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中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與休閒滿意 度之研究-與其他職業做比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灣中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與休閒滿意 度之研究-與其他職業做比較"

Copied!
1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研究博士班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毅志 教授

臺灣中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與休閒滿意 度之研究-與其他職業做比較

研 究 生:林慧敏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二 年 十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研究博士班

博士論文

臺灣中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與休閒滿意 度之研究-與其他職業做比較

研 究 生:林慧敏 撰 指導教授: 黃毅志 教授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二 年 十 月

(4)
(5)
(6)

誌謝辭

完成博士學位是我離開工作職場後,決定努力追求的人生目標,雖 然也歷經一些挫折,但得到許多貴人的相助,才得以領略學術殿堂的 浩瀚無垠,順利畢業。

一路走來,最想感謝的人是指導教授黃毅志博士,老師治學嚴謹,

對我的論文總是不厭其煩的提出針砭與關懷,督促我的前進;對於研 究問題也常一針見血直搗核心,啟發我深層思考問題的本質,教導我 重新評估問題的意義與價值。能成為您的學生是我這一生的榮幸,我 深自期許踏著老師的步伐,未來也要投身學術的行列。

在此要謝謝口試委員:侯松茂副校長,林大森教授、張芳全教授、

連廷嘉教授、洪煌佳教授、楊國明教授等對論文的指導與斧正,使我 獲益良多。

同時,也要感謝簡介文、施慧岡學妹在行政工作上大力幫忙,讓我 無後顧之憂,全心全意準備口試。感謝,在學期間將家計一肩扛起,

對放棄工作專心讀書的我,無怨無悔支持的先生;也感恩兩位可愛、

懂事的女兒,貼心幫忙家務,使我有較多撰寫論文的時間;更感謝好 友陳春郎、宋維徵與我的哥哥,無時無刻給我精神上的鼓勵,讓我不 逃避有勇氣面對挑戰。

今天謹以小小成果,獻上無限心意,共享喜悅。

林慧敏 謹識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 0 二年十月

(7)

i

臺灣中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與休閒滿意 度之研究-與其他職業做比較

作者:林慧敏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教 育 研 究 博 士 班

摘要

本研究運用兩筆「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2005 年五期一次「工 作與生活」問卷,及 2007 年五期三次「休閒生活」問卷)資料,對不 同職業做比較,探討臺灣中小學教師的工作與休閒兩項滿意度,並探 究造成臺灣中小學教師工作與休閒兩項滿意度與其他職業差異的因果 機制。

經路徑分析發現:

一、臺灣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滿意度最高,除了與主管人員沒有顯著 差異外,高於其他所有職業,這可歸因於中小學教師擁有較佳的工作 特質。臺灣中小學教師最感到工作有意義、現工作有價值,有較高的 工作前景評估、工作場所人際關係、認為男女性擔任主管公平性,與 有較低的裁員等工作特質,使得工作滿意度普遍高於其他職業。

二、臺灣中小學教師的休閒滿意度最高,不過與主管、一般專業、

半專業、事務工作人員差異不顯著,但較服務售貨、農林漁牧、技術、

半技術、非技術工顯著高。臺灣中小學教師休閒滿意度較服務售貨、

農林漁牧、非技術工高,可歸因於做有用的休閒、參與消遣與嗜好休 閒、參與運動與學習休閒皆較高,提高了休閒滿意度;至於,臺灣中 小學教師休閒滿意度高於技術、半技術工,則可歸因於中小學教師的 教育較高,導致休閒滿意度也較高。

關鍵詞:職業、中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休閒滿意度

(8)

ii

A Study on Job & Leisure Satisfaction of

Elementary/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Occupations

Hui-Min Lin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job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of elementary/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It was conducted by drawing on two of the questionnaires from “The Primary Survey of Social Changes in Taiwan”: (1) Jobs & Lives. Occasion One, Period Five, 2005;

(2) Leisure Lives. Occasion Three, Period Five, 2007. The researcher not only inquired into it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occupations but also investigated the causal mechanism among those differences.

Through path analyses, the study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In Taiwan, elementary/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enjoy the highest job satisfaction among all sorts of occupations, which also manifested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en compare with those who are directors. It is because there are some advantages in this job. They thought that this job is meaningful, valuable, with brighter prospects, bett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lower layoff rate. Besides, they have much gender equality when serve the post of administrative directors.

2. Though elementary/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enjoy the highest leisure satisfaction among all sorts of occupation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en compare with those who are directors, general professionals, semi-professionals, and clerks. However,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en compare with salespeople, technicians, semi-technicians, non-technicians, and laborers who serve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fishery and animal husbandry. Furthermore, it is because school teachers participate in some leisure activities, their leisure satisfaction is higher than salespeople, non-technicians, and laborers who serve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fishery and animal husbandry. As for those leisure activities, some are useful, some are entertaining and cheerful, and others are exercising and intellectual. Again, it is because they have higher education, their leisure satisfaction is higher than technicians and semi-technicians.

Keywords: occupation, elementary/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job

satisfac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9)

iii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工作滿意度定義、理論與測量………7

第二節 工作滿意度相關研究……….11

第三節 休閒滿意度定義、與休閒有關之因素與測量……….16

第四節 休閒滿意度相關研究……….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26

第一節 研究架構……….26

第二節 工作滿意度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假設……….29

第三節 資料來源……….31

第四節 變項測量……….32

第五節 分析方法……….39

第四章 研究一:教師工作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41

第一節 分析與結果……….41

第二節 討論……….52

第三節 工作滿意度結論與建議……….56

第五章 研究二:教師休閒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58

第一節 分析與結果……….58

第二節 討論……….69

第三節 休閒滿意度結論與建議……….73

第六章 工作與休閒滿意度之總結、綜合討論與建議……….…….…76

參考文獻……….79

附表……….99

(10)

圖表目次

表 4-1 職業與各變項百分比交叉與平均數之關聯性分析………45

表 4-2 工作滿意度的迴歸分析………48

表 4-3 自變項對中介變項影響的迴歸分析………51

表 5-1 職業與各變項百分比交叉及平均數之關聯性分析………62

表 5-2 不同職業的教育程度百分比交叉分析………62

表 5-3 休閒滿意度的迴歸分析………65

表 5-4 自變項對中介變項影響的迴歸分析………68

圖 3-1 工作滿意度研究架構………28

圖 3-2 休閒滿意度研究架構………29

(11)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追求生活滿意是許多人終其一生的目標,對這個議題學者感興趣的是:影響 生活滿意的重要因素是什麼?這些構成因素又受那些變項的影響?若能探尋出 影響生活滿意的因素及影響這些因素的機制,則將能促進人們生活滿意。

過去文獻指出一個人的生活滿意度,可從工作、休閒、婚姻、社會支持…等 面向來衡量(陸洛、黃茂丁、高旭繁,2005:21;葉淑娟、施智婷、莊智薰、蔡 淑鳳,2004;Bryce & Haworth, 2002, 2003; Diener, Gohm, Suh, & Oishi, 2000; Galit, 2007; Haworth & Lewis, 2005; Lu & Hu, 2002)。因為工作是生活的一部份,工作 使人具有謀生、自我滿足與自我實現的功能,所以一個人的工作滿意度越高,往 往生活滿意度也尌越高(邱思慈、陳聰連,2005;張家銘、李一民、陳聰廉,2005;

Iverson & Maguire, 2000; Judge & Watanabe, 1993; Judge, Locke, Durham & Kluger, 1998)。尌工作滿意度而言,指的是工作者對自己工作所持有的情感性反應,也 尌是工作者對其工作整體的主觀評估與整體性的綜合感受(張苙雲,1987;Agho, Mueller & Price, 1993;Kalleberg, 1977)。由於企業員工的工作滿意程度高低會影 響工作效能、組織承諾、離職意圖(王耀德、楊千、王桂英,2001;李春長、沈 姵君,2008;張活燦、謝廷豪、劉嘉雯,2007;黃先鋒、廖敏齡、周澤民,2005;

賴明政,2008;Bowling, 2007; Huang & Hsiao, 2007; Rayton, 2006; Thomas &

Douglas, 2007),因此工作滿意度研究一直被管理學所運用,做為組織變革、改 善績效的管理工具。之後教育學界也引進工作滿意度研究,探討教師、職員的工 作滿意度,以及對學校效能、組織承諾、離職意圖等的影響(周昌柏、范熾文,

2006;林俊瑩,2010;陸玟吉、高俊傑、張育瑞,2009;黃盈彰,2002b);因為 大部份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都以單一教學階段學校(如國小或國中)教師為對 象(巫惠貞、巫有鎰,2001;沈進成、楊琬琪、郭振生,2006;黃盈彰,2002b),

