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結論

本研究以電子白板為教學工具,設計教學教材,從開始設計教案到 課程實施完成共實行了四個月的行動研究,在其間歷經教案編寫修改及 教學反思修正,以下將針對研究目的來說明整個研究的發現:

一、融入電子白板於幾何證明教學的歷程與學生的表現

研究者照著 Duval 認知過程編寫教材,依照 Van Hiele 的學習階段教 學,在研究實施的初期學生從不知如何下筆,看到已知條件出現直角就 猜 RHS 全等,焦點放在電子白板上,到中期能在課中與研究者互動並說 出正確的全等性,能與研究者討論他們的回家作業並提出他們的解題策 略,到後期能完整的寫出正式的條列式證明及教學實施的後測結果,都 可看出以融入電子白板於幾何證明的教學方式,對於提高學生在幾何證 明單元的學習興趣是有幫助的。

二、融入電子白板於幾何證明教學,對學生在幾何證明單元學習表現的 影響

融入電子白板於幾何證明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後,引起 學習動機,自然而然學生的學習成效就會提升,學生在後測成績表現答 對率達 78%,顯示將已知條件塗上顏色,拆解圖形的方式對幾何證明單 元的學習成效是良好的。

教師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除了要將概念傳遞給學生外,還要讓學 生真正的理解,學生才能將老師所教授的觀念深植心中,在學習的過程 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數學能力,將資料資訊轉化能知識與能力。Van Hiele 曾提及老師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習經驗並不相同,所以教師在教學時 不能以自己的學習習慣及學生經驗來教學,應以適合學生的學生層次及 學習經驗來教學,才能讓學生融入教師的教學中,得到良好的學習成效。

建議教師在教學前的備課,除了對課程單元概念與教材熟悉外,不應只 是依教材的教學步驟實施教學,還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迷思及學習習慣,

若能夠自行編寫教材,將教學層次調整成與教學班級學生相同的層次,

應會有較好的教學成效。

雖然研究者在研究中,使用的是顯示教學法與現行的教學趨勢不相 吻合,但因學生對幾何證明課程的害怕及學習興趣缺缺等因素,研究者 透過修正後的教學步驟,慢慢的、條理清楚分明、一步一步解說,引導 學生學習,讓學生由模仿教師的教學步驟、到吸收觀念,後內化單元概 念,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題策略,理解整個單元的學習觀念。儘管教學方 式已不合潮流,但學生的學習成效卻是良好的。

貳、建議

研究者在研究實施後,根據研究過程及結果提出兩點建議:

一、 本研究受限於研究者的工作場所之因素,無法採用準實驗研究,

建議若有興趣之教師,可以以此教材教學,使用準實驗研究法,

測試採教材的實用性及教學成效。

二、 電子白板在幾何證明單元的學習上,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 習成效,但在數學其他單元的學習上是否有相同的成效,希望日 後有興趣之教師,可針對不同的單元測試其學習興趣及學習成效 上的效益。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郁華(1996)。台灣南區中學數學科教師信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

23-31。

王欣怡(2010)。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英語補救教學方案對提升國小六年 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教育大學教 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源豐(2012)。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對國三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

以相似形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市。

吳德邦、馬秀蘭、朱芳謀、簡秀儀(1997)。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生解決四 邊形面積問題之研究。教育與理論實踐學刊,6(5),168-182。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鳳萍(2002)。探討動態幾何軟體活動設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面積學 習成效方面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呂鳳琳(2010)。幾何證明不同文本呈現方式對學生認知負荷與閱讀理解 影響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曉萍(2010)。互動式電子白板運用於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數與 量」及「幾何」概念為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昆霖(2011)。應用電子白板教學在七年級學生數學學習之研究-以一 元一次方程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碩士論

李欣霓(2012)。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對國三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

以圓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市。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2013)。數學教育學習領域定位。

http://www.edb.gov.hk/tc/index.html

洪萬生、洪讚天、蘇意雯、英家銘(譯)(2011)。數學的語言。(原作者:

Keith Devlin)。台北市:商周出版。

高俊豐(2009)。以合作學習應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在國小高年級數學縮圖 計畫。計畫編號:NSC-91-2522-S-003-007。

陳勇全(2004)。視覺化幾何證明輔助系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

黃俊瑋(2007)。理解幾何證明文字題與動態幾何學習環境。國立雲林科 技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教育部(2008)。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 2008-2011。台北市。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

蔡美華、王文科((2008)。行動研究法(第二版)。(原作者:Geoffrey E.Mills) ,台北市:學富文化出版。

魏春蓮、陳光勳(2005)。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四年級學童立體展開圖學習 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65-102。

譚寧君(1998)。國小兒童面積迷思概念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 報,11,573-602。

羅芸慧(2009)。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進行自然科探究教學對國小學生學 習成就的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屏東縣。

戴錦秀(2002)。國小五年級學生使用電腦軟 GSP 學習三角形面積成效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英文文獻

Clements, C.Keiterl, J. Kilpatrick, & C. Laborde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Part 2, pp. 877-908).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Kluwer.

