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幸福的追尋─試論向田邦子短篇小說創作之意識與社會關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幸福的追尋─試論向田邦子短篇小說創作之意識與社會關懷"

Copied!
1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幸福的追尋─ 試論向田邦子短篇小說創作之意識與社會關懷 Pursuit of happiness─ Mukoda Kuniko’s short stories and social concerns. 指導教授:何榮桂 研究生:李宗怡. 中華民國一○二年十二月.

(2) 謝誌 在感謝許多人之前,我首先要謝謝自己。 論文寫作期間,生命的種種意外並不會為你停止生產,在你以為自己已經面對 相當艱困的人生難題時,下一秒的絕望又讓此時此景顯得如碎屑塵埃,微不足道。 在論文付梓前,我的生活出現了前所未見的低潮,想到曾經悲痛難當的時時刻 刻,對於自己能慢慢的走了過來,覺得很不可思議。走在這段灰暗苦澀的時間廊 道中,慶性身邊仍有燭光點點,帶來的光亮和溫暖,是讓自己能持續向前的能量。 感謝何榮桂老師,願意支持我任性的請求,指導我的論文,過程中給予許多的 建議,卻也給我很大的空間去決定自己的寫作方向。最重要也最珍貴的,是老師 不斷透過自己的生命經驗和所見所聞,提醒我必須試圖放大自我格局,對論述勇 敢提出自己的主張,完備它,捍衛它。而那會成為你生命中獨特的風景。 感謝指導我論文口試的莊坤良老師和潘麗珠老師,給我許多具體的建議和提 醒,卻也不忘給我肯定和讚美,每一次的提問,都是一次珍貴的學習,讓我重新 檢視自己的不足與缺漏。 感謝我親愛的家人,總是無條件的支持與陪伴,爸爸媽媽小心翼翼的關心,只 因怕給我壓力;姊姊總是在百忙之中答應我任性的邀約,只為能替我紓解緊張和 焦慮;感謝我的摯友,王瓊瓊和程小敏,總是站在第一線處理我的情緒,替我理 出思緒,釐清想法,在我需要幫忙時給予全力的後援,傾聽與陪伴;感謝球球、 明媛、紀恩、小溫、思穎、孟慈和小宣宣,總是默默的關心,隨時接受我的請求。 謝謝我研究所的好夥伴,謝謝儷君和佩珊的打氣和鼓勵;謝謝煙囪總是願意跟 我分享想法和熱情;謝謝督促我運動的好友兼教練小 Fi、NiNo 和 Kiwi,謝謝肥肥、 柏璇的關心和陪伴,身邊因為有你們,才能成就這本論文。 最後要謝謝實小同事們,因為你們的體諒和協助,才能讓我無後顧之憂,專心 的寫作,能和你們同學年是我的福氣。 生命中其實沒有「結束」兩個字。記得莊老師在口試時曾告訴我:「畢業」的 英文是 commencement,意即另一個新的開始。這一年即將走到尾巴,我的生命在 這一年也面臨了許多的結束,或說是開始。慶祝自己能完成這一階段的小小成就, 然後,繼續向前走。. 李宗怡于 2013.12.28. i.

(3) 幸福的追尋─ 試論向田邦子短篇小說創作之意識與社會關懷 李宗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 摘要 本論文為單一作者之作品研究,研究對象為向田邦子的短篇小說,旨在探討其 作品所呈現的核心意識,並分析其背後的人文情懷。首先整理向田邦子的生平與 創作歷程,並分析歸納出其短篇小說的主題意識,最後從將作品放入社會學的脈 絡觀點之中,剖析向田邦子文學意識與其社會關懷。 本論文依篇章整理之重點如下:(一)向田邦子的文學養成來自對閱讀的興趣、 長期的閱讀習慣和工作經歷的磨練;生命歷經重病打擊後,改變了寫作文風,其 寫作題材多以家庭為核心,角色設定深受家庭和個人生命歷程的影響。(二)作者透 過創作傳達對幸福追求的渴望。寫下「幸福的申論題」,且不斷的質問,人們的 幸福從何而來?又該如何追求?透過家庭生活的描述,與外遇事件的書寫,我們 必須對生命有所覺知,對自己追求的理想生活必須不斷質疑和驗證。(三)隨著戰後 十年日本社會風氣的開放和經濟的起飛,同時受到美國自由民主主義影響,和社 會主義對底層人民的關懷,小說中所觀照者深具人文情懷,是更為個體性的,更 加細致的生命歷程。 對向田邦子而言,書寫的意義在於對幸福的追尋。筆者認為或許用「文學的社 會工作者」來稱呼向田邦子,更能夠為其小說書寫立下一個清晰明亮的輪廓。每 一年的紀念特輯,以及發生重大災害後,對家庭凝聚的反思,都在在看出,向田 邦子在文壇只是曇花一現,卻將其綻放得淋漓盡致,在逝世多年後的今日,仍不 斷透過她溫柔蘊藉之筆,型塑新社會的價值。 關鍵詞:向田邦子、幸福、短篇小說、文學社會學 ii.

(4) Pursuit of happiness─ Mukoda Kuniko’s short stories and social concerns Li Zong Yi. Abstract The thesis is a research on Mukoda Kuniko’s short novels. It explores the core of Mukoda Kuniko’s literary works and the humanistic spirit hidden in them. Mukoda’s lifetime story and her journey of self-creation are introduced, followed by the examination of the literary ideology of her short stories. The conclusion situates her literature within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society.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Mukoda Kuniko’s literature. She has a great interest in reading and a long-term reading habit and working experiences. Her writing style has changed after severe illness; much of her writings become focusing on the family and characters in her stories are created and inspired by her personal and family life. Chapter Two explored Mukoda’s desire for happiness. She thinks a lot about happiness in her “Happiness Essay” and continues questions like “Where does our happiness come from?” and “How can we pursue our own happiness?” By reading her descriptions of family and narratives in extramarital affairs, we need to learn to be aware of life and keep wandering back onto the question of ideal life we are pursuing. Chapter Three discussed the humanistic spirit in Mukoda’s novels, with the economic blossom, social liberalization, the influences by Liberal Democracy from United States, and Socialists’ concerns for humble people from Socialism; these descriptions are more concrete and issues are more sensitive than before. To Mukoda Kuniko’s, the meaning of writing is to pursue happiness. It would be helpful to interpret Ms. Mukoda’s creations more accurately if we called her as a “Social Worker in Literature”. From memorial anniversary edition of her collections, from introspections of Japanese back to family after 311 disasters, we can learn that Mukoda’s Kuniko shows her talent fully in her short but sparkling literature journey. Now, many years after she died, she is still spreading her words about social and family concerns, hoping to change the society for better.. Key words: Mukoda Kuniko, happiness, short novel, literary sociology iii.

(5) 目. 錄. 謝誌.................................................................................................................................................i 摘要................................................................................................................................................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表次...............................................................................................................................................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四節 向田邦子相關研究 ................................................................................................... 10. 第二章 「人」「文」相生─向田邦子的生平與創作歷程 .......................15 第一節 孵育期(1929-1950) ................................................................................................... 15 一、遷徙─閱讀與記憶的累積 ......................................................................................... 15 二、親子互動─父母的影響 ............................................................................................. 17 第二節 蛻變期(1950-1974) ................................................................................................... 20 一、轉職─挑戰與探尋..................................................................................................... 20 二、愛情─陪伴與領悟..................................................................................................... 21 三、離家─獨立與自由..................................................................................................... 23 第三節 豐羽期(1976-1981) ................................................................................................... 23 小說與散文─自我的對話 ........................................................................................... 23 第四節 小結 ........................................................................................................................... 27. 第三章 幸福的申論題─向田邦子短篇小說的主題意識............................29 第一節 幸福申論題一─外遇的功能性 ............................................................................... 30 iv.

(6) 一、開啟通往幸福的捷徑 ................................................................................................ 30 二、挖掘自信與認同的泉源 ............................................................................................ 36 三、添補或多或少的營養 ................................................................................................ 43 第二節 幸福申論題二:責任和幸福的拉鋸 ....................................................................... 48 一、責任是一棵軟柿子..................................................................................................... 49 二、責任是用來證明存在的價值 ..................................................................................... 53 第三節 幸福申論題三:不幸是丟不掉的 ........................................................................... 57 一、丟不掉的罪惡感......................................................................................................... 57 二、丟不掉的命相............................................................................................................. 61 三、丟不掉的社會期待..................................................................................................... 65 第四節 向田邦子的意識:幸福的答案 ............................................................................... 68. 第四章 爭取幸福的監護權─向田邦子短篇小說意識與社會關懷 .........71 第一節 昭和年代政治、社經與文化 ................................................................................... 71 一、1929~1945 戒嚴時代................................................................................................... 72 二、1945~1960 理想時代.................................................................................................. 76 三、1960~1990 夢想時代.................................................................................................. 79 四、小結............................................................................................................................. 81 第二節 作品中的社會意識 ................................................................................................... 81 一、作品反映的社會現象................................................................................................. 82 二、作品呈現的社會價值觀 ............................................................................................. 87 第三節 幸福的監護權 ........................................................................................................... 89 第四節 小結........................................................................................................................... 92. 第五章 結論 ................................................................................................................93 參考文獻 .......................................................................................................................98. v.

