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之資料蒐集以量化資料及質性資料兩方面來分別說明:

一、量化資料

(一)羽球認知測驗

本研究之羽球認知測驗的内容為研究者係依據教學計劃、教學 目標及羽球教學相關書籍,以單一選擇題為主,初步擬定40題,經 由體育課程專家及研究參與教師討論後,始完成本研究之羽球認知

測驗預試試卷(如附錄四)。

參與本研究學多為初學者,因此僅採Bloom(1956)所提出之認 知領域行為目標的知識與理解兩層次來進行評量。將預試40題測驗 建立雙向細目表,把測驗主題及所占總數的百分比呈現出來。整理 如下表3-4。

表3-4 羽球認知測驗雙向細目表 教學目標 教

材內容 知識 理解 合計

(百分比)

羽球規則 1.3.6.7.8.9.

10.11.12.14.15 2.4.5.13 35%

運動衛生安全 17 16 5%

運動禮儀 18.20 19 7.5%

做決定 26 21.22.23.24.25 15%

技能執行 27.28.29.30.36 32.33.34.35.37 25%

回位還原 40 38.39 7.5%

合計(百分比) 52,5% 47.5% 100%

在進行正式認知測驗前,研究者先以任教學校非參與研究學生 四班,共127位學生進行預試,回收有效試卷為119份。在預試完後,

即要進行題目分析的工作,分析題目主要在於考驗其難度與鑑別 度,步驟如下(王文科,2002):

1.將參與者依總分高低順序排列,得分最前面的27%為高分組,得分位 於最末的27%為低分組,中間組則占46%。

2.計算高分組的總人數與低分組的總人數,並分別計算高、低分組在 每一試題答對的人數。

3.計算每一試題的難度指數(P)=(高分組答對的人數+低分組答對 的人數)÷(高分組的總人數+低分組的總人數)。

4.計算每一試題的鑑別度指數(D)=(高分組答對的人數-低分組 答對的人數)÷高分組的總人數。

5.檢視每一題的難度指數與鑑別度指數,選擇適宜的題目以成為正式 測驗的試卷。

難度指數(P)範圍位於.00至1.00之間;某一題目的難度指數 若為.00,表示沒有一個參與者答對該題;若為1.00表示全部參與者 答對該題。難度指數以在.50左右,最具有鑑別力,測驗的題目難度 指數位於.20 至.80為宜,在此範圍之外的題目,通常要重加修改或 廢棄。鑑別度(D)為1.00則表示所有高分組的參與者均答對,而 低分組無人答對,但這樣的可能性極微,一般來說,鑑別度(D)

只要達.30或較高一點,即可被接受(王文科,2002)。

本研究以.80>P>.30與D>.25為標準,篩選出難度指數與鑑別 度指數符合標準之試題共25題,做為認知測驗正式試卷的題目,如 附錄五,題目難度指數介於.80~.34之間;鑑別度指數介於.44~.25 之間,將預試試題難度指數與鑑別度指數分析結果,呈現於附錄六。

在羽球認知測驗試卷信度考驗方面,在正式試卷訂定之後,研 究者以非研究班級一班學生(25人)進行重測,得到重測信度為.83

(N=25,p<.05);達到Siedentop 與 Tannehill(2000)所指信度 達.80以上是可以接受的範圍。在效度方面,採專家內容效度,由研 究者敦請指導教授與二位專家教師審查,以確定測驗的內容能有效 評量教學內容,始完成本研究認知測驗正式試卷的編製。在前後施 測與計分方面,將羽球認知測驗的正式試卷採團體施測的方式,各 以一節課45分鐘為測驗時間,答對一題為4分,總分以100分計算。

(二)球類運動比賽表現評量

理解式球類教學強調改善學生的運動比賽表現,而運動比賽表 現應包括控球和未控球時做決定的能力。球類運動比賽表現評量工 具是一種適合師生,可輕易使用且有彈性的真實評量工具(Mitchell &

Oslin, 1999)。球類運動比賽表現評量工具共有七種類目,然而單

項的球類運動不見得能含括全部的類目。例如「回位還原」對羽球 的空間防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羽球選手並不需要「盯人防守」。

在本研究中依據理解式羽球教學計畫,採「做決定」、「技能執行」

與「回位還原」來測驗學生的比賽表現,以探討在理解式球類教學 前後,學生的羽球比賽表現是否有差異。本研究的球類運動比賽表 現評量工具記錄表(如附錄七),採用「做決定」、「技能執行」