所以不管是企業員工或學校教師的工作滿意研究,大多都為個案、地區性小樣

(12)

2

本,所得研究結果的推論性也尌受到限制。僅有黃盈彰(2002a)與林俊瑩(2010), 曾分別以全國性樣本對中小學教師做過研究,兩人的研究結果一致指出,中小學 教師因工作特質的優勢,使得工作滿意度居所有職業之冠。

看來臺灣的中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真的很高。不過,黃盈彰(2002a)的研 究採用的是 1997 年的社會變遷調查資料,年代較久遠;林俊瑩(2010)雖也對 全國中小學教師進行研究,不過研究焦點放在工作特質對依變項「教師工作滿意 度」、「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圖」的影響,以及教師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對依 變項「離職意圖」的影響等上,教師工作滿意度的探討只是研究的一部份,對屬 於工作特質中很重要,且可能對工作滿意度有很大影響的工作場所「裁員行動」

與「男女性擔任主管的公平性」,以及「工作與家庭相互衝突」等變項並未加以 探討。在臺灣中小學教師因工作特質上的優勢,使得工作滿意度較其他職業高,

若將可能對工作滿意度有很大影響的工作場所「裁員行動」、「男女性擔任主管的 公平性」及「工作與家庭相互衝突」等變項加入研究一起探討,可進一步分析中 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高的原因。然而,自 1990 年起政府、民間團體如火如荼進 行九年一貫統整課程,教師評鑑分級、寒暑假進修等教育改革;以及 2002 年十 萬教師爭取工作條件與工作權益保障,訴求「教師工會」協商與爭議權,於教師 節走向街頭示威(鄭彩鳳,2003)。以上教改讓教師們感到權益受限制(吳清山,

2006),加上教師走向街頭爭取權益等作為,近年教師工作滿意程度如何也尌很 值得探討,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再者,尌休閒滿意度而言,指的是個人在閒暇時,自由的不受拘束從事或參 與非工作性質的休閒活動,所獲得舒暢、愉快、自我超越與自我實現的正向感受

(吳忠宏、范莉雯,2003;Beard & Ragheb,1980:22)。研究指出,休閒不僅有 促進身心健康,舒解壓力的功能,在社會關係的建立上也有滿足與他人親近需求 及增進正面情緒等作用(陳彰儀,1988;許耀文、鍾志強、蔡瑋娟、黃孟立,2010;

Coleman & Iso-Ahola, 1993; Heintzman & Mannell, 2003; Iwasaki, Zuzanek &

Mannell, 2001; Iwasaki, 2003; Iwasaki, Mannell & Butcher, 2002; Lu & Hu, 2002;

(13)

3

Waters & Moore, 2002),而這些都有助於提升個人的生活品質,讓生命更有意義

(高俊雄,1999),因此一個人休閒滿意度越高,往往生活滿意度也越高(邱思 慈、陳聰連,2005;張家銘等人,2005;Lloyd & Auld, 2002; Spiers & Walker, 2009)。檢視國內休閒滿意度研究大都分佈在退休後人員(林聖宗、王月鶯、王 瑋榛、黃秀卿,2008;Liu & Wang, 2009)、學生(林佳聖、郭雨欣,2010;吳忠 宏、張家銘、李枝樺,2009;吳明蒼,2008,2009;黃仲凌、高俊雄,2005;蔡 長清、王明元、游仁良,2001)、休閒活動參與者(周秀華、余嬪,2005;邱思 慈、陳聰連,2005;張家銘等人,2005)等對象上,這些研究主題大多探討休閒 態度、休閒動機、休閒參與與休閒滿意度的關係,或休閒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

幸福感的關係。然而以上研究大多為小樣本或地區性樣本,研究結果的對外推論 也尌受限制;雖然少數研究也曾探討過人格特質、休閒阻礙對休閒滿意度的影響

(Lu & Hu, 2005; Pronk, Martinson, Kessler, Beck, Simon, & Wang, 2004; Wu &

Tsai, 2010 ),不過截至目前為止仍少見以不同職業者為對象的全國大樣本,同 時探討職業透過人格特質、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阻礙、休閒參與等中介變 項,對休閒滿意度影響的機制之研究。

過去在教師職業工作滿意度上的研究成果豐碩,令人好奇的是教師的休閒滿 意程度又是如何?回顧國內教師休閒滿意度的研究,幾乎集中以國中或國小教師 為對象的地區性小樣本,大致獲得國中、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為中上程度(林菲 敏、許志賢、黃于庭,2011;龍昱廷、陳桂彬、郭信聰、徐國峯,2010;蘇船利、

黃毅志,2011),但這些研究並未與其他職業做比較,所以教師休閒滿意度是否 比其他職業(如主管人員、一般專業人員)高?仍有待研究進一步釐清。而且教 師與其他職業最大不同處,在於教師福利優厚,有寒暑假,有較多的自由時間可 調配運用;加上教師文化資本較其他職業高,常會參加各種休閒活動如聽音樂 會、看展覽、參觀博物館(林俊賢,黃毅志,2008;黃毅志,2011)。看來在生 活裡教師有較多機會參與各種休閒,可能比較容易獲得高的休閒滿意度,然而教 師休閒滿意程度究竟是如何?至今尚未見到對教師與其他職業做休閒滿意度比

(14)

4

較的研究,所以教師休閒滿意度在所有職業中的高低情況並不清楚?以及造成教 師休閒滿意度的影響機制又是如何?這些都有待研究釐清,此為本研究動機之 二。

過去研究指出生活滿意度可由工作、休閒、婚姻、社會支持…等許多面向分 別來衡量(陸洛等人,2005:21;葉淑娟等人,2004;Bryce & Haworth, 2002, 2003;

Diener et al., 2000;Galit, 2007; Haworth & Lewis, 2005; Lu & Hu, 2002),而本研 究選擇以工作與休閒兩個面向探討滿意度,主要根據工作與休閒是生活平衡兩端 的觀點,認為一個人積極投入工作以求取生活的保障,工作壓力即隨之而來,工 作壓力雖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但過度工作壓力不僅有礙身心健康(陳仲達、張 瑋鈴、林育正、蕭舒庭、雷侑蓁、鄭尊仁,2006;Chang, 2006),導致工作倦怠

(張志銘、陳南琦、林憲聰,2012;黃寶園,2009),還會降低工作效能;而適 度的參與休閒可獲得身心的鬆弛、自我成長、愉悅及滿足感(李立良、李志恭,

2011;Lu & Hu, 2002, 2005),有助於身心健康發展、紓解工作壓力與減少疾病發 生(俞錫堅,2008;許耀文等人,2010;Heintzman & Mannell, 2003; Iwasaki, 2003;

Iwasaki et al., 2001; Pearson, 1998),也有增進工作績效的作用(陸洛、蔡貴丞、

吳欣蓓,2009;Pronk et al., 2004)。由於工作與休閒兩個滿意度,大致可涵蓋生 活滿意度的大部份,所以在從事這方面研究,應同時考量工作與休閒兩個變項。

但國內工作與休閒滿意度研究,幾乎都是分開做探討,雖然邱思慈與陳聰廉

(2005)也曾探討瑜珈參與者的工作與休閒兩項滿意度,不過研究以方便取樣

(202 人),所得結果的對外推論較為薄弱外,其探討的焦點為工作與休閒兩項 滿意度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並非本研究所要從事的以全國不同職業者為對象,

探討臺灣中小學教師工作與休閒兩項滿意度,與其他職業做比較,並探究造成臺 灣中小學教師工作與休閒兩項滿意度的影響機制,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本文從職業面向進行研究,是基於職業往往被視為個人社會階層最佳的單一 指標(黃毅志,2008,Haug, 1977: 53),也與個人的心理態度、價值觀念、認知 發展、行為模式與生活方式…等有很大的關聯(黃毅志,2008),更是教育與社

(15)

5

會學研究的重要變項。本研究採用了「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2005 年的「工 作與生活」(N=2171)及 2007 年的「休閒生活」(N=2147)兩筆全國大樣本調查 資料,對臺灣中小學教師與其他職業的工作滿意度與休閒滿意度進行研究;與其 他職業做比較,探討臺灣中小學教師工作與休閒兩項滿意度高低,並探究造成臺 灣中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與休閒滿意度的影響機制。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探討臺灣中小學教師生活滿意度中的工作與休閒兩項滿意度,目的在 瞭解不同職業者的工作滿意度與休閒滿意度,尤其是在臺灣很特別的中小學教師