(7) 表 次 表 1-2-1 向田邦子中譯版短篇小說集 2006 ...............................................................................6. vi.

(8) 第一章 緒論 本篇論文為單一作者之作品研究,研究對象為向田邦子的短篇小說,主要探討 其作品所呈現的核心意識,並分析其意識與其關懷的當代社會價值。筆者首先整 理向田邦子的生平與創作歷程,分析歸納出短篇小說的主題意識,最後從將作品 放入社會學的脈絡觀點之中,剖析向田邦子文學意識與其社會關懷。本章說明研 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以及向田邦子相關研究。以下共區分 為四節闡述。.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昭和年代是日本文學蓬勃發展的重要時期,尤以二次戰後更為盛況空前,作家 獲得完全自由創作的天地,文學作品和相關文藝雜誌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新 作家輩出。進入昭和 30 年代以後,由於新憲法保障個人自由,日本開始實施徹底 的民主主義。戰後復興迅速,在高度經濟成長之下,已開始邁進世界經濟大國之 行列,文化出版業也非常興隆1,設立許多的文學獎項,如獎勵純文學新人獎的「芥 川賞」,和大眾文學新人獎的「直木賞」2,此一時期活躍於日本文壇的知名作家, 幾乎都得過這兩項大獎,為國人所熟知的如遠藤周作、石原慎太郎、山崎豐子、 村上龍等人,以及近三十年來才開始受到華人矚目的向田邦子。 向田邦子出生於昭和 4 年(西元 1929 年),逝於昭和 56 年(西元 1981 年),曾有 十年時間在電影雜誌擔任編輯。因緣際會下,開始創作廣播劇和電視劇腳本,後 因乳癌病發,手術成功後卻因輸血不當引發血清肝炎而導致右手癱瘓,迫使她自 1976 年開始放棄長篇大論式的劇本創作而改寫隨筆式的小說,寫盡男女情愛百態. 1. 劉崇稜:《日本文學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 年),頁 397-398。. 2. 直木三十五賞,簡稱直木賞或直木獎,由文藝春秋創辦人菊池寬為紀念友人直木三十五,於 1935 年(昭和 10 年)與芥川獎同時設立的文學獎項,每年頒發兩次,是日本文學界最重要獎項之一,向田邦子獲八十三屆 直木賞獎。. 1.

(9) 而引發各界共鳴。有生之年,寫下 16 部散文、小說、劇本等,以及上千集的電視 劇和上萬集數的廣播劇,在日本擁有極高的知名度,受到日本民眾喜愛,有「國 民作家」之稱。五十一歲因來台灣旅遊遭逢空難逝世的前一年,她剛以〈花的名 字〉、〈水獺〉、〈狗屋〉三篇短篇小說獲得第八十三屆直木獎,為人熟知的日 籍作家新井一二三於《可愛日本人》一書中,將向田邦子視為「日本的張愛玲」3, 並述及日本人盛讚向田邦子為才女,作品甫出猶如彗星耀眼燦爛的照亮文壇,擅 寫世間情感百態,此均與張愛玲十分相似。當她寫作生涯正要如日中天的展開時, 生命卻嘎然而止,還來不及替她喝采,只能於驚愕的情緒中感傷默哀。 向田的一生貫穿了整個昭和年代,在這段期間,日本歷經了戰前動盪不安、戰 後的蕭條以及中後期經濟成長快速、蓬勃發展的時光,對於日人來說,高潮迭起、 快速變動的生活型態,更讓民眾對向田作品中家庭情感的敘寫產生認同感。自她 罹難之後,迄今 30 幾年間,不乏紀念緬懷她的文字與圖像。不僅 TBS 電視在新 春都會以其遺著推出「特別劇」以玆懷念,NHK 也常以人物特輯來追加報導,日 本影視圈更自 1983 年起頒發「向田邦子賞」來提攜後進。其生前著作更是由日本 全國各書店在特定時間同步舉辦「向田邦子書展」。她小時成長的鹿兒島則創設 「向田邦子文學館」,母校東京實踐女子專校也開設「向田邦子研究所」4。由此 種種,便不難管窺其影響力。 筆者本身為向田邦子書迷,十分欣賞向田敘述故事的口吻和筆觸,曾有感而發 的寫下閱讀作品時的想法: 我喜歡她說話的語氣。 無論是好笑的內容,或是感傷的情境,都帶有一種沉靜。 語氣很輕,沒有多餘的重量,但字字完實、輕脆的掉落於句尾處, 排列的整整齊齊。 我喜歡她敘述的節奏。 3 4. 新井一二三(2001):可愛日本人。臺北:大田文化。 蔡翰勳(2010) P 評:1981 年 8 月 22 日「日本張愛玲」殞命於「三義空難」。PNN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2.

(10) 無論是緊急刺激的事件,或是某個遙遠的故事,都帶有一種陰雨 天的下午,咖啡廳裡撥放著輕爵士的歡緩。 節奏不快,沒有太多的重拍,但總有意想不到的切分點,時而流暢, 時而跳躍,時而簡潔。 怪異的迷人之處,是永遠的第三人稱。彷彿她所說的一切,是芸芸 眾生遺失掉落的秘密,是殘缺剪輯的浮光掠影,是擦身寒暄後的八 卦耳語,是隔絕於自我生活以外,一個神秘又神聖的世界。 向田的文學藏在平凡微小的故事中,處處可尋貼身的理解和寬和的人生哲學。作 家張芳齡曾經對於小說有過這樣的描述5: 小說是一面行走的鏡子,從古代走到現代,從人間萬象走入心靈深 處。它照見生命幽暗的角落,也照見陽光滲射的簷牙;它照見骯髒 卑劣的嘴臉,也照見純美誠摯的容顏。於是我們在小說的鏡子裡看 到重疊交錯的生命景象……在小說的鏡子裡,人性被分解,生命被 切片。 從向田邦子書寫出的小說鏡子裡,照見了自己青春歲月裡反射而出的耀眼,卻 也刺眼,掠影淺談卻深深刻畫人性。向田邦子逝後,其妹和子出了一本關於姊姊 的回憶錄,以及整理姊姊生前留下的書信,揭露向田邦子不為人知的戀情,讓我 感悟其人生與作品的深刻連結,有了系統性探究這位日本作家的想法。 本研究選定向田邦子短篇小說為研究對象,有以下三個動機: (一) 題材風格與作者生命緊密聯繫 向田邦子的作品絕大多數都與家庭有關6。35 歲之前向田邦子一直都住在家裡, 她對家庭難題的體悟也特別深刻,父親個性暴躁,母親則是傳統的日本女性,夫 妻之間的相處和分寸,常是向田邦子觀察與思索的重點。在她的小說裡,通常的 題材是戰後的平凡家庭,書寫局部的生活經驗;通常的模式是以當下的生活瑣事, 5 6. 張芳齡(編)(1995):八十三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 柯裕棻(2006):推薦序--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秘密。臺北:麥田。. 3.

(11) 牽連遙遠的往事與隱情,在今昔交錯的情節編織中偶現意識流、展示畫面感。7如 〈水獺〉一文,即以丈夫的角度,在發病後觀察妻子的行為,回憶起過往的點滴, 進而發現妻子的長相就像水獺,更為相似的是水獺惡意的玩弄獵物的習性。 (二) 作品是具有跳動時空和畫面感的共鳴體 「記憶像是綻口的毛線,一但找到了頭便能一扯再扯,沒完沒了。」向田邦子的 作品少有直線式的時間序列,總是現實伴隨著回憶,回憶拉扯著現在,互相指涉, 不斷出入於此一過往與彼一過往,卻不指向未來。日本作家澤木耕太郎曾指出向 田的作品兼具「視覺性」和「戲劇性」 ,這或許源於她在劇本創作方面的豐富歷練, 當然,也可能出自於她觀察、認知與鋪陳的原始習性。無論底蘊如何,讀者總是 可以很容易的進入她的故事。8她自陳寫的是「瑣碎無謂的小事」 ,而這種真切的常 民經驗與瑣碎無謂的小事正是它引起普遍共鳴的憑藉,表現的是作者所難以道斷 的體悟9。 (三) 著作獲肯定,晚近以短篇小說創作為主 31 歲的向田邦子一開始從事專職的劇本寫作,包括廣播劇、電視劇的腳本, 將近一千冊作品,自昭和 30 年代到 50 年代之間,橫跨 20 個年頭,成為一個高收 視率與高收聽率的人氣編劇,獲得日本民眾的喜愛與肯定。向田邦子發跡雖早, 但真正開始非影視文學寫作時已年近五十,隨筆散文寫作四年過後,才開始從事 短篇小說的創作。日本作家山本夏彥曾激賞的表示: 「向田邦子猛然乍現,便成了 名人。」當時向田邦子初試啼聲能以小說雜誌刊載的短片小說獲得直木獎,實屬 日本文壇難得一件的特例10,使其成為備受矚目的作家。從此可知,短篇小說展現 了向田邦子成熟的敘事功力,集精華於一身,曖曖內含光的多年筆耕在這一年得 以大放異彩。 由上可知,向田邦子在其現代的文學地位,而其中又以短篇小說的創作表現最 7. 石曉楓(2006):不動聲色的張力-向田邦子《回憶˙撲克牌》評介。文訊,252,頁 98。 高大威(2005):記憶的綻線-評向田邦子《父親的道歉信》 。文訊,249,頁 74。 9 高大威(2005):記憶的綻線-評向田邦子《父親的道歉信》 。文訊,249,頁 75。 10 向田邦子(2006):回憶˙撲克牌,作者簡介。臺北:麥田文化。 8. 4.

