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幼兒創造性教學與評量

壹、幼兒創造思考教學

創造思考教學,乃是鼓勵教師因地制宜,變化教學的方式(賈馥茗,1976)。是 教師透過課程的內容及有計畫的教學活動,在一種支持性的環境下,以激發和助 長學生創造行為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基於教育理念與創造思考教學之原理原 則,設計教材,運用創造思考的策略和方法,引導幼兒學習、討論,師生同學互 相激盪反應、回饋,逐步習得知能和創造思考能力的一種活動和歷程 (李錫津,

1987) 。

不管創造是一種思考能力或歷程,在教學中都會表現出來,與傳統教學不相 衝突,反能相輔相成互為效果。所以創造思考教學,是指導幼兒發展創造才能,

鼓勵幼兒經由創造的歷程,學習做有效的創造活動。

隨著「創造力教育白皮書」的推動,越來越多學者專家研究創造力教育,在 文獻資料中,「創意」、「創新」、創造性」、「創造力」、「創造思考」…等出現許多 名稱,陳龍安(2006)將這些名稱歸納為「創造性教學」(創意教學、創新教學)與「創 造思考教學」(創造力教學、創造思維教學),並與傳統教學進行比較,如表 2-5:

表 2-5 三種教學之比較 教學要項 傳統教學

traditional teaching

創造性教學 creative teaching

創造思考教學 teaching for creativity 教學理念 教師的任務是教學生 群孩子而言是適合其能力與發展的(Bredekamp,1997;Katz and Chard,1989)。張 玉成 (1991)提出創造思考教學原則,在情意方面是發展學生的好奇心、想像力、

不怕困難、勇於表現、樂於突破等特性;在知性方面,則能增進學生的敏覺性,

提高其思考的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及精進力。歷年來許多中外學者都有提出 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與建議,陳龍安(2006)整理分析國內外學者主張創造思考教學

原則資料如下表。 資料來源:引自陳龍安,2006;謝怡君,2008。

根據上表,教材教法是眾多學者最為重視的因素,顯示良好的教材與教學法 為創造思考教學的重點。其次應提供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境與氣氛;教師本身 的教學態度與互動模式也都是重要的因素。

陳龍安(2006)歸納國外九位學者及國內十三位學者的研究,綜合提出有關創造 思考教學的十項原則,做為創造思考教學原則與創造力訓練課程設計與實施之參 考:

(一)提供多元開放的支持性環境:重要的是師生間彼此尊重合作的氣氛。

(二)累積知識基礎以利推陳出新:創造力建立在廣泛及鞏固的知識基礎上,

需以廣博的知識、經驗和健全的人格為基礎,結合舊經驗才能推陳出 新。

(三)活動具體可行活潑有趣、將創意與生活結合,增進解決問題能力:透 過具體可行的教學設計,讓學生解決生活化問題,活用思考技巧,熟 悉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創造思考更生活化、實用化。

(四)思考技巧傳授,自然融入課程:思考技巧的單獨傳授或將其融入各學 習領域中。

(五)擴散與聚斂思考兼顧、創意與批判思考並重。兩者均應重視方能幫助 學生發揮潛能,達到教學目標。

(六)團隊合作學習、異質創意交流:鼓勵學生發掘自己的優點專長,展現 自我的生活風格,在團隊中互相欣賞貢獻所能,產生異質交流的創意 表現。

(七)結合家庭社區資源,配合多元智慧發展 :充分運用社會資源,順應個 別差異及適性發展。

(八)採用多元評量,莫讓創意溜走 :創造力的開發須採用多元評量,才能 全面了解學生的創造力。

(九)開創新意,兼顧創意倫理:學生要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對社會有 責任感。創意的倫理是指:1.顧及道德倫理不傷害自己和別人,不違反 法紀。2.提供積極正面的教材,引導正確的思考方向。3.明白創意絕非 標新立異,有所變亦有所不變。

(十)強化教師的教學反思及幼兒的後設認知:教學時時保持省思的態度,

自我改進以促進教學專業發展。協助學生學習控制自己的思考模式,

以增進學習能力。

針對幼兒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威廉斯(Williams,1982)提出的八項原則,頗 為適用於幼兒:

1. 布置適當的環境,準備豐富的教材、教具,提供各種材料,以激發兒童 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2. 鼓勵兒童自己提出問題,透過獨立研究解決問題,讓他們體驗自尊及責 任感,能自我想像。

3. 對於兒童所提出的問題以及表現獨立行為時,應給予增強或接納。

4. 兒童表現低潮或退步時,教師應能體諒及尊重他們,並協助他們悅納自 己,以度過難關。

5. 教導兒童如何加入團體,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如何善用自 己獨處的時間,以探索自己內在的世界。

6. 有計畫並持續的訓練兒童創造力,並訂定指導的標準。

7. 瞭解兒童的才能與工作表現工作表現的差異性,並依其個別能力,允許 在工作上的自由選擇,對於兒童的表現避免負向及價值的判斷。

8. 信任兒童,讓他們自己有決定以及對所作所為負責任的機會。

綜合上述教學原則,身為教師除了在教學方面求新求變、省思改進,激發幼 兒創意思考外;態度的開放與尊重,更能鼓勵幼兒自發性的創造。創造思考教學

中老師的角色是引導者、協助者、啟發者及欣賞者,善用創造性的發問技巧與策 略,接納尊重幼兒各種新奇、不平凡的想法,引起幼兒對活動探索的興趣,激發 創造力的表現,就是幼兒創造思考教學的目的。

