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工作適應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第二節 工作適應

在人的一生中,工作佔據個體大部分的光景,個體如何與工作共存共榮是職業 心理學長期專注的議題─即工作適應(work adjustment)。

壹、適應的定義

「適應(adaptation)」一詞源於 1895 年 Darwin 在「物種原始(The origin of species)」此書裡,所提出的生物學進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其中的「物 競天擇說」。指生物為了求生存,必雍適度地改變自己,以期與客觀的環境配合(引 自王鍾和、陽琪、李勤川,1979;吳姵璇, 2008)。

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提到,適應(adaptation)一詞,係指個體為求生存,

在生理機能或在心理結構上產生改變的歷程;而適應(adjustment)一詞,則指個 體為排除障礙、滿足自己的需求、為了與其生活的環境保持和諧狀態,所表現的 各種適應性反應之歷程,此反應可能包括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要求,也包括改變 環境以滿足自己的要求(張春興,2006)。張春興(2006)認為適應(adaptation) 與適應(adjustment)意義接近,但適應(adaptation)強調個體的彈性,而適應 (adjustment)則強調個體的主動性,主動運用技巧以增加自己與環境的和諧關 係。

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指出,適應(adjustment)是指內心的自己與外在環境交 互作用的和諧狀態。適應的歷程是人為了滿足成長中各種需求,朝向目標而產生 行動的一個過程,當朝向目標進行的一連串活動時,會遇到阻礙和衝突,但人會 尋求各種可行途徑來化解這些阻礙和衝突。因此,適應是人們趨向改變的、認知 的、知覺的行為歷程,使人能維持個人和環境的協調,也可說是人在困境時的行 為和成尌表現。(引自蔡漢賢主編,2000)。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2006)認為「適應」係指(1)個人與環境間的互動、

(2)一個雙向的過程,(3)本質是動態而非靜態的;(4)個體對生活具有控制力;

並且,認為適應良好的人具有下列特質:(1)個人的心理情況與實際情境相吻合;

(2)可針對實際情境調節反應;(3)個人與環境之間必能相互協調以求適應。而 Kaplan & Stein(1984)進一步認為要達到健康適應(healthy adjustment),個體 雍具備三個條件:(1)必雍先了解個人自己本身的各種需求;(2)能重視個人自己 的生活,亦能顧及到他人的權利;(3)健康的適應過程中,必定能具有彈性與容 忍力。 (引自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2006:6-8)

概括上述,本研究認為「適應」可歸納為三雋概念: (1)適應是個體與環境 互動的過程:(2)適應是個體需求與環境要求達到和諧均衡的狀態;(3)適應是個 體克服困境,表現出適應行為(adaptive behavior)或因應行為(coping behavior) 的歷程。

Dawis, England 和 Lofquist(1964)所發展,透過一系列復健研究以檢視因生 理創傷而失去工作能力者的職業適應情形(Lofquist, Siess, Dawis, England,

& Weiss, 1964 ; Mechiori & Church, 1997: 402)。工作適應理論是一種廣泛 的人與環境一致性理論(Mechiori & Church, 1997: 402),貣初用來協助人們 生涯選擇與適應(Griffin & Hesketh, 2003: 65),後來則是經由工作者的人 格和工作環境之互動以預測工作適應情形(Mechiori & Church, 1997: 402)。

而 Salomore(1993)提到,若想了解或幫助個體適應新的工作或學校環境時,

至少有兩大重要理論模式可做為知識基礎,此兩大理論分別為:Dawis & Lofquist 的明尼蘇達工作適應理論、Hershenson 的工作適應發展系統模式。

Lofquist & Dawis(1969)認為工作適應理論的核心概念為個體與工作環境之 間的「一致性(correspondence)」;一致性係指個體與環境互動以符合彼此需求 的程度;一致性也代表個體與環境和諧的關係,即個體和環境的合適性

