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幾何證明的角色與功用及相關性質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幾何證明的角色與功用及相關性質

壹、幾何證明課程編排

依我國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課綱,將數學教學幾何部份訂定之目 標如下(教育部,2008):

第一階段:國小一至二年級,簡單圖形的認識。

第二階段:國小三至四年級,慢慢發展以角、邊要素認識幾何圖形的 能力,並能以操作認識幾何圖形的性質。

第三階段:國小五至六年級,能認識簡單平面與立體形體的幾何性質,

並理解其面積或體積之計算。

第四階段:國中一至三年級,幾何方面要學習三角形及圓的基本幾何性 質,認識線對稱與圖形縮放的概念,並能學習簡單的幾何推 理。

國小一、二年級,學習幾何時,因簡單的圖形幾乎都是一般日常生 活中能理解且有視覺化的實體,在學習上並無困難,且會因為與實際生 活情境相關,在學習上會較有學習興趣。國小三至四年級學生對於認識 邊角幾何圖形的能力上,只有少數學生無法理解,大部分學生都能清楚 理解,在國小四年級對圖形的展開及翻轉能力上,二維圖形優於三維圖 形(魏春蓮、陳光勳,2005)。國小五及六年級的學生在平面圖形面積的

計算理解上,有許多的學生對於面積的知識(例如遇到非例行性的三角形

式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題策略。

證明的學習要從學生已知的觀念上建構新的知識,因此確認學生基 礎能力是教師在教學前相當重要的任務,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則須致力於 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協助學生釐清迷思概念(Harel & Sowder, 2007)。

De Villiers(1999)認為數學證明有六個並不相互排斥的角色:

驗證(verification)、解說(explanation)、發現探索(discovery)、系統化 (systematization)、智力挑戰(intellectual challenge)、溝通(communication),

智力挑戰描述的是在證明策略的建構。

(一) 驗證(verification):是指一種證明的手段,以檢核一個按照預定的邏 輯順序和公理證明策略的規則,設定斷論的真理證明。

(二) 解說(explanation):是另一種不同於驗證的檢核方式,數學家知道 只有一個正確的說法,通常是不足以解釋不同的論證,用以補足 正確說法的解釋。

(三) 發現探索(discovery):是在透過證明的過程,可能會發現新的結論的 情況。人們可能會發現反例的說法,這反例會導致增加必要的限制,

將消除反例使斷論更加完善。

(四) 系統化(systematization):是指有組織的形式,每個結果是來自先前建 立的結果、定義、公理、和主要條件按順序提出驗證。

(五) 溝通(communication):是指社會互動的含義,有效地生產證明所提供 的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可視為兩個定義證明的流程:確定和說服溝 通。

(六) 智力的挑戰(intellectual challenge):是指心理狀態的自我實現和履行

,源自於構建一個證明。

參、幾何證明相關性質

依據課程內容,幾何證明的相關性質有三角形 ASA、SAS、AAS、

三角形的五個全等性質是建立在,利用尺規作圖方式僅能做出唯一的一 個三角形。亦即當使用相同的條件利用尺規作圖,且作法正確無誤,則 每個人做出的三角形必定都相同。

為了方便說明全等時三角形的邊和角的對應相等關係,會以英文字 母代替。「S」代表邊(Side),「A」代表角(Angle),「R」代表直角(Right Angle),

「H」代表斜邊(Hypotenuse)。三角形的全等及相似相關性質說明列於附 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