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理解式球類教學的緣起與形成

於 1960 年代初期,由英國 Loughborough 大學的幾位教授 Wade, Worthington, 與 Wingmore 等人,透過課堂與師資生相互討論,尋求合適年 齡較小的學生或初學者學習的球類運動教學策略。當時對教學策略仍著重 於技能學習的探討,同時也注意到運動技能教學的其他應用部分,即「透 過遊戲或比賽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啟發了 Bunker 與 Thorpe 日後在教學反 省中,有了嶄新的教學理念(Bunker & Thorpe, 1986)。

Bunker 與 Thorpe(1986)發覺在傳統以技能為主的體育教學中,所產 生的幾項現象:

(一)體育技能教學常與真實情境的運動比賽未能結合,使得學生缺乏學 習動機,並失去成就感。

(二)以技能教學為主的學習,學生技能的進步有限。

(三)學生擁有運動技能後,在實際比賽中卻不知變通,缺乏做決定的能 力及獨立創造性,而需教師的從旁協助指導。

(四)以運動技能取向的傳統教學,對於學生的學習能力高低,難以兼顧 其個別差異的問題。

(五)學生對於運動知識、戰術與技巧的瞭解非常有限。

二、理解式球類教學法

Bunker 與 Thorpe(1982)提出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是以比賽戰術為基 礎,其教學流程包含:遊戲/比賽、比賽賞識、戰術意識、做適當決定、技

(1)遊戲/比賽

(6)比賽表現 (2)比賽賞識

學習者

(5)技能執行 (3)戰術意識

(4)做適當決定 做什麼?如何做?

能執行、比賽表現等六個部分,以學生為中心,透過遊戲或比賽的情境結 合戰術與技能,並提出了理解式球類教學的教學模式,其流程概念如圖 2-1:

2-1 理解式球類教學模式圖

資料來源:Bunker, D., & Thorpe, R. (1986). The curriculum model. In R.Thorpe, D.

Bunker, & L. Almond (Eds.), Rethinking games teaching (p8).

Loughborough, Eng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一)遊戲/比賽

Mitchell, Griffin, 與 Oslin(2003)三位學者提出教師透過適當 地修正比賽,以鼓勵學生思考比賽中的戰術問題。藉由一個小型、

有條件的遊戲或比賽環境,將運動情境與問題呈現,讓學生主動探 索運動的概念並思考問題解決的策略。教師將所要教導的技能融於 遊戲或比賽中,創造一個盡可能與真實運動情境相結合的簡單遊戲 或比賽,讓學生在競爭性的活動中,提高學習的興趣與享受運動的 樂趣。

(二)比賽賞識

在此階段,經由教師課程設計,讓學生認識比賽規則及瞭解如 何進行比賽(黃志成,2004),從簡化修改的比賽中,增強學生參與 球類運動比賽的興趣及動機,提升同儕間團隊合作及互動,進而充 分享受比賽所帶來的喜悅和成就感,奠定往後對正式的運動比賽更 完整的知識基礎。

(三)戰術意識

在修改及簡化的比賽裡,學生除了從中獲得進入比賽所需的技 能外,並從複雜的比賽情境裡得到許多與對手及隊友互動的訊息,

學生設法瞭解如何進行比賽的同時,與對手及隊友互動的戰術戰略 因此而生,也更進一步產生對比賽進行時戰術戰略的認知,理解到

「做決定」的需求與應用的能力。在遊戲或比賽進行一小段時間後,

教師應根據觀察所發現的問題,與學生相互討論,共同思考解決的 策略,進而協助學生對基本的戰術有所瞭解、體會與運用。

(四)做適當決定

這個階段包含兩個基本的決定,一是該做什麼?二是該如何 做?學生為決定「做什麼?」,對於戰術的理解是必要的,至於「如 何做?」則是指決定做什麼,所選用的適當回應。因此不論學生資 質之高低、能力之優劣,教師應鼓勵他們各司其職、各展所長,依 自己的能力做出適當的決定與適當的表現。

(五)技能執行

Mitchell, Oslin, 與 Griffin(2003)提出應該盡可能在類似運動 比賽的情境中練習解決問題的技能。教師必須先讓學生在運動參與 中瞭解技能的執行,並體會技能執行的重要性,進而為熟練技能而 練習。

在此過程仍延續前一階段「做適當決定」而來,學生可檢視技 能於運動表現中若技能於運動表現中配合得當,則視為個人運動技 能的獲得;若因前一個決定是錯誤的,而導致技能執行失敗,即需 反思前一階段的決定哪裡出錯,繼續尋求最正確的執行。在這階段 中「做適當之決定」與「技能執行」是雙向互動檢討的過程(蔡宗 達,2003)

(六)比賽表現

學生經由遊戲或比賽中一連串的戰術與技能練習後,產生一連 串的運動表現,並綜合戰術戰略的應用、適當做決定及技能的執行,

使比賽表現提升。再將之前單一、簡單的遊戲或比賽的經驗與觀念,

修正應用於另一複雜及具新變化的遊戲或比賽當中,而進入另一個 新的循環(葉人豪,2006)。

三、理解式球類課程模式的理論架構

Mitchell 等人(2003)所提出的理解式球類課程模式,基於其特定之概 念架構與理論基礎,其課程模式則強調教學計畫、課室管理、教學過程與 教學評量之間的連結,以下將介紹理解式球類課程模式的概念架構與理論 基礎:

