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討國內外相關文獻,以期對本研究相關主題有更深入的瞭解,並進一 步掌握研究主題的內涵。全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柔道的發展;第二節為工作壓力之 意涵與理論模式;第三節為教師工作壓力的來源與理論模式;第四節為柔道教練與工作 壓力來源之研究;第五節為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相關研究。

第一節 柔道的發展

一、柔道運動的起源

柔道的「柔」是柔能克剛,順應對手的攻擊技術與力量,進而借對手的技術與力量 而致勝;「道」是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是修行修道,並非單指技術而已 (王榮錫,1991)。

柔道運動由日本嘉納治五郎創始,創始者自幼學習柔術,用以增強健康和防身自衛。

經過他的刻苦鑽研,柔術技術不斷提高,因此,嘉納治五郎去除容易傷害對方身體的動 作,並綜合當時流行的各派柔術精華,創造了一系列練習方法,並逐漸形成了與柔術相 區別的技術體系,進而在 1882 年創立了柔道,當時由嘉納治五郎在日本東京下谷北稻 荷街的永昌寺建立講道館,開始進行柔道訓練 (劉衛軍,2007)。至於柔道運動項目開始 在世界發光發熱始於 1956 年東京舉辦第一屆世界柔道錦標賽,(女子 1980 年開始舉辦),

1964 年日本東京舉辦第 18 屆奧運會,男子柔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92 年巴塞隆納奧 運會女子柔道亦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現今國際柔道聯盟共有 197 個會員國,柔道在世界 各國的蓬勃發展之下,獲得的支持自然是不可言喻,但相對的是競爭相當激烈,目前國 際柔道活動之推行,以國際柔道聯盟、各洲柔道聯盟 (非洲 African Judo Union 簡稱 AJU、

歐洲 European Judo Union 簡稱 EJU、亞洲 Judo Union of Asia 簡稱 JUA、大洋洲 Oceania Judo Union 簡稱 OJU、美洲 Pan American Judo Union 簡稱 PJU) 等組織為主 (IJF, 2007)。

9

發展迄今,柔道運動是已受到世界各國所重視,並已成為國際賽事 (張維志,2009)。

二、台灣柔道運動現況與演變

柔道運動是日據時代日人在臺提倡的運動項目之一,國民政府遷台後,在 1952 年 10 月屏東舉行第 7 屆全省運動會時列入表演項目,並讓柔道運動開始興起 (呂耀宗,

2001)。我國柔道之父黃滄浪先生與柔道前輩奔走下,於 1953 年 10 月 30 日成立臺灣省 柔道協會,並於 1954 年第九屆台灣省運動會將柔道列入正式比賽項目 (呂耀宗,2001)。

此後,柔道運動於大型賽會,如全國中正盃和台灣區柔道錦標賽,更是兵家必爭之地。

迄至本研究之進行的 2014 年,臺灣柔道已發展百年之久,然而,近十幾二十年,

柔道在歐洲及中亞國家積極發展,我國柔道實力卻於國際競賽上,節節退步,從黃國恩、

許淑慧、陳福士 (2007) 的研究中指出目前在世界柔盟 177 個會員國,以歐盟國家的會 員國最多,其次才是亞洲。在實力的分布方面,在 80 年代以前,柔道競技向來以技術 取勝,所以以日本及承襲日本柔道的亞洲國家居領先地位,但隨著西方國家的積極發展 至今,所謂的強力柔道 (power judo)。自 80 年代以後漸漸在柔道競技版圖上呈現強力的 趨勢,從現今國際間的實力分布仍以亞洲與歐洲互相在抗衡,而臺灣的實力在近年來參 賽國際賽方面,已慢慢嶄露頭角,期待更多的國際賽事能有更好的成績。

筆者從過去至今對臺灣柔道運動觀察,深深地體會到,要想場上取勝,必須結合自 我特點,學取他人成功經驗來提升自我,並發展具有自己的「必勝絕招」和風格,依目 前柔道比賽現況發現,欲在場上獲得贏面必須掌握以下三點︰一是「搶手快」,亦即雙 手握到胸襟及袖襟的時機,在賽場上抓到有利衣襟位置,同時可以掌控對手的肢體動作 及有效發揮攻擊節奏,不管對手多強大,沒有了「手」,也是無能為力的;二是使用技 術動作要有破勢、取位及施術,積極搶抓有利衣襟位置,然後迫使對手陷於本身攻擊節 奏中,在瞬間掌握得意動作攻擊,這時候所使用之攻擊技術是最有效果的;三就是賽前 心理狀況,一個選手若想要得勝就要有著良好的心理準備,操之過急或者是漫不經心都 不是一個得勝選手的必備條件,所以有著良好的賽前心理狀況將會有著一場豐富且精彩 的比賽。

10

臺灣柔道的實力幾年前在國際性的比賽只侷限於青年、青少年和亞洲區域性國際比 賽,在規模較大的世界盃和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自 1987 年德國艾森 (Essen) 世界盃周 玉萍選手曾勇奪銅牌 (鄭吉祥,1995),之後就比較處於低潮階段。不過近年來因為柔道 人口的提升,加上各區域基層單位不斷的創立,在互相競爭成長之下,國內有幾名選手 已在大型國際賽事陸續嶄露頭角,屢創佳績,這也證明台灣柔道實力在國際舞台上水準 已明顯的進步了。

