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四節 研究資料整理與分析

(c)您覺得所採取的相關因應方式是否有效?請列舉實例詳細說明。

(d)您對於花蓮縣偏遠小學幹事遭受工作壓力時,有什麼建議?原因為何?請列舉 實例詳細說明。

h.其他

(a)對於幹事業務或編制,有什麼具體建議?原因為何?惠請詳細說明。

(b)對於以上的訪談內容,有沒有其他事項,您認為重要我沒問到,或是需要再補 充地方?

(三)訪談備忘及錄音設備

本研究採訪談方式蒐集資料,為對訪談過程作全程錄音,必須準備錄音設備 作為輔助工具,錄音設備可以幫助研究者詳實紀錄所有談話,增加訪談資料完整 性。因此,研究者在正式錄音前告知受訪者,並徵求其同意後開始全程錄音,錄 音資料作為日後整理及分析資料之用。此外,研究者應將個人主觀意識摒除,不 預設任何立場,專心傾聽受訪者談話,對於受訪者關鍵詞及重大發現,作成備忘 錄,於訪談中做更深入的提問時之提示,俾便獲取更多的有意義的資料。

(四)訪談時間及地點

研究者事先以電話約定訪談時間,時間確定後,採面對面的訪談方式,正式 訪談日期為2014年2月至2014年3月間,幹事訪談時間以1小時為原則,校長及教 師訪談時間以半小時為原則,但不預設時間限制;訪談地點則由受訪者決定,選 在受訪者安心、方便、舒適的地方。

第四節 研究資料整理與分析

本研究以花蓮縣偏遠國小校長3名,教師3名,幹事7名等共計13名人員為研 究樣本,分別進行訪談,將蒐集的資料加以分析及詮釋,藉以發現研究結果,步 驟說明如下:

一、資料編碼

首先將訪談錄音內容繕打成逐字稿,做成訪談紀錄,訪談紀錄採編號方式登 錄,為保護受訪者及增加隱私效果,本研究對受訪者姓名保密,並以英文代碼來 識別,第一碼代表受訪者的代碼,第二碼為受訪編號、第三碼為訪談題目的題號,

例如A1-1即表示研究者對編號第1位校長訪談題目1的訪談紀錄;B1-2即表示研究 者對編號第1位教師訪談題目2的訪談紀錄;C3-5即表示研究者對編號第3位幹事 訪談題目5的訪談紀錄。

二、資料整合

以錄音資料與備忘錄整理出訪談紀錄,再反覆閱讀及檢視訪談紀錄內容,標 記關鍵字句,及列出紀錄中所隱藏的主題或概念。並將其概念化,之後把個別概 念資料整合,選取重要且具代表性的句子做為例證,最後加註個人的見解及看法 加以詮釋。

三、資料分類

本研究係探討花蓮縣偏遠小學幹事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在工作壓力來源部 分以「職務因素」、「組織因素」、「法令因素」、「角色因素」、「個人因素」、

「外在因素」等面向訪問受訪者,因應方式則以「問題導向」、「情緒導向」二 種類型作區分,因此,訪談資料將以上述面向及類型作分類。

四、資料分析

本研究再將分類後有用的資料,逐一說明分析,用以瞭解花蓮縣偏遠小學幹 事工作壓力的來源及其因應方式。

第五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質性訪談是研究者與受訪者彼此間互動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並不是將訪談 前已存在的客觀事實挖掘出來,而是在互動過程中持續創造出新的意義及感受。

在社會科學研究的領域中,質性研究的信度與效度常常受到質疑,為減少受到質 疑的問題,可採用下列幾種方法控制質性研究的信度與效度:一、確實性;二、

可轉換性;三、可靠性;四、可確認性等(胡幼慧,1996)。關於本研究信度與 效度的方法,研究者說明如下。

一、確實性

確實性即內在效度,也就是質性研究資料真實的程度,可用下列四種方法增 加質性研究資料內在效度,分述如下(一)長期的在現場從事研究工作;(二)使用 參與者的慣用語言;(三)參與被研究者的生活;(四)對研究樣本詳細的描述其位 置、人員及社會關係(亦可增加外在效度)(鍾志長,2005)。

本研究在進行訪談前,先取得受訪者同意錄音,訪談時,研究者對於受訪者 均抱持著誠懇、尊重及將心比心的態度,並與受訪者建立良好關係,增進彼此信 任感,同時專注認真聆聽受訪者的回答,訪談結束後,儘量於當日將錄音紀錄做 整理,繕打成逐字稿,避免時日一久因記憶模糊,造成訪談資料錯漏,完成逐字 稿後配合錄音檔反覆檢視,增加研究資料的真實性及正確性。

二、可轉換性

可轉換性即外在效度,是指受訪者的感受、經驗、陳述的事實能够有效的轉 換成文字陳述。同樣有下列四種方法可增加質性研究資料外在效度,分列如下(一) 延長研究訊息的收集;(二)研究資料來源的多樣化;(三)經由不同的觀點獲取和 分析研究資料;(四)在研究發現中檢視回應者的觀點是否一致(鍾志長,2005)。

