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參與運動育樂營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 行為控制愈正向,對意圖的影響越高,未來參與運動育樂營的可能性 也越高,因此本研究者提出以下幾項建議,以供教育主管機關、學校 單位、民間團體未來推廣運動育樂營時的參考。

一、對於促進學生參與運動育樂營的建議

(一)研究結果指出「態度」對於意圖的影響最大,「工具性」對 態度的影響比「情感性」略高一些,但相差不大,顯示出學生認 為參與運動育樂營的利益性與情感性都很重要。因此,為增強參 與意圖,可以設計一些如「挑戰自我、健康熱活」、「想瘦、享受,

來運動」的標語或口號,增加學生對於運動育樂營的重視,並透 過一些身體健康常識宣導講座、研習會或健康體位課程,增進學 生對於健康促進的正向想法,藉此提昇參與意圖。

(二)「知覺行為控制」對於意圖仍有影響,其中「便利條件」的 關聯性比「自我效能」大。因此,為增強學童參運動育樂營的意 圖時,便利條件促進方面可以從人、事、時、地、物等方面考量,

如人的部份應考量哪些人可能跟他一起來、活動內容是否是學生 最喜愛的;學生可能參與的時段,是下午還是晚上,或者週末;

地點上是否方便學生到達。在自我能力促進方面可以指導學生正 確的自我能力評估,提供學生正確的自我能力評估及參與最大的 便利性,以促進行為意圖得產生。

(三)本研究顯示「主觀規範」對於學生參與運動育樂營的意圖 影響最小,其中以「父母」的影響最大。雖然父母對於學生參與 上有其影響力,但根據洪煌佳、呂明秀(2008)研究指出父母選

擇運動育樂營的動機以子女的意願為主。由於青少年時期同儕關 係對於學生參與運動育樂營活動的影響力也不小,根據研究中顯 示參與運動育樂營時有友伴參加的佔大多數,因此,未來在增進 國小學童參與運動育樂營的意圖時,可從「父母」、「老師」、「同 學及朋友」等重要他人方面著手。

二、未來後續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雖已考量各研究面向,但因限於人力及時間的限制,研 究上未深切思維的地方,提供相關建議供未來後續研究參考。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僅針對台灣地區(不包含金門縣與連江縣)國民小學 五、六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但參與育樂營的年級尚有國小階 段一至四年級及國中階段、國中階段以上的學生,因此建議未來 可以考量進行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研究,並比較其研究結果,深 入了解各年級學生參與意圖的原因,以提昇參與意願。

(二)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為深入了解學生參與及不想參與運 動育樂營的原因,未來在進行問卷調查法可採半開放式的做法,

有些問題可以請受試者詳列其原因,以供與量化資料比較。或進 一步透過多變量進行分析,以釐清背景變項對於意圖影響的重要 因素。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宏(2009)。教育研究法(增訂 13 版)。台北:五南圖書。

王國川(1998)。計畫行為理論各成份量表之設計、發展與建立-以青 少年無照騎車行為之研究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

43(2)

,67-91。

王國川(1999)。計 分 方 式 對 於 信 念 與 態 度 之 關 係 的 影 響 - - 兼 考 慮 量 表 結 構 與 加 權 方 法 之 角 色 。 師 大 學 報 教 育 類 , 44

( 1 & 2 ) , 1 - 1 7 。

行政院主計處(2010a)。區域分類。時間:2010 年 11 月 15 日。取自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27078&ctNode=3378

行政院主計處(2010b)。都市化地區分類。時間:2010 年 11 月 15 日。

取自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27078&ctNode=3378 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

北:知成數位科技。

吳忠宏、蘇珮玲(2005)。職前教師參與生態旅遊活動之行為意圖研究。

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

19(2)

,73-97。

吳美貞(2007)。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苗栗地區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行 為意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新 竹。

呂宛蓁、鄭志富(2008)。職棒觀眾觀賞行為意圖模式之研究。大專 體育學刊,10(3),57-71。

巫慧萍(2008)。新竹地區各層級學校體育育樂營實施現況及阻礙因素 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3(2),61-86。

