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幽默理論與社會意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幽默理論與社會意義

提到幽默,就不能不從幽默的史觀,亦即,關於幽默最重要的三個理論開始 說起:優越論(superiority theories)、不一致論(incongruity theories)以及紓解論 (relief theories)。

一、優越論(superiority theories)

優越論,又名貶抑論(degradation theories),為三支理論中最先出現的一 支,早在古希臘時期便出現。

在柏拉圖的對話錄《斐利布斯篇》(Philebus)裡,提到了蘇格拉底對笑的懷疑。

根據蘇格拉底的看法,「當我們沉浸在喜劇中的時候,我們的靈魂混雜了愉悅與痛 楚。我們笑那些搞不清楚自己是誰的傢伙,因而感到愉快;我們笑那些自以為富 有、自以為聰慧、自以為英俊帥氣的角色。」我們對這樣的無知和愚昧感到有趣,

所以,我們所得到的愉悅感,其實是混雜惡意的。蘇格拉底質疑的,正是隱藏在 笑意後的動機為何 (引自 Billig,2005/2009,頁 65)。柏格(Berger, 1997)也指出 了這段紀錄的背後意涵:「既然惡意不是什麼值得讚揚的特質,也就引發一個道德 議題:喜劇之笑(comic laughter)裡是否有應受指謫的地方?」

柏拉圖之所以要紀錄這一段看法,其實是想藉由蘇格拉底之口,表達自己對 笑的反對和壓制立場。同樣地,亞里斯多德也將笑和貶抑連結。他認為喜劇中的 喜劇性是種醜陋,而荒謬(ridiculousness)則有可能被定義為不會傷害他人的,某種 程度的缺陷或錯誤。亞里斯多德承認,和悲劇相比之下,喜劇能讓我們用一種「無 痛的」方式來思索生命中的矛盾(Berger, 1997)。為何我們會認為亞里斯多德也是 優越論者?畢利格(Billig,2005/2009,頁 70)是這麼解讀的:「當亞里斯多德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出喜劇中並無痛苦的時候,他並未想到喜劇裡被揶揄者所承受的苦。」

而霍布斯(引自 Billig,2005/2009,頁 84)又將優越論發揮到了極致。他提 到笑聲是種突發榮耀的表達,當我們理解到我們比其他人優越,而其他人不如我 們時,我們便會笑。他將揶揄視為幽默的核心,並質疑笑的好處。霍布斯(引自 Billig,2005/2009,頁 84)認為,如果我們仔細看玩笑背後隱藏的東西,結果往 往令人不太愉快。笑的共同性(communality)來自於自私的愉悅,而這種愉悅來自 於於他人之短。

對柏拉圖和霍布斯來說,笑聲牽涉到一種愉悅的感覺,覺得自己比起那些被 認為荒謬或比自己弱的人有更多優點。根據優越論學者的看法,嘲笑他人比起嘲 笑自己來的普遍,因為嘲笑他人會帶來一種純粹的喜悅,然而嘲笑自己會引起的 情緒可能從娛樂到痛苦都有。另外一個理由是,相較注意到自己的缺陷,大部分 的人更容易注意到別人的錯誤和瑕疵。因此,優越論的核心論述,用一句話表達 最為傳神:「別人的痛苦,就是我的快樂。」

二、不一致論(incongruity theories)

時下的政治背景是幽默理論背後不可忽視的脈絡。相較於優越論是出於對鞏 固固有政權和階級、較為殘酷的人性論述,不一致論對笑的看法則較為中性且樂 觀。

不一致論的基本論點是,無預期地結合兩個不同的想法,進而達到喜劇效果。

哈奇森(引自 Billig,2005/2009,頁 105)在他的著作《對笑的想法》(Thoughts on Laughter)中,認為機智是「結合了有著相互衝突之額外意涵的意象,但同時這些 意象在根本意涵上有著相似之處。」史密斯(引自 Billig,2005/2009,頁 105)則 在美學的演講上,強調讓人發笑的原因,並非如霍布斯所述,是出自優越感。「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定性的因素是不一致感,亦即,通常不被擺在一起的物件或環境被連結了起來。」

