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本篇論文為單一作者之作品研究,研究對象為向田邦子的短篇小說,主要探討 其作品所呈現的核心意識,並分析其意識與其關懷的當代社會價值。筆者首先整 理向田邦子的生平與創作歷程,分析歸納出短篇小說的主題意識,最後從將作品 放入社會學的脈絡觀點之中,剖析向田邦子文學意識與其社會關懷。本章說明研 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以及向田邦子相關研究。以下共區分 為四節闡述。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昭和年代是日本文學蓬勃發展的重要時期,尤以二次戰後更為盛況空前,作家 獲得完全自由創作的天地,文學作品和相關文藝雜誌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新 作家輩出。進入昭和 30 年代以後,由於新憲法保障個人自由,日本開始實施徹底 的民主主義。戰後復興迅速,在高度經濟成長之下,已開始邁進世界經濟大國之 行列,文化出版業也非常興隆1,設立許多的文學獎項,如獎勵純文學新人獎的「芥 川賞」,和大眾文學新人獎的「直木賞」2,此一時期活躍於日本文壇的知名作家,

幾乎都得過這兩項大獎,為國人所熟知的如遠藤周作、石原慎太郎、山崎豐子、

村上龍等人,以及近三十年來才開始受到華人矚目的向田邦子。

向田邦子出生於昭和 4 年(西元 1929 年),逝於昭和 56 年(西元 1981 年),曾有 十年時間在電影雜誌擔任編輯。因緣際會下,開始創作廣播劇和電視劇腳本,後 因乳癌病發,手術成功後卻因輸血不當引發血清肝炎而導致右手癱瘓,迫使她自 1976 年開始放棄長篇大論式的劇本創作而改寫隨筆式的小說,寫盡男女情愛百態

1 劉崇稜:《日本文學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 年),頁 397-398。

2 直木三十五賞,簡稱直木賞或直木獎,由文藝春秋創辦人菊池寬為紀念友人直木三十五,於 1935 年(昭和 10 年)與芥川獎同時設立的文學獎項,每年頒發兩次,是日本文學界最重要獎項之一,向田邦子獲八十三屆 直木賞獎。

2

而引發各界共鳴。有生之年,寫下 16 部散文、小說、劇本等,以及上千集的電視 劇和上萬集數的廣播劇,在日本擁有極高的知名度,受到日本民眾喜愛,有「國 民作家」之稱。五十一歲因來台灣旅遊遭逢空難逝世的前一年,她剛以〈花的名 字〉、〈水獺〉、〈狗屋〉三篇短篇小說獲得第八十三屆直木獎,為人熟知的日 籍作家新井一二三於《可愛日本人》一書中,將向田邦子視為「日本的張愛玲」3, 並述及日本人盛讚向田邦子為才女,作品甫出猶如彗星耀眼燦爛的照亮文壇,擅 寫世間情感百態,此均與張愛玲十分相似。當她寫作生涯正要如日中天的展開時,

生命卻嘎然而止,還來不及替她喝采,只能於驚愕的情緒中感傷默哀。

向田的一生貫穿了整個昭和年代,在這段期間,日本歷經了戰前動盪不安、戰 後的蕭條以及中後期經濟成長快速、蓬勃發展的時光,對於日人來說,高潮迭起、

快速變動的生活型態,更讓民眾對向田作品中家庭情感的敘寫產生認同感。自她 罹難之後,迄今 30 幾年間,不乏紀念緬懷她的文字與圖像。不僅 TBS 電視在新 春都會以其遺著推出「特別劇」以玆懷念,NHK 也常以人物特輯來追加報導,日 本影視圈更自 1983 年起頒發「向田邦子賞」來提攜後進。其生前著作更是由日本 全國各書店在特定時間同步舉辦「向田邦子書展」。她小時成長的鹿兒島則創設

「向田邦子文學館」,母校東京實踐女子專校也開設「向田邦子研究所」4。由此 種種,便不難管窺其影響力。

筆者本身為向田邦子書迷,十分欣賞向田敘述故事的口吻和筆觸,曾有感而發 的寫下閱讀作品時的想法:

我喜歡她說話的語氣。

無論是好笑的內容,或是感傷的情境,都帶有一種沉靜。

語氣很輕,沒有多餘的重量,但字字完實、輕脆的掉落於句尾處,

排列的整整齊齊。

我喜歡她敘述的節奏。

3 新井一二三(2001):可愛日本人。臺北:大田文化。

4 蔡翰勳(2010) P 評:1981 年 8 月 22 日「日本張愛玲」殞命於「三義空難」。PNN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3

無論是緊急刺激的事件,或是某個遙遠的故事,都帶有一種陰雨 天的下午,咖啡廳裡撥放著輕爵士的歡緩。

節奏不快,沒有太多的重拍,但總有意想不到的切分點,時而流暢,

時而跳躍,時而簡潔。

怪異的迷人之處,是永遠的第三人稱。彷彿她所說的一切,是芸芸 眾生遺失掉落的秘密,是殘缺剪輯的浮光掠影,是擦身寒暄後的八 卦耳語,是隔絕於自我生活以外,一個神秘又神聖的世界。

向田的文學藏在平凡微小的故事中,處處可尋貼身的理解和寬和的人生哲學。作 家張芳齡曾經對於小說有過這樣的描述5

小說是一面行走的鏡子,從古代走到現代,從人間萬象走入心靈深 處。它照見生命幽暗的角落,也照見陽光滲射的簷牙;它照見骯髒 卑劣的嘴臉,也照見純美誠摯的容顏。於是我們在小說的鏡子裡看 到重疊交錯的生命景象……在小說的鏡子裡,人性被分解,生命被 切片。