(12) 為突出,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這些作品為作者晚期成熟之作,此時作品更能凸顯 生命歲月的洗練和痕跡,因此筆者認為頗值聚焦研究。. 二、 研究目的 向田邦子堪稱全方位的作家,除散文、小說創作外,兼擅寫廣播劇本、電視劇 腳本等跨文類的創作,同時受其原生家庭及戰後日本發展更迭的影響,形成其短 篇小說的寫作滋養與特色。目前在台灣研究日本文學的論文中,尚未出現針對向 田邦子小說作品的探討研究,有鑑於此,本文將以向田邦子短篇小說主題意識為 研究核心,進行論文撰寫。本研究欲達成的目的有三: (一). 探討向田邦子的生平與創作歷程。. (二). 分析向田邦子短篇小說之主題意識。. (三). 剖析向田邦子短篇小說意識與社會關懷。. 5.

(13) 第二節 研究範圍 向田邦子的著作頗豐,本研究對象為中譯版短篇小說集,範圍包括《回憶˙撲 克牌》及《隔壁女子》,作品共 18 篇,按照出版時間、小說集名及篇名等詳列如 下表 1-2-1。 表 1-2-1 向田邦子中譯版短篇小說集 2006 出版時間. 小說集名. 篇名. 2006 年 6 月. 2006 年由臺北麥田文化 1980〈水獺〉、1980〈緩 出版短篇小說集《回憶‧ 坡〉、1980〈天窗〉、1980 撲克牌》. 2006 年 10 月. 〈三層肉〉 、1980〈曼哈頓〉 、1980〈狗屋〉 、1980〈男 眉〉 、1980〈蘿蔔與月亮〉 、 1980〈蘋果皮〉 、1980〈酸 味家庭〉、1980〈耳朵〉、 1980〈花的名字〉、1980 〈吹牛〉. 2006 年由臺北麥田文化 1980〈隔壁女子〉、1980 出版短篇小說集《隔壁女 〈幸福〉 、1980〈核桃裡的 子》 房間〉 、1980〈木屐〉 、1980 〈春天來了〉. 研究者根據資料整理 而在關於作者的生平研究及其相關輔助文獻上,則參考向田邦子的散文作品集 《父親的道歉信》(2006)、 《女兒的道歉信》(2007)、 《午夜的玫瑰》(2007),以及妹 妹向田和子整理姊姊遺物書信整理而成的《向田邦子的情書》(2006),和回憶錄《向 田邦子的青春》(2008)。. 6.

(1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論文將先從作者的作品和相關文獻做資料整理,以此為研究基礎,而後分析 作品文本,解讀小說意識,進而從文學社會學的角度透視作品與社會的互動關係。. 一、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 在文學性的脈絡下,文本(text)原意指的是原始的文章,和作品(work)不同之處 在於前者是開放的、不完滿、不自足的,11比起後者為已定型、已完整的意義來說, 重視的是讀者、研究者、批評者的主體性,文本的意義開放給閱讀的人,而非作 家當初書寫的意象和思想。文本分析的概念可以協助我們將事物客體化為研究對 象,並透過詳盡的分析而將事物的意義作充分的考察。傳統的文學批評因欠缺心 靈深層以外,涵蓋歷史、社會集體因素的隱喻,而喪失開創另一種思維風潮的力 量,「文本」的概念便漸受重視12,探討文字以外的未盡之言,及處於「社會」架 構下,試析其價值觀,這些沉默因素可視為一有機體,展現的樣態會有所不同, 而文本即是對此作出宣稱的重要概念。 (二)文學社會學理論 向田邦子成長過程中經歷二次戰前至戰後日本社會環境的變遷,在作品中常提 及當代的流行文化和尋常百姓的生活百態,爬梳向田邦子的作品,透過文學社會 學的觀點來檢視作品取材與內涵。文學社會學是指社會主義的文學批評,是運用 社會學的方法來研究、探討、考察整體的文學現象的文學、美學批評理論和方法 論13。文學要產生意義,就要把文學跟社會的現實面及社會生活結合才行,社會結 構的轉型深深的影響到今日整體的文學現象,而文學也在反映現實之際以某種程 度的力量不斷的改變社會。文學可以視作對社會當下現象的回應方式,文學的社 會學家就是要從浩瀚的文學史和作品中,理解人在物質的社會意識(material social 11 12 13.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頁 145。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頁 145。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 (臺北:桂冠圖書,1989 年)頁 1. 7.

(15) consciousness)影響下,所產生的基本社會行為。14 論及文學社會學,就必須討論到馬克思主義及其相關學派。在古典馬克思主義 後的社會學理論,無論臧否,都受到馬克思主義及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 的左派思想影響。15要特別一提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日本社會學的奇特地位。馬克思 主義在戰前日本社會學的討論雖存在,但其實並不活躍,因為戰前馬克思主義的 發展是受到右派軍國主義壓制的。但是在二戰期間,馬克思主義對於軍國壓制的 抵抗,反而造成其「神格化」 。即使在戰後走向資本主義的日本,社會主義革命幾 乎不再可能,但是馬克思主義在日本卻享有極高權威的「正統」學術地位。用塩 原勉(1998:23)的話來說:馬克思主義不只是一種主張,更是理解許多社會學 說的基本符碼16。 當代馬克斯主義的話語系統中的「意識型態」 ,大致是指我們所言所思的一切, 並非只是簡單的說明我們根深蒂固、無意識的信仰,而是指出這些感覺、評價他 們和我們所處的社會權力和結構有某種關聯17。 這其中具有兩層可加以區別的涵義。其一,作為權力集團塞給勞動階級的虛幻 意識。其二,人們必須依照某種慣例去想像自己與自身存在實際狀況之間的關係, 而意識型態即是這樣的一種慣例。意識型態不緊緊只是一個權力集團的產物。相 反的,它無處不在,包含了一切對現實的再現和一切社會慣例。因此,社會文本 和文學文本是一種彼此開放和互文性的關係。文學不只是被動地反映外在社會現 實,它本身就是一個建構文化的現實感的動因。它是一個更大的象徵系統的一部 分,通過它,某一特定歷史時刻的「現實」才會上升到觀念的層次,文學才能想 像出它與自身存在的實際條件之間的關係。由此來說,文學在參與歷史的過程的 同時,亦在參與對現實的管理。18 14 15 16 17. 18. 彭輝榮(2003):馬克思的文學主義論。彰師大文學院學報,2,頁 266。 彭輝榮(2003):馬克思的文學主義論。彰師大文學院學報,2,頁 265。 蘇碩斌(2008):導讀:熟悉的日本、陌生的日本社會學。 《基礎社會學》,頁 7。 Terry Eagleton(1993): 《文學理論導讀》(譯者:吳新發) 。頁 2。 程光煒(1996):誤讀的時代。創世紀,106 春季號。. 8.

(16) 二、研究步驟 本文共分成五章。第一章緒論,分為四節,分別討論「研究動機與目的」 、 「研 究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以及「向田邦子相關研究」。第五章為本論文總結。 (一) 本文第二章為「人」「文」相生─向田邦子的生平與創作歷程。 有鑑於向田邦子不論是在實際生活,或是作品當中不難發現家人和家庭對她的 影響力,因此在討論短篇小說創作之前,有必要先行介紹向田的家庭背景,再以 作家的作品、筆記、信件、妹妹的回憶錄等資料研究作家的生平,了解向田邦子 的生命及其創作歷程。 (二) 第三章為幸福申論題─向田邦子短篇小說主題意識。 針對向田邦子書寫的主題加以分析歸納,向田邦子的書寫主題集中,將焦點聚 於人們渴望幸福,為了通往幸福之路做了選擇,在社會的道德框架之下,卻未見 得有對錯清明的理想公式。小說內容中透過外遇和家庭紛爭的事件來延展主人翁 的心理狀態,本章將分析作者藉由作品提出幾道關於幸福的申論題,進而從文本 中找尋答案。 (三) 第四章為幸福的意識─向田邦子短篇小說意識與社會關懷。 向田邦子的小說世界中可觀察到一種書寫意念的一致性,不同的故事圍繞在同 樣的核心,探究個人在當代社會生活的不滿狀態,渴求幸福的理想人生。而作者 不斷暗示的「對幸福的渴求」是否和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有著關連性?文學是社 會脈動下的產品,和歷史事件和社會的社經動態息息相關,更和社會人的的彼此 互動,以及主體意識有密切關連19。因而在談論到向田主題意識的書寫,將之放在 社會學的脈絡當中,嘗試用文學社會學的相關理論來試析向田邦子短篇小說作品 當中所呈現的意識,是如何與當代社會環境產生關連,進而找出她所認同的幸福 表徵為何。. 19. 彭輝榮(2003):馬克思的文學主義論。彰師大文學院學報,2,頁 266。. 9.

