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論文為向田邦子短篇小說的研究,著重在作品中呈現的思想,和其對社會背 景的對應關係。本章先根據前面諸章論述,對向田邦子的寫作思維與社會關懷作 一總結,再歸納她的短篇小說寫作,在昭和年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經過「向田邦子生平」、「短篇小說意識」及「短篇小說意識與社會關懷」等 三大部分論述及剖析,成果如下:

一、向田邦子的文學養成來自對閱讀的興趣、長期的閱讀習慣和工作經 歷的磨練;生命歷經重病打擊後,改變了文風和寫作文類,寫作題材多 以家庭為核心,角色設定深受家庭和個人生命歷程的影響。

二、作者透過作品傳達出對幸福追求的渴望。寫下「幸福的申論題」,

不斷的質問,我們的幸福從何而來?又該如何追求?透過家庭生活的描 述,透過外遇事件的書寫,我們必須對生命有所覺知,對自己追求的理 想生活必須不斷質疑和驗證。

三、隨著戰後十年日本社會風氣的開放和經濟的起飛,同時受到美國自 由民主主義影響,和社會主義對底層人民的關懷,小說中所觀照的,是 富涵人文情懷,尊重與強調個體對自我幸福追求的監護之權,也是過程 中經琢磨而更顯細致的生命歷程。

上述三點乃各章研究所得,總的來看,作者出生在豐富多變之昭和年代,30 年代後,戰後文學出現了巨大的變革,寫作的題材逐漸跳脫過往戰後陰鬱慘敗的 氣氛,至此之後,文壇上開創了新的風氣,呈現一片明朗亮麗。順著這樣的文學 風氣,題材也逐漸豐富多元起來,而向田邦子真正從事文學作品的創作,是筆耕 劇本多年之後,年過四十才開始。短篇小說的題材不出家庭與生活,表現人生的

94

徒勞與無常,卻不表現對於徒勞與無常的絕望。155向田邦子細膩觀察社會環境,透 過日常生活情景的書寫,在以真實的背景架構下,以虛擬的人物事件慢慢延展出 其思想與欲求。日本知名作家水上勉曾如此評論向田邦子的小說:

這是一種才能。將生與死穿插在日常生活之中,透過我稱為是「向 田窗」的窗戶觀察人生,詳實的描寫出人間百態。有人說她寫出 了都會生活的哀傷,但我認為這種說法太通俗,不如改成人性的 黑暗吧。

筆觸輕如鴻毛,穿透之勁重如泰山,寫的是平凡人家之事,卻有著極大的張力 扣入人心,如同高樓林立都市一隅,轉角所見歷史悠久的舊式平房,重要性不為 實際的居住考量,而是身為風景所帶來的人文情懷。

閱讀向田邦子的小說,腦中可以勾勒出老房子的長相,筆下小說的人物性格如 同龜裂的牆面,缺乏裂痕反而難以讓人辨識,有縫隙的牆面才更為真實,你會對 於那破損、不完美之處感到難以忍受,卻又明白那才是人性之所有,才使故事顯 得合理。情節的鋪陳如同總是晾不乾的衣服,既非潮濕到擰出水的程度,卻也無 法乾燥透徹,隨著時日的積累,殘餘的霉味不斷發酵,違和感和不滿在生活中持 續蔓延、滲透,某個關鍵觸及而有了轉折,故事得以開展,卻很快的用文句的結 束讓問題永存於情節之中,曬不到太陽的衣服仍持續在空氣中盼得乾燥的一刻。

特別之處在於採用的敘事觀點。作者通篇小說均用第三人稱,透過主角的眼睛 去觀看,並通過其思維去想像,通過其感覺去感受。因為此不致於太過主觀,結 構也不易散漫,能將一個故事完整的呈現出來。向田敘事時緩緩鋪陳,娓娓道來,

像被倒裝的貓眼,門外的人好奇的觀察房門內的動靜,視角鎖定在固定的範圍,

像播報員忠實說出所見所聞而不加以評論,彷彿觀看一個遙遠不相關的故事,卻 又驚覺就像偷窺隔壁鄰居,自己也身在其中 。

155孫歌(2003):〈第三種文學?─從日本的向田邦子說起〉《求錯集》(中國:三聯。)

95

將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寫成喻意深遠的文章,筆者認為向田邦子是站在一個 平權倡導者、社會改革家的位置,渴望透過理性、溫柔且同理心高的書寫溫度,

讓世人去觸摸和感知多元開放的思維風氣下將呈現的社會新面貌。綜觀向田邦子 的小說,沒有過多日本文學傳統中的「物哀」情懷,在處遇現世的不滿與絕望中 對哀情摩娑玩味,將哀情視為其他情緒感動的淨化劑156,使人物喃喃的於心百轉、

與情感拉扯中頹靡敗壞,最後走向了虛無之境。這並非表示向田的小說是樂觀明 朗的,細細咀嚼閱讀後,發現字裡行間是參雜著焦慮的,對社會價值轉型中遭遇 的瓶頸和變形感到不安和憂愁,卻不過度慷慨激昂,也不見消極黯然,反而如同 一教養高貴的女子,趕路時依舊保持從容不迫之態,腳步微快卻踏實的踩著每一 步。於是我們更能驚覺、對比出作者的意圖和籲求,隨著閱讀結束的強烈後勁,

驅動我們對生命、對社會、對自我的關照與長考。

對向田邦子而言,書寫的意義在於對幸福的追尋,有許多對於生命歷程的反思,

向田邦子曾在散文〈時鐘何懼〉157寫下自我對於理想生活的看法:

時鐘並非是絕對的。

只是人類所製造的暫時規則。

若能以「人生」或「一生」這個更大、更無形的大時鐘來衡量時 間的話,不是更好嗎?……

比起不知所謂空虛害怕、不覺枉然的人生,絕望、挫折似乎來得 更加美好、更有意義。

不管每天如何,只要活著就不是一種「浪費」,「焦躁」、「後 悔」也會變成最珍貴的養分。我想一定有那麼一天─「浪費」會 成為滋養的「沃土」,「汙垢」也會變成豐美的「穀物」。如果,

我們認真的活下去的話。

156肖书文(2006):日本文學中的”物哀”。求索,3,182-192。

157向田邦子:〈時鐘何懼〉《午夜的玫瑰》(蘇炳煌譯:臺北:麥田,2007)頁 265-266。

96

可以看出,比起去批判每個人選擇的方式,向田邦子更重視的是如何能夠藉由小 說,溫柔的提醒大眾,我們該去回頭檢視自我對人生的「選擇」,是否心無所愧,

對大眾實踐的社會價值是否無違和之感。

對於向田邦子的小說究竟該歸類至純文學或大眾文學,或者是第三種文學158, 後人自有其評斷和看法,然而向田邦子給予文壇最珍貴的,並非她的文學究竟該 歸於何類,而是激起文藝界對於她創作的思辨,揭露文學多樣的風貌:

向田女士所描寫的是超乎任何分類的世界,所以要將其歸類也很 困難。為一位傾全力以獨特角度描繪「人生掠影」的孤獨畫家冠 上任何畫派,其實都是不必要的。159

無法被準確歸類,卻又非因其題材光怪陸離,文法奇特,反而親近大眾,淺白 而易讀。而其中明顯的昭和特色,如詞彙的應用和選擇,都使內容有了幽默、細 膩的筆觸,再現逝去的昭和時代,也正是她深受國民喜愛的原因。160向田邦子不同 於芥川龍之介、夏目漱石或川端康成,她是個平易近人的作家,它的特點正在於 它屬於每一個普通的日本人。161而這段敘述強調的並非區分此彼之高下優劣,而是 指向田的文學比起經典文學如象牙塔般讓人心生嚮往而難以登之,她則是深入了 民間社會,成為人世風景的一部分,或說,她的創作本身就如同攝影師,從多方 角度剪輯紀錄,忠實呈現了社會百態。

而其寫作中帶有的人文關懷和寬容彈性的平和之氣,蘊涵的是寫作者本身歷經 生命洗練,對待事物看法不過於直接、簡單,不歸於因果,因而使得其中有了純 文學的深沉內斂之精神。大眾文學之皮,純文學之骨,向田邦子開創了新的創作 型態,並將其文學的影響力延續至今。馬克思曾經說過,哲學家所能作的,只是 提出理論,然而重點卻是「改變,」筆者認為或許用「文學的社會工作者」來稱 呼向田邦子,更能夠為其小說書寫立下一個清晰明亮的羅括。每一年的紀念特輯,

158 孫歌(2003):〈第三種文學?─從日本的向田邦子說起〉《求錯集》(中國:三聯。)

159水上勉:〈向田邦子的本事〉《回憶‧撲克牌》附錄,頁 234。

160 王雪梅(2001):評昭和的代言人─向田邦子,作家雜誌,5,181-182。

161 同註 160。

97

以及發生重大災害後,對家庭凝聚的反思,都在在看出,向田邦子在文壇只是曇 花一現,卻將其綻放得淋漓盡致,在逝世多年後的今日,仍不斷透過她溫柔蘊藉 之筆,慢慢的型塑新價值,進而改變社會。

最後,期許本文能夠做為國內研究向田邦子文學的初步開端,為未來的研究者 提供更多的靈感,更能深入的探究向田文學的魅力與價值。

98

參考文獻

Terry Eagleton(1993):《文學理論導讀》(譯者:吳新發)。臺北市,書林。

Raman Selden ,Peter Widdowson ,Peter Brooker(2005):《當代文學理論導讀》

(譯者:林志忠)。臺北市,巨流。

王雪梅、沈雪俠(2009):談向田邦子筆下的父親形象。安徽文學,11,148-149。

王雪梅(2010):評昭和的代言人─向田邦子。作家雜誌,5,181-182。

石曉楓(2006):不動聲色的張力─向田邦子《回憶‧撲克牌》評介。文訊,252,

98-99。

半藤一利(2010):昭和史(上)第一部 1926~1945(譯者:林錚顗)。臺北市:玉山社。

半藤一利(2010):昭和史(下)第一部 1926~1945(譯者:林錚顗)。臺北市:玉山社。

半藤一利(2010):昭和史(上)第二部 1945~1989(譯者:林錚顗)。臺北市:玉山社。

半藤一利(2010):昭和史(下)第二部 1945~1989(譯者:林錚顗)。臺北市:玉山社。

牟海晶(20072):從《父親的道歉信》看日本昭和時代的家庭生活。商業文化‧

科教縱橫,頁 158。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編著(2008):《基礎社會學》(譯者:蘇碩彬、鄭 陸霖)。臺北市,群學。

向田邦子(2005) :父親的道歉信(譯者:張秋明)。臺北市:麥田出版。

向田邦子(2007) :女兒的道歉信(譯者:張秋明)。臺北市:麥田出版。

向田邦子(2007) :回憶‧撲克牌(譯者:張秋明)。臺北市:麥田出版。

向田邦子(2007) :午夜的玫瑰(譯者:蘇炳煌)。臺北市:麥田出版。

向田邦子(2008) :隔壁女子(譯者:張秋明)。臺北市:麥田出版。

向田和子(2006) :向田邦子的情書(譯者:張秋明)。臺北市:麥田出版。

向田和子(2009) :向田邦子的青春(譯者:張秋明)。臺北市:麥田出版。

向田和子(2009) :向田邦子的青春(譯者:張秋明)。臺北市:麥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