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工作滿意度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and Organ (1983)的問卷題目「浪費或破壞公司資產」。

梁凱雯(2001)針對台北市的 36 間觀光旅館作的組織公民行為中,則 是採用 Bettencourt, Meuter and Gwinner(2001)的組織公民行為量表分為三 個構面,忠誠、服務傳遞及主動參與,林鉦棽(2004b)則是以屏東地區之 休閒旅館從業人員為研究對象,並採用自行發展的三大構面本分行為、利他 行為、奉公行為,然而本研究在參考了國內外學者的構面後發現採用五大構 面的學者仍然較多,並且在幾篇調查對象也是以服務業為主(劉鈞慈,2000;

Konovsky & Pugh,1994)仍然採用五大構面,(劉鈞慈研究對象為本國 17 家產險公司之員工為對象;Konovsky and Pugh 則是針對飯店內 475 位員工 作為研究對象),因此本研究仍然決定採用眾多學者(廖瓊瑤,1997;Podsakoff

& MacKenzie,1994;Schnake,Cochran, & Dumler,1995)所使用的五大構 面量表,並參考 Podsakoff, Mackenzie, Moorman and Fetter(1990)的方式以 單一構面來測量。

三、小結

從以上研究分析結果,一個具有利他助人行為的組織,願意指導協助新 進人員解決工作上的問題,管理者將在經營策略的規劃與思考及組織發展與 分析上更有寬廣的空間。員工有出席會議的意願,且願意知無不言、言無不 盡地提出作業流程改進及增進組織效能的建議(如員工提案制度)。就長遠 發展而言,將有助於整體組織績效的提升。

第三節 工作滿意度

霍桑實驗發現,工作者的情感影響其工作行為,而工作者之社會及心裡 因素才是決定工作滿意度與生產力的主要因素。此為工作滿意度的濫觴與最 早的概念(張舒涵,2004)。

文獻顯示工作滿意的特性(Nerkar, McGrath, & MacMillan,1996;

Jayaratne,1993;鄭仁偉、廖華立,2001),分別為:a. 由行為學習理論而 來 , 分 析 人 們 對 完 成 組 織 目 標 進 展 程 度 上 的 滿 足 ﹔b. 由「銘記在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Embeddedness)的社會學概念而來,主張滿足要考慮組織人際間交互關係 的性質﹔c. 由功利理論而來,主張考慮人事報酬與福利對於工作滿意上所扮 演的角色。基此,本文提出三個衡量工作滿意的構面加以深入探討。

一、 工作滿意的定義

自從Hoppock 在1935 年在其「工作滿意」(Job Satisfaction)一書中提 出工作滿意這一個議題至今,因為學者的研究對象不同,所提出理論架構與 定義也不盡相同,有關工作滿意的定義約略歸納如次:

(一)綜合性定義(Overall Satisfaction)

將工作滿意視為單一的概念(Anunitary Concept),工作者能將不同工作 構面的滿意與不滿意加以平衡而形成整體滿意。基於渴望、需求、動機與工 作環境的感受,工作者對其本身之工作所持有的一種滿足或不滿足。

(二)期望差距性定義(Expectation Discrepancy)

在一特定工作情境中,一個人「實際獲得之報酬」與「預測應獲得之報 酬」間的差距愈小,表示滿意程度愈高,反之則否。許士軍(1990)認為工 作滿意是「工作者對其工作所具有之感覺(Feeling)或情感反應(Affective Responses)。」而這種感覺或是滿足大小,取決於他自特定工作環境中所實 際獲得的價值,與其預期認為應獲得之價值差距。

(三)參考架構定義(Frame of Reference)

參考架構定義是個人對於工作的特性加以解釋後所得到的結果。例如說:

與其他人比較、個人的能力及過去的經驗等的比較。也就是此類工作滿意度 是個人根據參考架構對工作的特性加以解釋所得到的結果(Smith.Kandall &

Hullin,1969)。

影響工作滿意的因素繁多,而且彼此間有交互影響,大致可分類為前因 變項(Antecedents)與後果變項(Consequences)。Seashore and Taber(1975)

Seasllo1 ‘ e & Tabel ‘(1975)將工作滿意相關的變項整理出一個相關因素的 架構,如圖2-1 。此架構將影響工作滿意的前因變項,歸納為環境因素與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人屬性因素兩大類:

1、環境因素:

(1)政治文化及經濟環境:如失業率、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因 素。

(2)職業性質:從事行業社會聲望與地位。

(3)組織內部環境:如組織氣候、組織規模、集中化程度、正式化程 度、領導型態等。

(4)工作與工作環境:如工作自主程度、工作變化程度、薪資與升遷 機會等。

2、個人屬性因素:

(1)人口統計特徵: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等。

(2)穩定人格性質:如價值觀、需求等。

(3)能力:如智力、技能等。

(4) 知覺、認知、期望:如情境人格、動機、偏好等。

(5)暫時性人格特質:如憤怒、厭煩等。

歸納整理出一個工作滿意的相關因素架構:

圖2.1 工作滿意相關因素架構

資料來源:Seashore, S. E. and Taber, T. D.(1975),”Job Satisfaction Indicators and Human Performance”,17, pp.211-23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二、 工作滿意影響因素

綜合Vroom、Herzberg、Smith、Locke、Wexley、徐正光、鄞惠君等國 內外學者所提出之影響工作滿意因素,大致可區分為三類:

(一)內在因素:

如職位高低、工作成就感、工作穩定性、個人經驗與生活、未來發展 與機會、社會地位等。

(二)外在因素:

如組織本身、升遷管道、主管決策、同仁間人際關係、工作保障、工 作報酬、工作環境、工作設備等。

(三)一般因素:

綜合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

三、工作滿意的理論

探討工作滿意的理論,由於各學者所強調之概念與重點不同,可分為兩 種型態:

(一)需求層次理論(Needs Hierarchy Theory)

馬斯洛(Abraham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的行為係由五 種需求所引起,由低而高分別為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自我實現等 需求。(如圖所示)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為個人的基本需求,包括了食、衣、住、行、薪資及各種基本工作條 件。

2、安全需求(Safety and Security Needs):

指追求避免遭受威脅、危險、意外或傷害的需求。例如:工作保障、

薪資增加、失業救濟、保險、退休金等。

3、愛與歸屬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

屬於情感的需求,是一種與他人互動獲得接納的滿足。例如:友誼、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屬於個體。

4、尊重需求(Esteem Needs):

指個人的自我尊重與被他人尊重的需求,如能力、自信、地位、賞識及 尊嚴等。

5、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

屬於最高層次的需求,是個人充分發自我潛能,達成其人生目標,實現 自我理想的需求。

圖 2.2:需求層次

資料來源:Maslow,A.H.,”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50

(1943),pp.370-376

其理論係基於二項假定,a. 人類為了滿足其需求形成動力,而影響其行

為。b. 需求具有高低順序,低層次的需求滿足後,才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 求。

(二)二因子理論(Two-factor Theory)

係由 Herzberg、Snyderman(1959)所提出,認為影響工作滿意有激勵 及保健兩個因素,因此二因子理論亦稱激勵保健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

「保健因素」為能夠防止不滿的因素,包括機關組織的政策與管理,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司的監督、待遇報酬、人際關係、工作環境與條件。

「激勵因素」係能帶來滿足的因素,包括成就、賞識、工作本身、責任、

升遷與發展。

何茲柏格(Frederick Herzberg)認為人們有二種天生的需求,一種是希 望避免痛苦的需求(Pain-avoidance Needs),另一種是追求心理上之成長的 需求(Psychological-growth Needs)。當激勵因素能符合個人的心理成長需求 時,就會感到滿足,若是缺乏這些激勵因素並不會感到不滿足,只是沒有工 作滿意。同樣地,當保建因素未能符合個人的避免痛苦需求時,就會感到不 滿足,若是擁有這些保健因素並不會感到滿足,只是沒有工作不滿足。

(三)成就動機理論(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

麥克里蘭德(McClelland,1961)認為人的主要需求可分為三種:

1、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

當人們心中有想要達成的目標時,就會產生驅力,以獲得滿足。例如想 超越他人,追求成功,以獲得成就及得到他人的肯定。

2、權力需求(Need for Power):

是指人們想要獲得權力,以控制他人或順從自己的慾望。權力需求高 者,在團體中希望能居於領導地位,可以去指揮或支配其他人。

3、歸屬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

人們希望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形成良好的互動,能獲得接 納、友誼、喜愛。歸屬需求高者,強調人際關係的活動,對社會關係的重視 勝於組織任務。

此理論探討成就與工作行為之間的關係,成就需求有高低之分。成就需 求高者有三種特徵:

a. 願意去解決問題而負起責任。

b. 試圖訂立適當目標並照目標去進行。

c. 希望由工作結果得到回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四)生存、關係、成長理論(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Theory,

又稱為 ERG 理論)

ERG 理論是由阿特福(Alderfer,1972)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簡 化成三種需求:

1、生存需求(Existence Needs):

係指一些物質及生理的慾望,如飢餓、口渴、工作條件等,前者可藉由 飲食得到滿足,後者可藉由報酬、福利、愉快的工作環境來獲得滿足。相當 於馬斯洛所提出的生理和某些安全的需求。

2、關係需求(Relatedness Needs):

指人們想擁有人際互動關係的需求,能與家人、長官、部屬、朋友等重 要他人間相互關懷,是一種感性的分享。相當馬斯洛的安全、愛與歸屬及某 些尊重的需求。

3、成長需求(Growth Needs):

指人們追求自我發展的需求,能發揮潛能,實現理想和抱負。這類似馬 斯洛某些尊重方面及自我實現的需求。

Alderfer 將其歸類為三種,他認為每個人有穩定而可確認之需求存在,

由低而高分別為生存需求、關係需求及成長需求,其理論之重點摘述如下:

a.各層次需求愈不滿足,則追求之慾望愈強。

b.較低層次滿足愈多,較高層次之需求愈強。

c.較高層次滿足愈少,較低層次之需求愈強。

此稱為 ERG 理論。他並提出「滿足-前進」和「挫折-退縮」機制。ERG 理論強調(a)可能同時會發生幾種需求,不限於 Maslow 的一種需求而已;

(b)如果較高層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退而滿足較低層需求的欲望會加 深。Alderfer 的理論雖然不比 Maslow 得到更多的實證支持,但是從認知觀 點來看,卻是向前跨了一大步。他認為上層的需求是較抽象的,而下層需求 是較具體的;另外,他尋求「正確」的需求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