(17) 第四節 向田邦子的相關研究 向田邦子在日本被譽為國民作家,在文學界有極高的評價,國內關於向田邦子 的研究也不在少數。目前在日本有關向田的相關文獻收藏於母校實踐女子大學, 該校設有文庫,更在之後創辦「向田邦子」研究會和「向田邦子研究所」 ,發起人 平原日出教授出版的相關研究著作為向田邦子研究的濫觴。這裡借用彭瑞竹在《向 田邦子-以其家庭劇為中心》論文中檢索、收集的日本文獻資料作為二手文獻20,在 先行研究中歸納出日本探究向田邦子的幾個方向,(一)為向田邦子的品味,從妹妹 和子整理的回憶錄中的相關照片和敘述,可以看出向田邦子除了創作之外,亦愛 好服裝、飲食和服裝,獨特的個人品味興起一陣「向田邦子熱」 ,許多書迷到處走 訪向田喜愛的美食;其(二)為昭和庶民生活考,由於向田多部作品均以大戰前後的 昭和時期作為故事背景,連帶吸引大家對當時的生活樣貌進行考證和回憶;第(三) 為創作技法研究,此類多以散文、隨筆創作為分析對象,在文學創作上融入極具 個人特色的寫作手法,也有針對向田在劇本寫作的研究;最後(四)則聚焦於向田邦 子的「父親」 ,以父親為首的男性角色群常出現在向田的隨筆和劇本當中,成為大 眾心中最熟悉的象徵符號,其與父親敏雄的互動也成為研究的焦點。而研究者更 指出,多數日本研究學者仍習於將焦點放在「父親」的主題,然對於向田在 後期小說創作的研究或電視劇本則較為少見,更不用說在台灣的研究,向田邦子 在台灣出版的作品共有八部,加上其妹和子兩本關於向田的回憶錄,有相當的知 名度,出版中譯作品的麥田文化出版社還特別成立「向田邦子官方部落格」21,整 理華文作家的評論和相關作品介紹,然而中文相關研究卻相當稀少。 在學位論文的範疇裡,僅有彭瑞竹《向田邦子研究:以其家庭劇為中心》一篇, 其研究透過七部主要代表作品中的人物對白及劇情走向,分析家庭劇的中心思想 與定位,筆者以向田家庭劇中的整體家庭為觀察對象,發現向田靈感泉源和角色 定位來自於原生家庭,進而解讀向田邦子的家庭觀點。筆者提到感受向田邦子由 20 21. 彭瑞竹: 《向田邦子-以其家庭劇為中心》 (輔仁大學應用日文系,民 94)碩士論文,序章,頁 3-4。 向田邦子官方部落格 http://blog.roodo.com/mukoda. 10.

(18) 一個以強勢父親來反襯舊式家庭美好的傳統捍衛者,隨著時代演變,逐漸轉為樂 件劇中人發生衝突、再從崩壞中尋找新生希望的「辛辣」劇本家。而不變的是對 於血緣、家人、家庭的認同情感,進而成了一種信仰。 彭瑞竹(2005)最後也提到,向田邦子跨文類的創作,研究的領域可開拓至散文 和小說。然而十年的時間過去,向田邦子在台灣的研究仍是鳳毛麟角。 而在專書評論或期刊的部分,資料也不甚豐富,計有散文集評論數篇,小說集 一篇,將相關重點歸納整理如下。 (一)高大威(2006)在評論《父親的道歉信》22時,指出書中二十四篇作品的主題 就像二十四件織物的綻口線頭,故事自此一一抽扯出來。文章中一個個記憶檔案 之間有著隨性的連結,點與點之間連成一道道的敘事折線,可將之視為作者的心 靈迴路,把構成生活、構成歷史的織品給拆了,對於向田邦子、對於文學而言, 恰成「反織」之勢。這裡的評論著重在向田的敘事手法,說是散文更像是隨筆, 隨興所至,將完整的事件抽絲而出,拼接成另一個系列的主題。這類回憶背後的 詮釋即是她為尋常事物所增添的獨特色彩,成就自我的風格。 而《父親的道歉信》生動的再現了昭和人家庭生活的平均狀態,因此這部作品 又被人們稱為「庶民的昭和史」,中國學者牟海晶(2007)從本書來看日本昭和時代 的家庭生活,23分析本書中描繪大家長,也就是父親及母親的形象,認為在向田筆 下的父親是標準的家父長制24,威嚴粗暴、身世可憐卻又和藹可親;而向田描述的 母親則是善良賢慧的形象,研究者也談到: 當時社會背景受到中國儒家思想影響,大多數昭和女性都如向田 母親一般講究三從四德,相夫教子。我們很難用一句話評說這種. 22. 高大威(2006):記憶的綻線─評向田邦子《父親的道歉信》 。文訊,249,74-75。. 23. 牟海晶(2007):從《父親的道歉信》看日本昭和時代的家庭生活。 (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瀋陽) 期刊,頁 158。 24 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家庭制度和家庭倫理具有強烈的封建保守傾向,戶主專權、家長繼承、男 尊女卑觀念根深蒂固。在家庭中,家長具有絕對權威,地位堅不可摧,家長的命令必須絕對服從、 不可違背。儘管 1947 年實施了《日本國憲法》,並在此基礎上修改了民法《親屬編》 《集成編》 , 廢除了家長權和長子優先繼承權。但這種家父長制的傳統卻仍在各家庭中被保留下來。. 11.

(19) 隱忍、順從是好是壞,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當時的家父長制社 會結構下,對於家庭生活的和諧、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都曾發揮 了巨大的作用。 評論主題雖為昭和時代的家庭生活,實則僅將焦點聚在父母親的描述,也未深入 探討社會和諧作用。而王雪梅、沈雪俠(2009)進一步談論向田邦子筆下的父親形象, 25. 並將本書的貢獻定調於「首次出現回憶描寫普通市民身分父親的作品」,當時代. 其他女作家在追憶亡父的作品中,談論的父親均是當代的大文豪,也因此廣受日 本國民的喜愛,成功從劇作家轉型成為作家,也指出像「這樣的一位普通父親」 即被指中產階級,為某公司一員的廣泛普遍性存在,因而,向田雖描寫的是自己 的父親,但實則為「昭和的父親」 ,然而當時戰後的日本受民主主義影響,捨棄以 往英雄式的崇拜,而呈現普通的形象被大眾接受,但之後社會轉型的快速,卻使 這樣的現象只有短暫一瞬: 向田所處的時代是作者能夠描寫「普通父親」形象的最初時代,不, 對比今日「普通父親」形象的坍塌,其實也可說是最後的時代。 而王雪梅(2010)在《作家雜誌》上發表的〈評昭和的代言人─向田邦子〉則再深入 的就向田寫作的「昭和特色」,作了進一步說明: 熟悉向田文學的評論家久世光彥曾說到,向田在散文及小說中明 確的有意識的使用昭和時代的詞,她感到只有這些詞彙才具有的 味道和氛圍消逝掉就太可惜了。 從上述幾篇研究評析可以看出,除了就文本結構、用字討論寫作手法外,大部 分研究仍將焦點置於向田營造出的昭和平民生活,分析當時人物角色的個性和特 質,觀點較偏重於向田寫出符合了當時氣氛的懷舊小說,卻尚未討論到向田文學 在當代的價值,或反過來帶給社會的影響,甚或影響社會的風氣。孫歌(1998)在《求 錯集》26中針對向田在當代的文學地位提出了「第三種文學」概念: 25 26. 王雪梅、沈雪俠(2009):談向田邦子筆下的父親形象。安徽文學,11,頁 148。 孫歌: 〈第三種文學-從日本的向田邦子說起〉《求錯集》 (中國:三聯書店,1998) 。. 12.

(20) 直木執筆於大正末期與昭和初年,那時的大眾文學尚與純文學分 庭抗禮;菊池寬雖致力於培育大眾文學事業,卻在那時就已面臨 今天水上勉所面臨的困惑。歷史走到今天,菊池寬的純文學優越 感已失去意義,向田邦子們正理直氣壯地創造出一種不必歸入廣 辭苑27那兩個辭條的「第三種文學」。 向田當時得到大眾文學最高獎賞的直木獎,在設立之初是雅俗分明的,和純文學 的最高榮譽芥川賞隔如涇渭。在純文學與大眾文學之爭中,家庭小說類屬於大眾 文學的範疇,然而向田文學中受到許多日本知識分子的喜愛,這種不通俗的現象, 使得當時學者也無法將向田劃入大眾文學那一邊。最後研究者提出了向田創作對 於當代文壇的重大影響: 這種雅俗合流產生的文學是否應單獨成為一種文類並不重要,重 要的是「向田邦子熱」的曠日持久標誌著雅俗分庭抗禮局面的結 束。介於雅與俗之間的文學成為文壇的主流,意味著知識與教養 不再為少數人壟斷,意味著知識份子平民化與大眾知識化的成功 進展。 「向田邦子熱」確實持久,日本三一一地震後,位於鹿兒島的「鹿兒島近代文 學館」重新開張,有專門介紹向田邦子的文學角落;日本 NHK 電視台也特別製播 向田邦子三十周年紀念特輯,研究者徐蕊(2010)從日本天生因地理位置使然,而造 成多天災的環境,來看近年日本對家庭的回歸28: 商場裡的結婚戒指悄然暢銷起來。之前非常流行的晚婚族群及不 婚族群們有了改變的勢頭,連原本加班到很晚,回家途中再繞道 喝個小酒的工薪族丈夫們也因「節電計畫」 ,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 變長了。原本由於社會分工細緻化而導致的家庭的分崩離析也有 27. 日本廣辭苑第四版對純文學的定義:相對於大眾文學、指向純粹藝術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小說。 大眾文學的定義則是:相對於純文學、具有大眾性的通俗性文學,指推理小說、武俠小說、家庭小 說、幽默小說等等。 28 徐蕊(2012):日本災後的回歸-由向田邦子作品談起。考試週刊,6,頁 1-2。. 13.

