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工作壓力之意涵與理論模式

本節分別以壓力之意涵、工作壓力之意涵、工作壓力的理論模式三部份加以說明。

一、壓力之意涵

壓力 (stress) 指個體認為時常伴隨著有壓迫狀態的感覺。而壓力的概念首先由 Cannon (1932) 提出,他認為壓力是個人受寒冷、缺乏氧氣及其他環境壓力源的影 響,在最初或低度的壓力源下尚能抵擋,但是在高強度或持續的生理壓力源下,則 會產生妨害,長期將導致人體生物系統的崩潰。Selye (1956) 首先以實際科學方法 驗證壓力,他認為壓力的來源多來自外界的干擾或壓迫,造成人體內非獨特性的連 鎖反應。他也是最早將「壓力」一詞引進社會科學的領域中,因此他被尊稱為壓力 之父。然而壓力卻不見得都是有害的,只有當個體感受到壓力增高及無能力應付時,

才會引起生理、心理或行為的改變 (Miller, 1983)。藍采風 (2003) 認為壓力使個人 感受到必須付出額外的精力以保持身心平衡,壓力的程度會因為個人體質、健康狀 況、文化與社會價值而有所差異,而壓力亦能帶給個人有正面及負面的效應,茲將 壓力及壓力的反應關係說明如圖 2-1。

刺激

反應

圖 2- 1 壓力及壓力的反應圖

資料來源:藍采風 (2003,P.45)。

壓力來源

緊張、憂 鬱、壓迫感 適應、反應

苦惱

心理反應 生理反應 肢體反應

正或負面 後果

14

Ivancevich and Matteson (1980)

壓力的產生係因外在環境事件對個體產生特殊生理或 心理要求而造成的結果,此反應是以個人特質和心理歷 程為中介。

(續下頁)

15

研究者 (年代) 壓力的定義

Lazarus and Folkman (1984)

個體對其本身與環境之間關係的知覺及評估後,必須付 出所擁有的資源,甚至超過本身所擁有的資源,可能會 危其幸福。

Dunham (1984) 個人因無法承受本身所能負荷而產生一種行為的、情緒 的、精神的或生理的反應過程。

Kaplan and Stein (1984) 一種由個體知覺環境產生威脅,而引發生理及心理的緊 張狀態,即個體被迫去處理任何情況。

Albertson and Kagan (1987)

由個體知覺環境產生威脅,而興起生理及心理的緊張狀

Compas, Orosan and Grant (1993)

指個體對客觀存在的生活事件 (壓力源),導致個體產生 不舒適的感受。

Robbins (1996) 個體面臨所欲求事務的機會受到限制而知覺到其結 果充滿不確定性的一種狀態。

Greenberg and Baron (1997)

面對壓力外在壓力源時,情緒、認知和生理三方面的交 互作用所產生的反應模式。

(續下頁)

16

研究者(年代) 壓力的定義

蘇東平 (1980) 是一種刺激,引發個體改變心理或生理的常態而去適應 它。

郭旭修 (1982) 個體受到威脅或困難時,內心所呈現的一種不平衡現 象。

曹爾忠 (1983) 對外在環境與內在情勢所加諸於我們身上的各種要求 的心理反應,進而產生了不平衡的感受。

侯望倫 (1984) 是外界動作、情況及事件對於個人產生特殊生理或心理 的需求而造成的結果。

周立勳 (1986) 個體面對外界的要求或特定事件的刺激時,其身心適應 的反應。

趙傑夫 (1987) 外在客觀環境或事件對個體的要求,而個體知覺其能力 與環境要求之間不能平衡的結果。

張明麗 (1991) 個體為適應內外在環境,產生的一種特殊結果。

井敏珠 (1992) 個人對其本身與環境中特殊情境之關係,產生主觀知 覺,加以評估後,情境要求超出其資源的情況。

張春興 (1993) 生理或心理上感到威脅的一種緊張狀態,使人在情緒上 產生不愉快、痛苦的感受。

江鴻鈞 (1995) 壓力是個人心理及生理反應的一種刺激,更是個人與環 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續下頁)

17

研究者 (年代) 壓力的定義

程一民 (1996) 指當個體面對刺激事件時,個人評估此一關係對他造成 負荷,或個人資源無法應付,且危及個人的福祉及身心 健康時的反應。

林杏霞 (1997) 任何會使個體身心產生不舒服感覺的情境或反應。

呂秀華 (1997) 個人所知覺的、由外在刺激引起的緊張狀態。

葉龍源 (1998) 個體面對外在環境之期望或要求時,為順應以期望要 求,而在生理與心理上產生的一種特殊反應的結 果,此特殊結果可能是非預期的、緊張的、不愉快的、

抑或是壓迫感的、病痛的與威脅的。

陳聖芳 (1999) 在某種情況下,個體預測不安定的感覺或感受到威脅,

因而引起情緒上及生活上的反應。

葉兆祺 (2000) 個體面對環境要求,造成環境、心理與生理三方面的失 衡狀態。

賴倩瑜、陳瑞蘭、林惠 琦、吳佳珍、沈麗惠 (2000)

個體與外界環境互動時,所產生會使個體感到某種程度 不適的緊張或現象。

陳文俊 (2001) 面對外界環境改變或對外界環境產生不安全感,而引起 的情緒、心理、生理變化。

林昭男 (2001) 面對刺激情境時,因為一時無法消除威脅、脫離困境而 產生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

吳榮福 (2002) 是個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交互關係。

(續下頁)

