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工作壓力的理論與分析

本節主要探討教師工作壓力相關內涵,茲就工作壓力的定義、教師工作壓力 的定義、國小輔導教師工作內涵、輔導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教師工作壓力之理 論與模式、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內涵、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可能產生的影響加以說明。

壹、工作壓力的定義

工作壓力是由壓力一詞的定義衍生而來,根據林天祐(2005)認為工作壓力是 指個人工作壓力情境中,身心對內在條件和外在環境的一種生理與心理反應,而 這種反應會導致個人產生心理上不舒服或有壓迫感受。

Kahn 等人(1964)最早探討工作中的壓力問題,而不同學者對工作壓力定義各 有差異,大部分將工作壓力視為對工作無法適應,所引發的一些生理、心理、行 為或三者皆有的反應。Beehr 與 Neman(1978)綜合文獻後,認為工作壓力是指與 工作有關的因素與工作者發生交互作用,因而改變工作者的身心狀態,以致使其 失去正常的功能。

貳、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

隨著時代背景的變革,世界各國儼然成為無國界之分的地球村,為了培育出 更優質的人才,教育改革必然是最重要一環。教育環境的變化,勢必讓培育人才 的教育工作者面臨巨大的挑戰,衍生出龐大的工作壓力。

12

自 1970 年代中期之後,國外的教師工作壓力(teacher stress)研究如雨後春筍 般地大量出現,研究結果普遍認為教師有相當的壓力感受(Kyriacou & Sutcliffe, 1978)。近年來,國內的相關研究也都發現教師知覺其工作壓力的程度為中等或 相當大的程度,有逐漸升高的趨勢,此可能與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增多有關,因此 應正視教師工作壓力的問題。

關於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針對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加以整 理,如表 2-1。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工作壓力之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教師工作壓力之定義

Moracco

&

Mcfadden

1982 認為教師工作壓力的主要來源係學校外在的環境,例如社會期 待、職業、家庭狀況,這些壓力源會使得教師因本身不同的個 人特質而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壓力。

Pithers &

Fogarty

1995 教師壓力來自於外在職業要求、本身參與的角色、大量工作與 期望所引發的負面情緒。

Pearson &

Moomaw

2005 工作內容、要求超過個體負荷,導致身心失衡,工作壓力導致 不愉快的情感,如:緊張、焦慮、沮喪、暴躁。

郭生玉 1990 教師在工作時,所察覺到校工作氣氛中與互動過程情境下,在 教學行政輔導工作上,進修報酬以及學生家長與同事的緊張關 係方面,在態度上、心理上與生理上顯出缺乏工作熱誠關懷情 感和工作成就感的狀況。

吳宗立、

林保豊

2003 教師工作壓力係指教師對於自身的工作環境改變或要求,知覺 到具有威脅性、壓迫性,在個人特質與心理為中介歷程後,內 心所產生消極與負面的情感。

13

表 2-1(續) 任麗華、

鄭媛文

2005 教師工作壓力是指教師在學校工作環境中,與人、事、物互 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情感(如焦慮、挫折、壓抑等)。

吳水丕、

呂佩珊

2008 教師工作壓力係指教師在學校工作環境中,在教學、行政上 或與學生、家長、同事的互動過程中所產生個人無法適應的 負面情感,包含六大因素:工作負荷、行政干涉、學生教學、

個人發展、人際關係、違反教育原理。

吳明隆、

吳彩鳳

2011 教師工作壓力係指教師在學校工作情境中,對於教學、行政 等工作,學生、家長、同事互動及外在環境之變遷與需求,

因無法適應而在生理、心理及行為上產生負向的反應。其中 將教師的工作壓力分為「學生行為」、「工作負荷」、「專業知 能」、「人際關係」等四層面作探討。

劉雅惠 2011 指教師在學校環境中,因為教學工作、學生或個人因素產生 不適應的現象,或因相關的資源不足無法完成各項要求與解 決相關問題,導致生理、心理或行為的負面反應。

邱懷萱、

李麗日

2012 指教師個人在與學校工作互動的情境中,無法有效因應加諸 其身的要求而產生負面情感,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現不適的狀 態。其中分為:工作負荷、人際相處、學生事務、社會期待、

專業發展,共五個壓力層面。

許利綸、

賴韻涵

2013 教師與學校組織情境互動中,面對工作環境與職務責任等因 素,產生壓迫的感受或緊張狀態,形成心理或生理產生的一 種不適的反應。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學者對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與詮釋,歸納出教師工作壓力的內涵:

教師在教學工作環境中,個人知覺工作能力無法勝任,感覺到具威脅性、壓迫性,

14

因而產生生理、心理失衡的現象。

參、國小輔導教師工作內涵

近幾年,學校為了使輔導工作的重點及方向,能透過妥善的規劃與執行,因 此設置輔導教師,協助師生與家長連結資源,達到有效合作的目的,促使學生身 心健全發展。根據教育部(2013)《國民小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三級輔導需 求,所訂定的參考原則,列舉以下輔導教師工作內涵。