(21) 所好轉。 於是經過了將近半個世紀,向田邦子的文學讓人們開始懷念起家庭的美好,和所 帶來的強大安全感與歸屬感,帶領國民又回到了家庭當中。 上述分析就向田邦子的散文探討而言,或就廣泛作品而論,以下則是對於小說 集的評論。 (二)《回憶‧撲克牌》一書中,收錄了十三個短篇,包括獲得直木賞的三篇 作品〈水獺〉、〈狗屋〉及〈花的名字〉,在本書的推薦序〈原諒的方式〉中, 柯裕棻直指出「家庭究竟是什麼」仍是本書最核心的問題。有些是父母子女之間 的關係,有些則描寫夫妻,在幾處情節處理得非常細微,令人心頭一凜,彷彿說 出你我心事。關於本書的評論有我國石曉楓〈不動聲色的張力-向田邦子《回憶‧ 撲克牌》評介〉29,裡頭提到向田邦子的小說裡,不動聲色的生活細節最觸動人心, 往往在故事末了,結合物事,形成巨大隱喻,在在都精準的刻畫描繪出生活的實 象和人物的心理狀態。進而提出這樣的結論: 向田邦子對於日常生活細節裡的猜疑、曖昧與躁動,表現固然充滿 張力,然而她又能保有日本小說裡一貫的壓抑與節制,其中且充具 了個人特有的寬厚與豁達,因而較之張愛玲,向田邦子對於人性, 乃有了更微溫暖厚實的理解與釋懷。 由上述可以看出,在談論到向田的小說時,已經去除掉過去談論「整個家庭」的 大家庭寫作風格,而是聚焦在單一人物的心理狀態上,想探討的不再是整個結構, 而是人與人的互動。 除了上述文獻外,其餘論及向田邦子的篇章,大多為單篇文本的欣賞評析,或 是散見於網路的讀者心得,未對其小說的全面觀照,本文不再詳列。由此可知, 過往文獻當中,探究向田邦子小說的評論和資料均相當稀少,在研究之前,除了 關注在小說創作外,其它相關的散文作品也必須加以輔助探論。 29. 石曉楓(2006) :不動聲色的張力─向田邦子《回憶‧撲克牌》評介。文訊,252,98-99。. 14.

(22) 第二章 「人」 「文」相生 ─向田邦子的生平與創作歷程 本章為作家研究,針對向田邦子本身進行了解,論述重點在向田邦子的生平與其 創作歷程。. 第一節. 孵育期(1929~1950). 一、遷徙-閱讀與記憶的累積 昭和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位於東京市是田谷町若林,向田邦子出生了,她 是向田敏雄和阿勢的第一個小孩。向田敏雄出身貧苦,學歷不高,靠著過人的拼 勁和毅力在一家保險集團攀上分行經理的職位,因工作需要常調職到不同城市, 向田家也隨之不斷搬遷移徙。 出生後不到半年,隔年四月即舉家遷移至一百公里外的宇都宮市,五歲時又搬 遷一次,七歲在宇都宮西元小學就讀,讀了一學期後搬回東京市目黑區。 八歲那年罹患肺門淋巴腺炎,暑假期間至東京府西多摩郡小河內村休養,開學 後,隨著家人從三丁目搬到四丁目。小學三年級時因父親工作調動,移居到鹿兒 島縣鹿兒島市,就讀當地的學校;然而小六時又搬遷至香山縣高松市。一剛升上 國中,向田家又必須遷回東京市目黑區,此時邦子繼續留在高松就讀了一個學期, 九月後才回東京與家人同住。 隔年在東京市內又搬了一次家,直到十八歲那年,父母親遷往仙台(其中又搬 過兩次),而邦子和弟弟寄居在東京都的外祖父母家。 昭和二十五年,邦子二十一歲,從實踐女子專科學校畢業後兩個月,父母搬 回東京都久我山,邦子亦回家和父母同住,直至三十五歲離家之前,終於有穩定 居住的地方。總計在二十一歲之前,搬家多達十一次,向田邦子的求學生涯,就 在頻繁的轉校與搬家中度過,這段童年時光對她影響十分深遠,在她後期創作的 散文隨筆中,不斷地被提及。但值得注意的是,或許就是在戰後大環境動盪不安 15.

(23) 以及家人工作關係不斷遷移,培養適應新環境的訓練下,使得家人之間的感情連 繫的更為緊密。向田邦子的散文隨筆處處可見描述家人的習慣和生活樣態,有一 次回想起三十二年前的舊事,那時舉家搬遷至四國高松,爸爸帶回了一種當地很 特別的飲料,對於當時的細節還記得相當清楚: 應該是初夏時節吧。出差回來的父親把家人叫到客廳,拿出一個 用報紙包的大酒瓶,瓶身沒有貼標籤。父親親自打開木栓,幫每 個人倒了四分之一杯的紫紅色液體,母親、祖母和我們四個小孩 圍坐在餐廳前,目不轉睛的看著父親的動作,然後母親從茶壺加 進開水,我們才拿起來喝。……那時媽不是穿著毛料和服,上面 是淡紫加黃色的條紋嗎?還有杯子不是拿招待客人用的六角玻璃 杯嗎30? 在向田家,父親若有事和家人告知或分享,總是把大家叫到客廳,事隔多年仍 能記得父親倒出液體的高度,母親拿茶壺加進開水,甚至當時穿的衣服等等,可 以看出向田邦子在當時定是目不轉睛、全神貫注的關心著正在發生的事情。之後 求證母親也確實無誤,如此近距細微的觀察就建立在貼身親密的相處,也因次能 夠在多年之後,還保有鮮明的記憶。 寫作的養成從閱讀開始,向田邦子從小就喜愛閱讀,受到父親的影響致甚。向 田敏雄從小家境不好,學歷也只有國小畢業,但非常喜愛閱讀,因此向田家有個 倉庫全堆滿了書。由於沒有其他娛樂,邦子一放學就找書來看。在散文隨筆〈書 店的媳婦〉中曾提到31: 放學回到家,如果祖母、母親說:『已經送來了喲!』就是指書店 已經把《小學三年級生》、《小學五年生》之類的雜誌送過來了。 我總是隨即甩開身上的書包,一頭栽進書本的世界裡。連點心、零 食也是邊看書邊吃。……讀著《夏目漱石全集》、《明治大正文學 30 31. 向田邦子:〈茲魯的赫〉 《女兒的道歉信》 (張秋明譯:臺北:麥田,2007) 向田邦子:《午夜的玫瑰》(蘇炳煌譯:臺北:麥田,2007). 16.

(24) 全集》和《世界文學全集》等書。 從邦子曾戲言要嫁給書店老闆,打著可以免費看書的如意算盤,就看得出來閱 讀在她的生活當中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她在隨筆〈一本書〉中曾提到《夏目 漱石全集》第一冊《我是貓》,對當時才小五的她,只是當作很有趣的故事書來 看,日後再回想,才意識到影響之深遠32: 讀著用大人語言深刻敘述的社會百態,我突然覺得平常和妹妹們 的爭吵、為了點心大小而哭鬧的行為是多們愚蠢無聊。苦澀的諷 刺、詼諧、男人的本性,以及小說,說得更誇張點就是文學。雖 然很難解釋,但這本書教會了我何謂廣大、深遠、可怕的存在。 我作夢也沒想到在二十五、三十年後會靠著鬻文維生,直到最近 才發覺這本書在我心中早已成為人生的刻度。 這是向田邦子的文學啟蒙,一方面因搬家而常處於異地不容易結交朋友,也讓她 在課餘時間不斷閱讀。讀膩安徒生、格林童話世界後,就跟同學交換當時流行的 少女小說《花物語》,媽媽和祖母的婦女雜誌也在閱讀範圍之內33。 妹妹和子在《向田邦子的青春》中提到在鹿兒島讀書時,邦子代表學校為祭祀 鹿兒島出身的英靈合葬典裡寫的悼文被刊登在報紙上;念女子專科學校時期的邦 子為了想賺取學費念大學打過許多工,其中包括幫政治家的選舉寫文宣,因為寫 得不錯,還被邀請去當秘書,但後因父親反對而作罷。此時已可見邦子優秀的寫 作和表達能力。由上可知,不論是閱讀習慣的養成,進而展現寫作才華;亦或是 與家人緊密的情感,成為日後創作的主題,都與當時環境的變動息息相關。. 二、 親子互動-父母的影響 在此時期,要特別談到父母親對向田的影響。在向田邦子的成長期中,父親扮 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雙親形象一直是向田邦子在創作「家庭」題材電視劇本的重 要參考,而在散文中亦不斷提及與父親相處的情形,在她筆下,父親在家是個脾 32 33. 張秋明(譯)(2007):女兒的道歉信(原作者:向田邦子)。臺北:麥田。 彭瑞竹: 《向田邦子-以其家庭劇為中心》(輔仁大學應用日文系,2003)碩士論文,第二章,頁 17。. 17.