三、我國中等學校柔道發展

柔道項目屬技擊性運動,起源於中國,發揚光大於日本。臺灣柔道發展可追溯至日 據時代,當時日本軍警必須學習柔道,甚至在 1931 年(昭和 6 年) 柔道運動被列入中等 學校必修課程之一 (老松信一,1966;黃滄浪、李佐治,1979),此重大決策使柔道在臺 灣本土立下堅固的根基。而臺灣光復後,柔道曾一度衰落;經我國有「中國柔道之父」

之稱的黃滄浪先生等愛好柔道前輩共同努力下,終於在 1952 年 10 月 30 日正式成立臺 灣省柔道協會;並於同年第七屆全省運動會增列柔道為表演項目,第九屆省運會時,將 柔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讓愛好柔道運動人士在各地成立柔道訓練班,各大專中學也紛 紛成立柔道社團,推廣柔道運動。當時教育界大專、中等學校設柔道場的為數不少,如 中等學校有開南商工、成功中學、泰北中學、高雄工職、基市一中、三信商職、東石農 校、高雄中學等,使得柔道運動在教育界快速發展。柔道運動在學校推展數年後,在 1958 年,中央警察學校開創優秀柔道選手保送制度的升學管道 (呂耀宗,2001),其他大學也 逐漸效仿,更使得中等學校推展柔道運動有其正面意義與價值,也讓學習柔道的學生有 其目標與升學保障,而引發學生學習柔道興趣,進而增加學習柔道運動的人口。

1954 年在臺北開辦第一屆臺灣省柔道錦標賽,於 1959 年臺灣省柔道錦標賽中開始 舉辦中學學生組。各項柔道比賽舉辦表示當時臺灣柔道運動人口快速增加,無論是社會 或學校運動人口也保持著穩定速率的成長,選手和觀眾對比賽參與都相當熱衷 (呂耀宗,

2001)。在喜愛柔道人士努力推展下,爭取到我國第一次舉辦的國際柔道比賽是 1970 年 在高雄市舉辦的第二屆亞洲柔道錦標賽。

11

目前國內外有關柔道的各項比賽眾多,在國內全國性的柔道比賽有:全國中正杯柔 道錦標賽、全國柔道錦標賽、臺灣省柔道錦標賽、中部八縣市柔道邀請賽等;國際性的 柔道比賽有: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杯柔道錦標賽、世界大學柔道錦標賽、世界警察柔 道錦標賽、亞洲杯柔道錦標賽、亞洲杯女子柔道錦標賽、東亞柔道錦標賽、亞洲青年暨 青少年柔道錦標賽等。這些國內外的柔道比賽使得柔道選手有更多機會展現自我與為國 爭光。

柔道屬於技擊身體接觸性活動,選手的受傷率偏高 (許吉越,2000),因而影響選手 在追求技術及成績上的表現。且在枯燥的柔道的訓練過程中能承受住身心煎熬不放棄,

訓練中需要有強烈的意志,才能持續接受艱苦的超負荷訓練 (王琮閔,2009),因此,柔 道教練工作壓力來源是許多錯綜複雜的原因是筆者想要瞭解的。筆者本身過去為新北市 學校柔道隊教練,從柔道選手出身至今訓練柔道選手,因此本研究以新北市學校柔道教 練為對象,欲探討新北市學校柔道教練工作壓力來源與因應策略。希望藉此研究能對新 北市柔道發展能盡一分心力,使柔道運動在新北市能永續發展下去。

四、台灣青年柔道發展現況

柔道運動為技擊類運動中的項目,在國內推展許久,近年來國內積極推廣柔道運動,

參與訓練人口數近年來也日益增多,柔道運動是採體重量級制的區分,亞洲國家東方人 體型尤為適合,臺灣優異成績大都集中在青年階段,然而到了大學之後,其競技能力則 是顯著在快速流失當中 (許淑慧、黃國恩,2008),觀察近年國內柔道比賽參與情形,高 中組實力最為平均,對抗性也較高,青年國手參加國際級的競賽表現也相當突出。

王琮閔 (2009) 研究指出,亞洲國家近期也逐漸重視青年柔道運動,在青年的國際 柔道競賽也自 2006 年開始增加 IJFF 直指韓國青年柔道邀請賽、2008 年開始增加亞洲 各國城市青年柔道交流賽,可見亞洲地區對於青年柔道大力推展之情形。然而近期為提 昇國人對柔道運動的認識,以及帶動柔道選手、教練、裁判和競賽行政人員能力,近年 來中華民國柔道總會近期多次舉辦國際柔道競賽,由 2006 年開始每年定期舉行台北國 際柔道公開賽,且極力爭取國內可舉辦之國際賽事,計有 1999 年泛太洋柔道錦標賽、

12

2005 年亞洲青年柔道錦標賽、2008 年東亞柔道錦標賽以及接下來的 2009 年亞洲青年 柔道錦標賽,並於 2006 年起每年固定舉辦台北國際柔道公開賽,也將國際柔道運動帶 領進國內。

在國內的青年柔道競賽中共有四大全國性比賽,分別由三個單位來舉辦,時間分別 錯開且不相互影響,除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為各縣市政府派代表參賽,其餘賽事為全國 單項協會來主辦,參賽人數不受限制且採學校單位報名,甚至青年選手可跨至社會甲乙

在國內的青年柔道競賽中共有四大全國性比賽,分別由三個單位來舉辦,時間分別 錯開且不相互影響,除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為各縣市政府派代表參賽,其餘賽事為全國 單項協會來主辦,參賽人數不受限制且採學校單位報名,甚至青年選手可跨至社會甲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