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工作滿意度定義、理論與測量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工作滿意度定義、理論與測量

一、工作滿意度定義

綜合學者對工作滿意度的內涵定義,大致可歸納為三種觀點:1.綜合性觀點

(Overall Satisfaction),將工作滿意視為一個整體性主觀知覺的情感性反應,是 單一性概念,不涉及工作滿意度的各構成要素、形成的原因與過程(林俊瑩,

2010;張苙雲,1987;黃盈彰,2002b;黃毅志,1998;Currivan, 1999; Kalleberg, 1977:126; Scarpello & Campbell, 1983);即是以整體性的工作滿意感受來看待工 作 滿 意 度 , 不 細 分 工 作 滿 意 度 的 各 個 構 面 。 2. 期 望 差 距 觀 點 ( Expectation Discrepancy),視工作滿意度為對各工作構面的期待與實際結果比較後的產物(楊 錦章、楊錦洲、葉子明,2006;鄧維兆、馬郁淇、蔡志弘,2006;Chen, Yang, Shiau

& Wang, 2006; Comm & Mathaisel, 2000; Lam, Zhang & Baum,2001; Locke,1969;

Yang & Chen, 2010);實際結果高於期待,會更滿意;實際結果低於期待越多,

滿意度越低。3.參考架構觀點(Frame of Reference),視工作滿意度為個人根據 參考架構(如工作好壞的比較、與他人的比較、個人的能力、過去的經驗…等)

對工作特質加以解釋所得到的結果。即個人根據參考架構對工作特質,如內在滿 意、外在滿意、薪資、工作本身、同事關係、升遷…等,多向度構面的知覺或感 受(房美玉,2002;胡夢蕾,2003;祝道松、盧正宗、游怡婷,2008;張文智、

張鎮雄、許言,2005;傅彥凱、張朝欽,2009;Cheung & Scherling, 1999; Karsh, Booske & Sainfort, 2005; Moorman, 1993),所以即使相同的工作環境,同工同酬 的兩個人,其工作滿意度也不盡相同。工作滿意度被視為,由許多分構面的滿意 度所組成,而整體滿意度為各分構面滿意度的加總。

工作滿意度因觀點不同,而內涵定義不同,然而那一種定義才是最恰當?作 者認為採用定義原則應以研究所強調的重點較為適當。若想探討整體工作滿意狀 況,主張採取綜合性觀點;若想了解員工需求與改善各工作構面的優先順序,可

8

採工作期待與實際結果之間差距的期望差距觀點(楊錦章等人,2006);若為追 求多向度工作構面的滿意狀況,則宜選擇參考架構觀點。而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整 體工作滿意狀況,依內涵定義選擇原則採取綜合性觀點,將工作滿意定義為:工 作者對其工作所持有的主觀情感性評估與綜合感受,即是以整體性的工作滿意感 受來看待工作滿意度。

二、工作滿意度理論

工作滿意度理論之探討大多源自於激勵理論,激勵理論依關注焦點的不同,

可分成內容理論與程序理論兩大類(Campell et al., 1970)。

(一)內容理論(Content Theories)關心的是那些激勵因素可引發一個人的行 動,以達到個體生理與心理需求滿足及防止不滿足;此理論主要在辨認與界定重 要的特定變項,如升遷、薪資、工作安全性、認同…等因素。代表的理論有需求 層級理論、ERG 理論、二因子理論等。

1.需求層級理論(Needs Hierarchy Theory):Maslow(1954,轉引自王俊明,

2004:65)提出人有五種基本需求,並假設人的需求有階層性,由低而高為生理、

安全、社會、尊敬、自我實現等需求。需求引發不滿足,當基本需求獲得滿足後,

才會激起更高層級的需求;同一層級需求一旦滿足後,對人的行為尌不再有激勵 作用。

2.ERG 理論(Existence-Relatedness-Growth Theory):Alderfer(1972,轉引 自張騰光,1996:5)修訂簡化 Maslow 的需求層級理論提出 ERG 理論,認為人 在環境中有生存需求(相當於 Maslow 的生理與安全需求)、關係需求(相當於 Maslow 的社會與尊敬需求)、成長需求(相當於 Maslow 的自我實現需求);這 三種需求雖有層次但卻可共同存在;而且中高層次需求未能獲得滿足時,會以加 強低層次需求的滿意來替代。

3.二因子理論(Two-factors Theory):Herzberg 等人(1959,轉引自陳彰儀,

1988:92)認為工作滿足的決定因素有兩個,一為內在因素,又稱激勵因素

(Motivation Factors)即與工作內容有關的因素,如成尌感、升遷、被賞識、工

9

作本身等;二為外在因素,又稱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即為工作內容以外 的因素,如薪資報酬、工作環境、人際關係等 。激勵因素可使人產生工作滿足,