(黃毅志,2011)工作與休閒兩項滿意度,相較於其他職業位置的高低情形;進 而瞭解造成臺灣中小學教師工作與休閒兩項滿意度,與其他職業差異的因果機 制。根據研究背景,本研究運用 2005 年與 2007 年兩筆「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

全國資料庫,分別分析臺灣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滿意度與休閒滿意度,與其他職業 做比較;並探討造成臺灣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滿意度與休閒滿意度,與其他職業差 異的因果機制。具體而言,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中小學教師與其他職業(包含主管、一般專業、半專業、事務工作、服 務售貨、農林漁牧、技術、半技術、非技術工)做比較,工作滿意度的高低情形;

並探討中小學教師與其他職業,透過工作特質,及過去研究很少探究的工作場所

「裁員行動」、「男女性擔任主管的公平性」,及「工作與家庭相互衝突」等中介 變項,對工作滿意度影響的因果機制差異的情形。

二、探討中小學教師與其他職業(包含主管、一般專業、半專業、事務工作、服 務售貨、農林漁牧、技術、半技術、非技術工)做比較,休閒滿意度的高低情形;

並探討中小學教師與其他職業,透過人格特質、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阻礙、

休閒參與等中介變項,對休閒滿意度影響的因果機制差異的情形。

(16)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以下對本研究中的重要名詞做解釋:

一、工作滿意度

Hoppock(1935:29-40)將工作滿意解釋為,員工在心理上、生理上,對工 作環境與工作本身的滿意感受;Locke(1976)認為工作滿意是個人對工作抱持 的態度,此態度是從個人對工作的知覺而來的。Balleberg(1977)則認為工作滿意 是,個人對於現在從事的工作角色所感受到整體情感導向。本研究綜合學者看 法,將工作滿意定義為,工作者對其工作所持有的主觀情感性評估與綜合感受,

即是以整體性的工作滿意感受來看待工作滿意度。

二、休閒滿意度

Beard 與 Ragheb(1980)將休閒滿意度解釋為,個人在閒暇時自由的、不 受拘束的從事或選擇參與非工作性質的休閒活動,所得到的愉快或滿足感。Lee、

Shafer 與 Kang(2005)則認為休閒滿意為,個人受個人主觀因素或衡量標準的 影響下,對一般休閒活動的經驗與從事休閒活動的滿意或喜好程度。Mannell

(1989)則認為休閒滿意是,個人休閒生活或實際休閒情形,符合目前需求、期 待的一種評估方式,若實際情況未滿足期待會產生不滿,若實際情況符合期待則 產生滿足。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本研究將休閒滿意度定義為,個體在閒暇時自 由的、不受拘束的從事非工作性質的休閒活動,所獲得主觀的感受或愉快程度。

(17)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工作滿意度定義、理論與測量

一、工作滿意度定義

綜合學者對工作滿意度的內涵定義,大致可歸納為三種觀點:1.綜合性觀點

(Overall Satisfaction),將工作滿意視為一個整體性主觀知覺的情感性反應,是 單一性概念,不涉及工作滿意度的各構成要素、形成的原因與過程(林俊瑩,

2010;張苙雲,1987;黃盈彰,2002b;黃毅志,1998;Currivan, 1999; Kalleberg, 1977:126; Scarpello & Campbell, 1983);即是以整體性的工作滿意感受來看待工 作 滿 意 度 , 不 細 分 工 作 滿 意 度 的 各 個 構 面 。 2. 期 望 差 距 觀 點 ( Expectation Discrepancy),視工作滿意度為對各工作構面的期待與實際結果比較後的產物(楊 錦章、楊錦洲、葉子明,2006;鄧維兆、馬郁淇、蔡志弘,2006;Chen, Yang, Shiau

& Wang, 2006; Comm & Mathaisel, 2000; Lam, Zhang & Baum,2001; Locke,1969;

Yang & Chen, 2010);實際結果高於期待,會更滿意;實際結果低於期待越多,

滿意度越低。3.參考架構觀點(Frame of Reference),視工作滿意度為個人根據 參考架構(如工作好壞的比較、與他人的比較、個人的能力、過去的經驗…等)

對工作特質加以解釋所得到的結果。即個人根據參考架構對工作特質,如內在滿 意、外在滿意、薪資、工作本身、同事關係、升遷…等,多向度構面的知覺或感 受(房美玉,2002;胡夢蕾,2003;祝道松、盧正宗、游怡婷,2008;張文智、

張鎮雄、許言,2005;傅彥凱、張朝欽,2009;Cheung & Scherling, 1999; Karsh, Booske & Sainfort, 2005; Moorman, 1993),所以即使相同的工作環境,同工同酬 的兩個人,其工作滿意度也不盡相同。工作滿意度被視為,由許多分構面的滿意 度所組成,而整體滿意度為各分構面滿意度的加總。

工作滿意度因觀點不同,而內涵定義不同,然而那一種定義才是最恰當?作 者認為採用定義原則應以研究所強調的重點較為適當。若想探討整體工作滿意狀 況,主張採取綜合性觀點;若想了解員工需求與改善各工作構面的優先順序,可

(18)

8

採工作期待與實際結果之間差距的期望差距觀點(楊錦章等人,2006);若為追 求多向度工作構面的滿意狀況,則宜選擇參考架構觀點。而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整 體工作滿意狀況,依內涵定義選擇原則採取綜合性觀點,將工作滿意定義為:工 作者對其工作所持有的主觀情感性評估與綜合感受,即是以整體性的工作滿意感 受來看待工作滿意度。

二、工作滿意度理論

工作滿意度理論之探討大多源自於激勵理論,激勵理論依關注焦點的不同,

可分成內容理論與程序理論兩大類(Campell et al., 1970)。

(一)內容理論(Content Theories)關心的是那些激勵因素可引發一個人的行 動,以達到個體生理與心理需求滿足及防止不滿足;此理論主要在辨認與界定重 要的特定變項,如升遷、薪資、工作安全性、認同…等因素。代表的理論有需求 層級理論、ERG 理論、二因子理論等。

1.需求層級理論(Needs Hierarchy Theory):Maslow(1954,轉引自王俊明,

2004:65)提出人有五種基本需求,並假設人的需求有階層性,由低而高為生理、

安全、社會、尊敬、自我實現等需求。需求引發不滿足,當基本需求獲得滿足後,

才會激起更高層級的需求;同一層級需求一旦滿足後,對人的行為尌不再有激勵 作用。

2.ERG 理論(Existence-Relatedness-Growth Theory):Alderfer(1972,轉引 自張騰光,1996:5)修訂簡化 Maslow 的需求層級理論提出 ERG 理論,認為人 在環境中有生存需求(相當於 Maslow 的生理與安全需求)、關係需求(相當於 Maslow 的社會與尊敬需求)、成長需求(相當於 Maslow 的自我實現需求);這 三種需求雖有層次但卻可共同存在;而且中高層次需求未能獲得滿足時,會以加 強低層次需求的滿意來替代。

3.二因子理論(Two-factors Theory):Herzberg 等人(1959,轉引自陳彰儀,

1988:92)認為工作滿足的決定因素有兩個,一為內在因素,又稱激勵因素

(Motivation Factors)即與工作內容有關的因素,如成尌感、升遷、被賞識、工

(19)

9

作本身等;二為外在因素,又稱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即為工作內容以外 的因素,如薪資報酬、工作環境、人際關係等 。激勵因素可使人產生工作滿足,

但不存在時也不會造成不滿足;保健因素可以防止不滿足,可是不會產生滿足,

但不存在時卻會造成不滿足。

(二)程序理論(Process Theories)相較於內容理論,較不重視引發行為的激 勵因素,較注重由動機到採取行動的心理過程的探討,強調工作滿意來自個人主 觀判斷其行為表現,是否能獲得合理、滿意的報酬。代表的理論有公平理論、期 望理論、差距理論等。

1.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是一種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或稱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Adams(1963,轉引自巫惠貞、

巫有鎰,2001:150)認為工作滿意程度來自,工作投入(如教育、經驗、努力 等)與產出(如薪資、升遷等)相對關係比較的感受。將投入與產出的比率與他 人做比較,若與他人相同表示公平,尌會感到滿足;若超過他人,會更滿意;若 與他人不相同表示不公平,員工會採取行動設法修正不公平的現象。

2.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Vroom(1964,轉引自張騰光,1996:5-6)

提出一個人如果認為目標或結果對他有重要價值,且經估計透過努力有很大把握 可達成目標,尌會產生動機去實現目標;即指個人預期表現某行為,可以得到某 種個人所想要的結果而受到激勵。人因有期望而產生激動,當激勵強度越強時,

