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爭取幸福的監護權─向田邦子短篇小說意識與社會關懷

第一節 昭和年代政治、社經與文化

日本戰後的經濟歷程輝煌而慘烈,日本戰後的社會變遷亦然。如果要捕捉日本 戰後史,一般常用兩個時間點來斷代:1960 年「所得倍增計畫」的起動、1990 年

「泡沫經濟」的破滅。兩個時間點劃出的三個時代,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掌握日本

72

社會學。借用見田宗介《社会学入門——人間と社会の未来》一書提出的「感覺 歷史」三階段,大致是:戰後至 1960 年代的「理想時代」、1960 至 1990 年經濟高 度成長的「夢想時代」、1990 年代起的後高度成長之「虚構時代」。向田邦子生於 戰前,卒於夢想時代─日本正快速發展,在物質豐腴無缺,轉而追求精神生活的 繁榮之期,筆下的主人翁多為理想時代至夢想時代社會下的人物,在探究小說中 社會意識型態表徵之前,本節將系統性將昭合時期區分三個時段做介紹,一為二 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戰亂時代;二為戰爭結束後至 1960 年的理想時代,及至 1990 為 止的夢想時代。從三個時期日本社會的變遷和發展,來探析作者筆下呈現的社會 面貌與其內涵表徵。

一、1929~1945 戒嚴時代

1926 年十月二十五日,日本進入昭和時代。

此時的日本,延續著甲午、日俄戰爭的勝利,逐步走向「大國」的行列,為了 在帝國主義的競爭中,保衛本土的安全,因而將防衛線擴大到海外。而滿州─這 個位處日中俄三國勢力交會之地,就成了昭和日本走向戰爭的起點。

同時,在日本國內,由於《明治憲法》的設計,軍人成為獨立於內閣體制之外 的獨特群體,使得它們可以在國外進行非法的戰爭活動,在國內運用軍部大臣的 人事或暗殺手段,干預內閣政治。並利用大眾媒體煽動輿論情緒,逐步將日本導 向軍國主義之路。《昭和史》作者半藤一利回想那時的狀況:

我生於昭和五年,當時還小,不太知道這些,但是,大理上昭和 六、七、八年前後,當軍國體制完全紮根於日本人的生活中的時 候,軍歌被大量的唱誦,在孩子們之間非常流行「模仿戰爭的遊 戲」。在稍微懂事後,我也每天玩同樣的遊戲,當時的風潮確實 如此。118

當時的日本庶民之間非常流行慰問袋,將捐款放進袋中,送給前線的軍人,而

118 半藤一利:《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上)》(林錚顗譯:臺北:玉山社,2012)頁 91。

73

74

現況。諸如「軍部、重稅、粗暴」、「一軍、二軍、三還是軍、軍、軍部強行」、

「不安、暗黑、狂躁」等詞彙不斷的出現。

1939 年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歐陸戰場爆發。

此時的日本,雖已進入戰爭多年,但戰場仍僅限於中國地區。中國的領土幅員 廣大,日本逐漸發現即便一直打勝仗,仍只是點與點的佔據,而究竟要侵入到什 麼程度才肯罷休,無止盡的消耗國力的戰爭,已於日本國人心中,產生巨大的不 安和不滿。為突破現況,因為軍國法西斯主義、某種性格上的相似,日本開始對 德國產生了好感:

老覺得德國人和日本人的性格非常相似。堅實又勤勉、規規矩矩、

充滿組織愛、頑固又冷淡(不善於交際)、注重形式……連這種負 面的也近似。而且由於都是單一民族的國家(德國是日耳曼民族),

長於團體行動,重是規律,富於守法精神,愛國心強。並且同樣 教育水準高,頭腦好競爭心強,在工作中感到生存的意義……那 麼,如果與日本人對德國人所擁有的親近感相比,英國人的無情 與冷淡,法國人長於交際的輕挑膚淺與欺瞞,美國人「我才是世 界的警察」這樣的傲慢與妄自尊大,這些都與日本人合不來。所 以,在心中的反英美感情與親德之傾向,都逐漸增強。因此「三 國同盟其實不錯」這種氣氛,變得非常普遍。125

這種親近感,加上受到納粹德國在歐洲勝利的刺激,使得日本軍方蠢蠢欲動,

準備進行以英、美為假想敵的南進戰略,而簽定了日德義三國同盟條約;而在日 本國內,從 1940 年起,全體以非常強勁的趨勢走向皇國化。於是在人們的日常生 活上,近衛首相提倡的「國民精神總動員」日益強化,戰時體制也逐漸具體化。

在生活要求上,以必須徹底改變以往不檢點的生活為方針的「生活革新案」獲得 具體化。霓虹燈全面禁止、中元和歲末的送禮因浪費而廢止、男人禁止留長髮、

125 半藤一利:《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上)》(林錚顗譯:臺北:玉山社,2012)頁 247。

75

所有男人剃光頭,最後連燙髮也禁止。126而戰爭情勢自此開始走向世界舞台。

1939 年(昭和 14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國內實施「七‧七禁令」,法 律上對七月七日做出決定─不准奢侈,戒指、領帶夾、寶石類、洋服等一概禁止,

甚至規定了衣物的價格標準,超過則禁止販賣;除此之外,所有洋化的名字或文 字全部改為日本語,並鼓勵多生多繁衍,表揚最多孩子的家庭。127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在各地多有斬獲,但也拉長了防衛線。短暫的連勝之後,