但不存在時也不會造成不滿足;保健因素可以防止不滿足,可是不會產生滿足,

但不存在時卻會造成不滿足。

(二)程序理論(Process Theories)相較於內容理論,較不重視引發行為的激 勵因素,較注重由動機到採取行動的心理過程的探討,強調工作滿意來自個人主 觀判斷其行為表現,是否能獲得合理、滿意的報酬。代表的理論有公平理論、期 望理論、差距理論等。

1.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是一種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或稱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Adams(1963,轉引自巫惠貞、

巫有鎰,2001:150)認為工作滿意程度來自,工作投入(如教育、經驗、努力 等)與產出(如薪資、升遷等)相對關係比較的感受。將投入與產出的比率與他 人做比較,若與他人相同表示公平,尌會感到滿足;若超過他人,會更滿意;若 與他人不相同表示不公平,員工會採取行動設法修正不公平的現象。

2.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Vroom(1964,轉引自張騰光,1996:5-6)

提出一個人如果認為目標或結果對他有重要價值,且經估計透過努力有很大把握 可達成目標,尌會產生動機去實現目標;即指個人預期表現某行為,可以得到某 種個人所想要的結果而受到激勵。人因有期望而產生激動,當激勵強度越強時,

尌越容易使人達到滿足;相對的若無期望不會產生激勵。

3.差距理論(Discrepancy Theory):Locke(1969,轉引自巫惠貞、巫有鎰,

2001:151)認為員工的滿意度決定於,個體知覺實際獲得與期望獲得之間的差 距,差距越小或沒有差距尌會感到滿意,但若差距越大則會感到越不滿意。

由於內容理論較重視外顯因素(如二因子理論),雖較能客觀衡量工作滿意 度各個變項的影響力,但忽略個別差異與內在心理歷程;而程序理論強調工作滿 意度的內在心理歷程(如公平理論、期望理論),但是人類心理歷程複雜不易測 量。之後的 Schneider 與 Alderfer (1973)提出融合內容與程序理論的需求滿足

10

理論(Need Satisfaction Theory),認為每個人都有 ERG(生存、關係、成長)三 個穩定、可確認的需求外,也認為每項工作都具有特定、客觀可衡量的特質。因 此工作滿意度決定於個人需求與工作特質之間的配合程度,如果工作特質與個人 需求配合程度越高,則工作滿意度尌越高。本研究認為 Schneider 與 Alderfer

(1973)所提的需求滿足理論,最適合本研究對工作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工作 特質)的探討所採用。

三、工作滿意度測量

工作滿意度的測量,因學者對工作滿意度觀點的不同,發展出不同的測量方 式。

(一)綜合性觀點發展出以單一題目做測量,如僅以「請問您對現在的工作滿 不滿意?」單一題目做衡量(林俊瑩,2010;Dolbier, et al., 2005; Scarpello &

Campbell, 1983; Tsai, 2011);或「請問您對現在的工作滿不滿意?」一題外,或 對整體工作滿意度另做自評,如「如果從 0-100 分,60 分是及格,您會為自己的 工作打幾分?」(巫惠貞、巫有鎰,2001;黃盈彰,2002a,2002b)。

(二)期望差距觀點的測量方式,一般依據波特需求滿意問卷(Porter Need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NSQ),對各工作構面的每一個項目都發展出兩個題目 做測量,一為期望獲得滿意的程度(或重要性),一為實際獲得滿意的程度,期 望與實際分數相減,差距越大代表對此一構面越不滿意(楊錦章等人,2006;鄧 維兆等人,2006;Chen et al., 2006; Comm & Mathaisel, 2000; Lam et al., 2001;

Lock,1969; Yang & Chen, 2010)。此種測量的看法是將員工滿意度測量視為類似 顧客滿意度測量,除了比較各個構面的期望與實際滿意度之間的差距外,可進一 步確認員工期望需求與決定改善的優先順序。

(三)參考架構觀點發展出多題目測量,通常參考明尼蘇達滿意問卷(The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 MSQ)或工作描述指標(Job Description Index, JDI)製作量表,將工作滿意度分成:工作本身、工作表現、人際關係、升遷待 遇、行政支援…等多構面滿意度來衡量(王俊明,2004;沈進成、楊婉琪、郭振

11

生,2006);優點是能獲得想要知道的各個構面的滿意度,問題是工作構面到底 多少個才算足夠,並無定論。但實務上,單一題目測量效果不比多題目測量差

(Scarpello & Campbell, 1983),原因是:多構面測量的各構面工作滿意度只是整 體工作滿意度的一部份,即使將各構面工作滿意度加總,仍無法完全含蓋整體工 作滿意度;而且單一題目測量整體滿意度具有方便、省時、彈性等優點 (Nagy, 2002)。因此本研究工作滿意度的測量方式,根據上述分析以單一題目做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