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空間領導理論概念與研究構面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牛頓曾說:我不知道我呈現了什麼給這個世界,但就我個人而言,我 覺得我只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童,把自己投入比平常所見更漂亮的貝殼 與平滑的石子而已,但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一片尚未被發掘的真理的海洋。

如果我比笛卡兒等人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而已。然而該 如何去梳理知識累積的脈絡,則需要學習理解一切事物的產生取決於「想」

到「做」連結,動機與目的是研究者對於問題的想像,研究設計與實施更 是研究者對於問題的解決,而更重要的是把想像到解決串連起來的這個部 分,因此,對於前人文獻知識的閱讀和歸納,透過概念到理論的澄清,內 涵到構面的形塑,務實的把研究的功夫在蒐集演繹的過程中,吸收內化成 為自己學習的規矩,如此才能對於知識的學習有了正確的方向。

本章旨在探討校長空間領導與行政人員工作滿意度的關係,擬以相關 理論與研究作整理分析,共分成三節,第一節為空間領導理論概念與發展;

第二節是工作滿意度理論概念與發展;第三節整理空間領導與行政人員工 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

第一節

空間領導理論概念與研究構面

本節重點在於探究空間領導理論建構的過程與內涵。首先先藉著空間 與權力關係去擬清空間領導的權力基礎,亦即空間透過再現機制所展現出 權力的一種歷程;其次以創客的思維去辯證空間的效能與立場;最後探索 空間領導理論的發展,從著重建築的規劃設計到融入願景和教學課程的領 導思維,在臺灣由湯志民教授和其他學者,紛紛提出對於空間領導概念的 各種論述,研究者藉由文獻蒐集歸納,提出本研究對於空間領導的研究構 面,作為後續問卷發展的背景知識。

壹、 空間與權力的關係

一、 空間產生權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畢恆達(2001)定義空間的兩項要點:1.空間不是事物本身,但要依 賴事物來構成;換言之,空間似乎是事物之間的關係;2.這些事物的主要 角色或功能,似乎是一種「邊界」或「門檻」,換言之,邊界是空間界定 的根本要素。

空間還有超乎實質物理空間的意義和用法,除了現實存在空間和心靈 想像空間外,我們更關注的空間是社會性的空間。亦即,無論是實質的街 道巷弄,或是對空間的心理夢想,都必須被放在社會關係與過程裡來思考,

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空間所被賦予的內涵,有其適應文化經驗或歷史後 所展示的特殊性。因此,研究者關注空間是社會的產物,亦即空間不是自 然而然的一種存在,而是在特定的社會關係和互動過程中,由社會群體或 組織生產出來的。社會也必須仰賴空間才能存在和運作,亦即社會是在空 間層次被建構起來,空間是社會生活得以持續運作和轉化的憑藉。

人則是空間的過客,組織成員的身分認同深受其所處環境氛圍的影響,

而所謂主體認同只能展示出與環境特質的一種啟蒙的關係,研究者想擬清 空間如何行使權力而產生對人主體性的影響?

劉北成、楊遠嬰(1992)說:權力是被行使的,而非簡單的被擁有。

權力受到非個人化,得到擴散而處於關係之中、且具有匿名性、而同時使 社會趨向整體化。

……

只是去提供一種分析框架,對權力關係的詮釋成為可能」。傅柯 在性意識史中對權力提出下列觀點:首先權力關係是「非均衡和流動的」。

這些技術的擴散和日常運作,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有固定的區域。當這些技 術在具體的區域(學校、醫院、監獄)投入時,生命權力才開始真正起作 用」(錢俊,

1992

p.238-239

)。

對於權力的經管方式,認為權力關係包括把對各種權力形式的反 抗方法作為出發點,是一種橫向的鬥爭,而鬥爭的目的是反抗權力所產生 的效果,這一種貼身立即的反抗,是在反對外在體制對主體的宰制,以及 反對知識特權對身體的監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不是要問權力怎樣表現自身,而是要問它以怎樣的方式被行使

?

以及當某些個體對別人施行權力時,發生了什麼

?