Carr, W. and Kemmis, 5.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2nd edn.London:Falmer.

Clements, D. H., & Battista, M. T.(1992). Geometry and spatial reasoning.

Cheng, Y. H., & Lin, F. L. (2007). The effectiveness and limitation of Reading and coloring strategy in learning geometry proof. ISSN 0771-100X, 113.

Duval, R. (1995). Geometrical Picture: Kinds of Representation and Specific Processing. In R. Sutherland & J. Mason (Eds.), Exploiting Mental Imagery with computer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142-157. Berlin: Springer.

Duval, R. (1998). Geometry from a cognitive of view: Perspectives on the Teaching of Geometry for the 21st century. An ICMI Study, pp.37-52.

De Villiers, M. D. (1999). Rethinking proof with the Geometer’s Sketchpad.

Emeryville,CA: Key Curriculum Press.

Hanna, G., & Jahnke, H. N. (1996). Proof and proving. In A. Bishop, K.

Healy, L., & Hoyles, C. (1998). Justifying and proving in school mathematics, executive summary. Lond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

Healy, L. & Hoyles, C. (2000). A study of proof conceptions in algebra.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1(4), 396-428.

In D. 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420-464. New York,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Harel, G., & Sowder, L. (2007). Toward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s o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proof. Secon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2, 805-842.

NCTM.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Author.

Oztap, H.,Ozay, E.,Oztap, F.(2003).Teaching cell division to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 investigation of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by Turkish teach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38(1),13-15.

Recio, A. M., & Godino, J. D. (2001). Institutional and personal meanings of mathematics proof.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48, 83-99.

Senk, S. L. (1985). How well do students write geometry proofs?

Mathematics Teacher, 78(6), 448-456.

Smith, H. J.,Higgins, S.,Wall, K.,Miller, J.(2005).Interactive whiteboards:boon or bandwagon?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1(2),91-101.

Somyurek, S.,Atasoy, B.,Ozdemir, S.(2009).Board' s IQ: What makes a board smart?.Computers & Education,53(2),368-374.

Van Hiele, P. V. (1986). Structure and insight: A theor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New York.

附件一

三角形全等性質說明:

1. ASA 全等性質:當兩個三角形中有兩個角和此兩角的夾邊分別對應 相等時,這兩個三角形就會全等。如圖 3-1 所示。

圖 3-1

在△ABC 與△DEF 中

∠A = ∠D 𝐴𝐴���� = 𝐷𝐷����

∠B = ∠E 則△ ABC ≅ ∆DEF(ASA)

2. AAS 全等性質:當兩個三角形中有兩個角和其中一個邊分別對應相 等時,這兩個三角形就會全等。如圖 3-2 所示。

圖 3-2

在△ABC 與△DEF 中

∠A = ∠D,∠C = ∠F,

𝐴𝐴���� = 𝐷𝐷����,

則△ ABC ≅ ∆DEF(AAS)

3. SAS 全等性質:當兩個三角形中有兩個邊和此兩邊的夾角分別對應相 等時,這兩個三角形就會全等。如圖 3-3 所示。

圖 3-3

在△ABC 與△DEF 中 𝐴𝐴���� = 𝐷𝐷����

∠A = ∠D 𝐴𝐴���� = 𝐷𝐷����

則△ ABC ≅ ∆DEF(SAS)

4. SSS 全等性質:當兩個三角形的三個邊分別對應相等時,這兩個三角 就會全等。如圖 3-4 所示。

圖 3-4

在△ABC 與△DEF 中 𝐴𝐴���� = 𝐷𝐷����

𝐴𝐴���� = 𝐷𝐷����

𝐴𝐴���� = 𝐷𝐷����

則△ ABC ≅ ∆DEF(SSS)