從向田邦子書寫出的小說鏡子裡,照見了自己青春歲月裡反射而出的耀眼,卻 也刺眼,掠影淺談卻深深刻畫人性。向田邦子逝後,其妹和子出了一本關於姊姊 的回憶錄,以及整理姊姊生前留下的書信,揭露向田邦子不為人知的戀情,讓我 感悟其人生與作品的深刻連結,有了系統性探究這位日本作家的想法。

本研究選定向田邦子短篇小說為研究對象,有以下三個動機:

(一) 題材風格與作者生命緊密聯繫

向田邦子的作品絕大多數都與家庭有關6。35 歲之前向田邦子一直都住在家裡,

她對家庭難題的體悟也特別深刻,父親個性暴躁,母親則是傳統的日本女性,夫 妻之間的相處和分寸,常是向田邦子觀察與思索的重點。在她的小說裡,通常的 題材是戰後的平凡家庭,書寫局部的生活經驗;通常的模式是以當下的生活瑣事,

5 張芳齡(編)(1995):八十三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

6 柯裕棻(2006):推薦序--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秘密。臺北:麥田。

4

牽連遙遠的往事與隱情,在今昔交錯的情節編織中偶現意識流、展示畫面感。7

〈水獺〉一文,即以丈夫的角度,在發病後觀察妻子的行為,回憶起過往的點滴,

進而發現妻子的長相就像水獺,更為相似的是水獺惡意的玩弄獵物的習性。

(二) 作品是具有跳動時空和畫面感的共鳴體

「記憶像是綻口的毛線,一但找到了頭便能一扯再扯,沒完沒了。」向田邦子的 作品少有直線式的時間序列,總是現實伴隨著回憶,回憶拉扯著現在,互相指涉,

不斷出入於此一過往與彼一過往,卻不指向未來。日本作家澤木耕太郎曾指出向 田的作品兼具「視覺性」和「戲劇性」,這或許源於她在劇本創作方面的豐富歷練,

當然,也可能出自於她觀察、認知與鋪陳的原始習性。無論底蘊如何,讀者總是 可以很容易的進入她的故事。8她自陳寫的是「瑣碎無謂的小事」,而這種真切的常 民經驗與瑣碎無謂的小事正是它引起普遍共鳴的憑藉,表現的是作者所難以道斷 的體悟9

(三) 著作獲肯定,晚近以短篇小說創作為主

31 歲的向田邦子一開始從事專職的劇本寫作,包括廣播劇、電視劇的腳本,

將近一千冊作品,自昭和 30 年代到 50 年代之間,橫跨 20 個年頭,成為一個高收 視率與高收聽率的人氣編劇,獲得日本民眾的喜愛與肯定。向田邦子發跡雖早,

但真正開始非影視文學寫作時已年近五十,隨筆散文寫作四年過後,才開始從事 短篇小說的創作。日本作家山本夏彥曾激賞的表示:「向田邦子猛然乍現,便成了 名人。」當時向田邦子初試啼聲能以小說雜誌刊載的短片小說獲得直木獎,實屬 日本文壇難得一件的特例10,使其成為備受矚目的作家。從此可知,短篇小說展現 了向田邦子成熟的敘事功力,集精華於一身,曖曖內含光的多年筆耕在這一年得 以大放異彩。

由上可知,向田邦子在其現代的文學地位,而其中又以短篇小說的創作表現最

7 石曉楓(2006):不動聲色的張力-向田邦子《回憶˙撲克牌》評介。文訊,252,頁 98。

8 高大威(2005):記憶的綻線-評向田邦子《父親的道歉信》。文訊,249,頁 74。

9 高大威(2005):記憶的綻線-評向田邦子《父親的道歉信》。文訊,249,頁 75。

10 向田邦子(2006):回憶˙撲克牌,作者簡介。臺北:麥田文化。

5

為突出,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這些作品為作者晚期成熟之作,此時作品更能凸顯 生命歲月的洗練和痕跡,因此筆者認為頗值聚焦研究。

二、 研究目的

向田邦子堪稱全方位的作家,除散文、小說創作外,兼擅寫廣播劇本、電視劇 腳本等跨文類的創作,同時受其原生家庭及戰後日本發展更迭的影響,形成其短 篇小說的寫作滋養與特色。目前在台灣研究日本文學的論文中,尚未出現針對向 田邦子小說作品的探討研究,有鑑於此,本文將以向田邦子短篇小說主題意識為 研究核心,進行論文撰寫。本研究欲達成的目的有三:

(一) 探討向田邦子的生平與創作歷程。

(二) 分析向田邦子短篇小說之主題意識。

(三) 剖析向田邦子短篇小說意識與社會關懷。

6

1980〈水獺〉、1980〈緩 坡〉、1980〈天窗〉、1980

〈三層肉〉、1980〈曼哈頓〉

、1980〈狗屋〉、1980〈男 眉〉、1980〈蘿蔔與月亮〉、 1980〈蘋果皮〉、1980〈酸 味家庭〉、1980〈耳朵〉、 1980〈花的名字〉、1980

〈吹牛〉

2006 年 10 月 2006 年由臺北麥田文化 出版短篇小說集《隔壁女 子》

1980〈隔壁女子〉、1980

〈幸福〉、1980〈核桃裡的 房間〉、1980〈木屐〉、1980

〈春天來了〉

研究者根據資料整理

而在關於作者的生平研究及其相關輔助文獻上,則參考向田邦子的散文作品集

而在關於作者的生平研究及其相關輔助文獻上,則參考向田邦子的散文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