……

最終行動、溝通系 統和權力關係三者沒有總的均衡。有的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地點、環境和 場合依照特殊模式建立關係。比如教育機構空間的配置,決定內部生活的 精細規則、各類在那組織的活動,各種成員生活或互相合作干擾(他們具 有各自的功能和界定清晰的性質),這些構成一種能力

-

溝通

權力的區域」

(錢俊

,1992

p.278-280

)。

劉北成等(1992)關於權力在空間所展示的精密儀式,在《規訓與懲 罰:監獄的誕生》一書中藉由邊沁的「圓形監獄」計劃,充分顯示出權力 透過空間如何運作的例子。他說圓形監獄是一個能夠推廣的的運作模式,

一種按照人的日常生活來界定權力關係的方式。「圓形監獄」結合抽象圖 示和具體的實用性,它透過建築功能讓權力展示了連續性、監督性和匿名 性的支配實力,因為它使囚犯處於一種客觀永恆的可被看見的狀態。如同 社會生活必然的細緻時空脈絡,如何規約和塑造著我們的身分認同,或者,

我們如何藉由地方和場所的移轉或改造,來協調和變造新舊的自我主體。

鑑此,關於學校空間的配置與環境功能的建構,透過空間規劃設計、

置入行銷的設施與教育課程,誠如圓形監獄說的是透過空間組織來行使身 體的控制,那一所學校的建築模式或許未能隱含權力,但它卻是促使權力 在空間得以運作的手段。所以一般校園建築,學務處掌管學生管理故其所 在都是全校機動性最佳的位置,而校長室代表機關核心故至於在學校入口 中心所在,至於圖書館理當成為學校教與學的資料庫,卻往往因升學的價 值被迫屈居於校園一隅,上述的實際情形或能窺見權力運作空間的現況。

空間就是社會關係的展現和憑依,也是文化再現的對象和中介,更是權力 運作的關鍵場域和手段。我們不能僅從實質空間來理解空間,或是只把空 間當成心靈的想像和投射,而是要把空間當成認識社會與文化的關鍵環節 去理解。

為進一步弄清有關權力、空間和建築的問題,劉北成等(1992)另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個實例,古代歐洲在空間上控制個體的方法是把痲瘋病人聚居在固定地點 或是為免疫而對城市進行分區隔離。透過醫療體系舉措,在空間上進行監 督機制,它分析區域的活動和日常生活,對居民監管、對個體控制、對信 息資料、決策權等細節建構調配的等級制度。於是分區隔離模式加上圓形 監獄模式,這些空間規劃的控制技術通過利用空間而行使了權力,透過建 築模式以及實際營造和使用的機構,建築本身重現可見性以及它所擁有的 控制手段,空間的法律位階就此被認可,每一個建築物會彼此連結和演化 產生語彙,進而提供越來越複雜微妙的行使權力的方法。

至於圓形監獄模式如何儀式化身體、空間和權力,最後產出知識典範 之間的聯繫?它先是一種管理和控制的新途徑,被理解成還原到理想形式的 權力機制,透過自動運作和機械性的監督技術,形成社會認同的特殊合理 性,讓其空間配置變成一種普遍化公式,最後也就為賦予自己規範化的標 準,而且是唯一可行的標準,於是知識把它自己從在其中得以形成的實踐 中獨立脫離。也就是說空間和權力經由建築的實踐改變知識的典範,但知 識不處於權力關係的結構中,因為劉北成等(1992)認為權力和知識並非 互相等同,知識非紮根於權力假定中,它企圖揭示兩者之間相互關係的具 體和實在性,不是因果,必須在歷史具體性中加以確認。

換句話說,如果空間的配置產生權力,校園環境也同樣的透過校長和 建築師的聯手,將空間配置於監督的脈絡中,透過重現師生活動的過程中 將管理權力蘊含其間,最後,校園環境透過空間的規劃運用行使了對組織 成員權力歷程,而在其建構權力的過程中藉由典範實踐而形成知識,而這 種知識的實踐卻又回過頭來鞏固了空間行使權力的合理性,非均衡和動態 的權力觀點在此展露無遺。

二、 校園空間的權力歷程

畢恆達(2001)曾說建築空間的產生離不開權力運作,具體存在的空 間不僅型塑我們的社會關係,更從空間的支配裡看見社會權力宰制的軌 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空間分成自然的地理形式和人為建構的的環境。然而無論是自然或人 為的空間,一旦有人的活動在其間交錯,便會自動延伸出物質性空間之社 會關係這一層面的意涵。所以,對於空間的辨識可分成物質性空間與人的 活動之相互結合的運作方式、運作途徑以及建構的方式加以區分(黃應貴,

1995)。

如何在現有的校園建築的空間裡去辨識出學校對於空間所賦予的符 號意義,Lefebvre(1991)先是確立社會空間是社會的產物,且透過生產 方式來理解社會,在書中提出三個社會空間分析的概念,即覺察(perceived)、

構想(conceived)以及過活(lived),用以詮釋社會空間三元素:空間實 踐(spatial practice)、空間再現(representations of space)、再現空間(spaces of representations)。

周百營(2010)也曾指出幾個角度供我們去思考校園空間所內涵的權 力脈絡:

1.學校與監獄的差別:學校幾乎是所有人成長與學習生活的空間,如

1.學校與監獄的差別:學校幾乎是所有人成長與學習生活的空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