本研究為了增加資料可轉換性,研究者將針對深度描述及對話技巧事先練 習,充實訪談能力,以便受訪者的陳述、內心感受,能忠實的轉換成文字敘述。

三、可靠性

可靠性即內在信度,是指受訪者個人經驗的重要性與唯一性。因此,研究者 研究過程中必須確保資料來源是可靠的。

本研究在蒐集資料過程中,訪談前,會先將整個研究過程、決策加以說明,

以做為判斷資料可靠性的依據。

四、可確認性

可確認性又稱研究的客觀性。是指研究者對研究資料不加入任何個人的觀點 及價值判斷,以受訪者的陳述做為研究的依據,不加註個人意見,確保研究結果 的「中立性」及「客觀性」。

本研究的主題為「花蓮縣偏遠國小幹事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因研 究者本身即為花蓮縣偏遠國小幹事,對於研究主題自然會有很多的心得與感想,

但在訪談過程中,為確保整個研究中立及客觀,研究者將盡力摒除研究者個人的 觀點、偏好,對於受訪者所陳述內容,公開且客觀呈現出來。

此外,歐文思(R.G.Owens)認為質的研究有6項研究設計技術,可以提高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譯,2000),包括一、長期現場蒐 集資料;二、三角測量;三、成員間的檢核;四、參考適當的資料;五、深度描 述;六、同僚會商。

綜上所述,研究者將採下列方式提高本研究信效度,一、以多元化管道方式 蒐集資料,進行國小幹事相關文獻、書籍、文章等作探討,並與受訪者之訪談資 料內容進行比對;二、充實研究者本身的訪談能力,並訓練訪談技巧。三、與研 究對象建立良好關係,增進彼此信任感;四、將研究資料分析結果與被研究者分 享,去除個人偏見,保持中立,使研究結果能完整而真實的呈現;五、採用三角 校正方法維持研究資料的可信度,首先以錄音筆紀錄訪談內容,並將訪談紀錄謄 寫成逐字稿,完成後再次校正外。其次請指導教授檢查訪談資料的分析內容,是 否與研究者分析的內容一致,如有不ㄧ致之處,由研究者與指導教授共同討論,

針對差異之處進行修正。最後將訪談逐字稿請受訪者再確認一次,確認逐字稿內 容與當初訪談對話有不同之處。六、請教曾做過類似研究的朋友,檢視是否有研 究者未察覺的問題。

第六節 研究倫理

質性研究者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對於權力與倫理議題,研究者必須敏銳注意 到,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彼此間的權力是否對等(畢恆逹,2010),如果權力不對 等,可能會影響被研究者配合程度及資料提供的意願,進而影響到研究的品質,

所以研究者對於權力與倫理的敏銳性,對蒐集資料的數量及研究品質的優劣有舉 足輕重的影響。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應注意倫理議題,說明如下:

一、自願與公開原則

在進行訪談前,為表示對受訪者的尊重,將利用訪談同意書,徵詢受訪者是 否願意接受訪談,同意後,與受訪者誠懇的說明訪談用意,並就訪談大綱作溝通 講解,在雙方都有共識下,才開始訪談。

二、充分告知研究過程

進入深度訪談前,研究者會先說明本研究的主題、目的、過程、及保密原則 等,讓受訪者充分瞭解到本研究的目的,對於受訪者身份及訪談紀錄也會嚴加保 密,讓受訪者安心的說出內心的想法,另外,在訪談過程中,也會依據實際訪談 情形適時修正訪談大綱,引導受訪者紓發心中真實的感受。

三、保密

由於本研究訪談紀錄為受訪者內心真實的想法,有可能涉及個人隱私,為保 護受訪者,研究者將採取有下列保密方式:

(一)在研究過程中,蒐集到的訪談資料及分析整理的內容,姓名及服務學校部份 以編碼號代表,對於受訪者本身有足以辨認的姓名資訊予以保密。

(二)對於受訪者意見或陳述不洩露給他人知道,並妥善保存訪談錄音檔及訪談紀 錄等相關資料。

四、尊重

社會研究一定不能傷害到研究對象,這是研究者做研究最基本的原則,遇到 問題時,首先要考慮到研究對象,其次是研究本身,最後才是研究者。因此研究 者對於研究對象的意願、或決定應該要非常尊重。在進行訪談時,也要隨時留意 研究對象的身心狀況,讓研究對象能在身心舒坦情況下接受訪談。對於所取得的 資料,也應以客觀中立的態度處理,不預設立場,避免落入刻板化的角度評價。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本章主要目的在呈現本研究所獲得的結果,研究者透過相關文獻的探討、 研 究對象的深度訪談,將所獲得研究資料彙整歸納後,進一步做分析及討論。全章 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花蓮縣偏遠國小幹事的工作壓力與來源;第二節為花蓮縣 偏遠國小幹事面對工作壓力的因應方式;第三節為花蓮縣偏遠國小幹事因應工作

本章主要目的在呈現本研究所獲得的結果,研究者透過相關文獻的探討、 研 究對象的深度訪談,將所獲得研究資料彙整歸納後,進一步做分析及討論。全章 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花蓮縣偏遠國小幹事的工作壓力與來源;第二節為花蓮縣 偏遠國小幹事面對工作壓力的因應方式;第三節為花蓮縣偏遠國小幹事因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