一、國民小學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內涵

主要包含全校性宣導、個別輔導、小團體輔導、班級輔導、教師與家長諮詢、

召開個案會議及提供轉介服務。

實施個別諮商與輔導(含個別心理測驗的施測與解釋)時,每週平均個案數 為 6~12 人,主要晤談對象含學生、教師、家長與其他相關專業資源對象。每次 個別輔導的時間應至少 20 分鐘以上,並於會後填寫紀錄。

小團體輔導則是每學期規劃並執行一至二個介入性輔導議題,課程為期 8~10 次,一學期實施小團體人次約在 80~120 人次,提供高關懷及高風險的個案 參加,並透過小團體輔導篩選須要接受個案輔導的對象。

關於班級輔導則是隨著不同的情境,擬定不同的課程,用以幫助導師宣導特 殊重要議題,或是輔助特殊個案進行班級輔導,使同學能與個案和平共處,盡可 能不以有色眼光看待個案。

此外,依據學校本位之輔導需要,針對全校或班級提供宣導服務。每學期實 施節次,建議至少進行減授節次/2 節次,或是協助學校危機事件後的心理輔導工 作。另外,提供家長和教師關於個案輔導與管教相關知能之諮詢。每學期建議至 少進行個案數*3 人次,並於會談結束後,填寫會談紀錄,並且不定時參與輔導 團隊會議或舉辦個案輔導會議。

除了以上工作之外,輔導教師負責個人輔導個案之個案管理工作(含個案轉 介、追蹤輔導、成效評估、記錄與建檔管理),支援承辦輔導工作業務,處室臨

15

時交辦之相關輔導工作,參加輔導專業知能研習每年至少 18 小時,每學期至少 接受三次專業督導;每年接受專業督導時,至少應提乙次個案報告,協助輔導工 作業務處室,建構以學校為本位之輔導資源網絡,以及參與校內輔導團隊的運作。

二、兼任輔導教師工作內涵

主要為實施個別諮商與輔導(含個別心理測驗的施測與解釋)。平均個案數,

建議為(減授節數/2) 1 人,晤談對象含學生、教師、家長與其他相關專業資源 對象,個別輔導每節次應至少 20 分鐘以上。

其次,可與專任輔導教師一同規劃並執行介入性輔導議題之小團體輔導。執 行小團體輔導:一學期約 80~120 人次。減授節次低於 3 節課者。另外,兼任輔 導教師可在個別輔導或小團體輔導工作二者擇一。

其他服務方面,提供家長和教師關於個案輔導與管教相關知能之諮詢,每學 期建議至少進行個案數*3 人次;參與輔導團隊會議或個案輔導會議至少一次;

輔導個案時,應注意定時撰寫與維護個案輔導記錄,並匯送每月之個案輔導月報 表至承辦輔導工作業務處室登錄。

綜上所述,無論是專任輔導教師或是兼任輔導教師,其工作項目種類繁多,

面對龐大的工作量,輔導教師的工作壓力勢必也會逐漸增加,因此輔導教師工作 壓力議題愈來愈受到重視。

肆、輔導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

黃麗君(2007)研究中指出,輔導教師與一般教師相較,其工作壓力較為複 雜。以當前教育部擬定的國小輔導教師工作內涵來看,其工作壓力的來源除了工 作項目繁多且複雜外,輔導教師還需要參加研習以及接受督導,而且每次會談後 必須詳加記錄會談內容,因此本研究針對國內學者對輔導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加 以整理,用以瞭解輔導教師工作壓力之定義,如表 2-2。

16

表 2-2

國內學者對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定義

林幸台 1986 針對台灣國中輔導人員進行調查,認為國中輔導人員的壓力主 要可分為決策參與、同事關係、工作負荷、督導評鑑、專業知 能、經費設備、角色期望與物質報酬,共八個向度。

郭明堂 1988 以南部地區國小輔導人員為研究對象,對國小輔導人員的壓力 來源分為同事關係、經費設備、工作負荷、決策參與、專業知 識與督導評鑑等六個向度。

鄧柑謀 1991 以台灣地區南部五縣市國中訓輔人員為對象,將教師工作壓力 來源分為工作負荷、人際關係、決策參與、工作肯定、專業知 能等五項層面。

林金生 2002 針對輔導教師的研究,認為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可分為專業知能 困境、人際關係困擾、缺乏決策參與、工作負荷過重、工作不 受肯定等五層面。

陳秀樺 2013 工作壓力係指國小輔導教師對於工作壓力的自我覺察情形。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學者對輔導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本研究將輔導教師工作壓力的內 涵定義為輔導教師在教學工作環境中,個人知覺工作能力無法勝任,與其他教師

綜合上述學者對輔導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本研究將輔導教師工作壓力的內 涵定義為輔導教師在教學工作環境中,個人知覺工作能力無法勝任,與其他教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