(25) 氣壞又強權的人,曾經向田邦子也因為其蠻橫無理的態度,打從心底感到厭惡。 幾次與當時日本有名的作家、演員聊天時提到,父親在世時,真的很討厭他34。但 之後在向田邦子小說中看見的父親,雖然缺點很多,卻不令人討厭,過往的回憶 在她的筆下,都帶了溫柔和諒解。向田究竟帶著什麼樣的眼光在看待自己的父親, 妹妹和子也有過相同的疑問,幼時相當厭惡父親的和子曾經問過邦子出生在向田 家的感覺,向田邦子認真的回答: 我覺得很好呀。 在喜悅的情況下出生、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像一般人一樣生活, 我覺得很感激。父親從貧困走到我們認為稀鬆平常的現在的地位, 不知經過了多少的辛苦。他是不服輸的勤奮家,也許有些怪毛病, 但他是靠自己的力量爬到現在的位置。我覺得父親很了不起。和子 如果也出社會,就會明白這一點。必須把父親當成一個個人來看待, 這麼一來才會客觀,才能冷靜面對。 向田邦子用著體諒和成熟的眼光看待父親,解讀父親的壞脾氣實則在掩飾他不 擅於表達感情的羞赧,也有許多回憶可以看出父親疼愛小孩的一面。在這段成長 期當中,有幾段精彩、令人動容的敘述: 已過世的父親是個勤於寫信的人。我進女校的第一年,首度離開 父母身邊,父親不到三天就會寄一封信來。……父親寫信給女兒, 寫「某某小姐收」是很正常的事,只是四、五天前還過著被直呼 「喂!邦子」,甚至拳打腳踢、大罵「混帳東西」的日子,突然 改變這麼大,真令人背脊發癢、混身不自在。……那個穿著丁字 褲在家裡到處走動、大口喝酒、脾氣一上來就對母親和小孩動手 的父親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充滿威嚴和父愛的完美父親35。 這篇〈沒有寫字的明信片〉,先從描述向田邦子收到父親的書信開始,看到了暴 34 35. 同註 18,頁 10。 向田和子:《向田邦子的情書》 (張秋明譯:臺北:麥田,2006)頁 172。. 18.

(26) 君父親背後害羞、充滿父愛的一面,而所謂沒有寫字的明信片,是指當時么妹(向 田和子)因為戰爭疏散,必須將妹妹寄養鄉下,出發前一晚,爸爸準備厚厚一疊明 信片,要當時還不會寫字的小女兒在上頭打「圈」表示健康快樂。然而隨著時間 過去,妹妹打上的圈越來越小,後來變成了「叉」,之後連畫「叉」的明信片都 不再寄來,後來妹妹終於回家團聚,在回來的那天深夜,有這段的敘述: 坐在客廳裡的父親光著腳衝出大門,就在擺放消防水桶的大門前, 抱著妹妹瘦弱的肩膀嚎啕大哭,那是我第一次看見大男人放聲哭 泣。 這段回憶,妹妹和子長大後已經不記得了,而向田邦子當時站在旁邊看盡眼裡的, 是慈祥、深厚的父愛,是即便因環境動盪,家人被迫分離的無奈,彼此的心仍緊 緊相依的情感。 而向田邦子的母親阿勢則是天性樂觀,一生奉獻給家庭,操持家務並照顧小孩 的傳統女性,擅長料理,行事步調緩慢,個性大而化之,面對脾氣暴躁的丈夫, 時常是逆來順受的。或許也正是這種溫柔內斂的個性,向田筆下對於母親描述並 不存在著如同對父親又愛又討厭那般矛盾複雜的情感,而是帶有一種新發現的心 情,看似一貫迷糊個性的母親,某次父親在藝妓的陪同下回到家中時,讓向田得 以窺得母親的另一個面貌: 母親「喀」的一聲打開衣櫃,匆忙換上短外褂,帶著微笑到門口 迎接,但一退回飯廳,就板著臉對我們說「小孩子快去睡」…… 當時不懂嫉妒這個字,理當也還不了解夫妻之間的微妙情感。 但從那一刻起,似乎開始依稀感受過去所不知曉的成人世界。 母親內斂式的溫柔,洞察人心卻不動聲色的個性,和暴躁缺乏耐性、藉由高壓管 裡展現權威的父親,向田也逐漸體悟到: 父親深愛著這樣的母親。「你這個笨蛋」儘管父親口中罵著粗魯 的話語,還一邊作勢揚起手,但他卻比誰都清楚,沒有母親,. 19.

(27) 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日後許多研究中可發現,在向田多部家庭劇的電視腳本中,向田邦子的雙親是 劇中角色設定的重要模型;在散文寫作中更不乏提及雙親互動與親子關係,家庭 對向田邦子的影響可見一斑。. 第二節. 蛻變期(1950~1974). 一、轉職-挑戰與探尋 昭和二十五年,向田邦子自實踐女子專科學校畢業後,隔月就任職財政文化 社,是一家製作教育影片的公司,很受上司夫婦愛戴,甚至把自己的孩子取了一 樣的名字,雖然月薪不高,但夠支付日常生活36。看似一帆風順的職場生涯,但向 田邦子並不滿意這樣的生活: 我年輕健康、有兄弟姊妹,生活不虞匱乏……。但是,我卻一點 也不快樂。我到底想做什麼?適合做什麼?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 做才能解決眼前的不滿,只能一味的厭惡現狀、拒絕接受現實, 做著和自己不相配且實現不了的夢,對踮起腳尖也搆不著的現實 茫然的感到憤恨。 其實向田邦子並不如她自己所說的眼高於頂,而是不斷的企圖挑戰自己。一旦發 現達到自我設定的目標後,就會斷然的放棄。妹妹和子回想起姊姊曾對保齡球熱 衷過一陣子,再打到業餘的最佳表現後,就從此不再打保齡球,而同樣的處事態 度也出現在其它事物上: 大姊曾經熱衷於縫紉西服、帽子,到了一定程度後便就此罷手是 一樣的道理。……大姊日後也迷上許多事,最喜歡的莫過於骨董 之類的藝術品。或許是因為太深奧的關係吧,這門學問倒是始終 未能「畢業」37。. 36 37. 向田邦子:〈找手套〉 《午後的玫瑰》 (蘇炳煌譯:臺北:麥田出版,2006) 向田和子:〈保齡球〉 《向田邦子的青春》 (臺北:麥田文化,2009). 20.

(28) 而幾經思考後,向田邦子與自認為貪得無厭和眼高於頂的個性繼續生活,而非安 於現況,於是在隔年就辭去文化社的工作,由於在女校時期對西洋電影的濃厚興 趣,豐富的鑑賞經驗讓她以優秀的筆試成績考進了雄雞社,在西洋電影專門雜誌 《電影故事》編輯部上班。向田邦子喜歡看電影,又受到雜誌顧問和總編輯的提 攜,得以成長茁壯,那時是電影業最輝煌的年代,有幸躬逢其盛的她,卻早早看 出繼續下去,也不會再有更多的發展,曾經有許多人建議在工作上表現傑出的向 田當一名電影評論家,但她最終選了一條難走的路,一邊任職電影社的工作時, 一邊開始幫雜誌撰稿,和寫廣播劇本。在電影雜誌社一任職就是九年,向田邦子 於三十一歲離職,正式邁入電視劇腳本的生涯。和向田同為編輯部成員的友人上 野觀察指出,向田邦子即是在與電影有密切接觸的環境中,萌生而出創作腳本的 慾望38。昭和三十四年,向田為資深演員森繁久彌39的廣播節目撰寫劇本,文才受 到高度肯定,向田也表示在人格及藝術表現上均受到森繁的高度薰陶。受到森繁 的拔擢,在昭和三十七年開始撰寫五分鐘的廣播劇本《森繁的高級主管課本》, 如何在短時間內呈現劇情的張力,對向田而言是很大的考驗40,這個考驗一播就是 七年。研究者龜古奈津子指出,一般人常以為向田對生活細膩的描述和人物心裡 傳神的描寫是來自於她對影像世界的接觸,事實上卻是這個長達七年的人氣廣播 劇打下的基礎41。. 二、愛情-陪伴和領悟 在剛踏入社會,進入財政文化社的時期,認識了同公司的攝影師 N 先生,這. 38. 彭瑞竹: 《向田邦子-以其家庭劇為中心》(輔仁大學應用日文系,2003)碩士論文,第二章,頁 23。. 39. 森繁久彌(1913-2009),出生於大阪,在早稻田大學商學系就讀時開始從事表演活動,大學沒讀完. 就進入東寶劇團、古川綠波一座等劇團。1939 年進 NHK 擔任主播,戰後回到日本新宿從事舞臺演 出,之後踏入電影界拍過多部作品。森繁在電視界、廣播界也相當活躍。他親自作詞、作曲、演唱 歌曲,也出版許多書籍,包括《森繁自傳》。曾擔任日本電影影星協會、日本喜劇人協會的會長。 1991 年受贈日本文化勳章,是大眾藝能界人士第一位獲得這項殊榮者。 40 41. 同註 21 同註 21. 21.

