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幼教教學品質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欲探討幼教教學品質之研究現況,先釐教學品質之定義後探討影響 教學品質評量及教學品質影響因素。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幼教教學品質;

第二節為幼教教學品質評量;第三節為幼教教學品質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幼教教學品質

壹、教學的意義與內涵

本研究探討之「幼教」教學品質,須釐清教學品質之意義,何謂「教學」?

「教」為傳授知識與技能使他人能夠學習,「學」為接收他人所教授的訊息,因 此教學為教師與學生雙方共同完成有計畫、有目的、有價值、符合認知性與學 習者發展狀況的一種歷程與結果。近代教育思想之父柯門紐斯(John Amos Comenius ,1592-1670)在「大教育學」一書中闡述了教學於幼兒教育中的樣貌,

幼兒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時期,因人類在天性中及具備知識、道德種子,經由教 育能達到啟發與孕育幼兒天性的目的,柯門紐斯認為教學運用在幼兒教育中應 為以幼兒為中心,教學內容以實物為主,各種知識間應彼此緊密相連,並透過 由易至繁的循序漸進歷程的教學方法,達到讓幼兒成為「人」的教育目標(盧美 貴,2005)。Simth(1985)在《國際教育百科全書》中對教學之定義分為(一)教學 敘述型定義:教學為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二)教學即是成功:透過教與學的相互作 用,學習的成功才能算是教學;(三)教學是有意義的活動:教學是意圖引發學生 學習及改變其行為的種種活動;(四)教學是規範的行為:教學必須符合某些倫理 及道德條件;(五)教學是科學性的定義:教學是運用實證性知識,達到有效的行 為改變。林進財(1999)亦指出教學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且複雜的概念,教師需依 不同教學目的及內容選擇教學方法,並透過師生雙向回饋達到特定教育目標之 活動。教學是教學者透過課前的教學設計,教學中運用合宜的教學方法,使學 習者習得知識達到教學目標(沈翠蓮,2015)。

9

綜上所述,教學為教授者「教師」對學習者「學生」進行之有義意並具有一 定目標性之行為。隨著時空遷移,教學的焦點從教師主體拓展至師生間的互動,

教師需瞭解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發展準備合宜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在教學過程中 發揮其專業知能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調整教學策略以確保學生獲得最佳的學 習成效。

貳、品質的意義與內涵

「品質」一詞之概念起源於產業,於 1980 年末期開始受到教育領域引用,

1980 年二次石油危機後,全球景氣低瀰政府財政困難,使人們開始仰賴自由經 濟市場之運作,加上新自由主義復興,世界猶如龐大市場(顏秀如,2003),「全 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應用於產業界之成功經驗,使 教育界紛紛跟進並試圖效法 TQM 經驗法則,藉以提升教學品質(謝幸珠,2009)。 1987 年台灣解嚴,自由意識之下民間對教育之建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教改呼 聲四起,社會對教育的期待促使政策快速滾動,1990 年起至 1994 年間,教育部 多次召開會議,並於第七次會議中以「推動多元教育、提升教育品質、開創美 好教育願景」為主題,期望從多元與品質的觀點,注入提升整體教育未來的元 素,國內高等教育與中學教育也紛紛申請 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認證,以確保教學品質(吳清山,2004)可見政府對教育品質 提升之決心。

「品質」(quality)與「卓越」(excellence)及「高標準」(high standard)之內涵 相當相似,但品質運用在教育上則未必具有經濟上的價值(吳政達,2008)。品質 一詞的定義依據不同觀點也有所差異。從概念出發,可分為絕對品質與相對品 質兩類,絕對品質為社會或文化所共識之最完美的程度,相對品質則融入時空 概念,指的是在特定時空下人對於某事或某物感到滿意的程度(紀玲玉,2007)。

Harvey 與 Green(1993)也指出,品質應為一種相對觀點,在不同的時空下會有不

10

同的標準與詮釋,即為「品質並無絕對的標準,而會根據目標而有所改變」(吳 清山、林天佑,2012)。吳清山(2006)也指出,國內學者對品質的定義不盡相同,

有學者從完美觀點談品質,認為品質是卓越的象徵;有學者從使用者觀點出發,

認為品質為適合使用者使用;有學者從價值觀點切入,指出品質為消費者接受 的價格。將教育議題連結品質一詞,可以發現國內教學品質研究,多採用使用 者觀點探討之,如林進材(1994)指出教學品質為教師教學計劃與實際教學行動之 間的差距,教學品質與學生的學習有直接關係;田振榮與黃廷合(2002)在建立教 學品質指標中將學生學習成效視為評斷教學品質的重要指標。

綜上所述,教育現場為一個師生互動的場所,教學品質的高低將會直接影 響學生的學習成效,學校之服務對象包含學校中的使用者「學生」與外部對象(如:

家長、社區),基於相對品質的概念,如教育內部顧客(學生)與外部顧客(家長) 的需求與期望有衝突時,不應全然以外部服務對象之需求為主,應以教育價值 與對學生影響深遠性為主要考量。學習者於教學活動中是否能被滿足需求與期 望,教學者是否能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內容以達學生期待之教育目標,為教學 品質是否能受到學生認可的關鍵。

「品質」一詞含有相對與絕對兩種概念,應用於本研究相對品質的觀點可 解釋立場不同的幼兒園家長與教師對教學品質的詮釋差異,而絕對品質則是幼 兒園家長與教師在教學品質概念上重疊的部分。

