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係依據研究的過程、結果與結論,針對體育教師、師資培育機構 與未來研究提出相關的建議。

一、體育教師

(一)課程設計

本研究結果發現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於九年級學生的羽球學習 是值得肯定。因此,建議教學現場的體育教師在設計課程時,可以 從修改規則的簡易遊戲或比賽切入教學,同時能兼顧運動樂趣性與 戰術技能的練習,並設計結構性問題,以同儕互動的方式,讓全體 學生儘可能參與討論,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助於戰術戰略與運動知識的學習,才能真正達到九年一貫課程的 精神。

(二)多元評量

本研究以認知測驗與比賽表現來評量學生學習的效果。研究結 果發現,運用不同的方式評量學生的學習表現,會得到不同的評量 結果。其評量方式除參考客觀的測驗成績數據外,亦可參考訪談的 內容訊息、學生學習心得與討論等,做為評量學習效果的資訊,使 體育教學的評量更趨於多元化。

二、師資培育

本研究結果發現,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能促進學生在羽球的認知與比賽 表現的學習效果。在英國、新加坡、澳洲、香港等地區,皆融入理解式球 類教學法為體育師資培育的教學策略之一,因此,國內的師資培育機構也 應增加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為教學課程,同時舉辦階段性研習活動或是各縣 市健康與體育領域辦理推廣研習,逐步對職前教師或在職教師推廣理解式 球類教學法,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能。

三、未來研究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九年級學生與參與研究教師,實驗結果無法廣泛 推論。建議可以針對不同年齡層學生在同一種球類進行教學後進行 比較;或擴大研究地區,以各縣市的城市與鄉村學校為研究對象;

或針對以職前教師或生手教師為研究對象,使其研究結果更具應用 性。

(二)研究項目

本研究以網/牆性的羽球項目為研究項目,建議往後可再針對不 同運動項目進行研究,以進一步探討理解式球類教學對於不同運動 項目之應用。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7 版)。臺北:五南。

王愛麟(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學生籃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石志如(2003)。葛蘭姆技巧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嘉義國中舞蹈才能班現代 舞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呂秀美(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學生巧固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宋俊穎(2006)。國小五年級體育課互動研究-以理解式籃球教學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吳其達(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明吉(2006)。由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談理解式教學法(TGFU)。

大專體育,83,107-113。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清池(2005)。理解式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巧固球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林素卿(2000)。行動研究。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 編),學校體育教學研究方法(頁1-33)。臺北市:師大體研中心。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高雄復文。

邱奕銓(2005)。傳統與理解式教學法對高職學生籃球學習效果比較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邱利昌(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籃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周宏室(1994)。Mosstom(摩斯登)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臺北市:

師大學苑。

周宏室、潘義祥(2002)。運動教育學的課程理論。載於周宏室(主編),

運動教育學(105-144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周禾程(2002)。觀察研究法。載於周宏室(主編),運動教育學研究法(頁 93-126)。臺北市:師大書苑。

卓子文(2002)。舞者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一項針對舞者實施身心教育課 程的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 市。

姚宗呈(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桌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范綱榮(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巧固球學習效果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教育大學,臺北市。

夏林清與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 研究。臺北:遠流。

夏林清等譯(1998)。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原著。臺北:遠流。

張鈿富(2000)。行動研究的概念與執行。教師天地,105,9-12。

張美慧(2004)。國小四年級國語文統整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教育部(1997)。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臺北:

教育部。

陳美玉(2000)。師生合作反省教學在師資培育上運用之研究。教育研究資 訊,8(1),120-133。

陳星如(2008)。Mosston練習式與理解式球類教學在國小籃球教學效果之 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怡真(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建宏(2008)。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四年級羽球教學之行動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許義雄(1992)。樂趣化體育教學。臺灣省學校體育雙月刊,2(1),4-5。

郭世德(2000)。理解式教學在國小五年級學生足球學習效果的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黃志成(2004)。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羽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黃品瑞(2007)。理解式球類訓練法於國小籃球校隊訓練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琤圈(2003)。合作學習在高中芭蕾教學之應用-以行動研究為主。未出 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黃靜群(2006)。行動研究的困境與解決策略。教師之友,47(2),49-56。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簡振豐(2008)。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游淑霞(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高中生合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葉人豪(2006)。國小五年級理解式巧固球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葉清田(1997)。以行動研究為依據的教師在職進修與專業成長。載於中華 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與師反培育(頁129-161)。臺北:師 大書苑。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質的研究方法。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53-76。高雄:麗文。

葉清田(2003)。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臺北:正中書局。

詹志禹、蔡金火(2001)。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教師行動研究。載於中華民 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75-99)。臺北 市:揚智文化。

楊芬林(2004)。舞蹈課程統整設計及實施之行動研究-以嘉義市崇文國民 小學舞蹈班跳鼓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 市。

楊廣銓(2006)。舞蹈融入南湖高中排球校隊訓練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2。

廖玉光(2002)。球類教學-領會教學法。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蔡宗達(2003)。遊戲/比賽理解式教學法(TGFU)的實施與比賽表現評分 量表(GPAI)的應用。大專體育,68,10-16。

蔡宗達、闕月清(2003)。逆向思維的新體育教學-理解式教學法(TGFU)。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二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上),252-261。

蔡宗達(2004)。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與技能取向球類教學法比較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闕月清(2002)。運動教育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載於周宏室(主編),

運動教育學(頁287-305)。臺北市:師大書苑。

闕月清(2004)。有效體育教學。載於張春秀等合著,健康與體育領域教材 教法(頁249-268)。臺北縣:冠學文化。

闕月清、鄭漢吾(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中學生學習效果之探討。臺 灣運動教育學刊,1(2),25-43。

闕月清(2008)。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簡銘成(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生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臺北市:五南。

龔建昌(2002)。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龔雅慈(2006)。理解式教學法在合作學習情境下對羽球運動技能學習成效 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二、英文部分

Altricher, H., Posch, P., & Somekh, B.(1993).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NY: Routledge.

Almond, L. (1986). Research-based teaching in game. In J. Evans. (Ed.),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 and schooling: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physical education (pp. 155-165). London: Falmer Press.

Almond, L. & Thorpe, R. (1988). Asking teachers to research.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7(3), 221-227.

Bloom, B. S. (1956).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Bunker, D., & Thorpe, R. (1982). A model for the teaching of games in secondary schools.Bulletin of Physical Education, 18(1), 5-8.

Bunker, D., & Thorpe, R. (1986).The Curriculum Model. In R. Thorpe, D.

Bunker, & L. Almond (Eds.), Rethinking games teaching (pp.7-10).

Loughborough, Eng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utler, J., Griffin, L., Lombardo, B., & Nastasi, R. (2003).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Reston,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Philadelphia, PA: The Falmer Press, Taylor & Francis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Philadelphia, PA: The Falmer Press, Taylor & Fran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