(29) 段秘密的戀情一直到向田邦子死後,家人在整理遺留的書信時才曝光。這段感情 約長達十年之久,一直到向田邦子三十五歲,N 先生自殺身亡而畫下句點。交往的 這些年月,只有二妹迪子稍微了解邦子的感情生活,知道對方比向田邦子大十三 歲,有家室但似乎處於分居狀態,過程中曾有分手過一段時間,但後來因酗酒加 上腦中風後不良於行,男方母親拜託向田邦子協助照顧,這段感情得以延續。而 在這段戀情剛開始時,正好面臨向田家最惡劣的時期,因為父親敏雄的外遇,造 成母親精神狀況不穩定,越是了解母親的煩惱和痛苦,就越將這段感情往更深處 埋藏,然而透過向田與 N 先生的書信往返,可以發現她打從心底信賴這個男人, 是人生的伴侶。妹妹和子在回憶錄上寫道: 邦子不曾跟父母說心中的苦悶或抱怨。那個能夠讓她傾訴自己的 內心世界、想做的事、工作上遇到難以判斷的問題可以求教商量 的真誠對象、能夠給她深厚的關懷與愛、教育她的恐怕就是 N 先 生吧! 在公開的書信當中,大部分的資料是 N 先生的日記,從裡頭的內容來看,可以發 現 N 先生總是每天固定收聽由向田邦子執筆的廣播劇,並發表自己的想法,兩個 人的相處時間總是從傍晚向田到 N 先生家中,一起共用晚餐後約十點離去,兩人 總是有聊不完的話題。妹妹和子從旁回憶這段時光,對於姊姊的創作生涯和與 N 先生的戀情,有這樣的想法: 姊姊是否從 N 給予她的莫大影響、毫不吝惜的指正、以及言語無 法表達的關愛中發現了生命糧食的本質?我想姊姊「創作」的來 源就在其中。他是讓姐姐找到「創作」,成功培育姊姊的貴人。 我想這就是 N 先生存在的意義。……於是她所見、所聞、得到與 得不到的東西,日後都出現在邦子的作品中,並且成為她生活的 核心。 與 N 先生的交往,打開了向田的視野,在散文隨筆中多元的題材和觸角,都受到. 22.

(30) N 先生莫大的影響,影響更大的,是這段感情薰陶出向田筆觸中,看得到的溫柔堅 毅,對關係的信任和對人生的領會。 N 先生自殺後同年十月,向田邦子也搬離家中,獨立生活。. 三、離家-獨立與自由 向田邦子在三十五歲這年,改編《七個孫子》電視劇本,成為名電視劇作家, 也在同年,因和父親吵架,搬出家中開始獨立的單身生活。事後證明,這次的吵 架只是父親的設計。父親因發現邦子在家總是小心翼翼,不方便工作,而內心的 責任感又讓她不曾主動提及搬出去的念頭,於是大吵一架,向田邦子其實也看穿 父親的用意,故意裝作不知情,將計就計的走了。昭和四十四年,爸爸向田敏雄 因心臟病發過世,過世之後向田邦子一手打理爸爸的身後之事,忙得來不及傷心。 一直到告別式當天,妹妹從旁看到姊姊低著頭的神情,才感受到父親和姊姊之間 強烈的感情羈絆。之後獨力執筆寫成的電視劇「寺內貫太郎一家」的主角寺內貫 太郎,就是以父親作為藍本。此時可以看出,父親的角色在向田邦子的創作中占 有重要一席之地。日後更有以父親為主題的散文集出版。 而當向田邦子在電視圈站穩腳跟,大放異彩之時,卻在四十六歲這年得了乳癌, 動手術後卻因輸血不乾淨而引發血清肝炎,導致右手軟弱無力,也因為如此,只 好放棄寫作量大且短時的電視劇本創作,接受《銀座百點》雜誌的邀稿,開始改 用左手,連載隨筆散文。. 第三節 一、. 豐羽期(1976~1981). 小說與散文-與自我的對話. 知道自己得了乳癌,人生中遭逢這麼大的變故,但向田竟隱瞞自己的病情長 達三年的時間,當時帶著寫遺囑的心情完成了《父親的道歉信》,直到出版前三 天,向田決心向母親告白坦承一切,而母親的反應竟也出乎向田的意料之外: 母親深吸一口氣,面不改色、語氣平淡的說:「我想也是。」接著. 23.

(31) 她停了一下,有些調侃的補充說:「我還在想,你什麼時候才要告 訴我呢。」 ……。母親說她是根據手術結束時弟弟的語氣得知的。那孩子會出 現那種聲音,想來情況非同小可。……我同時也體認到,這三年來 對我的病情完全不動聲色的母親高人之處。自以為騙過她的我,事 實上是完全受騙了。 看似見外的感情,實則是向田家彼此尊重、不喜過問的作風,總是隱藏心事,各 自設法找結論,深怕過度的關心和詢問,會造成對方的壓力42。當時停掉了電視台 的工作,有著想寫份沒有接收對象、輕鬆自在的遺書的心情,向田於是透過散文 寫作開始了與自我的對話,連載了兩年半,這本散文集的意義非凡,向田在後記 裡提到: 這是我頭一次以文章的形式寫作。當要集結成書時,雖然發現三 年前的不成熟之處,但是想到用右手改寫左手筆下的文字便心生 不忍,於是就決定還是原封不動的付梓吧。……剛開始的一年, 我看到「癌」字跟「死」字會覺得很刺眼。第二年後,反倒是看 見「生」字頗有感觸。但是現在看到這三個字,心情已經不像過 去那樣容易起波瀾。聽說最好的藥就是三年的歲月,似乎開始寫 文章後,那份充實感也發揮了精神安定劑的作用。這本書或許可 說是我得病送給我的小禮物。 向田將內心的想法化為散文出版,裡頭揭露的盡是與家人的回憶,筆調時而感傷, 時而輕快,但都有著一股輕描淡寫的泰然。對向田而言,在生死交關之際,家仍 是她最後的牽掛,是形塑自己的場域,言辭中是滿盈的感恩,和無盡的懷念。沒 想到散文出版後,卻惹得家人不高興,抱怨家中醜態全被寫出來,實在丟臉,於 是在之後出版的《女兒的道歉信》43中,特別寫了〈女兒的道歉信〉回應當時的心 42 43. 向田和子:〈不喜過問的作風〉 《向田邦子的青春》(臺北:麥田,2009) 中譯版選用〈女兒的道歉信〉這篇散文作為集名,日文原版則選用〈沉睡的酒盅〉作為集名,. 24.

(32) 情。 這兩本散文集的出版,也讓讀者對向田邦子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向田的興趣 相當廣泛,這些興趣也成為寫作的題材,散文中談旅遊、談美食、談音樂、談藝 術,甚至談論鑑賞男性的方法,在《女兒的道歉信》中, 針對〈水羊羹〉就有一 段詼諧、犀利的鑑賞段落: 首先水羊羹的重點端看其切面和切角。弱沒有如宮本武藏或眠狂 四郎揮刀滑過水面留下的鋒利切面,和幾乎可以割傷手指的尖銳 切角,就稱不上是水羊羹。……水羊羹一如地道的江戶人荷包一 樣,容不得過夜。雖然不會壞掉,表面卻會「起皺」。因為水分 滲透出來,讓水羊羹變得淡而無味。 對於無法分辨水羊羹和羊羹有何不同的男生,根本不用端出水羊 羹。那種人只需拿柏青哥贈品架上那種包裝盒特大、底下用厚紙 板墊高,羊羹既細又小、還顯得異常油亮,一看就知道是便宜貨 的東西敷衍即可。 向田邦子在生活各個層面都有她自己一套獨特的美學。例如美食,她一向很懂 得吃,有一個專門收集美食資訊的小抽屜。因為愛吃也會煮,所以與妹妹和子出 了一本拿手菜的食譜,還開了一家小酒館「媽媽屋」44(mamaya),賣些家常小菜。 對美食的喜愛和敏銳的味蕾,可在散文集《午後的玫瑰》中,看向田邦子教大家 如何烹煮家常菜色,食物的意象之後也不斷的出現在短篇小說中,成為故事裡重 要的配角之一。在《水獺》一文中,就出現了好幾種不同的食物:西瓜(子)、橘子、 哈密瓜、核桃、牛奶、魚等等……,有用來比擬的意象,也是劇情安排的點綴。. 主要敘述作者將〈荒城之月〉這首歌的歌詞「傳盃勸盞月影斜」誤記為「沉睡酒盅月影斜」 ,作者 自認生性粗心大意又懶惰,居然能靠寫作為生,連自己都覺得是天大錯誤,因此認為這是很適合的 標題。中譯版更名為「女兒的道歉信」 ,研究者試想有兩個理由,其一為日文歌詞對本國來說涵義 不好體會;其二為配合前一本「父親的道歉信」集名而取。 44 「媽媽屋」於昭和五十三年開幕(邦子 49 歲,和子 40 歲),於平成十年結束營業,歷時二十年。 在向田和子的回憶錄《向田邦子的情書》中提到,開店三年後因邦子過世,妹妹考量到姊姊的想法, 決定最初十年的經營;而後因店裡工作伙伴不願放棄,而持續營業,最後考量身體健康和大環境的 改變下,「媽媽屋」吹熄燈號。空難事件發生時,「媽媽屋」是主要被採訪的場所。. 25.