5. RHS 全等性質:當兩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和一股分別對應相等時,這 兩個直角就不會全等。如圖 3-5 所示。

圖 3-5

在△ABC 與△DEF 中

∠B = ∠𝐷 𝐴𝐴���� = 𝐷𝐷����

𝐴𝐴���� = 𝐷𝐷����

則△ ABC ≅ ∆DEF(RHS) 三角形的相似性質有三種分別說明如下:

1. AA 相似性質:當兩個三角形中有兩個角對應相等時,則這兩個三角 形相似。如圖 3-6 所示。

圖 3-6

在△ABC 與△DEF 中

∠A = ∠D

∠C = ∠F

則△ ABC~∆DEF(AA 相似)

2. SAS 相似性質:當兩個三角形中有兩個邊對應成比例且此兩邊所夾的 角對應相等時,則這兩個三角形相似。如圖 3-7 所示。

圖 3-7

在△ABC 與△DEF 中

𝐴𝐴����:𝐷𝐷���� = 24:12 = 2:1,

∠A = ∠D,

𝐴𝐴����:𝐷𝐷���� = 32:16 = 2:1,

則△ ABC~∆DEF(SAS 相似)

3. SSS 相似性質:當兩個三角形中三個邊對應成比例,則這兩個三角形 相似。如圖 3-8 所示。

圖 3-8

在△ABC 與△DEF 中 𝐴𝐴����:𝐷𝐷���� = 20:12 = 5:3 𝐴𝐴����:𝐷𝐷���� = 30:18 = 5:3 𝐴𝐴����:𝐷𝐷���� = 35:21 = 5:3 則△ ABC~∆DEF(SSS 相似)

附件二 教學課程之教材

例題 1

已知:如圖,∠1=∠2,∠3=∠4。

求證:AC= BD 。

例題 2

已知:D 為BC的中點, DE ⊥ AB , DF ⊥AC, DE = DF 。

求證:△ABC 為等腰三角形。

練習 1

已知:如圖,△ABC 中, AB =ACBD =CD

求證: AD ⊥BC

練習 2

已知:AC = BD ,∠B=∠C=90°。

求證: AB =CD

例題 3

已知:如圖,ABCD 是正方形,A 在 L 上,DE ⊥L,BF ⊥L,垂足分別為 E、

F( AE ≠ AF )。

求證:△ADE≅△BAF。

例題 4

已知:△ADE 中,BC// DE 。 求證: AB : BD =ACCE

練習 3

已知:ABCD 是平行四邊形, DE ⊥ AC

BF ⊥AC

求證: BF = DE 。

練習 4

已知:△ABC 中, DE //BC, EF //

AB 。

求證: AD : DB = BF :FC

例題 5

已知:如圖,正方形ABCD 中, BE = BG

求證: BD 垂直平分EG

例題 6

已知:△ABC 是正三角形,

而且 AD = BE =CF。 求證:△DEF 為正三角形。

練習 5

已知:△ABC 中,AB =AC,BE ⊥ACCF⊥ AB 。

求證:(1) AE = AF 。(2)∠1=∠2。

練習 6

已知:四邊形ABCD 中, AB = AD ,

∠B=∠D 求證:BCDC

例題 7

已知:如圖,△ABC 與△ADE 皆為正三 角形。

求證: BD =CE

例題 8

已知:以△ABC 的兩邊 AB 、AC為邊 作正方形ABGF、ACDE。

求證: BE =CF

練習 7

已知:ABCD 是平行四邊形,而且 AE //

CF

求證: BE = DF , AE =CF

練習 8

已知: AD = AE , BD = BE,C 點在 直線AB 上。

求證:CDCE

例題 9

以△ABC 的兩邊 AB 、AC各向外側作 正△ABD 與正△ACE。

(1) 求證: BE =CD。(2) 求∠DFB 的度數。

例題 10

已知: BD 為長方形 ABCD 的對角線,

E 為 AD 中點,CE交 BD 於 F 點。

求證: DF = BD 3

1 。

練習 9

已知:如圖,△ABC 與△BDE 皆為正三 角形。

求證: AE =CD

練習 10

已知:△ABC 中,FC// BE ,BC//

DE 。

求證: AF : FB = AB : BD 。

例題 11

△ABC 中,M 為 AC 的中點,N 為BM的 中點,直線AN 交 BC 於 P 點,求證:

△ABC 中,M 為 AC 的中點,N 為BM的 中點,直線AN 交 BC 於 P 點,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