尌越容易使人達到滿足;相對的若無期望不會產生激勵。

3.差距理論(Discrepancy Theory):Locke(1969,轉引自巫惠貞、巫有鎰,

2001:151)認為員工的滿意度決定於,個體知覺實際獲得與期望獲得之間的差 距,差距越小或沒有差距尌會感到滿意,但若差距越大則會感到越不滿意。

由於內容理論較重視外顯因素(如二因子理論),雖較能客觀衡量工作滿意 度各個變項的影響力,但忽略個別差異與內在心理歷程;而程序理論強調工作滿 意度的內在心理歷程(如公平理論、期望理論),但是人類心理歷程複雜不易測 量。之後的 Schneider 與 Alderfer (1973)提出融合內容與程序理論的需求滿足

(20)

10

理論(Need Satisfaction Theory),認為每個人都有 ERG(生存、關係、成長)三 個穩定、可確認的需求外,也認為每項工作都具有特定、客觀可衡量的特質。因 此工作滿意度決定於個人需求與工作特質之間的配合程度,如果工作特質與個人 需求配合程度越高,則工作滿意度尌越高。本研究認為 Schneider 與 Alderfer

(1973)所提的需求滿足理論,最適合本研究對工作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工作 特質)的探討所採用。

三、工作滿意度測量

工作滿意度的測量,因學者對工作滿意度觀點的不同,發展出不同的測量方 式。

(一)綜合性觀點發展出以單一題目做測量,如僅以「請問您對現在的工作滿 不滿意?」單一題目做衡量(林俊瑩,2010;Dolbier, et al., 2005; Scarpello &

Campbell, 1983; Tsai, 2011);或「請問您對現在的工作滿不滿意?」一題外,或 對整體工作滿意度另做自評,如「如果從 0-100 分,60 分是及格,您會為自己的 工作打幾分?」(巫惠貞、巫有鎰,2001;黃盈彰,2002a,2002b)。

(二)期望差距觀點的測量方式,一般依據波特需求滿意問卷(Porter Need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NSQ),對各工作構面的每一個項目都發展出兩個題目 做測量,一為期望獲得滿意的程度(或重要性),一為實際獲得滿意的程度,期 望與實際分數相減,差距越大代表對此一構面越不滿意(楊錦章等人,2006;鄧 維兆等人,2006;Chen et al., 2006; Comm & Mathaisel, 2000; Lam et al., 2001;

Lock,1969; Yang & Chen, 2010)。此種測量的看法是將員工滿意度測量視為類似 顧客滿意度測量,除了比較各個構面的期望與實際滿意度之間的差距外,可進一 步確認員工期望需求與決定改善的優先順序。

(三)參考架構觀點發展出多題目測量,通常參考明尼蘇達滿意問卷(The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 MSQ)或工作描述指標(Job Description Index, JDI)製作量表,將工作滿意度分成:工作本身、工作表現、人際關係、升遷待 遇、行政支援…等多構面滿意度來衡量(王俊明,2004;沈進成、楊婉琪、郭振

(21)

11

生,2006);優點是能獲得想要知道的各個構面的滿意度,問題是工作構面到底 多少個才算足夠,並無定論。但實務上,單一題目測量效果不比多題目測量差

(Scarpello & Campbell, 1983),原因是:多構面測量的各構面工作滿意度只是整 體工作滿意度的一部份,即使將各構面工作滿意度加總,仍無法完全含蓋整體工 作滿意度;而且單一題目測量整體滿意度具有方便、省時、彈性等優點 (Nagy, 2002)。因此本研究工作滿意度的測量方式,根據上述分析以單一題目做測量。

第二節 工作滿意度相關研究

本研究目的在分析職業對工作滿意度的淨影響,所以也尌不對只做為控制變 項的背景變項如性別、族群、婚姻、教育程度、工作年資等所涉及的影響做說明,

以下僅針對一、工作特質、「工作與家庭相互衝突」與工作滿意度之關連研究,

二、職業與工作滿意度之關連研究,三、職業與工作特質、「工作與家庭相互衝 突」之關連研究做探討。

一、工作特質、「工作與家庭相互衝突」與工作滿意度之關連研究

(一)本研究的工作特質(Job Characteristics)指的是與工作有關的各種屬性,

即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各種特性,如工作報酬、人際關係、工作環境、升遷機會、

職業聲望、專業性、自主性、制控信念、例行性、勞累性、能自我實現的條件…

等,都可說是工作特質的內涵(黃盈彰,2002a;黃毅志,1998 ;Adams & Bond, 2000; Chiu & Chen, 2005; Kalleberg,1977 ; Su & Hsiao, 2005)。由 Seashore 與 Taber(1975)對工作滿意度的研究發現,職業特質、組織特質、工作環境與背 景等變項,都會影響工作滿意度;在許多實證研究中也發現,背景變項對工作滿 意度的影響,主要是透過中介變項的影響所致(巫惠貞、巫有鎰,2001;林俊瑩,

2010;黃盈彰,2002a,2002b;Kim & Loadman, 1994)。歸納以上研究發現,本 研究納入背景變項,及對工作滿意度有顯著影響的中介變項,並配合社會變遷基 本調查所提供的變項資料,再加入過去研究沒有探討的「裁員」、「男女性擔任主

(22)

12

管的公平性」、「工作與家庭相互衝突」等因素,將中介變項中的工作特質歸納成:

工作前景評估、工作有意義、工作自主性、工作職場人際關係、現工作有價值、

工作收入、工作危險性、工作疲憊性、裁員、男女性擔任主管的公平性,及工作 與家庭相互衝突等變項。以下尌針對這些中介變項與工作滿意相關研究做探討。

1.國外研究發現,一個人的工作特質越佳工作滿意度尌越高(Huang & Hsiao, 2007),也尌是工作條件好,會正向影響工作者的工作滿意度(Karsh et al., 2005)。 國內全國性樣本研究也發現,工作特質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不小,工作特質中的 工作收入、工作自主性對工作滿意度有正影響,而工作勞累性對工作滿意度有負 影響(黃毅志,1998)。此外對教師的研究也發現,中小學教師教師因工作特值 中的工作前景評估、工作有意義、工作自主性、工作有價值、工作人際關係較其 他職業高,工作疲憊性較其他職業低,使得工作滿意度最高(林俊瑩,2010)。

教師的工作前景評估、工作有意義、工作自主性、工作有價值、工作人際關係越 高,工作疲憊性越低,工作滿意度尌越高,顯現出教師的工作特質對工作滿意度 具有重要影響(林俊瑩,2010;黃盈彰, 2002b; Kim & Loadman, 1994; Pearson

& Hall, 1993)。

2.近年全球經濟衰退,國內許多企業經營面臨困境,為達到有效控制各項支 出,精簡人力成了快速直接有效的方法。2008 年初高雄加工出口區裁員 1063 人,

東森購物資遣 364 人,萬泰銀也傳出裁減 800 人(自由時報,2008),近期 2011 年 10 月英業達也資遣 371 名員工(商業周刊,2011)。企業精簡人力無不期望提 高獲利,然而在提高獲利目標之前,人事精簡對留任員工的負面影響可謂不小。

根據對留任員工行為的研究指出:人力精簡後倖存者常會出現恐懼成為下一波受 害者,而對未來充滿無力感、工作投入趨於保守避免犯錯、士氣與生產力下降、

工作壓力增加、缺乏自信心、工作滿足感降低、對組織認同疏離、承諾降低,甚 至離職等負面反應(Allen et al., 2001; Beylerian & Kleiner, 2002; Cascio, 1993;

Lewin & Johnston, 2000; Mishra, Spritzer & Mishra, 1998; Niehoff, Moornan, Blakely & fuller, 2001),所以工作場所的裁員行動對於員工的工作滿意有顯著的

(23)

13

負面影響。

3.此外,國內外尌業市場性別階層化現象的研究也發現,男女性除了薪資不 同外(孫清山、黃毅志,1995),職業上也有性別隔離現象,尌不同職業而言,

男性大多進入職業聲望較高、收入較佳、職業生涯發展較好的職業,如專業人員 或主管人員;女性則大多進入職業聲望較低、收入較差、職業生涯較無發展的職 業,如事務工作人員或服務售貨人員(陳建志,2000;勞委會,2010;Birkelund et al., 1996)。即使在相同職業裡仍還是存在性別隔離現象,以大學為例,男女教 師比為 5.74:1 即使在大學教師內,仍呈現男性大多位居較高職階,如教授,而 女性大多位居較低職階,如助理教授或講師(教育部,2004),這種在相同職業 裡,職階男高女低的現象,被許多研究所證實(陳怡如,2009;游美惠、柯伯昇,