坎貝爾(引自 Billig,2005/2009,頁 105)在他的著作《修辭哲學》(Philosophy of Rhetoric)中,認同「不一致的相像」是最適合引人發笑的,而機智和幽默則將「顯 然是最不相同及最異質性」的事物做連結,達到想要的效果。哈特利(引自 Billig,

2005/2009,頁 105)在《人類觀察》(Observation on Man)中提到,成年人的笑是 由驚喜索引發的,而這份驚喜則是來自「比平常更帶衝突感或是更為巧合的事 物」。

綜合上述的看法,不一致論將幽默視為一種以機智將表面不同、本質相似的 事物結合,成功帶來不一致感與驚喜的手法。在此必須先補充為何前述幾位學者 不只一次強調了幽默必須表面不同但本質相似。原因在於,如果表面太過相近的 話,聽者很容易就猜出講者想表達的,驚喜感會大幅降低;而若是本質相距太遠,

聽者無法將兩者做聯想,便會如墜五里雲霧,不懂講者的機智何在。相較於優越 論和紓解論,我們認為,鑑於當時的社會環境氛圍(咖啡館興起,紳士在其中談 笑),不一致論是一套可以同時詮釋產生笑的原因和幽默的表達手法,並最準確傳 達出幽默「創作本質」的論點。

三、紓解論(relief theories)

紓解論興起的時間點落在維多利亞時代。這正好是生物學獲得重大突破、心 理學開始發展的時候。也因此,相較於優越論的出發點多是為了鞏固政治階級體 制、不一致論反應時下社會風潮和讚揚紳士機智,紓解論則是從人類本身出發,

著重在生理反應和心理運作的幽默理論。

班恩(引自 Billig,2005/2009,頁 157)反駁了不一致論對笑的看法,他指出,

不一致感在很多時候會引起的,都是笑聲以外的反應,例如當我們看見「背著沈 重包袱的衰老男人、龐大群眾裡的五餅二魚……走音的樂器、油膏裡的蒼蠅、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月雪」時,我們並不會笑。假如人們不是因為不一致感而笑,那真正讓我們笑出 來的原因是什麼呢?班恩提到了被不一致論者所不予認同的霍布斯,認為比起不 一致論,霍布斯的看法說不定還更接近正確答案。班恩更正了霍布斯的說法,認 為笑不是源於優越感,而是貶抑感。藉由貶抑他人、或是他人的想法,我們獲得 愉悅。(引自 Billig,2005/2009,頁 157)他在《情緒與意志》提及了當初不一致 論者提出的、用來反駁霍布斯的機智例子,並分析其中的貶抑元素。班恩認為不 一致論者忽略了這些例子的惡意面向,即使是那些用來表示有好的幽默,都還是 帶著貶抑的意味,但「其中的污辱性被包裝過了,塗上了某些和善的亮面漆。」

(引自 Billig,2005/2009,頁 158)。

然而,紓解論之所以命名之,則是來自於班恩對笑的另外一個主要看法。在

《情緒與意志》裡,班恩(引自 Billig,2005/2009,頁 159)所舉的例子,很多都 並非直接為貶抑論佐證,而是用來解釋他的另外一個論點:笑聲經常是伴隨著一 種通離拘束(constraint)的抒發。這個說法和他先前提到的生理法則相符,從拘束中 解脫,就會產生愉悅、造成神經能量增加,進而產生笑聲。再和貶抑的概念做連 結,我們面對莊重的事物必須保持拘束,但是如果莊重性受到了貶抑,我們可以 脫離束縛,進而獲得快樂。這反映了維多利亞時期的生活,努力工作和過著有道 德的生活,是百姓必須要做的,但當人們開始譏諷和蔑視這些所謂的道德觀、或 是上位者的道貌岸然時,愉悅感便油然而生(引自 Billig,2005/2009,頁 160)。