參、教學品質之意義與內涵

高品質的幼兒教育能為幼兒奠基穩定的發展基礎,並有助於提升孩子未來 的學習成效,達到增進社會福祉之目的。教學品質之重要性在國際間已成為共 識,各個國際教育組織對學前教育及教學品質皆提出宣言。以下將分別闡述國 際教育組織對幼兒教學品質的看法。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11

OECD)為一強調國家發展與經濟連結的國際組織,其關注也涉及影響經濟發展

層面之議題,並認為教育與國家經濟和競爭力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教育等相 關議題 OECD 也專設機構進行長期與全面性的研究,並會於固定時間出版研究 報告書,向會員國說明各領域之研究結果,《建立幼兒教育》(Strong Starting)、

建立幼兒教育 II》(Strong Starting II)與 2011 年出版之《建立幼兒教育 III》(Strong Starting III)皆指出高品質學前教育是孩子終身學習的最大關鍵,並發現幼兒認知 發展、人格與社會發展與政府是否願意投入足夠資金與學前措施有密且關係,

更好的幼兒福利及學習成果將增加代間地位的流動並降低貧窮發生的機會,國 家應提供兩年之學前教育以加強幼兒教育與國民教育之連結,OECD 並聲明學 前幼兒接受教育的益處的先決條件皆為良好的教育品質(OECD, 2011;沈姍姍,

2010)。

在二次大戰中不論同盟國或軸心國在經濟上都受到嚴重的衝擊,戰後如何 快速地重建也是各國競爭的重點。同盟國戰勝後開始結合各國的力量與優勢提 供穩定世界經濟的管道,世界聯合國組織(United Nations,UN)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WB)皆背負了防止國際性戰爭與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等目標成立。UN 在 1945 年成立了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其宗旨在希望藉由教育、社會、自然科學、

文化等方式在人類的心中直下一個和平的種子,UNECO 並將教育視為解決世界 問題的主要管道(永續經營、貧窮、愛滋病..)透過國際教育合作,提升全球對於 教育的重視。2000 年 4 月所舉辦的世界教育論壇(World Education Forum)在會議 中訂定了六個目標: (一)擴展並改善幼兒全面的保育與教育,特別是最不利的孩 童。(二)至 2015 年確保所有兒童,都能接受到高品質、免費的義務初等教育。(三) 確保所有年輕人與成年人得以透過公平管道獲得適當的學習及生活技能,滿足 其學習需求。(四)至 2015 年所有成人的識字率提高 50%。(五)2005 年以前,減 少出等級中等教育中男女不均的現象,並確保女性能有公平的機會接受並完成

12

高品質的基礎教育。(六)全面提高教育品質,確保每個人都能達到讀、寫、算與 基本的生活技能(引自沈姍姍,2010)。

在目標中可以顯示出世界上教育欠缺的部分,其中也強調了幼兒教育與教 育品質的重要性,在幼兒教育的教學品質對幼兒發展有長遠的影響,家庭的刺 激、社區和學校的環境,有助於防止暴力和過度重視認知,語言,社會,情感 和身體發育。學前階段為大腦顯著成長的時期,孩子開始蒐集環境中的訊息,

使自我與周圍世界連結,成為保持健康,有愛心,有能力和貢獻公民。學前教 育奠定了幼兒進入小學的基礎,就學準備程度(Readiness for primary school)包括 適當的衛生和營養狀況,確保幼兒在進入小學前具有適齡的語言、認知、社會 和情感發展。對此 UNESCO 聲明所有幼兒皆需獲得高品質的教育,並至少有一 年的免費義務學前教育。完善的學前教育也提高早期識別特殊幼兒的功能,這 讓家長,衛生保健提供者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規劃,實施及時干預措施,解決 幼兒殘疾,減少發展延遲,提高學習成果與社會包容性,並防止特殊幼兒遭邊 緣化(UNESCO, 2016 )。

世界銀行(World Bank,WB)從建立初期背負的「重建」與「發展」的兩大 任務,到後期因各國基礎建設與經濟穩定成長,世界銀行從提供直接的援助(電 力、交通…)到 1950 年後期開始投資「教育」領域。因專家學者發現提升勞力品 質才是經濟快速成的關鍵,藉由提升人力資源達到改善勞動生產力的想法在國 際間廣為接受,即為後續發展的「人力資本論」( human capital theory )。為了解 決全球文盲高居不下的問題,在 1990 年的《全民教育世界會議》(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for All )上 WB 與 UNESCO 共同研擬了六個以教育、社 會福利的目標: (一)、擴充幼兒照護與發展。(二)、2000 年時所有學童都能就讀 初等學校且能畢業。(三)、降低文盲比率。(四)、制定標準,改善學習成就。(五) 讓成年人能接受基礎教育。(六)推廣知識、技能與永續發展的理念。上述目標與

世界銀行(World Bank,WB)從建立初期背負的「重建」與「發展」的兩大 任務,到後期因各國基礎建設與經濟穩定成長,世界銀行從提供直接的援助(電 力、交通…)到 1950 年後期開始投資「教育」領域。因專家學者發現提升勞力品 質才是經濟快速成的關鍵,藉由提升人力資源達到改善勞動生產力的想法在國 際間廣為接受,即為後續發展的「人力資本論」( human capital theory )。為了解 決全球文盲高居不下的問題,在 1990 年的《全民教育世界會議》(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for All )上 WB 與 UNESCO 共同研擬了六個以教育、社 會福利的目標: (一)、擴充幼兒照護與發展。(二)、2000 年時所有學童都能就讀 初等學校且能畢業。(三)、降低文盲比率。(四)、制定標準,改善學習成就。(五) 讓成年人能接受基礎教育。(六)推廣知識、技能與永續發展的理念。上述目標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