李柏慧、劉淑燕(2005)。民眾從事健走行為意圖之研究。大專體育學

,7(1),147-156。

李永祥(2010)。台灣科技大學學生參與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賞意圖之 研究:計畫行為理論驗證。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

4(1)

,35-55。

法務部(2006)。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修訂)。時間:2010年6 月17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

H0120001

林錫波(2009)。以計畫行為理論及階段行為改變模式探討大學生在中 華職棒之觀賞意圖。大專體育學刊,

11(2)

,57-68。

洪嘉文(2000)。學校體育育樂營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國民體育季 刊,

29(6),6-14。

洪 煌 佳 、 黃 善 楓 ( 2007)。 台 灣 國 民 中 小 學 育 樂 營 政 策 發 展 之 研 究

(1998~2006)。台東大學體育學報,

7,55-66。

洪煌佳(2008)。育樂營的意涵探討。東師體育,

14,8-14。

洪煌佳、呂明秀(2008)。運動育樂營學生家長的考量動機、資訊來源 及滿意度調查。高應科大體育學刊,7,115-126。

洪煌佳、黃善楓(2008)。運動育樂營參與成員資訊來源及滿意度之調 查。載於第八屆中華民國運動育休閒管理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

( 編 ),第 八 屆 中 華 民 國 運 動 育 休 閒 管 理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pp.4-C-8-1-C-8-11)。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洪煌佳(2009)。強身到休閒:台灣國民中小學育樂營發展之描摹。大 專體育學刊,

11(2),1-13。

洪煌佳(2011)。辦不辦!中小學體育育樂營辦理與否的影響因素。

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

24,51-68。

翁誌誼(2007)。大學新生規律運動行為意圖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靜宜 大學為例。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

3,307-314。

張嘉華、洪煌佳(2007)。青少年參與體育育樂營動機之探討。載於第 七屆中華民國運動育休閒管理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編),第 七 屆 中 華 民 國 運 動 育 休 閒 管 理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pp.C-10-1-C-10-8)。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 研究所。

張俊一、許建民(2008)。影響學童參與暑期運動育樂營意圖之研究-以 新 竹 市 國 小 五 年 級 為 例 。國 立 台 灣 體 育 大 學 論 叢 ,

19( 2),

73-88。

張千培、鄭志富(2009)。高中階段學生運動社團參與意圖模式之研究。

體育學報,42(3),95-112。

張鐸瀚、蔡漢忠(2009)。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自行車環台之行為意 圖。2009服務業行銷研討會論文集,442-456。

教育部(2004)。93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94 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95 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96 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a)。97 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b)。快活計畫。時間:2010年8月3日。取自教育部體育 及健康資訊網:http://140.122.72.62/policy/index

教育部(2009)。98 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10a)。縣市別校數。時間:2010 年 7 月 19 日。取 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43.xls

教育部統計處(2010b)。縣市別學生數(

80

~

98

學年度)。時間:2010 年 7 月 19 日。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student.xls

教育部統計處(2010c)。小規模國小縣市別分佈。時間:2010 年 7 月 19 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

overview40.xls

許建民(2004)以計畫行為理論預測學童參與運動代表隊意圖之研究。

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4(2),11-26。

許建民、高俊雄(2006)。青少年休閒參與動機模式之研究。大專體育 學刊,

8(3)

,51-63。

許建民(2006)。職棒比賽現場觀賞行為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 應用。國立體育學院論叢,

17(4)

,11-24。

陳皆榮(2002)。運動與青年發展。國民體育季刊,

31(1),74-80。

黃國恩、逄廣華、陳美莉、林志隆(2004)。台大九十學年度暑假兒童 青少年體育育樂營參與動機及獲得訊息之分析。台大體育,

43,

49-56。

趙信賓(1999)。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關 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國小學童參加休閒運動育樂營為例。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

鍾志強(2008)。職業棒球消費者體驗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大專體育 學刊,

10(1)

,35-45。

二、英文部分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J.