(一)概念架構

理解式球類課程模式的中心是戰術問題,各種不同的比賽大多 呈現出「得分」、「防止得分」、「開始比賽」和「恢復比賽」等戰術 問題。學生若能從比賽中發現戰術問題,再經由教師有系統的引導,

能做適當決定和應用合適的技能來解決這些問題。許多不同球類運 動的比賽戰術問題都有相似之處,瞭解這些戰術問題可以協助學生 在比賽表現上發揮學習遷移的效果。以國中階段來說,則應針對單 項球類運動來教學,促進學生良好的運動表現。理解式球類課程模 式的概念架構圖(如圖2-2)即是一種以發展戰術架構來決定相關學 習內容的課程模式,這些架構可依不同學習情境與學生能力的不 同,而發展出不同複雜程度的遊戲或比賽,來確保體育教學內容是 基於學生瞭解如何進行比賽和促進運動技能表現的過程。

球類運動

教學評量

技能 認知 情意 行為與社會 學習遷移

戰術目標

得 分 防止得分 恢復比賽

戰術問題的解決方法

(決定)

技能 動作 守備/跑分性

網/牆性 標的性

侵入性

2-2 理解式球類課程模式概念架構圖

資料來源:Mitchell, S. A., Oslin, J. L., & Griffin, L. L. (2003). Sport

foundations for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A tactical games approach, p107.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二)分類項目內容

「遷移」是教育界普遍應用的原則,是學習一系列技能或概念 的基礎(Magill, 1993)。當學習一項技能或概念來促成其他技能或概 念的學習時,學習遷移是令人肯定的。理解式球類課程以戰術概念 作為分類的依據,強調不同球類之間戰術問題解決的學習遷移。

Almond (1986)依據球類項目屬性與特性,將球類運動分類系統分 成四大類型:侵入性運動(Invasion Games)、標的性運動(Target Games )、 網 / 牆 性 運 動 ( Net/Wall Games )、 守 備 / 跑 分 性 運 動

(Striking/Fielding Games)如表 2-1 所示。

表2-1 球類運動分類表 戰術或技能。Almond 與 Thorpe (1988)主張,在體育教學的初期,

應強調比賽戰術的認知,而非動作技能的熟練,基於學生學習本位,

依據學生身體發展與能力,在具挑戰性的教學情境中培養戰術意 識。讓學生瞭解所學為何,引發知其不足而後進取的心態,再教導 學生動作技巧以提升其技能表現。由理解式球類教學矩陣圖(圖2-3)

可知,理解式球類教學與傳統以技能為主的教學最大的區別,在於

理解式球類教學把戰術學習放在技能學習的前面。讓學生建立球類 運動概念後,進而計畫學習自我所需的動作技能。

2-3 理解式球類教學矩陣圖

資料來源:Hopper, T. (2002).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 emphasis over content emphasis JOPERD, 73(7), 44-48.

(二)適合球類運動的體育教學法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不僅要教導學生球類運動的規則、戰術、動 作技能等概念,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由類似真實的比賽情境明白如 何運用這些技能。球類運動是一種技術執行與戰術運用並重的運動 類型。Almond(1986)提出球類運動分類系統,將球類運動區分為 「標 的性運動」、「網/牆性運動」、「守備/跑分性運動」及「侵入性運動」 的概念和技能,便可以確認教學是成功的(Butler, 1996)。理解式球 類教學在學習遷移上的作用,協助教師以有限的時間和教材,給予

(郭世德,2000)。

(四)樂趣化的教學

許義雄(1992)指出,「樂趣」應屬於一種享受,一種快樂的情 趣;一種足以使慾望快樂的愉快氣氛;一種能增強學習效果的心理 現象。遊戲或比賽是體育課中學生最喜愛的部分,理解式球類教學 以球類遊戲或比賽為出發點,以簡單的空間和時間概念為基礎,由 教師設計符合學生能力、配合球類項目發展特性的遊戲或比賽進行 教學活動。學生透過教學情境中學習自我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培 養做適當決定的能力,進而瞭解運動的本質,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

遊戲或比賽中,大多以小組練習的方式與同儕互動,在活動中獲得 充分「玩與練習」的機會,享受運動過程的樂趣。由此可見,理解 式球類教學是樂趣化的教學(黃志成,2004)。

(五)適性的教學

理解式球類教學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當教師營造學習環境 時,應該考慮認知、情意與技能三個層面的相關性。因此對教師來 說能兼顧學生在認知、情意與技能三個領域的個別差異,是一項重 大的挑戰(Nicholas, William & Enrique, 2002)。理解式球類教學強調 將其規則、參與人數、設備修改及簡化,讓學生不論本身的年齡、

能力及個別差異,都能在比賽中有適當的表現,進而享受運動所帶 來的成就樂趣,以期達到人人運動的目標、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