(33) 向田邦子最後的遺世之作是於《小說新潮》連載的《回憶‧撲克牌》,以及隔 年出版的《隔壁女子》,出版的這一年五月,《文藝春秋》開始連載向田邦子叫 座的小品文,並名為《女人的食指》,平時不到最後截稿日不交出作品的向田, 卻提早給了文春一篇連載作品,而裡頭竟提到了梅蘭芳的京戲,於是在八月時向 田邦子就在來台灣旅行順便取材的途中,因墜機事故過世。. 26.

(34) 第四節. 小結. 向田邦子的一生貫穿了整個昭和年間,在文學史上被歸類為戰後派文學,二十 二年的創作生涯中,留下十六本散文、小說、腳本;約八十部電視劇和千集以上 的廣播劇本。從雜誌編輯開始,一路寫來總是和她的成長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 小時後歷經戰爭時局的變動,家庭搬遷培養出閱讀的興趣和習慣,與家人緊密的 關係讓早慧的向田邦子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驚人的記憶,家庭成為創作的主要素 材,角色的揣摩也來自原生家庭;進入職場後開始思考想要的人生,選擇了多元 的道路,不過早定型自己,而是不斷企圖挑戰新的磨練,從電影相關工作接觸不 同業界的人士開闊視野,大量的電影賞析也成就作品中獨特的視覺感;而後廣播 劇的寫作更是歷練出向田對於創作節奏的掌握,和對細部的精準描述。一段長達 十年的祕密戀情,則讓向田有了對話、學習的對象,兩人無話不談、相知相惜的 情感,也成為向田持續創作的主要動力,並在作品中賦予一種成熟寬容之氣;三 十五歲離家之後,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經營單身生活,也重新檢視自己與家人之間 的關係,並專心的投入工作當中。父親去世的打擊和乳癌,改變了向田創作的對 象和風格,筆調仍有其一貫的詼諧輕淡,然而內容不復以往溫馨圓滿的幸福結局, 而是充滿遺憾餘韻的未盡之言。回首過往經歷,紮實的寫作訓練和豐富的人生歷 練,讓向田的小說一出,即獲得高度的肯定,第三人稱的小說敘事,營造而出的 局外之感,向田藉由抽離的方式,讓讀者能專注與自己的作品對話,如此多變卻 始終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創作,可惜生命結束快得令人驚愕,若非如此措手不及, 我們或能期待另一波向田邦子的大成與巔峰。. 27.

(35) 28.

(36) 第三章 幸福的申論題─ 向田邦子短篇小說的主題意識 「要說有什麼勉強算是我唯一的財產,就是『我還在尋找手套』這件事。」45 ~向田邦子 向田邦子曾在〈尋找手套〉中揭露自己的個性和對幸福的定義。手套就像是向 田邦子所要追求的幸福,然而是什麼樣的款式、顏色和功能才能符合所需,只有 她內心知道。簡單來說,幸福對於向田邦子而言,就是一種在當下一切如自己所 願的滿足感。筆下小說的人物,也在故事中尋找他們自己的手套。 向田邦子短篇小說背景為戰後昭何時期的平民生活百態,而主題多聚焦在男女 的情愛關係和親人家庭生活,戰後至 1960 年代的「理想時代」集體生活體制已一夕 崩潰,日本社會在美國指導下以個人化、民主化的形式重組。因此,言論自由、農 地改革、勞動解放、婦女解放的要求排山倒海而來;而到了 1960 後的「夢想時代」, 日本社會學存在的處境是「所得倍增」掀起的經濟高度成長,也象徵「合理社會生 活的理想」走入歷史灰燼,「富裕經濟生活的夢想」取而代之成為時代主調46。 家庭結構的改變和強調個人主義的流行,向田邦子的創作也從早期大家庭式的 劇情走向以個人生命變化為主的內容,而在短篇小說的創作中卻不斷的拋出疑問, 究竟什麼樣的生活型態才是我們值得去追求的?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我們只能自 我表述。透過作品向田邦子不斷想打破「對」與「錯」的二元性,在追求幸福之 前,先擺脫制定的標準,讓我們自己走一遭去體悟:我們終究得到幸福了嗎?而 是否在符合社會道德的標準下,才能走向幸福的道路?小說內容中透過具有人生 中被視為破壞性的事件,如外遇和家庭紛爭,來延展主人翁的心理狀態和採取的 行動,進而反轉了這些事件的線性公式,使之發揮了功能性;而另一方面也反向 的,探究遵從禮教的應對卻造成的破壞性。於是在作者筆下,關於幸福的答案不. 45. 向田邦子: 〈尋找手套〉《午夜的玫瑰》 (蘇炳煌譯:臺北:麥田,2007)頁 259。 蘇碩斌:〈導讀:熟悉的日本、陌生的日本社會學〉 《基礎社會學》(臺北:群學,2008). 46. 29.

(37) 再是是非題和選擇題,而是無止盡的論述,直到我們滿意答案。本章分成以下四 節論述。. 第一節. 幸福申論題一─外遇是為了得到幸福嗎?. 在向田邦子短篇小說集《隔壁女子》及《回憶‧撲克牌》共 18 篇作品中,有 不少直接或間接敘述外遇的內容,各篇探究的面向不同,故事利用不同的主人翁 做為觀察外遇事件的角度,外遇和人們建立婚姻制度的基礎是衝突的,甚至必須 負起法律責任。總而言之,外遇並不是件被允許發生的好事,但在向田邦子的小 說下,外遇有時卻具有正向的功能,療癒的功效,本身帶有破壞性的外遇事件, 卻可能使遠本岌岌可危的關係有了新生的面貌。然而,外遇的目的性是什麼?是 為了走向幸福不得不的必然?以下就筆者歸納外遇在小說中發揮的功能,來申論 這道題目。. 一、開啟通往幸福的捷徑 (一) 幸福就在隔壁嗎?─〈隔壁女子〉 「婚姻和家庭,難道只是用來猛打哈欠的地方嗎?」 老公的回答是更大聲的哈欠。 〈隔壁女子〉的主人翁幸子,剛結婚未滿三年,芳齡二十八歲,卻老覺得自 己已經蒼老。因丈夫工作關係硬是住在租金昂貴的公寓,因還沒有小孩故暫時沒 有經濟問題,但幸子無事在家則幫忙做起家庭代工,踩著縫紉機接襯衫的訂單。 隔壁住了一位酒店的媽媽桑,年紀過三十有餘,在幸子眼中卻是風韻猶存,而媽 媽桑複雜的男女關係,也讓幸子羨慕和自卑,彷彿青春和人生再也沒有其餘的可 能性。隔著牆壁聽到陌生男子性感調情的聲音,讓幸子對於回到家只會大睡的丈 夫逐漸產生不滿。在某次隔壁媽媽桑鬧出的瓦斯自殺事件後,幸子和媽媽桑的一 為情人有了性關係,事後這位男子卻給了幸子一筆錢,讓幸子受到莫大的委屈, 於是幸子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她將做家庭手工定存的私房錢解約,去旅行社辦了簽證,並買好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band consisted of four young men: John Lenox, Larry Green, Michael Hays, and Jack Lively... Throughout her life, Jane was supported by her sister, who made sure

(B) The girl who having a book in her hand is my sister.. (C) The girl with a book in her hand is

The case where all the ρ s are equal to identity shows that this is not true in general (in this case the irreducible representations are lines, and we have an infinity of ways

Jane: Her mother went to Taipei for work yesterday, so Tina lived in my house last night!. Laura: What does her

中國春秋時期 (The period of Spring and Autumn in China) (770-476BC).. I am from the state of Lu in the Zhou dynasty. I am an official and over 60 years old. Her name is Yan

However, Humanistic Buddhism’s progress in modern times has occurred in the means of reforms, thu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we can borrow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tical

She has to face all these life choices by herself, makes her own decisions and face the consequences...I was told the other day that I could not even make an appointment for

maintenance and repair works should be carried out by school and her maintenance agent(s) to rectify defect(s) as identified in routine and regular inspections. Examples of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