Kuhl & J. Beckmann (Eds.), 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pp. 11-39). Heidelberg, Germany: Springer.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Ajzin, I. (2002). Residual effects of past on later behavior: Habituation and reasoned action perspectiv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Review,

6, 107-122.

Ajzen, I. (2008). Consum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 In C. P. Haugtvedt, P. M. Herr ,

& F. R. Cardes (Eds.), Handbook of ConsumerPsychology (pp. 525- 548).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hatzisarantis, N. L. D., Hagger, M. S., Wang, C. K. J., & Thogersen- Ntoumani, C. (2009).The effects of social identity and 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 on health behaviour with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Curr Psychol, 28, 55-68.

Gretebeck, K. A., Black, D. R., Blue, C. L., & Glickman, L. T. et al. (2007).

Physical activity and function in older adults: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31, 203-214.

Guinn, B., Vincent, V., Jorgensen, L., Dugas, D., & Semper, T. (2007).

Predicting physical activity amonglow-income mexican american wome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31, 115-122.

Gird, A. & Bagraim, J. J. (2008).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s predictor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mongst final-year university students.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38(4), 711-724

Matthew, Y. W. K., Steven, R. B., & Kathleen, A. M. G. (2009). Predicting physical activity of first-year university students: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58(1), 45-52.

Taylor, S. & Tood, P. (1995). Decomposition and crossover effects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study of consumer adoption inten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2, 137-155.

Yap, S. F., & Sabaruddin, N. A. (2008). An extended model of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in predicting exercise intenti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1(4), 108-122.

附 錄 一 :

台 灣 地 區 國 民 小 學 行 政 區 域 劃 分

一 、 北 部 地 區 :

台 北 市 、 台 北 縣 、 宜 蘭 縣 、 桃 園 縣 、 新 竹 縣 、 基 隆 市 、 新 竹 市 二 、 中 部 地 區 :

苗 栗 縣 、 台 中 縣 、 彰 化 縣 、 南 投 縣 、 雲 林 縣 、 台 中 市 三 、 南 部 地 區 :

高 雄 市、嘉 義 縣、台 南 縣、高 雄 縣、屏 東 縣、嘉 義 市、台 南 市 、 澎 湖 縣

四 、 東 部 地 區 : 花 蓮 縣 、 台 東 縣

資 料 來 源 : 研 究 者 自 行 整 理

教 育 部 統 計 處 ( 2010c) 。小 規 模 國 小 縣 市 別 分 佈, http://www.edu.tw/

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40.xls, 2010 年 7 月 1 9 日 檢 索 。

國小學童參與運動育樂營行為意圖調查量表(預試問卷)

【第ㄧ部分:基本資料】

1、我的學校是 國小 2、性別:□男 □女

3、我曾經參加過運動育樂營 □曾經參加 □從未參加過(勾此答案不用回答4-6題)

4、我曾經參加過哪些運動育樂營?

(可複選,若無適合項目可勾選,可勾其他種類並填入該運動名稱)

(1) □籃球 (2)□田徑 (3)□桌球 (4)□游泳(5)□樂樂棒球

(6) □民俗體育(如扯鈴、車鼓陣、踢毽子等)(7)□羽球(8)□直排輪

(9) □足球(10)□棒壘球

(11)其他種類:

5、我會參加的意願是 □主動報名 □家長要求 □其他:

6、是否有友伴一起參加? □無 □ 1人 □ 2人以上

【第二部分:工具性態度分量表】

※參加運動育樂營,你認為 很同意 同意 普通 不同意 很不同意 1.可以讓我更健康--- □ □ □ □ □ 2.可以讓我學習新的運動技能--- □ □ □ □ □ 3.可以發揮我的運動專長--- □ □ □ □ □ 4.可以增加我的體能--- □ □ □ □ □

※參加運動育樂營,你認為 很同意 同意 普通 不同意 很不同意 1.可以讓我更健康--- □ □ □ □ □ 2.可以讓我學習新的運動技能--- □ □ □ □ □ 3.可以發揮我的運動專長--- □ □ □ □ □ 4.可以增加我的體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