參、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是多樣的、多變的、是個別差異的,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 式可供遵循,教學者依需要與實際狀況,擷取或創造屬於自己的教學模式(陳龍安,

2006)。吳靜吉認為每位教師在教學上為達其教學目標,考慮所有的教學因素,根 據這些因素去評鑑 ,這一連串的程序稱為教學模式。Maker(1982)認為好的教學模 式應符合:(一)適合環境;(二)綜合性;(三)彈性或適應性;(四)實用性;(五)有效 性。就創造力教學的內涵來看:是教師透過課程內容及有計畫的教學活動,在一 種支持性的環境下,激發和助長學生創造行為的一種教學模式。目前國內外學者 提出的創造思考教學模式,陳龍安(2006)整理主要有:

(一) 威廉斯三度空間的教學模式

Williams(1970)發展出一種三度空間結構的教學模式。列舉七大領域課 程、十八種教學策略、八種學生行為,以此三個向度組合成三度空間的教 學模式。透過課程內容,經由各種教學策略激發認知、情意的發展,以達 增進學生創造行為的教學模式。

(二) 基爾福特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Guilford(1967, 1977)提出智力結構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知識經驗為基 礎,進行思考的運作,透過擴散性思考,提出各種解決的方法,接著以聚 歛思考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也可能跳過擴散思考而直接以聚歛思考 解決問題。

(三) 帕尼斯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

Parnes(1967)發展出 CPS 五階段,循序漸進的解題方式:發現事實、發 現問題、發現構想、發現解答、尋求接納。強調過程每階段都有擴散性及 聚斂性的思考,以程序性的步驟產生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法。

(四) 泰勒發展多種才能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Taylor(1968)認為兒童具有多種才能,包含創造、決策、計畫、預測、

溝通和思考的才能,強調學生提出意見時,量勝於質,不多做批評而考慮 新觀念被實現的可能性,重點在於開放性和接納性。

(五) 創造思考教學的三段模式

陳龍安(1984)把教學歷程分為暖身(引起動機)、主題(問、想、說、寫)及結 束活動(延伸活動)。

(六) 陳龍安「愛的」(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陳龍安(1989)提出一由問(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評

(Evaluation)四項要素組合的教學模式,又稱 ATDE 模式。非常強調學生 的知識及經驗基礎,指出創造思考非「無中生有」,而係「推陳出新」。讓 學生在既有的知識經驗上,有充分擴散思考的機會,使其充份發揮潛能。

ATDE 諧音為「愛的」,即「愛的表現」;非常重視創造思考教學應提供自 由民主安全及和諧的環境和氣氛。期四項要素意義如下:

1.「問」:指提出創造思考的問題,供學生思考,重視擴散性思考與聚斂性 思考問題。

2.「想」:是鼓勵學生自由聯想、擴散思考,並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以尋 求創意。

3.「做」:從實際活動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付諸行動。

4.「評」:指師生共同擬訂評估標準,共同評鑑相互欣賞與尊重。

圖 2-8 「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美國學者 Guilford(1967)提出「智力結構」(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S.O.I.)

的理論模式,運用因素分析及型態綜合的方法,從運作( operation)、內容

(contents)、結果(product)等三度空間探討人類智力的結構,認爲人類智力是

思考、評鑑),六種結果(單位、類別、關係、系統、轉換、應用)所組成的複合體,

共有 4(內容)×5(運作)×6(產物)=120 種能力。1977 年時修正其理論,將思維內容中 的圖形,改為視覺訊息和聽覺訊息,即成 5(內容)×5(運作)×6(產物)=150 種能力,

如圖 2-9。其後再度修正,將思維運作中的記憶改為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兩類,而 形成 5(內容)×6(運作)×6(產物)=180 種不同能力。說明如下:

(1)思維運作:

認知:對各種訊息達到理解的層次。

記憶收錄:對需要的訊息立即記憶。

記憶保存:思維過的訊息能保持相當時日。

擴散思考:不受限制的思考問題方式。

聚歛思考:依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尋求正確答案的推理性和邏輯性思考。

評鑑:對訊息的性質分辨與判斷,以做為取捨的歷程。

(2)思維內容:

視覺訊息:經由視覺器官覺察的資料。

聽覺訊息:經由聽覺器官聽到的聲音。

符號:一種記號形式的資料,由人們給予文化的意義。

語意:用語言、文字、詞句表達意義或觀念。

行為:關於人類非語文解釋的表達。

(3)思維結果:

單位:單一結果可單獨存在的最基本數量。

類別:具共同屬性的組合型式。

關係:單位間存在的關聯性。

系統:兩個以上相互關聯的單位,按一定秩序相連屬,產生互依互動的 關係。

轉換:將原有東西加以重新界定、修正或改變形式而成新的東西。

應用:從事物的表象得到啟示,以預知結果的能力。

應用:從事物的表象得到啟示,以預知結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