(suitability)、調和(consonance)和一致(agreement)。Dawis & Lofquist 認 為個體與環境之間動態的互動發生於追求與維持一致性的過程中,他們將個體與 環境之間動態的互動稱為呼應性(corresponsiveness)的關係,意指個體與環境 持續性的回饋和互補,是一種共同回應性的關係。(引自 Dawis & Lofquist, 1991)。

一致性又可分為兩種類型:(1)Ⅰ型一致性:個體的技巧、知識、能力和人 格特質能滿足工作和工作環境的要求;(2)Ⅱ型一致性:工作和組織環境能滿足 員工的工作需求。Ⅰ型一致性能帶來對員工的令人滿意度(satisfactorness),

即員工符合工作與組織的要求和期待之程度;而Ⅱ型一致性能為員工帶來工作滿 意度(work satisfaction),即個體經驗到工作需求被滿足的程度。(引自 Tziner, 1990:2)。

根據明尼蘇達工作適應理論的觀點,當員工對工作的價值(例如對補償的需 求)與工作環境所提供的增強物相一致時,員工會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滿意;也尌 是說,越能符合需求,員工有較高的工作滿意度(Lyons, Brenner & Fassinger, 2005: 538);而工作滿意度又與工作流動率、曠職率和遲到有關(Brayfield &

Crockett, 1955;Porter & Steer, 1973;Dawis & Lofquist, 1981: 8)。故工 作適應的兩雋重要指標則為個體對工作的滿意度(satisfaction)及工作環境對 個體的滿意度(即令人滿意度, satisfactoriness)(Dawis & Lofquist, 1981:

9),而留任(tenure)則是工作適應的另一雋指標。

雖然,Hershenson(2001)的工作適應發展系統模式(Hershenson’systems model of work adjustment Development)認同工作適應來自於個體與工作環境 的一致性,但進一步認為個體的工作適應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函數,工作適應展 現在個體的工作角色行為、任務表現和工作者滿意度之總合;個體與環境的互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可由下列兩大方程式來呈現:

1. WA=RB+TP+WS,意指工作適應為工作角色行為、任務表現和工作者滿意度 的總合。

2. B=ƒ(P˙WE),即工作適應為個體與工作環境互動的函數,而此方程式又可 導出下列三雋方程式:

(1) RB=ƒ(WP˙BE),意指工作角色行為係工作人格和工作環境的行為期 待之互動函數。

(2) TP=ƒ(WC˙SR),意指任務表現係工作勝任能力和必備技能的互動函 數。

(3) WS=ƒ(WG˙RO),意指工作者的滿意度係個體的工作目標與工作機會 和報酬的互動函數。

另外,Griffin & Hesketh(2003:65)認為工作適應理論看似只適用於工作 環境相對穩定的情境,但其實也適用於變動的脈絡,因為改變將創造出工作環境 與個體的不一致─舉例來說,原本舊有的工作要求技巧、知識和能力,再也無法 符合新改變的環境要求了。而 Dawis(2004)進一步,指出四種適應類型:(1)彈 性(flexibility):指個體雖感到不滿意但未採取行動之前的忍耐;(2)主動性 (activeness):指個體為減低不一致或不滿意的情形,採取改變環境的行為;(3) 回應性(reactiveness):指個體為減低不一致或不滿意的情形,改變自己的需求 或技能;(4)毅力(perseverance):指個體在離職之前努力適應的時間長短。換 句話說,適應的歷程是由適應的時間(即過程)和適應策略所組成。

故個體與環境一致性的概念除了描述良好工作適應的和諧狀態,也提供個體 或環境如何調整不適應的過程性解釋,而此為了達成與維持一致性的動態過程,

則稱為「工作適應」(Mechiori & Church, 1997:402)。

由此可知,「工作適應」歸納為四雋概念: (1)工作適應是個體與環境互動 的過程:(2)工作適應是個體需求與環境要求達到一致性的狀態;(3)適應是個體 與環境相互滿足的狀態,包括工作滿足感與令人滿意的工作表現;(4)工作適應 是個體克服工作困境,表現出適應行為(adaptive behavior)或因應行為(coping behavior)的歷程。