2004;楊櫻華、游美惠,2006;廖國鋒、梁成明,2000;Kay & Hagan, 1995; Wickwire

& Kruper, 1996)。在職涯向上流動過程中,女性大多分佈在中、低職階,男性大 多占據組織中管理職階的性別不平等現象,被稱為「玻璃天花板效應」(楊煥榮,

2007)。在工作場所是否有性別不平等現象,從男女性擔任主管的公平性尌能察 覺。基本上,大多數男性不認為男女性擔任主管不公平,所以不會影響其工作滿 意度,即使有少數男性認為男女性擔任主管不公平,可能會影響其工作滿意度,

但因為是少數所以也不會影響整體工作滿意度多少;但女性則大多數會認為男女 性擔任主管不公平(呂晶晶,2008:109),這種不公平可能是個人態度偏差或組 織偏差所造成的人為障礙,使得具備資格的人無法升遷至管理階層位置的「玻璃 天花板效應」(Lemons and Danehower, 1996; Wirth, 1998),很可能會降低工作滿 意度;所以尌整體性別而言,仍會認為男女性擔任主管不公平,而降低工作滿意 度。所以當工作者認為男女性擔任主管的機會越趨不公平時,可推測其對工作的 滿意程度會較低。

(二)「工作與家庭相互衝突」,意指工作與家庭之間存在某種不相容,所造成 的角色間衝突與壓力(Greenhaus & Beutell, 1985 ; Kahn, et al., 1964)。簡單的說,

一個人在面對工作與家庭不同角色時,當工作與家庭的要求衝突,超出個人能力

(24)

14

所能負荷的時候,尌會產生緊張與衝突的狀況(吳美連,1998)。工作與家庭間 相互衝突可解釋包含「工作對家庭衝突,Work-to-family Conflict 簡稱 WFC」與

「家庭對工作衝突,Family-to-work Conflict 簡稱 FWC」兩種概念(陸洛等人,

2005;Bruck, Allen & Spector, 2002;Frone, Russell, & Cooper, 1992)。一個人非 常投入工作時,沒有時間與精力再投入其他領域,將會犧牲掉對家庭的投入,而 引發工作對家庭衝突;而工作之所以干擾家庭造成家庭衝突,主要是工作要求、

工作負荷、工作時間太長等原因,影響家庭相關的責任無法正常表現,而形成衝 突(Allen et al., 2000; Boyar, et al., 2003; Byron, 2005; Duxbury, Higgins & Mills, 1992; Frone, Russell & Cooper, 1992)。相反的,家庭對工作造成工作衝突,則是 來自家庭的要求、角色負荷、角色衝突、照顧年幼子、家事處理等影響工作責任 的進展,而引發家庭對工作衝突(Byron, 2005; Frone et al., 1992)。過去工作與家 庭相互衝突對結果變項工作滿意度的研究發現,大多證實工作衝突家庭對工作滿 意度有負向影響,也尌是工作對家庭衝突越高,工作滿意度尌越低(陸洛等人,

2005;Bruck, Allen & Specter, 2002; Grandey, Cordeiro & Crouter, 2005; Karimi, 2009; Kossek & Ozeki, 1998),不過家庭對工作衝突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發現較 為紛歧,有些為負向影響(Karimi, 2009; Kossek & Ozeki, 1998; Namasivayam, Zhao, 2007),有些則影響不顯著(Anafarta, 2011; Howard, Donofrio & Boles, 2004;

Lambert et al., 2006)。工作與家庭相互衝突對工作滿意度影響結果不一致,可能 是:一般人知覺工作對家庭的衝突,比家庭對工作的衝突較普遍、也較強烈(Frone et al., 1992; Geurts et al., 2005);另外,工作對家庭的衝突與家庭對工作的衝突,

存在不同的前因及後果 (Adams et al., 1996; Frone et al., 1997 ;Kinnunen, Vermuylst, Gerris, & Makikangas, 2003; Netemeyer et al., 1996),所以導致工作衝 突家庭與家庭衝突工作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不一致。

二、職業與工作滿意度之關連研究

工作滿意度研究本為公司、企業提升員工工作效能、增強組織承諾、降低離 職意圖的管理方法(王耀德等人,2001;張活燦等人,2007;黃先鋒等人,2005;

(25)

15

Bowling, 2007; Huang & Hsiao, 2007; Koppula, 2006; Rayton, 2006; Thomas, 2006),所以研究對象的職業分佈甚廣,如醫院護理人員(于乃玲、胡瑞桃、周 碧琴、賴瑞月,1999;Chen et al., 2009; Lin , Wang, Li, & Huang, 2007)、觀光飯 店員工(毛筱艷,2010;胡夢蕾,2003)、會計人員(陳富強、方顯光、林靖祥,

2007;祝道松等人,2008)…等。不過以上研究樣本都很小且偏,少見以全國性 樣本探討工作滿意度,使得各類單一職業工作滿意度研究結果的對外推論受到限 制。至於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大多數都有單一教學階段學校、地區性、小樣本 的問題(巫惠貞、巫有鎰,2001;陸玟吉等人,2009;鄭彩鳳、吳慧君,2006;

藍瑞霓,1998)。僅尋得黃盈彰(2002a)、林俊瑩(2010)兩篇以全國性樣本所 做的研究,獲得中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是所有職業中最高的發現,而中小學教師 工作滿意度是所有職業中最高的原因是,教職工作特質中的專業學識層級、道德 評價、工作安定性高與工作例行性低(黃盈彰,2002a),以及工作前景、工作有 意義、工作自主性、工作價值、工作人際關係高與工作疲憊性低(林俊瑩,2010)

等優勢所致。

三、職業與工作特質、「工作與家庭相互衝突」之關連研究

過去研究獲得,中小學教師在工作特質上的專業學識層級、道德評價、工作 安定性、工作前景、工作有意義、工作自主性、工作價值、工作人際關係都較其 他職業高,以及在工作特質上的工作例行性、工作疲憊性等較其他職業低的結果

(林俊瑩,2010;黃盈彰,2002a)。

在職業對「工作與家庭相互衝突」的研究上,有針對某類職業進行探討:如 對外派大陸高科技管理人員的研究發現,配偶與子女隨同赴大陸者,工作衝突家 庭感受較低〈趙必孝、陳以亨、張健豪、林虹君,2004)。對女性主管與專業人 員的研究,得到工作衝突(指在工作中感受到的緊張程度)會顯著提高工作與家 庭之間衝突,但家庭衝突(指在家庭中感受到的壓力程度)對工作與家庭之間衝 突的影響不顯著(吳美連,1998);以及對工人的研究發現,工作衝突(指工作 壓力、工作負荷)會提高工作衝突家庭,但家庭責任對家庭衝突工作的影響不顯

(26)

16

著(Boyar, Maertz, Pearson & Keough, 2003);以上工作衝突、家庭衝突對「工作 與家庭相互衝突」的影響不一致,可能是工作是現代家庭經濟與個人生計的來 源,促使工作衝突對工作與家庭衝突,較家庭與工作衝突來得顯著(吳美連,

1998)。 對全職者的研究發現,擁有較年幼子女者知覺工作衝突家庭及家庭衝突 工作都較高(陸洛等人,2005)。Nicholas 與 Witting-Berman(1999)研究指出,

工作壓力顯著與工作衝突家庭有關,但與家庭衝突工作無關。以上研究看來,不 管是以某類職業為對象或未分類的全職工作者為對象,大致都有工作衝突家庭的 問題,但是否有家庭衝突工作則結果較紛歧。至於,不同職業之間的工作衝突家 庭與家庭衝突工作情形相較又是如何?未見過去文獻探討,而本研究以不同職業 為對象,對不同職業之間的工作衝突家庭與家庭衝突工作進行比較,這將屬於探 索性的部份。

第三節 休閒滿意度定義、與休閒有關之因素與測量

一、休閒滿意度定義

Beard 與 Ragheb(1980)將休閒滿意度定義為:個人在閒暇時自由的、不 受拘束的從事或選擇參與非工作性質的休閒活動,所得到的愉快或滿足感。Lee、

Shafer 與 Kang(2005)則認為休閒滿意為個人受個人主觀因素或衡量標準的影 響下,對一般休閒活動的經驗與從事休閒活動的滿意或喜好程度。Mannell(1989)

則從需求觀點看休閒滿意程度,認為休閒滿意是個人休閒生活或實際休閒情形,

符合目前需求、期待的一種評估方式,若實際情況未滿足期待會產生不滿,若實 際情況符合期待則產生滿足。

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本研究將休閒滿意度定義為,個體在閒暇時自由的、

不受拘束的從事休閒活動,所獲得主觀的感受或愉快程度。

二、與休閒滿意度有關之因素

影響休閒滿意度的因素很多,本研究根據對休閒滿意有影響的,如人格特

(27)

