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建議與省思

第三節 研究建議

依據本研究的發現與分析討論結果,並再次回到研究最初的目的來審視,以 下各項建議融合了研究過程中令人深省的國小教師發聲,以及研究者的觀點,提 供未來努力方向之參考。

壹、政策規畫者宜以尊重的態度理解教師的實務處境和教學需求,促使教育改革 政策與教師身分認同協調一致

相關文獻和本研究的教師敘事及分析討論結果都顯示,當政策規範與教師身 分認同之間矛盾衝突時,往往使教師限於兩難困境,限制了教師實踐的能動性,

本研究的教師聲音也反映出,政策規劃者包括政府官員、評鑑人員與學者專家往 往習於以指導性的語言或規範的形式面對國小教師,雙方並非對等的專業對話關 係。在這種狀況下,政策主導者與教師彼此防範、互相箝制,對於改革推動及教 師成長兩造不利,國小教師的專業身分需要被尊重,他們在實務工作遇到的困境 與需求必須被理解,建議掌握資源分配權力的政策規畫管理者以開放心態接納教 師觀點,從中尋求彼此一致認同的價值和目標,使新的改革方案獲得教師的主動 支持。

182

貳、師資培育體系可重新檢視國小階段的知識分化界線,培養未來教師兼具學科 專長與知識統整應用的能力

師資培育管道多元化以後,教師身分從傳統的倫理道德指導者轉向以專業知 能服務於教育機構的受僱者,強調教師的專業性,但國小教育被定位為通識性質,

體制設計每位教師均可任教多種學科,背後隱含著國小知識與工作簡單性的假設,

使國小教師不易凸顯學科專家的身分,呈現於社會大眾的專業形象和說服力也相 對薄弱。我們的師培體制假設一位普通教育系畢業的國小老師應該勝任所有科目 的教學,但是現有的語文和數學領域、社會和自然領域、音樂和體育等藝能類的 學習領域,各有不同的知識形式、內涵與方法,建議師資培育體系重新檢視國小 教育階段的學科知識分化界線,思考教師包班制、全科皆可教的合理性,從師培 階段的課程規畫做起,讓國小教師能在知識統整的原則下也扮演好學科專家的角 色。

參、學校行政應規劃合理的職務編配機制,支持教師在其專長領域展現才能 本研究反映出國小教師在學校不同職務上的勞務差異以及相應產生的職務 選擇偏好,八位教師的服務學校皆以年資為關鍵決定教師職務選擇的優先順序,

可能導致有些教師無法擔任專長領域的教學工作,或是被安插在不具專長能力的 職務上,而所謂的教師「專長」在國小行政的定義裡,除了教育局處另有規範的 英語和鄉土語師資之外,其他的專長未有明確界定。雖然國小階段是基礎教育,

但教師專業知能在當前社會日益受到重視,除了教育學相關理論與應用的專業,

也包括學科專門知識,因應時代變遷與新的需求,過去的各師院皆已改為大學,

國小的師資來源也增加了科系背景的多元性,建議國小學校行政規劃協調合理的 職務編配方式,讓教師能在自己的專長領域貢獻所學,比起用年資決定教師任教 學科的方式更能達到適才適用的目的。

183

肆、國小教師須善用身分認同的實踐潛能,從意識覺醒邁向具體行動,發揮教師 領導的力量

教師身分認同的實踐潛能在於教師認定自己是專業工作者,儘管他人批評國 小知識淺易、任務簡單,但國小教師自己「相信」並「知道」這是一個需要專業 能力的工作,此即為產生行動的契機和起點。相較於過去一元化的時代,現今的 校園中有更多提供教師參與決策的機制,例如校務會議、課程發展、教科書選用 等各項委員會,教師也可透過專業社群與同儕合作交流,建議教師把握自己在教 學實踐和學生學習上的重要角色,嘗試從被動受限的結構位置尋找主動創新的機 會和空間,勇於展現教師的專業主體性,超越教室的範圍,發揮教師領導的影響 力。

伍、後續研究有待在臺灣教育發展的歷史文化脈絡中建立身分認同的理論 對一般人而言,教師身分認同的概念與意涵不易找到通俗化的語言來溝通,

諸如其他比較容易理解的國家認同、族群認同或性別認同,都具有明顯可區辨的 特質,國小教師是一種職業,但其專業特質在局外人眼中不夠明確,加上「認同」

一詞在中文系統的含義和西文 identity 一詞的含義並不完全重疊,導致教師身分 認同的概念變得更為抽象,且時常會流於教師個人特質上的狹義認知。探討教師 身分認同的相關理論來自西方源流,如果在當前這個多重身分與角色互動關係複 雜的時代,我們必須在各種流動與不確定的浪潮中更懂得看清自己的方向,那麼 身分認同就應是一個重要的議題,需要以開闊的視野從臺灣的社會歷史文化脈絡 與教育發展經驗基礎上,建立我們對教師身分認同的理解,以便有適當的理論指 引,增進教師對身分認同的覺察反省。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