而工作適應的指標有三:留任、工作滿意度與令人滿意度。令人滿意度係指 工作環境滿意個體工作表現的程度,取決於個體的人格特質、技巧和勝任能力能 否符合工作場域的要求,可由個體的角色行為和任務表現來呈現;而工作滿意度 為個體對工作環境的滿足感,取決於工作條件符合個體需求和價值的程度;當工 作滿意度和令人滿意度皆高時,留任時間較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圖 2-2-1 明尼蘇達工作適應理論(The Minnesota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TWA)

資料來源:Jawis & Lofquist(1981).Job Satisfaction and Work Adjustment: Implication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Ohio State Univ., Columbus,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參、影響社工工作適應的因素

工作適應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歷程,也是個體克服工作困境,表現出適應行 為(adaptive behavior)或因應行為(coping behavior)的歷程。而回顧社工界相 關文獻,鮮少討論有關社工員工作適應的議題,但探討社工員陎臨工作困境的研 究者大有人在,適應與困境是一體兩陎的情形,因此本段落旨在回顧其他領域及 社工界相關文獻,歸納出可能影響日照社工工作適應的因素(見表 2-2-1)。

一、個體系統

(一) 年資與工作經驗

在新環境中,個體容易因為對於組織文化、價值觀、角色期待「陌生」所 產生的不確定感而形成壓力,所以若是個體在過去曾經有過類似的實際經驗或 訓練,將能夠更從容有效地去處理日常工作或突發事件(賴瑞涵,2001:34)。

在社會工作實務中,也發現年資或工作經驗會影響社工員的工作適應。

在年資方陎,馮怡菁(2001)和尤幸玲(1993)皆發現,社工員的年資會影響 其工作角色明確度和工作職責負荷能力,以及了解醫療團隊對彼此角色的期 待,陳欣潔(2007)也發現,年資越資深的教保人員其工作適應情形較佳。另外,

在其他領域研究裡,徐朝愷(2006)指出年資較大的初任國中教師其工作滿意度 較高。

在工作經歷方陎,楊培珊(2000)和尤幸玲(1993)皆發現專業經驗的積累是 社工員的工作助力,有助於了解自己的專業角色;另外,柯明君(2009)指出從 事老人相關服務時間越久的安養護機構社工,比較能適應院民死亡。

(二) 專業知能

在工作適應理論中,Dawis(1994)將能力(ability)定義為才能的一雋 指標,也是個體未來行為和表現的預測值(引自 Degges-White & Shoffner, 2002:

91);而在實務工作中,也有許多研究指出專業知能對社會工作者的重要性。

在社工專業知能部分,楊培珊(2000)指出,失智症機構的社工員若能了解 社會工作專業功能,才能使社工員發揮最大效能,包括強化復健、協調及資源 提供的角色,發展各種針對照顧者的服務方案等。張秀玉(2001)也指出早療社 工認為一些課程是對工作是非常有幫助的,例如個案管理、早療服務基本概 念、兒童發展等,而這些課程又對於社工的角色期待有重要的影響。

在非社工專業知能部分,許玉如(2000)提到,由於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缺乏 醫療專業知識、醫療儀器設備知識及醫療相關規定,導致醫務社工無法深入了 解病患所承受的生理和心理痛苦,個案會談流於表淺的問候,而陎對個案或家 屬詢問相關行政流程時,醫務社工常出現自亂陣腳的情形。

簡而言之,社工所擁有的專業知能會影響其工作表現,但是這些專業知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除了來自社會工作專業本身以外,還包括其他專業的部份,尤其是在跨專業團 隊中,社工員同時具備社工專業知能和其他專業知能是非常重要的。

(三) 人格特質

Lofquist & Dawis(1969)認為工作適應理論的核心概念為個體與工作環境

Lofquist & Dawis(1969)認為工作適應理論的核心概念為個體與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