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那個年代、這個年代,老師們的故事

第二節 師資培育多元化的年代

1994 年師資培育法公布實施,臺灣的國中小師資培育從過去限制入學管道、

採公費分發,轉變為開放一般大學設置教育學程、學生以自費為主的師資儲備制 度,學生修畢師資課程後必須經過半年或一年的實習以取得合格教師證照,取得 證照之後即有資格參加各縣市或各校辦理的教師甄試,通過公開考試與評選而獲

101

錄取者才能成為老師,正式開始在學校任教。根據《親子天下》雜誌的報導,從 1994 到 2005 年之間,師資培育機構從 13 所增加到 74 所,但中小學的學生人數 卻減少約 12 萬人(張瀞文,2014:188),社會人口結構的改變開始衝擊到國小 教師的員額比例,結果有越來越多的合格教師無法擠進教職窄門,許多人年年南 征北討參加各地的教師甄試,每一個正式教師的席位都是競爭激烈、得來不易。

本節敘說四位國小老師的故事,宛丘老師與有梅老師是在師資培育改制後的十年 之內考進教職,較年輕的小戎老師和采苓老師在大學畢業時則已面臨「流浪教師」

的就業壓力,他們的師資培育背景包括修畢教育學程以及師範體系學校的公費生 和自費生。

壹、六年級的教師:宛丘與有梅的故事

宛丘和有梅出生於民國六○年代,她們初任國小教職的時候,正是師資培育 開放的頭幾年,5宛丘進大學時適用的還是舊制的師範教育法,畢業時已經實施 新制的師資培育法,有梅從非師範體系的大學畢業,考進教育研究所修畢教育學 程,經過實習之後取得國小教師資格,再通過教師甄試考進她目前的服務學校。

兩位老師適逢新舊制度的轉型時期,取得教師入行的門票之後,必須自己去參加 教師甄試,透過競爭與淘汰的機制來覓得教職,不像過去的公費生是直接被分發 到各校服務;十幾年前的國小教師甄試尚未有整體供需失衡的現象,雖然不同學 校職缺的熱門度有城鄉區域之差,但是大部分的合格教師都能找到學校任教,也 不像後來的流浪教師那樣遇到僧多粥少的窘境,所以她們在年齡上以及教職市場 的變遷過程都是處於兩種典型中間的一代。

一、教書第一年的壓力和焦慮

從小品學兼優,常常是班上的小老師,宛丘小時候的志願就是長大後要當老

5 宛丘於 1997 年大學畢業後即通過教師甄試到國小擔任教職,有梅於 2001 年從教育研究所畢業,

實習一年後,於 2002 年通過教師甄試初任國小教職。

102

師,但是升上國中以後,原本的好成績卻一路下滑,使她的這個夢想一度變得遙 遠,後來她努力考進了政大教育系,畢業後終於如願以償的成為一位老師。

夢想的實現不是結局而是故事的開始,學校安排宛丘擔任高年級導師的工作,

由於缺乏實務經驗,而且剛到一個新環境很多事都不清楚,她每天都處在極為焦 慮的狀態,她說:「第一個學期我簡直叫做度日如年」(宛丘訪 E-1-02),每天早 上七點出頭她到學校就會拉肚子,因為太緊張,

我每天早上都一定要在大辦公室後面的廁所那裡拉完肚子,我才能往教室走去——

每天。我覺得我心理壓力好大,然後有一段時間就是整個下巴都長滿痘子,中醫師 說這是內分泌失調,就是每天這樣過。(宛丘訪 E-1-10)

對學校事務尚不熟悉,高年級的學生也不好帶,班上學生打架、偷竊、栽贓 嫁禍的事件都曾發生過,但是最令她困擾的不是這些,而是家長的不信任。宛丘 服務的學校位在台北都會區,素來皆有良好口碑,算是一所明星學校,有的家長 認為年輕老師沒有經驗,對老師沒有信心,面對老師時反而常以「指教」的姿態 自居。

當我是年輕的初任老師的時候,尤其我們學校的家長非常挑老師,分到我的班他不 得已,有個家長在親師座談就不斷提出給我的建議,或平常在電話裡也是,就是氣 燄很高,給我非常大的壓力,會有不被信任的感覺。(宛丘訪 E-1-02)

有的家長會反過來說老師還沒結婚還沒有小孩,所以不懂孩子的心,宛丘都 要耐著性子慢慢和他們溝通,除此之外每日例行的課程教學也都要準備,她總是 被第二天的壓力追著跑,適應得非常辛苦,好不容易捱到放寒假,她的焦慮卻好 像繼續延燒著。

103

我真的記得那個寒假我就每天都在想我不要當老師了、我不要當老師了、我不要當 老師了,我覺得我不適合,我沒有能力。我一直在煩惱說只剩下幾天了,怎麼辦?

