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穩定的高幼教品質不僅影響幼兒的經驗,也有助於認知與社會情緒的發展 及有效減少問題行為,並提高幼兒在進入小學低年級後的學習動機與成就,相 關研究也證實小學低年級學童之成就表現,對其日後學習具有預測力,高幼教 品質也是實現教育理想的唯一道路(NAEYC, 2013;University of Oxford , 2012)。

反觀國內,未納入國民義務教育的幼教階段,隨人口快速成長經濟起飛之 時代背景,台灣漸由在婦女就業率提高的情況中,開啟國人對學齡前幼兒教育 品質之重視(段慧瑩,2011),既往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型態已逐漸不復存在,

雙親皆投入職場的狀態下,大量的幼兒進入托育機構中,增加的市場需求使「品 質」議題漸漸浮出。1981 年《幼稚教育法》公布實施,即顯現政府對幼兒教育 朝向品質專業化之發展的期待。然 1990 年代以來,逾九成 5-6 歲幼兒受過學前 教育的比例,卻也顯現出「高入園率」下的大量幼稚園未立案及不合格師資等 問題。廖鳳瑞(1999)更指出「我國的幼教機構量已足夠容納所有需求的幼兒,但 是在教育的品質上仍嫌不足」的問題(引自翁麗芳,2013)。

在幼兒教育的研究中,品質文獻於 1994 年萌芽,由阮碧繡、李連珠所提出 幼兒教育品質應從園所類型、課程模式、師資水準、園舍設備、教育法規、服 務項目、評鑑七個主要內容進行探討,對品質的概念涵蓋了結構(園所類型、園 舍設備、師資水準、教育法規)、歷程(課程模式、服務項目)與結果品質(評鑑) 層面,此為文獻為「品質」在幼兒教育領域受到關注的開端,

如今「教學品質」在教育領域中已成為教育界人士關注的焦點,饒達欽與 鄭增財(1997)發現國內學者常使用「教學品質」一詞,但卻鮮少給予明確定

3

義,遂整理國外學者對教學品質的定義,依國內現行教育體制提出教育品質層 次概念圖,將教育品質畫分為「整體教學品質」、「學校教學品質」、「教師教學 品質」,顯現教學可視為在課室中的教學活動,也可將之視為學校整體運作,在 討論教學品質時應將大環境之背景一同納入考量。

在研究議題上,此時期大多數研究者傾向討論教師應具備之素質或特質,

對此饒達欽與鄭增財(1997)則認為教師素質與教學品質有所不同,好的教學品質 必須要有好的教師素質作為條件,但有好的教師素質未必有好的教學品質,相 較之下國外對教學品質之內涵研究則較多,其中 Brooks(1994)曾觀察 50 位教 師的教學發現教學品質之概念與有教教學有關,此概念對國內教學品質相關研 究具有重要影響性並受到諸多研究者引用。由此可知,品質作為有效教學之核 心,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甚大,國中小在《國民教育法》規範之下,其教師 品質及教學品質相關之機制建構,持續受到政府與學界監督,反觀幼兒教育階 段卻似乎因未納入國民義務教育,辦學風氣自由,產生品質參差不齊、收費過 高等狀況。

為提升幼兒教育教學品質,1987 年教育部在「幼兒教育十年發展計畫」推 動普設公立幼兒園之行動,並於 1999 年政府頒布「發展與改進幼兒教育中程計 畫」,對直轄縣市公私立幼稚園(現已改稱為幼兒園)進行評鑑,至 2005 年全國接 受評鑑園所比例高達 99%(教育部,2010e)。並自 2003 年教學卓越獎中設立幼稚 園組,鼓勵優質幼兒教育,並提供幼教師觀摩學習的機會(段慧瑩,2011)。為 解決幼稚園及托兒所師資、設備標準不一等問題,立法院在 2011 月 6 月 10 日 通過《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並於 2012 年實施《幼托整合》,將「幼稚園」與「托 兒所」合併為「幼兒園」,並於 2006 年起委託相關學者進行《幼兒園教保活動 與課程大綱》之編研,使幼托整合後提供園所課程發展方向。

幼兒園評鑑分為自我評鑑及外部訪視評鑑,而自我評鑑乃是重要基礎,林

4

佩蓉(2011)有鑑於國內幼兒園缺乏自我評鑑之標準化工具、評鑑標準過於抽象、

評鑑指標層次性不足等問題,於 2011 年參考國外「幼兒學習環境評量表」(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 Revised,ECERS-R),秉持 NAEYC 所倡導之 適性發展(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 DAP)幼教課程須適齡、適性、適文化等原則編製「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品質評 估表」,並於 2012 年推行致公立幼兒園,期望幫助國內幼兒園進行自我檢核,

以有效的方式了解班級與課程之教學品質,以達成「全面提昇幼兒教育品質」

及「幼兒教育正常化發展」的目標。

研究者本身為教育工作者,長時間浸泡在教學現場,因園所接受教育部幼 兒園輔導計畫,課程模式從主題教學轉化為學習區萌發,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 會常聽到:「某間教室的教學很好」,但實際檢視課程內容會發現教師所實行之教 學與學習區萌發「自主學習」、「自由遊戲」、「同儕學習」課程精神背道而馳。

這讓研究者感到衝突,到底何謂「何謂好的教學」更明確的說「何謂教學品質」,

評估的基準為何?何種因素會影響教學品質的呈現?而品質會對幼兒產生什麼影 響?研究者也發現,教學品質的論述會隨著述說者的角色與主觀經驗而有所不同,

好的教學是教師喜歡的教學?幼兒喜歡的教學?家長喜歡的教學?一個好的教學是 符合家長期待?還是成就教師的專業形象?又或是成就孩子的發展使孩子成為

「人」?教師的實務操作與家長的認知明顯出現落差,但主觀經驗與期盼落差成 因為何?讓研究者決心研究不同觀點之教學品質樣貌。

教師為教學的主要設計者,家長為幼兒的主要照顧者,兩者皆肩負者教育 孩子的使命與義務,本研究期望透過教學品質概念的釐清,提供另一條思考教 學的路徑,使教師在設計課程時能抓住核心的概念,此概念能應用在不同的課 程模式達到提升教學品質的目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