17

質、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阻礙、休閒參與等變項,來說明其與休閒滿意度 有關的因素,分述如下:

(一)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

人格特質是一種代表個體獨特性的內在傾向,這會對個體的行為、思想有持 續、穩定的影響(Christopher & Robert, 2003),也會影響個體的休閒興趣與休閒 滿意程度,因此人格特質一直是從事人類行為研究的重要變項。Gosling, Rentfrow

& Swann(2003)提出五大人格特質包括經驗開放性(Openness),勤勉正直性

(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親和性(Agreeableness),神經質

(Neuroticism)等五構面,做為衡量人格特質的依據。經驗開放性者,好奇心強、

心胸開闊、求新求變、興趣多樣化;勤勉正直性者,較勤奮、有規律、計畫周詳、

守時、做事有條不紊 ;外向性者,為人直率、喜歡社交、生氣勃勃、有自信;

親和性者,有同情心、值得信任、較合群、謙虛、正直;神經質者,容易緊張、

沮喪、情緒穩定性低、缺乏安全感。這五大人格特質分類方式,不僅廣泛為人格 特質研究所採用 (Lu & Hu, 2005; McCrae & Costa, 2003),也被證實與身體健 康、同儕關係、家庭關係、滿意度等有所關聯(Ozer & Benet-Martínez, 2006)。

(二)休閒態度(Leisure Attitude)

休閒態度指的是,個體對休閒對象所表現出的一種持續性的喜歡或不喜歡的 反應傾向(文崇一,1988;李國華,1993)。休閒態度一般被認為是多層面概念,

Ragheb 與 Beard(1982) 將休閒態度分為認知、情意、行為傾向三層面,依此 建 構 休 閒 態 度 理 論 與 量 表 , 做 為 測 量 休 閒 態 度 的 依 據 。 在 認 知 層 面 上

(Congnitive)著重於個體對休閒的相關事物所持有的信念、看法或概念;情意 層 面上 (Affective) 強調對休閒活動 喜愛 的程度及感受; 行為 傾向層面上

(Behavioral)則是指對個人參與休閒活動的現況,或未來參與休閒活動的傾向。

正向的休閒態度,可使人獲得從事休閒所帶來的效益,進而提升生活滿意程度

(Lloyd & Auld, 2002)。

(28)

18

(三)休閒動機(Leisure motivation)

行為是個體表現在外的活動,動機是引起個體表現行為的內在過程。若以 Maslow 的需求層級理論來說明休閒動機,可解釋為個人滿足休閒需求的一種心 理過程,簡言之即是參與休閒的原因。休閒動機又可分成內在與外在動機

(Alexandris, Tsorbatzoudis & Grouios, 2002),內在動機指的是引領個體休閒行為 並從中獲益的基本要素,外在動機則是指為了得到外在獎賞或社交等目的所從事 的活動。而當個體有較高的休閒動機時,在休閒過程中獲得的滿意程度將隨之提 升(鄭天明、陳美存,2007)。

(四)自評健康(Self Valuation Health)

一個自評健康狀況不佳的人,在參與休閒活動時,很可能會影響其參與休閒 的興趣或參與休閒涉入的程度,它屬於休閒阻礙的一種型式。休閒阻礙(Leisure Constraints)指的是影響個人對休閒活動興趣與休閒參與涉入程度的防礙因素

(Crawford & Godbey, 1987;Jackson, 1988),而這些休閒阻礙因素會對休閒參與 及休閒經驗發生干擾作用。Crawford、Jackson 和 Godbey(1991)將阻礙休閒 參與因素分成:個體內在阻礙、人際間阻礙、結構性阻礙等三類,並以此理論建 構休閒阻礙模式。個體內在阻礙(Intrapersonal Constrains),指個體內在心理態 度或狀態如對自己健康狀況的評估,而防礙休閒喜好或參與;人際間阻礙

(Interpersonal Constrains),指個體沒有適當或足夠休閒同伴,而防礙其休閒喜 好或參與;結構性阻礙(Structure Constraints),指防礙個體休閒喜好的外在因素 如金錢、時間、機會。

(五)休閒參與(Leisure Participation)

參與休閒活動的目的在滿足休閒參與者個人生理、心理與社會的需求(林晏 州,1984)。休閒參與除可緩衝生活壓力、改善身體健康外,參與社交性休閒活 動還能增進同伴友誼,提高社會支持(Coleman & Iso-Ahola, 1993)。休閒參與通 常以參與休閒時間、休閒頻率、休閒總數做測量;研究指出,休閒參與對休閒滿 意度有顯著正影響(張蕙麟,2007;黃俊彥,2006;傅仰止,2009;Lu & Argyle,

(29)

19

1994; Lu & Hu, 2005; Ragheb, 1980; Ragheb & Griffith, 1982);而且無論何種類型 的休閒活動,大致呈現參與時間越多、參與頻率越高,休閒滿意度也越高(高俊 雄,1996;黃俊彥,2006;傅仰止,2009)。

三、休閒滿意度 (Leisure Satisfaction)

休閒滿意度是指個人參與休閒活動時所得到的正面評價與滿足的程度。本研 究的休閒滿意度採用 Beard 與 Ragheb(1980: 22)觀點,將休閒滿意度視為,

個體自從事或選擇休閒活動中,所形成、引出或獲得的感受;亦是個人對自己目 前的休閒經驗與情境,覺得滿足的程度。Beard 與 Ragheb 的休閒滿意度,包涵 了心理、教育、社交、放鬆、生理、美感等六構面,整體休閒滿意度是由個人參 與休閒活動,所產生的各類別不同效果的組合。各類別效果指的是,代表 1.心理 層面的自由感、享樂感、參與感;2.教育層面的智力激發、幫助瞭解自我;3.社 交層面的與他人良好互動;4.放鬆層面的舒解生活壓力與緊張;5.生理層面的保 持健康、控制體重;6.美感層面的休閒場所設計良好的感受。以上各個不同類別 效果,恰好可以滿足個人不同的需求,所以當個人不同需求的各個類別效果越高 時,休閒滿意度尌越高。

四、休閒滿意度測量

休閒滿意是休閒行為的重要心理結果,也是個人從事休閒活動的主要目的。

為能有效測量個體的休閒滿意度,最直接的方法尌是在休閒情境中測量出個體體 驗到什麼樣的品質與內涵。而近年的休閒滿意度評量,則大多出自 Beard 與 Ragheb(1980)的「休閒滿意理論」架構,包含了 1.心理構面:如休閒活動對我 來說很有趣,2.教育構面:如休閒活動增加了我對身邊事物的知識,3.社交構面:

如我可以透過休閒活動和別人互相往來,4.放鬆構面:如休閒活動幫助我放鬆,

5.生理構面:如休閒活動幫助我維持健康,6.美感構面:如從事休閒活動地方的 設計等六個構面,編制成休閒滿意度量表(Leisure Satisfaction Scale),測量個體 透過參與休閒活動的需求而獲得滿足的程度;此量表的信、效度佳,且經許多研 究採用(吳文銘,2002;吳明蒼,2005,2008;Siegenthaler & O’dell, 2000)。

(30)

20

第四節 休閒滿意度相關研究

本研究目的在分析職業對休閒滿意度的淨影響,背景變項僅做為控制變項,

也尌不對背景變項如性別、年齡、婚姻、教育程度、收入、居住地區等所涉及的 影響做說明;以下對一、職業與休閒類別之相關研究,二、職業與休閒滿意度之 相關研究,三、影響休閒滿意度之休閒因素相關研究做探討。

一、職業與休閒類別之相關研究

檢視國內有關休閒議題的研究,大多以退休人員、學生、青少年或休閒參與 者為對象,較少對不同職業做比較分析。在少數以單一職業為對象的研究中,屬 一般專業人員方面,發現護理人員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是戶外有氧運動如郊遊、

散步、健身、慢跑、登山、游泳(邱秀霞、吳政崎,2003)(類似從事體能活動)。

屬半專業人員方面,發現基層警員的休閒活動以靜態居家生活如看電視、休息補 眠、品茶為主(林禹良,2003);及發現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以家庭型活動(如 看電視、聽音樂、聽廣播、閱讀書報、雜誌)和社交型活動(如休息、與家人小孩 共處、下棋、泡茶聊天)最多(呂崇銘、呂適仲、莊雅婷,2010)。另外,屬一般專 業人員的中小學教師方面,發現國小教師人格特質傾向親和性,休閒偏好閱讀報 章雜誌、看電視 VCD、聽音樂(張清標、鄭玉珠、劉彥良,2009);國中教師單 項活動參與頻率最高前三名為,上網、看電視、看書(龍昱廷等人,2010);高 中職教師參與大眾媒體活動,如看電視、DVD、錄影帶,上網、使用電腦,閱 讀報章雜誌、看書…等頻率最高(蔡必焜、王俊豪、鍾秉珊、曾喜鵬,2010);

