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爭取幸福的監護權─向田邦子短篇小說意識與社會關懷

第三節 幸福的監護權

向田邦子短篇小說作品中所關心的「幸福的答案」,其實是極個體性的,對作 者而言,意識到這個問題和找到答案同等重要。從作品中呈現的對婚姻的看法、

對女性受教權的肯定,以及更渴望被接納的多元價值,出現了關注到人生是否幸 福這樣的意識,而非只是為了順應時代潮流,符合社會期待。當時的社會背景下,

生活逐漸越來越便利,日本也從追求高度成長,轉為安定成長,若以心理學家馬 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在滿除了生理的基本需求後,對幸 福的追求,可視為自我實現的層次。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

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使個體感到最大的快樂。馬斯洛提出,自我 實現是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而滿足自我實現所採取的途徑是因

149半藤一利:《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 (下)》(林錚顗譯:臺北:玉山社,2012)頁 222。

90

人而異的。「幸福的答案」或許因人而異,然透過作品的整理分析,卻能照見其對 於幸福的倡權─和當時的社會價值爭取自我生活的主控、爭取幸福的監護權利。

爭取過程將區分為幾個階段:首先為意識的啟蒙階段,而後進入自我調整,達成 自我認同,進而能取得掌控自我生活的能力,這個過程是反覆無止的,隨著社會 環境的不斷變遷,個體對於生活的看法與價值感也會不斷變動。

(一)意識的啟蒙

沃夫岡‧伊瑟(Wolfgang Iser)以為,一部有效的文學作品,必須能逼迫讀者對本 身慣性的法則和期望產生新的批判意識。透過作品的書寫,必能質問、動搖我們 原本深信不疑的信念:

有價值的文學作品不在僅僅強化我們既有的感知,而在違反或 踰越這些標準的觀察方式,並因此教導我們新的理解法則。150

大陸學者王雪梅認為在婦女解放運動已經掀起的時代背景下,向田邦子筆下的婦 女依然是服從隱忍,缺乏對追求女性自身價值和生存模式的覺醒與反思,而筆下 的寬容與諒解,似乎迎合了日本男性社會的口味,而未能在當時的社會中,積極 提出對女性角色定位的反思,然而向田邦子曾在隨筆中提到外祖母因為菜上錯,

而不敢將菜退回,反而多貼補了金額這樣的舉動,有了這樣的想法:

在主張婦女解放的人們看來,這怕是遺臭萬年的舉動吧,可是我 並不討厭日本女人的這些特點。我在想,要是女人的生存權利與 朱都在這樣的基點上綻開燦爛之花,那該多好啊!151

筆者認為向田邦子正是透過獨特的寬容之風,反而能讓讀者毫無壓力的接納了 作品當中所要透露的訊息。向田邦子並不完全排斥日本傳統社會型塑下的女性特 質,然而卻又不希望女性繼續順從,更精確的說,是留待給日本女性自己決定如 何選擇,作品有意識的鼓勵女性去質疑婚姻至上的人生目標,也提點男性將青春 體力給了工作,換得的社會地位和尊敬是否不虛此生?我們如何思索、包有自我

150 Terry Eagleton(1993):《文學理論導讀》(譯者:吳新發。)臺北市:書林。頁 102。

151 向田邦子(1981):〈男時女時〉(新潮文庫,1992 出版)頁 150-151。

91 生命的尊嚴?

(二)自我調整與認同

在意識到生命的價值感時,就必須進行自我的調適。〈核桃裡的房間〉的桃子 在為家庭奮鬥努力三年後,才赫然驚覺自己的所作所為其實是一廂情願,作繭自 縛。在意識到自己不該再用同樣的姿態過生活時,文中用了「將頭髮剪短」的意 象來表達女性有意識嘗試調整的第一步:

桃子直接跑進美容院將長髮剪短。如果不做些什麼,她的心情無 法收拾。

一個女人自以為是父親,擺出隊長的架子發號施令……

桃子不禁可笑到想流淚。

封鎖住身為女人的真正心情,將身體心靈完全武裝的這三年。152

調適過後則必須對自我產生認同感,而所謂的自我認同,即個體在各階段是藉 由實地的探索及實驗,認清自己在各種社會脈絡中的特定角色,根據對自己的瞭 解建立生活的理想與目標,以及在自己理想的引導下追尋既定的目標。153

(三) 主控與實踐

唯有對自己的所作所謂感到認同,才能取得生活的主控權。意即此時個體已有 既定的目標,並能獨立思考,朝自己心嚮往之生活前進。而要有掌控的能力並於 生命中實踐,還必須具備些許條件,例如謀生的技藝,以及透過教育和知識的習 得,而有批判思考的能力。〈蘋果皮〉文中的時子,作者雖未交代她的職業,但從 可拿出百萬的存款借給弟弟周轉,表示時子具有經濟獨立的基礎。而透過時子對 於生活的堅持,可以看出時子是有意識,認同並衷於自己的選擇:

不管是花瓶還是水果盤,對時子而言都是不相稱的東西。那些可 都是她仔細挑選過顏色、形狀,花了一番功夫才到手的東西。不,

不只是花瓶和水果盤。就連家具、椅墊、窗簾的顏色、毛巾的圖

152向田邦子:〈核桃裡的房間〉《隔壁女子》(張秋明譯:臺北:麥田,2006)頁 138-139。

153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 華心理學刊,47(3),249-268。

92

案等,時子只要在視線裡看到自己不喜歡的顏色和形狀,她的心 情就是無法平靜。154

然而時子仍然時而質疑自己,這樣的堅持有意義嗎?似乎活著的這些年來,都 在意著這些小事,但人生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反觀弟弟菊男對什麼都不要求,

生活過得普普通通,雖然無法猜測是不是他理想中的生活,卻從一家四口的畫面,

看到他嚐到了生命甜美的果實。

文中其實並未對主人翁選擇的生活方式做出評判,每一種選擇的生活方式都有 不盡人意之處,然重要的是認知到這些生活必須是心甘情願的決定。重點在於如 何選擇,並能意識到自己可以有所選擇,並去貫徹和實踐。

第四節 小結

本章整理了昭和時期的局勢變化和發展,以了解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

而後分析探討小說中描述的社會現象,發現內容聚焦在人們選擇的生活型態和價 值觀:結婚是必要的,夫妻的相處和依賴關係,以及看似穩定卻潛藏不安的家庭 生活。比較當時的社會環境,確實產生了對應關係:戰後勞動力大增,日本政府 壓抑女性外出工作、以及符合國家願景以打拼經濟的團塊世代等。

而後深入探究潛藏在作品當中的價值觀和社會關懷:個體的幸福是重要的。個 人面臨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無論是否順服於社會潮流,

都必須是出自於自我意願和選擇。

154向田邦子:〈蘋果皮〉《回憶‧撲克牌》(張秋明譯:臺北:麥田,2006)頁 161。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