1942 年中途島之戰,美國挾著強大的工業為後盾,對日本展開強力反擊,使日本 陷入敗戰的泥沼中。1944 年日本於菲律賓東方海域和美國的慘戰,已使日本呈現 休止狀態,沒有光明的地方可走。敗戰持續著,此時日本軍事預算佔全國百分之 八十五點六,學校停課,到軍需工廠工作;國民此時三餐難求,所有肉類、蔬菜 均採配給,然而也從未配送正確數量給予人民。反戰和厭戰的人數漸漸的增加,

但警察仍徹底取締不軌的言行,人民連言論自由也被剝奪了。

昭和十七年左右,因為談論戰爭而顯得十分熱鬧。十八年前後,

則以工廠與食物為中心話題。一到十九年,是黑市的話題,到了 後半,有關空襲得事情大量的交流,進入昭和二十年,幾乎誰都 已經不想再講任何話了。128

而在政治核心中,則仍無法對現實窘境做出果斷的抉擇。一直到遭受原子彈攻 擊後,才終結了軍國昭和的命運。

此一時期的日本國民,活在政府的戒嚴管制之下,在經濟、政治和生活均被「統 一化」的氣氛和高壓統治下,表現得相當配合,在初期,大多數國民也發自內心 的支持日本以軍事侵略為手段,站上世界舞台,以改善國內經濟的不景氣。被國 家帶領著的日人,已然放棄了思考對錯,談論生活品質、幸福等問題,只能聽信 媒體和上方的說法,孤注一擲的全力抬轎,期望政府和軍人能從勝戰中一舉將國

126 半藤一利:《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上)》(林錚顗譯:臺北:玉山社,2012)頁 258。

127 半藤一利:《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下)》(林錚顗譯:臺北:玉山社,2012)頁 13。

128 半藤一利:《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下)》(林錚顗譯:臺北:玉山社,2012)頁 168。

76 內的悲慘和眾多社會問題一掃而空:

此時期的日本人,無法準確的看出世界的及日本的行動,身在時 代漩渦裡的人完全無法理解時代的實際樣貌,不是嗎?我不免也 有這樣的感慨。尤其身為一個市民,遇上疾風怒濤的時代,為了 適應現實,只知拼命努力的活下去,對於國家的走上戰爭之路,

幾乎所有的人連想都沒想到過。129

然而接踵而至的社會問題、民生問題,使得日本國民內心已經相當厭倦戰爭,

政府卻沒有預設停損點,隨著日本的投降,日人被迫開始重整自己的生活和心態,

開始了戰後復原時代。

二、1945~1960 理想時代

對比戰前日人帶著強烈的個性而戰,在敗戰的瞬間,卻顯得相當溫順,使戰後 美方的接管與收復工作,就在日本國民的配合下迅速的展開。短短的兩個星期內,

國民的生活已產生巨大的變化:街道重新變得明亮,電影、戲劇重新開始,音樂 嘩啦啦的從收音機裡流洩而出,學校也恢復上課,孩童從軍需工廠中解放了。

戰爭期間為了供給軍需而儲備的大量糧食開始釋出,開始了黑市的繁榮,國民 無法僅靠著政府的配給度日,因此即便黑市價格高昂,仍然蓬勃興盛的發展,日 本國民也就在「日子還是得過」的心態下,專心努力的工作,以換得一家的溫飽。

投降後隔月,《波茲坦宣言》中頒布了多條法令,包括禁止軍國主義、新聞界 從政府脫離、殖民地銀行關閉、讓宗教和集會自由等等,麥克阿瑟將軍稍後又發 布了幾項重大改革,包括婦女解放、農地改革、勞動者可組工會、教育民主化、

經濟結構民主化以及廢除秘密審問司法制度。130戰時的集體生活體制已一夕崩潰,

社會在美國民主主義指導下以個人化、民主化的形式重組。131婦女於戰後取得了 和男性平等的教育權及選舉權,這些大規模的改革,讓日本人對美國抱持著感恩

129 半藤一利:《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上)》(林錚顗譯:臺北:玉山社,2012)頁 265。

130 半藤一利:《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上)》(林錚顗譯:臺北:玉山社,2012)頁 60。

131 蘇碩彬:〈導讀:熟悉的日本、陌生的日本社會學〉《基礎社會學》(片同新自、永井良知、山本 雄二編,蘇碩彬、鄭陸霖合譯:臺北:群學,2008)。

77

之心,在這種氣氛之下,美式的「思想改造」也悄悄的進行著:

美國利用報紙連載《太平洋戰爭史》,以及透過廣播報導的《真相 正是如此》,指述日本是個侵略國家,利用製作精良的紀錄片,描 述了日本軍隊形形色色的殘虐行為,滿州事變以來的日本歷史,

是讓人羞恥的歷史。這些侵略和惡行,歸結為殘忍的軍國主義者 做的事情。一般的日本人徹底遭受這種軍國主義的支配,而日本 人也因此有了「原來如此,我們並不壞啊,都是軍國主義者的緣 故,我們沒有罪惡啊。」,好像獲得了赦罪券一樣。132

日本自此陷入了敗戰國的情結當中,完全否定了自身的傳統和文化,因而不認 為美國在進行思想改造;因飢餓而喪失了國民精神的日人,終日汲汲營營的所想 做為,只是下一頓如何溫飽。

美式的民主主義成了支持日本人精神的替代品,然而另一方面,物資的缺乏,

美式的民主主義成了支持日本人精神的替代品,然而另一方面,物資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