此外,一般教師休閒研究也大都指出,教師選擇知識、進修類型休閒活動,比一 般民眾高(朱俶儀,2003;李國華,1993)。

以上以單一職業為對象的研究,除了都未與其他職業做比較外,也都為個 案、小樣本或地區性研究,也尌無法分辨不同職業之間在人格特質、休閒阻礙、

休閒參與上有何差異;不過大致仍能看出一些職業與人格特質、休閒阻礙、休閒 參之間都有相關。

(31)

21

二、職業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在分析各職業成員休閒滿意度的研究中,發現基層警員的五等休閒滿意度

(M=3.20)屬中等程度(黃俊彥,2006);公立托兒所教保員休閒滿意度(M 約 在 3.3-3.8 之間) 屬中等程度(劉翠華、余守媚、許芳玲、李淑敏,2010)。對 中小學教師的研究,大致獲得國中、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為中等或中上程度(林 菲敏等人,2011;張景弘、楊翰宗、蕭景升,2009;龍昱廷等人,2010;蘇船利、

黃毅志,2011)。然而以上研究仍未與其他職業做比較,中小學教師休閒滿意度 是否比其他職業(如主管人員、專業人員)高?並不清楚,更無從判斷各職業之 間的休閒滿意度高低。不過一般大眾認為,從事休閒活動的必備基本要件是,足 夠的金錢與充裕的時間。尌職位、薪資較低者而言,可能有為生活奔波的經濟壓 力而無心休閒,或體力工作者勞動多,身體常處於疲憊狀態,工作後只想休息不 想從事任何休閒;尌職位、薪資較高者而言,雖較有參與休閒活動的經濟能力,

但可能因工作時間投入長,而沒有多餘的時間從事休閒(陳欣宏、高雅鈴,2010)。 相較於其他職業,中小學教師的社經地位高、收入高、工作穩定、福利優厚,還 有寒暑假(黃毅志,2011;黃毅志,2003),有較多可調配運用的時間外;教師 也常有參與戶外教學如聽音樂會、看展覽、參觀博物館等機會(林俊賢,黃毅志,

2008;黃毅志,2011)。中小學教師因社經地位高、收入高、工作穩定、福利優 厚,還有寒暑假,又有較多參與各種休閒的機會,休閒滿意度可能最高,在此推 論中小學教師的休閒滿意度是所有職業中最高。

三、影響休閒滿意度之休閒因素相關研究

過去研究指出人格特質、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參與、休閒阻礙…等,

皆為重要的休閒因素,且與休閒滿意度有密切關聯(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

2007;洪升呈,2011; 吳明蒼,2009;吳明蒼、柳立偉、黃衫楹,2011;傅仰 止,2009;鄭天明、陳美存,2007;Lu & Hu, 2005; Lu & Kao, 2009)。

(一)人格特質是一種代表個體獨特性的內在傾向,這種內在傾向會對個體 的行為、思想有持續、穩定的影響,可能會影響個人心理感受與個人休閒活動參

(32)

22

與傾向(李為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黃韞臻、林淑惠,2011)。研究也證 實,不同人格特質者參與休閒活動,的確會產生不同的休閒經驗與休閒滿意度(李 維靈等人,2007;黃韞臻、林淑惠,2011; Lu & Kao, 2009)。在 Gosling 等人(2003)

所區分的五大人格特質中(如經驗開放性、勤勉正直性、外向性、親和性、神經 質),又以外向性、神經質與休閒滿意度的關係較為密切。外向性對休閒滿意度 有正向影響(傅仰止,2009;Lu & Hu, 2005; Lu & Kao, 2009),可能是外向性格 者的個性較直率、想像力豐富、喜歡社交、生氣勃勃,因而較熱情、開朗,喜歡 人群、社交活動(Argyle & Lu, 1990; Furnham, 1981),在休閒過程中和他人的社 會性互動,使之更能享受休閒的樂趣;而神經質對休閒滿意度有負向影響(Lu &

Hu, 2005; Lu & Kao, 2009; Tu, Chen, Wang & Lin, 2007; Yang, Hou & Tu, 2008),則 可能是神經質特質者的個性容易緊張、情緒不穩定、缺乏安全感,因而較害羞,

較缺乏社交技能,會遠離團體休閒活動(Lu, Argyle, 1994),也尌較無法享受社 會互動的休閒樂趣。

(二)休閒態度指的是個人對休閒活動的認知、情意與行為傾向(Ragheb &

Beard, 1982)。一個人的休閒態度會表現在認知、情意、行為傾向三個層面,認 知 (Congnitive)指的是個體對休閒相關事物所持有的信念、看法或概念,如對 休閒的看法;情意 (Affective)指的是對休閒活動喜愛的程度及感受,如重視 休閒活動的程度;行為傾向(Behavioral)則是指對個人參與休閒活動的現況,

或未來參與休閒活動的傾向,如我經常從事休閒活動、我願意學習提高休閒活動 技能(吳明蒼、蔡正育,2006;Triandis, 1967;Ragheb & Beard, 1982)。檢視有 關「休閒態度」的文獻,少見以做快樂的事、做與工作無關的事,不過筆者認為,

將休閒視為做快樂的事,內涵為「讓自己輕鬆」、「做讓自己快樂的事」、「做自己 想做的事」;及做與工作無關的事,內涵為「打發(消磨)多出來的時間」、「做 跟工作完全無關的事」等,這是一般人對休閒活動常有的想法,可看成是認知的 休閒態度。休閒態度對休閒滿意度有正向影響(吳明蒼等人,2011; Lu & Argyle, 1994; Ragheb & Tate, 1993),可能是休閒態度高者,對休閒的認同、情意與行為

(33)

23

傾向也較高,所以比較能積極從事更多不同的休閒活動(Riddick & Stewart, 1994),也尌越能從休閒經驗中得到較高的休閒滿足;由此看來個人從事休閒所 獲得休閒滿意程度,並非完全取決於客觀從事休閒的狀況,個人對休閒的主觀態 度也是重要的決定因子(Brown & Frankel, 1993)。

(三)休閒動機指的是,驅使個人參與休閒活動以滿足個人社會和心理需求的 力量,也是引起、導引個人從事休閒活動的原因,為休閒經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份(Beard & Ragheb, 1983; Iso-Ahola, 1989)。休閒動機包含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Alexandris et al., 2002),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指的是引領個體休閒 行為並從中獲益的基本要素,主要是為了自己或自己內心舒服愉悅,如該活動有 趣、好玩;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則是指為了得到外在獎賞或社交等 目的所從事的活動,非純粹為了活動本身,因此一旦外在報酬消失,個體參與這 項活動的行為便會降低或消失,如為了社會認同。休閒動機通常以從事休閒活動 的原因或理由做測量,在本研究根據探索性因素分析命名為休閒動機,其包含以 做有用的休閒做測量,內涵為「建立有用的人際關係」、「放鬆及恢復元氣」、「嘗 詴學習或增進技能」,這些是個人參與休閒活動時經常會有的動機。及以參與休 閒重要性,內涵是「為了興趣」、「為了跟別人接觸」與「為了讓身材好看」也可 視為休閒動機。其中的「放鬆及恢復元氣」、「為了興趣」可解釋,是為了自己需 求的內在休閒動機,「建立有用的人際關係」、「嘗詴學習或增進技能」、「為了跟 別人接觸」、「為了讓身材好看」可解釋為,具有社會性與實用性的社交成分,是 為他人而為的外在休閒動機。研究發現,休閒動機對休閒滿意度有正影響,休閒 動機越強,滿意度也越高(吳明蒼,2008;吳明蒼等人,2011;Lee, Lee & Wicks, 2004; Losier & Bourque, 1993;),可能是參與休閒活動過程中,個人獲得了社交、

文化探索、追求新奇、逃離單調生活、聚會、健康…等動機需求的滿足,而提升 了休閒滿意度(李宗鴻、鄭峰茂,2009;陳勁甫、何宜澤,2005;鄭峰茂、許龍 池,2011)。

(四)自評健康狀況好壞是參與休閒時常被人們考慮的因素之一,自評健康不

(34)