18

研究者 (年代) 壓力的定義

藍采風 (2003) 某種情境下使個人覺得似受到某種程度或種類的威脅。

陳瑞惠 (2003) 個體與環境互動中,知覺環境刺激超過個體負荷而產生 緊張的狀態。

賴奕彣 (2004) 面對某種情境下,身心上所感受到不安定、威脅的、壓 迫的感覺,並引起情緒上及生活上的反應。

資料來源:游明順 (2007)。

根據上表,國內外學者大致將壓力定義為面臨外在環境的改變,使個體產生不安、

緊張或威脅的感受,或面對外界的要求與期望以及在內心或生理產生的反應。

雖然 Selye 將壓力的定義概念化,但卻有許多學者對於壓力的定義提出不同的看法,

而許多學者在詮釋壓力的定義時,將壓力源、壓力情境與壓力反應混淆不清,造成觀點 分歧。Ivancevich and Matteson (1980) 綜合各家,將壓力歸納以刺激型的壓力、反應型 的壓力、刺激-反應型(互動型)的壓力等三類,茲分述如下:

(一) 刺激型的壓力

此觀點將壓力視為一種刺激,係指衝擊個體內、外在的力量,包含環境中重大的改 變、影響個人的重大事件與日常生活中的困擾等等,均是重要的壓力源 (Holmes and Rahe,1967;Ivancevich and Matteson,1980;趙傑夫,1987)。但此觀點卻忽略了個人對生 活事件主觀感受上的個別差異;圖 2-2 為壓力的刺激論觀點圖。

19

外在環境

圖 2- 2 壓力的刺激論觀點圖

資料來源:Ivancevich and Matteson (1980)。

(二) 反應型的壓力

此觀點將壓力視為一種反應,即個體面對內、外在刺激時,為求回復正常情況,所 產生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反應 (Hobfoll, 1988;呂秀華,1997;張明麗,1991)。然由於 此觀點只強調生理層面,無法了解刺激、壓力源或個人因素關係。林水木 (2001) 提出 壓力的反應論觀點,圖 2-3 為壓力的反應論觀點圖。

圖 2- 3 壓力的反應論觀點圖

資料來源:林水木 (2001)。

應變

反應 壓力

刺激

刺激 反應

心理的反應

生理的反應

行為的反應 壓力

壓力源 工作負荷 工作時間攏長 不良工作環境 乏味的工作 上級督導方式

環境 個體

20

(三) 刺激-反應型 (互動型) 的壓力

此觀點將壓力視為介於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即個體藉由認知評估環境刺激 與個體間的特殊關係,是否對自己造成負荷及危其身心健康 (Lazarus and Folkman, 1984;

井敏珠,1992)。與前兩種取向比較,此觀點強調環境與刺激與雙向互動的重要性,在 心理歷程的研究上,提供了更完整的思考方向;圖 2-4 為壓力的互動論觀點圖。

圖 2- 4 壓力的互動論觀點圖

資料來源: Ivancevich and Matteson (1980)。

綜合上述,互動取向的觀點是將壓力視為介於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即個體 藉由評估環境刺激個體是否對自己造負荷。此觀點較符合本研究之方向,故本研究以「互 動取向型」為壓力的觀點,將壓力視為介於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即個人藉由認 知、評估環境與個體間的互動關係,及其是否對個人造成負荷或影響其身心健康,用以 詮釋新北市學校柔道教練面對外在環境刺激時,個人是否會感受過度負荷或個人資源無 法應付的情況進行探討。

二、工作壓力之意涵

研究有關工作壓力的學者,大都引用壓力的研究做為探討工作壓力的基礎 (林幸台,

反應 外在環境

刺激

壓力

個人

個人差異 (知覺差異) (認知差異) (判斷差異)

21

1986)。但不同學者對工作壓力的認定各有不同,大部分是指對工作無法適應,所引發 一些生理及心理的反應,無法適應的原因有可能來自工作環境,也有因為工作本身與工 作者能力無法配合。茲將國內外研究者對工作壓力的定義整理如表 2-3。

表 2- 3、國內外研究者對工作壓力的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工作壓力的定義

Beehr and Newman (1978) 是個人與工作有關因素產生了交互作用,改變了 個人心理或生理正常的一種狀況,以致個人的身 心被迫偏離常態的功能。

MacNeil (1981) 工作情境中許多內在變項與個人人格特質交互作 用下產生的現象,個人若察覺工作情境中發生某 種狀況,並威脅其心理平衡,此種現象即為工作 壓力。

Gmelch (1983) 工作環境中的任何對個體所造成的脅迫感,包含 生理與心理方面。

Jamal (1984) 指個人面臨某些工作特性威脅時所引發的一種反 應,在無法消除威脅或脫離困境時,產生被壓迫 的一種感受或緊張狀態。

Greenberg and Baron (1997)

個體面對外界壓力源時,情緒、認知和生理方面 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一種反應模式。

Russell (2000) 工作情境中當過多的需求無法被生理和心理所適 應,壓力便產生。

Stein and Cutler (2002) 工作壓力是個體對於環境需求和壓迫的反應,是 每一個人在生活中必須去處理和不可避免的。

(續下頁)

22

研究者 (年代) 工作壓力的定義

曹爾忠 (1983) 因工作有關的因素而引起的壓力,都稱為工作壓 力。

趙傑夫 (1989) 乃是個人的能力無法因應其工作的要求,或環境 不能提供足夠的資源以滿足個人的需求,致使個 人心理上產生脫離正常狀態的現象。

單小琳 (1989) 認為工作壓力是環境的特性脅迫個體產生的現 象。

張瑞芬 (1989) 工作者與工作環境之關係不協調的現象。

張瑞芬 (1989) 工作者與工作環境之關係不協調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