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研究目的、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教師的身分認同及其主體意識的自我覺察,關注焦點為 國小教師在其身處的學校結構與社會文化脈絡下所形成的身分認同意義,以及受 到的限制。希望能藉由理論架構的經緯,結合教師從實務教學經驗累積的實踐智 慧,增進我們對教師身分認同的理解,並回到學校教育體制予以批判反省,檢視 教師主體與教職結構之間在社會變遷中產生的交互關係與影響。基於此構想,本 研究有以下兩項目的:

一、瞭解及描繪不同師資培育背景的國小教師身分認同樣貌。

二、分析國小教師身分認同的結構限制,並發掘身分認同可能帶動的實踐潛能。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相關理論和文獻為基礎,蒐集實徵資料探討下列問 題:

一、國小教師如何看待自己的教師身分?他們對身分認同的覺察和反省為何?呈 現出何種教師身分認同樣貌?

二、不同師資培育背景的國小教師在身分認同上有何共享的意義或共通的價值?

三、國小教師在特定社會脈絡與學校文化中的處境如何影響其身分認同的形塑?

對教師主體能動性的開展而言存在何種限制和潛力?

貳、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國小教師在教學場域中形塑的身分認同為主要探究範疇,研究對象 為八位任教於都會區學校的公立國小教師,他們的出生年次分布從 1951 年到 1983 年,選擇以國小為研究範圍是因為教師的師資培育背景有來自師專、師院、

一般大學畢業的學士後師資班以及修畢教育學程的教師,凸顯師資培育制度在政 治、經濟與社會等整體大環境中的變遷。研究設計採敘事取徑,以訪談作為資料 蒐集方法,借重教師經驗故事的分析,以理解國小教師在時代脈絡下的處境與專 業身分認同的形塑過程,探索教師身分認同在主體與結構互動關係中受到的限制

10

以及可能開展的實踐潛能。

研究對象以立意取樣及滾雪球方式選定,考慮到特定的師資培育背景條件、

參與意願、溝通與反思能力以及敘說態度的開放性,透過教師敘事所再現的經驗 雖能反映不同時代脈絡下的教師身分認同樣貌,但他們仍有深具個人性質的教學 風格、價值觀或特殊經歷,因此並不企圖將研究結果用來代表整體性的普遍推論。

此外,研究者本身從事國小教職多年,對學校教師生活與實務工作的觀察與 體驗,有助於瞭解教師敘事中陳顯的現象,但也可能因為個人相關工作經驗範圍 的有限性,影響到意義詮釋的角度,是研究者一體兩面並存的優勢和限制。

參、名詞解釋

一、師資培育一元化/多元化時期

1994 年《師資培育法》公布施行之前,臺灣的國小師資培育主要依據《師 範學校法》、《師範學院規程》和《師範教育法》,由國家和黨政主導,提供政府 公費與公立學校教職分發,實施一元、計畫制的師範教育;《師資培育法》通過 實施之後,邁向多元、儲備制,師資培育改採個人自費為主,取得教師證照後自 行參加教職甄選。本研究依據此一重要變革,在研究對象的師資培育背景與教師 敘事的呈現上區分為師資培育一元化/多元化時期。師資培育一元化時期是指 1994 年《師資培育法》公布以前,此時期教師的師資培育背景包括師範專科學 校、師範學院、以及一般大學畢業後修習的學士後師資班;師資培育多元化時期 是指《師資培育法》公布以後,此時期教師的師資培育背景則有師範學院以及一 般大學的教育學程。

二、教師身分認同

教師身分認同是在社會文化脈絡中建構的,它不僅只是教師怎麼看自己的問 題,也牽涉到教師周圍的人與社會如何看待教師,教師個人的知識、信念、態度、

價值與經驗,經由他的教學行為與人際互動,在複雜交織的溝通、對話、行為結

11

果與回饋中,形成對自己教師身分的界定,包括了覺察與行動的層次。由於生活 經驗與價值觀的個殊性,多重角色之間的流動性,教師身分認同也在歷史、社會 與文化的變遷中持續調整,它和教師的過去、現在、未來都有關聯,因此本研究 呈現的教師身分認同是情境脈絡化下的樣貌,是教師在特定時空與處境中,經由 主體意識與結構條件內外辯證塑成的結果。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