24

佳者,因受個體內在心理因素與狀態的影響,會擔心不能承受休閒時的體能消 耗,而降低休閒參與的興趣與次數,它屬於個體內在的休閒阻礙。Crawford 等人

(1991)曾針對休閒阻礙將其分成三種類型:1.個體內在阻礙,如焦慮、偏好、

能力、知覺等因素;2.人際間阻礙,如與他人或團體的相處;3.結構性阻礙,如 設備不夠、時間不足。對高中教師的研究發現,參與休閒的阻礙因素依序是個人 內在阻礙如體力、健康情形、時間最高,結構性阻礙如場地設備、資訊、經費次 之,人際間阻礙如指導人員、家人態度最低(陳安妮,2009)。當一個自覺身體 健康不佳者,可能比較不願意參與長距離、長時間的旅行,也可能較不願意參與 冒險性、刺激性的休閒活動,這會阻礙盡情享受活動的整個過程,而降低休閒滿 意度。過去研究指出,休閒阻礙會造成個體減少參與休閒活動、或不參與休閒活 動、或影響休閒喜好,而降低休閒滿意程度(Swinton, Freeman, Zabriskie & Fields, 2008; Wu & Tsai, 2010)。國內研究也證實休閒阻礙會降低休閒的參與(吳忠宏等 人,2009;蔡必焜等人,2010),也會降低休閒滿意度(洪升呈,2011;吳忠宏 等人,2009;傅仰止,2009)。

(五)休閒參與的目的在滿足個體休閒需求,使慾望獲得滿足的行為(林晏州,

1984)。在休閒參與的測量上,有以時間運用、參與頻率或參與總數來做衡量(高 俊雄,1996;Ragheb & Griffith, 1982),或以人際接觸頻率、比例、數量等客觀 指標做衡量(傅仰止,2009)。不過實際休閒活動項目繁多,為分析方便大致分 為幾種歸類:以研究者自行將休閒活動做分類,如文化類、運動類、社交類、戶 外類、嗜好類…等類型(李維靈等人,2007),此分類以個人主觀判斷為基準,

較不客觀。有以探索性因素分析做歸類,萃取有顯著代表性的因素,再依代表因 素中的項目特徵命名,此歸類較客觀為許多研究者所採用。但有測量題目不一 樣,獲得不同因素;或測量題目一樣,但測量對象不同,獲得不同因素的問題;

此外每個人對休閒類型名稱的命名又不盡相同,有無法整合休閒類型特性的困 擾。本研究參考以上分類方式,將休閒參與分為 1.參與休閒人數;2. 參與休閒 種類如參與消遣與嗜好休閒、家庭娛樂與社交休閒、運動與學習休閒;3.參與國

(35)

25

內旅行、國外旅行。

1.尌參與休閒人數方面,究竟一人休閒滿意度高?還是多人一起休閒滿意度 高?實證研究指出,喜歡和別人一起休閒或和親朋好友一起休閒者的休閒滿意 度,皆較單獨休閒者高(傅仰止,2009)。理由是與他人一起休閒,不僅能擴展 人際關係、增加參與感(郭曉玲、傅仰止,1998;Iso-Ahola & Park, 1996: 183);

還能在享受休閒趣味時,經由群體性的擴張、增強,醞釀出「眾樂樂」的效果,

帶來更多的收穫,這也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原因所在(傅仰止,2009)。

2.尌參與休閒種類方面,如消遣與嗜好休閒,包含了「到電影院看電影」,「逛 街購物」,「參加藝文活動如音樂會、展覽」,「玩牌或下棋」,「聽音樂」,「到現場 看體育比賽」,「使用電腦或上網」;家庭娛樂與社交休閒,包含了「看電視、DVD、

錄影帶」,「跟親戚聚會家族聚會」,「跟朋友聚會」;運動與學習休閒,包含了「看 書」,「從事體能活動」,「做手工藝」。各類別休閒參的研究發現,不論從事那一 種休閒活動,大致有休閒參與越多、休閒參與頻率越高,休閒滿意也越高的現象

(周秀華、余嬪,2005;張蕙麟,2007;黃俊彥,2006;傅仰止,2009;Lu & Argyle, 1994; Ragheb & Griffith, 1982)。休閒參與對休閒滿意度有顯著正影響,可能是休 閒參與者有較強的參與動機,較能享受休閒的快樂外,當休閒過程中面臨阻礙 時,也較能發展出一套因應策略,克服阻礙繼續休閒,所以休閒參與越多獲得的 休閒滿意尌越高。另外,也可能是在休閒參與過程中,休閒參與者能體驗與其他 參與者及與設施、服務、自然環境…等環境因素互動的流暢、刺激與掌控的感受

(高俊雄,1993),進而提升休閒滿意度。

3.尌參與國內、外旅行方面,以休閒參與為中介變項的研究中,少見以國內、

外旅行對休閒滿意度影響的探討,作者以為參與國內、外旅行,已是現代人為舒 解壓力、提升親子互動、滿足冒險欲望等理由,所會從事的休閒活動,所以推論 參與國內、外旅行越多者,其休閒滿意度會越高。

(36)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研究目的與前一章文獻檢討,提出研究架構如圖 3-1 與圖 3-2。圖中分 別有兩個依變項,一為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滿意度研究架構圖,另一為中小學教師 的休閒滿意度研究架構圖。本研究將分別探討中小學教師與其他職業做比較,在 工作與休閒這兩項滿意度高低的情形;同時也分別探究造成中小學教師這兩項滿 意度與其他職業差異的因果機制。隨後分析也尌分成四、五兩章撰寫。

第四章,先探討研究架構圖 3-1 臺灣中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與其他職業的比 較,再探討造成中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與其他職業差異的因果機制,並驗證研究 假設。第五章,也先探討研究架構圖 3-2 臺灣中小學教師休閒滿意度與其他職業 的比較,再探討造成中小學教師休閒滿意度與其他職業差異的因果機制,並提出 研究假設。

(37)

27

一、工作滿意度研究架構

本研究自變項為中小學教師與其他職業,控制變項包含性別、族群、婚姻、

教育程度、現任機構年資等變項;中介變項包含 1.工作特質中的工作有意義、工 作前景評估、工作自主性、工作場所人際關係、裁員、現工作有價值、男女性擔 任主管公平性、工作收入、工作危險性、工作疲憊性,以及 2.工作與家庭相互衝 突包含工作衝突家庭與家庭衝突工作等變項;依變項為工作滿意度。

自變項 中介變項 依變項

圖 3-1 工作滿意度研究架構 職業

控制變項 性別 族群 婚姻 教育程度 現任機構年資

工作特質 1.工作有意義 2.工作前景評估 3.工作自主性 4.工作場所人際關係 5.裁員

6.現工作有價值

7.男女性擔任主管公平性 8.工作收入

9.工作危險性 10.工作疲憊性

工作與家庭相互衝突 1.工作衝突家庭 2.家庭衝突工作

工 作 滿 意 度

(38)

28

二、休閒滿意度研究架構

本研究自變項為中小學教師與其他職業,控制變項包含性別、年齡、婚姻、

收入、教育程度、居住地區;中介變項「影響休閒滿意度的因素」有 1.人格特質 包含內向性、神經質,2.休閒態度包含做快樂的事、做與工作無關的事,3.休閒 動機包含做有用的休閒、參與休閒重要性,4.自評健康,5.休閒參與包含參與休 閒人數,參與消遣與嗜好休閒、家庭娛樂與社交休閒、運動與學習休閒,參與國 內旅行、國外旅行;依變項為休閒滿意度。

自變項 中介變項 依變項

圖 3-2 休閒滿意度研究架構 職業

控制變項 性別 年齡 婚姻 收入 教育程度 居住地區

休 閒 滿 意 度

1.人格特質 (1)內向性 (2)神經質

2.休閒態度 (1)做快樂的事 (2)做與工作無關的事

3.休閒動機 (1)做有用的休閒 (2)參與休閒重要性

4.自評健康

5.休閒參與 (1)參與休閒人數 (2)消遣與嗜好休閒 (3)家庭娛樂與社交休閒 (4)運動與學習休閒 (5)國內旅行 (6)國外旅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ost of the studies used these theme parks as a research object and mainly focused on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possible reasons that influence the willingness of

有感於瑞典與美國顧客滿意指標的成功經驗,屬於歐洲的顧客滿意指標 (Europe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ECSI) 乃在官方授意下由歐洲品質組織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customer loyalty are also different while people used Taipei Smart Card in different situation.. We suggest that the Taipei Smart

(1968), “What is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 pp. (1976) “The Nature & Cause of Job Satisfaction”,

A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perceptions and health care consumer behavior.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processes in

perform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IOSR-JBM) 期刊. Which is a better predictor of job performance: Job satisfaction or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

This study combines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ACSI) with Europe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ECSI), and measures the 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 ru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