簡單地說,班恩以帶著反叛意味的笑嘲笑了秩序。

史賓賽則不認為班恩的看法完全正確,他認為貶抑跟笑聲不能直接畫上等號,

例如雙關語所帶來的笑聲,就不是由於貶抑而起。史賓賽認為,預期外的思想衝 突 (unexpected contrasts of ideas) 會使人產生微笑或笑的反應。(引自 Billig,

2005/2009,頁 162)。另外,他也提出:「只有當意識在不注意的情況下從偉大的 事物被導向了瑣碎之事物時,笑才會自然出現,意即只發生在我們或許能稱之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降階的不一致感(descending incongruity)浮現時」(引自 Billig,2005/2009,頁 163)。

他的舉例看來奇怪,他說,假如一齣舞台劇,在觀眾期待著男女主角言歸於好時,

突然跑出一隻小山羊,打斷了表演,觀眾笑了。觀眾的笑並不帶有羞辱主角或是 山羊的意味,而是注意力從整個舞台拉到了小山羊上,從大到小產生的降階不一 致感。然而,根據史賓賽的看法,升階的過程並不會產生同樣的效果,因為能量 在爬升的過程中消失。只有降階才有多餘的能量可以釋放。這同時也補足了班恩 的貶抑論,從莊嚴降階到荒謬的時候,產生降階的不一致感,因而發笑。

四、柏格森(Bergson)與佛洛伊德(Freud)的看法

在紓解論逐漸成為顯學之後,其後學者對於笑及幽默的探討便逐漸以心理學 出發,而幽默理論也在十九世紀末葉到二十世紀初葉時蓬勃發展。這段時間有兩 本特別重要的著作,一是柏格森(Bergson, 1911)的《笑》(Laughter),另一本則是 佛洛伊德(Freud, 1905)的《笑與無意識的關係》(Jok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

柏格森(引自 Billig,2005/2009,頁 195)在《笑》一書裡,提出了三個關於 笑、「被視為基本原則的」重要觀察,他認為這些點勾勒出了喜劇元素出現的場域。

第一種觀察是,笑是人類特有的。我們只會對人類、或是具有人類特質的事物或 動物發笑。柏格森在此反轉了哲學家的觀點,將人類從「會笑的生物」變成了「被 笑的生物」,藉由概念翻轉,柏格森於是將揶揄放到了研究的重心。第二個觀察是 針對笑的時候我們所欠缺的情感。「在那一瞬間,我們必須放下愛的情感,讓憐憫 沉默。」他認為,為了達到喜劇的效果,「需要某種類似心靈的暫時麻痺」。柏格 森並非探討笑的殘酷本質的先驅,畢亞提(引自 Billig,2005/2009,頁 196)在《論 笑》中就曾經提及笑跟同情心的相對性;而史密斯則認為:「幽默感與憐憫之不相 容,就好比與尊敬、親切不相容一般。」(引自 Billig,2005/2009,頁 196)。第三 個觀察是,笑是具有社會性的。「顯然笑需要回應。」(引自 Billig,2005/20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頁 198)笑聲會在人與人之間反彈震盪,終至迴響。藉由指出笑是社會性的,並 且「笑總是來自群體」(引自 Billig,2005/2009,頁 198)。柏格森成功地將笑的研 究面向,再度轉移到社會學上。

佛洛伊德一樣是從自我的壓抑與解放出發。在《笑與無意識的關係》裡,佛 洛伊德(引自 Billig,2005/2009,頁 249)在探討笑話的技巧和運作後,將笑話細

佛洛伊德一樣是從自我的壓抑與解放出發。在《笑與無意識的關係》裡,佛 洛伊德(引自 Billig,2005/2009,頁 249)在探討笑話的技巧和運作後,將笑話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