有效擷取多數專家及決策者有共識 的意見。

(二) AHP法對於影響研究目標的相關因素,皆能納入模型中,配合研究 目的,考慮各種不同的層面。

(三) 相關影響因素,在經過專家學者評估及數學方法處理後,皆能以具 體的數值顯示各個因素的優先順序。

(四) 將複雜的評估因素以簡單的層級架構呈現,易為決策者接受。

二、缺點

(一) 比率尺度應用上的限制:假如因素A 與因素B 的強度是9:1,而因 素B 與因素C 的強度也是9:1,那麼因素A 對因素C 的強度至少 在9:1 以上,但實際測定時,卻受到1-9尺度的限制。

(二) 不精確問題:傳統AHP法對於準則兩兩比較之評估尺度的衡量是基 於客觀、精確的假設,也就是以1,2,3…,9的比率尺度來表示各專家 對兩兩要素間相對重要程度的看法,將決策主觀判斷的模糊性數 值,以精確的絕對數值(Crisp value)來處理。因此,分析的結果 常常和現實問題有所差異,進而造成決策的誤差。

(三) 決策屬性具相關性問題:以AHP法處理決策問題時,各層級中須儘 可能讓所有屬性之間須具有互斥性;但在實際應用時,常因人們思 考上的限制或資訊取得的困難,使得各層級所列出的決策屬性,在 涵義上往往不具互斥的特性,而造成評估結果逆轉的不合理現象。

(四) 層級數增加,導致效率降低:AHP法採用兩兩成對比較的方式以 1,2,3…,9的比率尺度,將每個層級中決策屬性的相對重要性找出,

建立成對比較矩陣,當層級數增加時,則所須的兩兩成對比較次數 將呈現指數成長,容易使填答者因回答問題過多,思緒混淆,導致 此模式效率降低。

(五) 群體決策問題:當AHP法被使用來評估交通運輸規劃時,往往須綜 合不同專家、學者之意見,以促使決策能更周全反應不同團體的意 見,因此,判斷的整合在AHP法中是相當重要的。Saaty【78】建議 使用幾何平均數作為整合的函數,幾何平均法適用於決策者彼此具 有共識情況下,但當決策者各決策屬性的認知差異很大時,部分評 估者的權重無法反應在評估結果之問題上,造成他們無法接受評估 的結果,導致計劃難以被執行。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