我不想回去,滿腦子在想我要怎樣逃避回學校這件事。(宛丘訪 E-1-10)

隔壁班的資深老師看到她如此緊張焦慮,便在某次機會邀約她跟學校老師們 一起出去旅遊,轉換一下心情,在那次旅遊中,宛丘有充裕的時間可以和其他老 師聊天分享,向前輩們請益、討教,於是在那次旅遊回來之後,她便徹底接受了 這一切的狀況,認定這是她丟不掉的責任,從原先想要逃避的心態轉換成積極整 頓、處理問題,於是班上學生的行為漸趨穩定,宛丘的焦慮反應也慢慢改善,不 再有放棄的念頭,真正確定自己還是要繼續當老師,而且要努力當一位好老師。

二、理論和實務之間的思考

有梅就讀碩士班時選修教育學程,由此踏上國小教師之路,但她原本的初衷 並不是當老師,只是她對輔導有興趣,大學社工系畢業後,對未來的職業選擇尚 無頭緒,有一次在補習班試聽教育心理學的課程,發現這門學問相當有趣,就這 樣報名補習班、考進教育研究所,那時是 1999 年,隨著師資培育管道開放,各 大學陸續規畫設置教育學程中心,或成立教育學門的研究所,補習班打著「考教 育所既可修教育學分又可拿碩士學位」的廣告,吸引很多大學畢業生報考,教育 研究所一時蔚為顯學,被視為邁向教職的最佳跳板。有梅考進教育所以後,同學 們的背景有中文系、外文系、會計系、心理系、公共行政系等,有一半以上的同 學都是非本科系畢業,再透過補習而考上的,這些同學多半是因為大學已畢業但 還沒有明確的職涯規畫,也沒有興趣繼續唸原來的科系,再加上教師行業的條件 不錯,所以在碩士階段選擇換跑道考教育所,而大家在碩士班畢業之後也都找到 了工作。

教育所選修小學教育學程只需要修十個學分,有梅回想當時自己對小學教育 環境的認識幾乎是懵懂未知,直到真正去實習,才能親身體會到教學現場的狀況,

104

一開始她覺得實務經驗確實很重要,課程的設計、學生的反應,都必須仰賴經驗 中的學習和歷練;不過在她教書兩年以後,她逐漸感受到理論的功用,她說:

有時候在班級經營或是遇到一些問題,當你沒有辦法突破的時候,我會覺得書本上 的理論它可以幫助你去多瞭解一些東西,讓你可能會有不同面向的思考,然後去突 破。我覺得那些東西會讓你更具體的知道現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你是可以稍微去 調整腳步呢,還是你整個必須全盤的打掉再重新來。(有梅訪 F-1-03)

例如班上有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干擾而分心,她就以心理學談到的場 獨立和場依賴的理論來解釋,跟家長分享觀點,一起討論如何調整做法來幫助小 朋友;還有一位需要服用「利他能」的孩子,在瞭解相關的理論後,她會比較知 道要如何找到一些方法去適應孩子個別的問題,知道要先給孩子多一點空間或時 間讓自己靜下來,然後老師的話他們才聽得進去。

你說那些教學的書不重要嗎?那些論點不重要嗎?他雖然沒有舉一個和你一模一 樣的例子,但有時候你在翻的時候就發現我們班那個某某某就是這樣子,那如果我 先讓他怎麼樣,或許後面這些東西就能更妥善的處理好。(有梅訪 F-1-04)

如果沒有理論的幫助,實務上遇到的問題可能會因為無法理解或錯誤解讀而 採取不當的反應措施,引發後續的困擾,所以有梅的心得是理論和實務都很重要,

彼此要相互呼應,在實際情境中活用理論解決問題,這也是教師專業能力展現的 一部分。不過她不贊成官方要求老師一定要參加規定時數的研習和認證,在她的 經驗裡,那種出於政策考量的研習通常不甚符合教師的實際需求,拿到研習證書 也不表示自己變得更有專業的說服力,但如果是出於教師自發性的進修意願,可 以針對自己遇到的問題,選擇想要進一步了解的課程,就會認真投入心思,那樣

105

的研習和訓練才能幫助老師結合理論和實務,帶來成長和收穫。

三、學生帶來的挑戰和成就感

許多老師都說,當老師最大的成就感來自學生,有梅初任教師時,接到一個 情緒障礙的孩子,曾經令她焦慮萬分,但也讓她嘗到非凡的成就感,是她教師生 涯中印象深刻的一段記憶,也是很重要的經驗。那年有梅剛考上正式教師,一到 學校就被分到一個「聽說很恐怖的惡魔」(有梅訪 F-1-05),經由其他老師的轉述,

並查閱這個小孩的輔導記錄後,她覺得更加心慌和恐懼,不知該怎麼面對即將來 臨的挑戰,這時候學校的輔導組長告訴她:

有梅,一切歸零,那是別人寫的輔導記錄,不是你寫的,那也不是你所認識的孩子,

你就從頭開始由你的角度、你的觀點去看這個孩子。(有梅訪 F-1-05)

你就從頭開始由你的角度、你的觀點去看這個孩子。(有梅訪 F-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