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場域

本研究以台東縣太麻里鄉三和國小六年甲班為研究場域,全校每個年級一 班,共有六個班,全校學生共 68 位。以下就該校社區位置及學校背景敘述如 下:

一、 社區位置

太麻里鄉三和村東臨太平洋,西背中央山脈,總長約三公里,位處太麻 里鄉行政區北邊,南迴公路及鐵路貫穿其間,本社區畫分九個鄰,共有 267 戶,約 827 人,因屬於一個移民社區,所以原住民族人口很少,其餘皆為漢 族。人口外流嚴重。居民大多從事農或漁業,主要農作物以釋迦為最大宗,

另有經濟農作物荖花及荖葉,社區內隨處都可看到村民在自家門裝配荖葉,

形成本社區另一特色。社區現有公部門組織有三和村辦公處、三和國小、漁 會辦公處、及農產品加工場及產銷班。社區巡守隊假日或空餘時間亦教導社 區小朋友練習跳鼓陣,目前已公開到各地表演,也形成本社區的特色之一。

太麻里鄉三和村及三和國小位置圖如圖 10 所示。

圖 10 太麻里鄉三和村及三和國小位置圖

資料來源:http://www.taimali.gov.tw/taimaleeks/village.php, Google Map。

臺東縣三和國小

↗台九線往臺東

↙台九線往高雄

‧三和海濱公園

二、 學校背景

三、研究場域

圖 12 六年甲班學生小組座位分配圖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者的背景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應用 iPad 於國小六年級視覺藝術之教學活動設計,以三 和國小六甲班學童為研究對象。以下就行動研究法,將所需參與之研究對象及 研究相關人員背景逐一說明。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台東縣三和國小六年甲班的學童為研究對象,該班男生 3 人,

女生 9 人,共 12 人。全班學習氣氛良好,對於學習總是保持旺盛的好奇心,

女生整體來說比較懂事,往往扮演團體中的領導角色;男生好動調皮,但課 堂上學習態度尚佳,在團體中與同儕間合作學習配合度高。研究者根據以往 的上課經驗,及與其他授課教師經驗分享後,將學童個人特質和學習情況敘 述如表 1。

表 1

學童個人特質和學習情況分析表

編號 性別 個人特質 學習情況

S 01 男 過動,易分心。言語偏激 輕度學習障礙,人緣不佳。

S 02 男 多話,聰明自信 對於分數非常在意,自我意識過 盛。

S 03 男 謹慎自律,思慮清晰 學習反應快,但常固著於自己的想 法。

S 04 女 溫和,做事專心 理解力較低,熱心助人。

S 05 女 富創造力,懶惰被動 思路敏捷,對圖形的辨識度高。

S 06 女 注意力分散,缺乏自信 學習效果不佳,較難獨立執行任 務。

S 07 女 具領導風範,聰穎善良 學習力強,樂於幫助同學。

S 08 女 聰明,專注力強 自我要求高,學習力強。

(續下頁)

S 09 女 親和溫順,成熟自信 學習上需老師給予肯定來加強動 機。

S 10 女 較畏縮,不願表現自己 學習上偏被動,於引導後主動學 習。

S 11 女 乖巧聽話,執行力高 學習態度良好,自信稍稍不足。

S 12 女 勇於表現,較無自信 學習反應快,課堂上易依賴老師。

二、研究參與人員

本研究參與人員分為專家、中立觀察者與研究者,相關背景敘述如下:

(一)專家─郭老師:

郭老師,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研究所碩士。教學年資已有二十二年,於 三和國小服務十三年,現職三和國小教學組長以及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教 學。郭老師在電子書、書法等視覺藝術教學上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指導 學生參與各項藝文競賽常獲得優異成績,且對於現場教學流程瞭解,提供 本研究多元且實用的指導。

(二)專家─蘇老師:

蘇老師,台東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教學年資十年,已於三和 國小服務四年,現職三和國小學務組長,兼資訊教師(網管)以及自然科學課 程教師。蘇老師在資訊應用、平板電腦設備運用於教學上有非常多元的實 務經驗,並能將教學應用於學校及生活,並充實各項之能,近年帶領學校 學童在各項全國、縣內資訊軟體競賽亦常獲得優異成積,且對於資訊融入 及行動學習現場教學流程熟悉,提供本研究實務與豐富的教學資源。

(三)中立觀察者─江老師:

江老師,畢業於新竹師院特殊教育系,教學年資已有二十一年,現職 三和國小輔導組長以及受試班級之導師,更常常帶領學校及受試班級執行 許多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的教學活動,對於學童學習情況與教學實施有多 年實務經驗。

(四)研究者:

研究者畢業於文化大學觀光輔修美術系,從小即喜愛繪畫至今,從就 學期間開始對於多媒體與 3C 科技產品相當有興趣。現職為台東縣三和國小 藝術與人文領域支援教師,研究者平時擔任受試班級視覺藝術的教師,常 與受試班級共同參與校內、校外的藝文教學活動。在本研究中,教師即為 研究者。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實施之流程如圖 13:

圖 13 研究流程圖

七、教學分析

八、發展教學活動

九、準備教學觀察資料 一、確定研究方向

二、蒐集相關資料

三、決定研究對象

四、決定教學單元

五、確定研究工具

六、發展研究計畫

十、安排課程進度

十八、論文發表 十一、編寫多媒體教材

十二、教學實施

十三、課堂觀察記錄

十四、進行訪談

十五、省思與回饋

十六、教學成果發表

十七、資料整理與分析

研究者針對研究流程進一步敘述如下:

一、確定研究方向:研究者本身是在國小任教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中視覺藝術 的教師,任教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希望走向行動學習與資訊融入教學模式,

並且期望加強學童在視覺藝術方面的知識與技術。

二、蒐集相關資料:針對研究方向,蒐集行動學習、資訊融入教學相關文獻與 研究資料。

三、決定研究對象:根據研究方向、行動學習等文獻探討以及研究背景考量,

決定以研究者任教學校─三和國小六年級學童共 12 名為研究對象。

四、決定教學單元:本研究選定以研究班的教科書,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南一 版第八冊第三單元「藝術耕耘者」中的版畫技術及藝術名家為主要教學單 元。

五、確定研究工具:學校所擁有的資訊設備就偏鄉國小而言,屬於資源豐富的 學校,因行動學習課程多以 Android 系統的平板電腦為主,未來也計畫發展 至 iOS 系統。在行動學習相關文獻當中,以 iPad 作為教學研究工具例子較少 見,iOS 系統的平板電腦 iPad,屬擁有多元新潮之多媒體影音功能,對於教 學上輔助和支援都非常有幫助。iPad 螢幕尺寸相較於 iPad Mini 大得多,更 便於學童學習,故本研究決定將以 iPad 多媒體應用為研究工具。

六、發展研究計畫:針對研究方向,發展出本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在符合目 的與待答問題的前提下,探討相關文獻進而確定研究方法。

七、教學分析:研究者根據先前對學童授課經驗,和其他授課教師對每位學童 特質及學習狀況進行意見交流。並與其他教師研討學校本位課程中適合學童 們版畫教學方向及技術發展層面,來設計符合學童們教學活動。

八、發展教學活動:研究者根據學童學習狀況及學校本位課程需求選擇適當教 材。教學相關文獻教學方式搭配合作學習,教材內容應用多媒體和行動學 習,附加實際操作課程來加深學童學習經驗並提昇學習成效。

九、準備教學觀察資料:準備教學活動中所需觀察資料表格,參考教學手冊及 專家意見,彙整出學習意見調查表、課堂觀察記錄表、訪談大綱、訪談記錄 表、教學札記、教學省思等。

十一、編寫多媒體教材:本研究運用 iPad 的多媒體應用進行教學,依照教學內 容設計及製作多媒體教材。

十二、教學實施:研究者將設計完成的教學活動實施教學。版畫有別於以往平 面為主的視覺藝術課程,加入顛倒鏡射觀念,增進學童接觸生活中複合媒材 藝術的機會,結合平面及版畫創作觀念,激發學生創意思考與平面規劃能 力,動手做更使之獲得成就感和專業技巧。

十三、課程觀察記錄:學習過程中,觀察學童學習情況並隨時記錄,並利用拍 照、錄音、錄影方式記錄課程進行過程中,學童與教師間互動、學童間學習 反應。

十四、進行訪談:於教學活動結束後,與學童進行訪談,了解學童對於教學過 程中的感覺、興趣及成效。

十五、省思與回饋:教學活動進行時與課程教學後,針對教學過程中,觀察學 童對於教材的反應、學習成效、教師及學童間互動、應對等進行教學札記紀 錄與教學省思。依據資料中呈現結果,適度調整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內容,降 低教師及學童學習所可能發生的問題。

十六、教學成果發表:學童經過教學與實際操作,將完成成品展示,讓校內同 學及師長欣賞。

十七、資料整理與分析:教學過程中,蒐集並整理研究歷程文件資料,如學習 單、研究者的文字資料、教學札記、教學省思等。透過「三角校正法」以及 專家建議,分析與歸納出本研究結果。

十八、論文發表:將本研究的研究過程及研究結果撰寫成論文並發表,也希望 提供研究成果,讓往後對於 iPad 多媒體教學應用於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教學 有興趣的教學或研究者參閱。

第五節 教學設計

前言,本研究針對教學設計中的「教材分析」與「教學分析」過程,其內 容分別敘述如下:

一、 教材分析

本研究選定藝術與人文領域第八冊藝術耕耘者中「執著於傳統文化的版 畫家─棟方志功」為主要教學單元,加上其他藝術家介紹、凸版版畫的基本 概念及凸版實作來進行教材分析與教學活動設計(如附錄一),將教學內容

本研究選定藝術與人文領域第八冊藝術耕耘者中「執著於傳統文化的版 畫家─棟方志功」為主要教學單元,加上其他藝術家介紹、凸版版畫的基本 概念及凸版實作來進行教材分析與教學活動設計(如附錄一),將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