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工作滿意度理論概念與研究構面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工作滿意度理論概念與研究構面

本節重點在於探討工作滿意度的理論概念與發展,藉由擬清相關工作 滿意度的研究內涵以及理論文獻,作為本研究變項的參考依據,有關多數 研究旨在分析教師族群的工作滿意度與效能作用,而本研究對象為學校內 行政人員,個人動機的強弱必須由外顯行為加以判斷,諸如選擇的方向、

堅持的程度以及介入的強度等效標作為研究工作滿意度的解釋取向。

壹、 工作滿意度理論

吳清基(1999a)提出對於工作滿意度的理解,可借鏡於不同層次的需 求和激勵理論來加以剖析。當最根本的生理需求被滿足時,人會追求更高 層次的成就感,意即心靈位階的自我實踐,人們為獲得生理或者心理的滿 足而對所從事的工作,產生不同強度的動機,進而產生積極的情感導向行 為,驅使自己不問艱難的對工作使命必達。如今,當全世界的都以追求發 展和改造為組織成功的目標,因此組織人力資源的質與量便對於成功與否,

佔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如果組織能夠理解這些成員在達成組織績效目標 同時,也會追求自己個性化的幸福。如此組織成員工作是否滿足的觀點,

身為領導者便不得不重視,因為個人工作滿意的程度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身 體和心理健康,工作環境和組織效率,社會和經濟的發展(Aydin, Sarier, &

Uysal,2013)。

Houston, Meyer & Paewai (2006)經由工作環境調查(WES)提供員 工感知工作環境和其自身工作態度的一種綜合性的意象,去檢視對工作滿 意程度的影響。發現組織員工對於外在獎勵諸如薪資、升遷機會以及對得 到一份好工作的賞識並無過高的期待,反而對於內在需求,諸如對於工作 自主的彈性、充分授權的責任以及工作多樣性的挑戰等有更高的滿意度。

因此主張領導階層只要建構良好的工作環境氣氛,成員便會自發的認真達 成組織目標並同時滿足自己內在動機的滿足。

另外,Judge,Langton,& Robbins(2007)認為深具人文價值主張的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作滿意度是一個組織的合法目標。他們認為,組織應負責為員工提供了具 有挑戰性和內在獎勵工作以滿足員工。而所謂的激勵是一種過程,透過影 響人們的內在需求,藉以取得增強、導引並維持其不斷努力的方法,多數 的領導者都在尋求如何激勵員工的方程式,意圖創造一個激勵員工,使員 工每天都表現出最好的自己的環境,投入誘因、朝一個方向去努力、並持 續獲得好的績效,這完美的歷程是激勵理論所想建構工作滿意度的基礎理 念。

同理可證,一所學校效能的展現,必然來自校內教師對其工作滿意度 的情況,以及願意去完成校長所領導的願景的結果去觀察獲得。當然為了 達成這些期望,教師也必須展現積極的工作態度,同心協力於自己學校效 能的實踐。因此,校長領導需透過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穩定的學校發 展政策,同時對學校各種疑難雜症進行必要的改進措施,最後以發展學校 共同願景為標的,最終以達成教師工作幸福感的提升。校長有責任去激勵 追隨者,並保證成員擁有工作滿意度,這已成為現今校長領導最重要的任 務之一(Aydin et al.,2013)。

一、 工作滿意度的理論發展

為探究行政人員工作滿意度的理論脈絡,研究者採取秦夢群(2012)

綜合整理歸納 Hanson 以及 Lunenburg & Ornstein 的研究,藉由激勵理論

(Motivation Theories)所探究之人類行為,如何引導/被引導以及成就/被 成就的內在因素與外在過程,因此他將工作滿意度理論區分為內容理論取 向(content theory approach)和過程理論取向(process theory approach)二 大類別。分述如下:

(一) 內容理論基礎

旨在探究成員知覺工作滿意度的成因,即促進動機增強的因素和內容。

換句話說,內容取向的理論主要是以個人內在需求或外在滿足與否的程度 來建構工作的滿意度,Maslow 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們追求低層次的生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滿足到高水平自我完成感;Herzberg 雙因素理論則以為激勵因素影響工作 滿意,而保健因素影響工作不滿意,兩者各自獨立影響;Alderfer 修正 Maslow 需求層次理論成 ERG 理論,對於工作滿意度的解釋上採取了更有 彈性的觀點;至於Wernimont 的系統理論修正雙因子理論,主張外在情境 因素會透過內在中介因素,進而影響工作滿意度的結果。無論是哪一種內 容理論,都以個人在的動機因素被激勵或是滿足而去探究對工作滿意的預 測效果。相關理論整理如下:

1.需求層次理論(1954)

關於 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主張內容,無論是秦夢群(2012)或是 張春興(1996)、謝文全(2004)等均認為當較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以後,

該需求便會失去激勵動機的力量,人們進而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去滿足。

而人們追求成就的動機是由各種不同性質的需求所促成,而這些需求有其 順序和高低之分,將Maslow 理論歸列成五種需求:

(1)基本生理需求(basic physiological needs):指人們賴以維生的食 物、空氣、水、性及睡眠等需求,現代人努力工作、加入組織以賺取酬勞 換取。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指人類心理上的工作保障、免於疾病、

災難或意外等需求,在安全無虞之後才會有冒險精神。

(3)社會需求(social needs):指同輩的親近、公司的歸屬以及同是 的認同等需求,這種團體關係不滿足會導致生活不適應。

(4)尊重需求(esteem needs):指自我信心、成就和獨立性評價的自 尊,以及他人對自己尊重。不只尊重自己,更希望成為有聲譽的人被看重。

(5)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指追求完美、成為典範 而不斷自我發展與創造。(引自秦夢群,2012)。

另外張春興(1996)則是認為 Maslow 理論除了上述五種需求,應該 還有下列兩種:

(6)認知的需求(need to know):指對自己、人、事物的不理解處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探索、操弄、閱讀及詢問而得到理解的需求。

(7)審美的需求(aesthetic need):只對美好事物有秩序、有結構、

順應自然知欣賞的需求。

透過 Maslow 理論我們藉以理解,人們追求的滿足從低層次的生理需 求(如薪資福利、工作本身)到高水平自我完成(如人際關係、升遷考核),

是一層一層的提升的過程,藉由校長空間領導的過程去調查行政人員在從 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到高層次的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用以驗證工作滿意 得程度,故探究工作滿意度的評估應能透過這些層次的滿足與否加以分析 其影響程度。

2.雙因素理論(激勵保健理論)(1966)

Herzberg 與傳統看法最大的不同處,指出人類動機與滿足係由兩組因 素,分別為內在與個人本身有關的激勵因素(motivating factor),與來自外 界的因素稱之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此二因素係屬不同層面,彼此間 並非一線之兩端,意即消除使個人不滿足的保健因素,不能保證就能激勵 個人而產生滿足。分述如下:

(1)激勵因素(增進工作滿意之因素)

A.成就:是否達到自我目標或者成功執行長官交代任務。

B.認同感:從他人印象中檢視自我是否稱職或成功。

C.工作本身的挑戰性:工作本身單調,或是需要創新而富挑戰性。

D.晉升:因為工作表現獲得晉升,或是取得更多機會實踐理想。

E.個人與專業成長:在工作當中人際與專業有所成長,進一步讓自己 更有價值感。

(2)保健因素(減少工作不滿意之因素)

A.公司政策與行政體系。

B.上級視導是否正確公平?

C.工作環境是否良好?

D.人際關係如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E.個人生活狀況。

F.工作環境、地位以及穩定與否(引自秦夢群,2012)。

根據Herzberg 的雙因素理論,探究工作滿意度時領導者宜觀察同仁的 熱誠與能力,同時給予一定的授權以創造其職場的高峰經驗,展現激勵能 量供內在動機增強而表現正向結果(如升遷考核、人際關係、校長領導、

薪資福利),同時改變組織的外在條件和制度(工作本身、工作環境),豐 富工作的內涵、鼓勵主動的精神和除了爭取福利,更該注意即時性的公開 獎勵與認同優秀員工,創造保健作為所能提供外在因素的穩定性,也就是 一方面藉由校長空間領導作為增進行政人員的工作滿意因素,或者是減少 工作不滿意的因素,用以了解工作滿意的真實現況。

3.ERG 理論(1969)

Alderfer(1969)修正 Maslow 需求層次理論,其基本主張將人類分成 生存(Existence)、關聯(Relatedness)、成長(Growth)三種由低至高的 需求層次,分述如下:

(1)生存需求:指個人在物質上可得到生理與安全保障的需求,如 薪資或工作環境的滿足。

(2)關聯需求:指與重要他人分享有意義與正面之社會關係的需求,

如人際關係的滿足。

(3)成長需求:指個人追求自我尊嚴與成長,透過專業與創造才能 的增進,如個人對組織貢獻的滿足。(引自秦夢群,2012)。

林天祐(2003)認為三種需求可以同時激勵一個人的行為,並非互斥 而是可同時進行的主張,也就是說上層需求不能滿足時,個人會對下層的 需求追求更大的滿意程度,於是在對於工作滿意度的解釋上採取了更有彈 性的觀點。也就是說,通過校長空間領導的具體行為,去驗證是否能滿足 生存(如薪資福利、估作環境),關聯(如人際關係),成長(如升遷考核)

等需求,藉以探究行政人員工作滿意的實際情形。

4.系統理論(197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Wernimont(1972)從單一系統分析的角度去挑戰雙因子理論的觀點,

也就是說外在情境因素必須被看作是內在中介因素的原因,再由中介因素 去剖析工作滿意程的程度,接著再回饋給外在因素,形成一種循環系統稱

也就是說外在情境因素必須被看作是內在中介因素的原因,再由中介因素 去剖析工作滿意程的程度,接著再回饋給外在因素,形成一種循環系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