與「回位還原」評量類目來評量學生的比賽表現。其中「做決定」

的類目定義為比賽中控球時對於做什麼做出適當的決定;「技能執 行」的類目定義為有效率表現出所選定採用的動作技能;「回位還 原」的類目定義為在技能執行之間,球員回到原來的位置或適當的 地點。「回位還原」與「做決定」兩個測驗類目以學生比賽表現的 適當與否作為成功與失敗的標準,「技能執行」觀察工具類目則以 學生比賽表現有效與否作為成功與失敗的標準,評定成功與失敗的 標準詳細敘述如表3-5所示。

在球類運動比賽表現評量工具的信效度考驗上,研究者請該校 非參與研究之九年級羽球高手及羽球生手各6位,進行每局21分制的 羽球單打比賽,以一台數位攝影機全程錄影後,敦請兩位觀察員共 同觀察錄影情形,評量每位球員的比賽表現後,依Siedentop 與 Tannehill(2000)的計算方式分析兩位觀察員的內在信度分別為.88 與.84,觀察員間信度為.86,其信度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在工具效度 方面,將九年級羽球高手及羽球生手的比賽表現評量測驗結果,進 行獨立樣本t考驗,求出兩者差異達顯著水準(p<.05),因此,本 工具的構念效度良好。

表3-5 球類運動比賽表現評量標準說明表

(decision making)

回擊球

球單打比賽,每位觀察員每次觀察記錄一位學生,依據學生羽球比 賽表現的「做決定」、「回位還原」適當與否及「技能執行」有效 與否,劃記在球類運動比賽表現評量記錄表格中,再按照下列公式 計算學生羽球比賽表現指數(Richard & Griffin, 2003)。

1.做決定指數(DMI)=適當做決定次數÷(適當做決定次數+不適當 做決定次數)×100%

2.技能執行指數(SEI)=有效技能執行次數÷(有效技能執行次數+無 效技能執行次數)×100%

3.回位還原指數(BI)=適當回位還原次數÷(適當回位還原次數+不 適當回位還原次數)×100%

4.比賽表現指數(GPI)=(DMI+SEI+BI)÷3 茲將本研究的觀察紀錄之程序敘述如下:

1.以一台數位攝影機拍攝參與研究學生的前測與後測羽球比賽情形。

2.觀察學生前測與後測羽球比賽表現,依據比賽表現的「做決定」、

「技能執行」及「回位還原」成功與否,劃記在球類運動比賽表現 記錄表中。

3.計算學生比賽表現指數。

二、質性資料

本研究質性資料蒐集的部份採用不同方法,如錄影、觀察、訪談以及 文字記錄的方式,其資料蒐集方法敘述如下。

(一)教學過程錄影記錄

以一台數位攝影機將上課的情形與學生比賽表現的前後測記錄 下來,以利事後的觀察與記錄工作。

(二)課後學習單

每一節上課結束後,給予學生學習單,將上課的學習心得與所

學的戰術戰略收穫記錄下來(如附錄八),並於隔天由康樂股長統 一將學習單收齊後繳交,以深入瞭解學生對於上課情形的觀點。

(三)研究者教學日誌

在每一節課結束後,由研究者將實際授課的事實觀察情形,寫 成反省記錄(如附錄十),作為教學進行方式與過程的省思記錄。

(四)觀察員觀察記錄表

參與研究教師觀察上課情形的錄影,對教學的過程與內容,詳 細的記載個人的省思記錄與意見,其記錄表如附錄十一,以提供研 究者做為教學省思和修正的參考。

(五)師生訪談記錄表

為瞭解參與研究教師對於實施理解式球類教學上課進行方式的 看法,和教學過程的省思,以及學生對於上課情形的觀點。本研究 採用半結構訪談方式,讓被訪問者自由的發表個人的意見,以達到 深入的瞭解,訪談大綱為自編。訪談對象為觀察員及全體學生,其 訪談時間:觀察源於全部教學結束後隔天中午進行,訪談綱要詳如 附錄十二;學生則為全部教學結束的當天下午進行,訪談綱要詳如 附錄十三。

第六節 資料分析

一、量化資料部分

將 學 生 的 認 知 測 驗 與 比 賽 表 現 測 驗 所 得 的 量 化 資 料 部 份 , 以 SPSS/PC12.0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計算處理如下:

(一)相依樣本t考驗:考驗全體學生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認知表現與比 賽表現前後測的成績差異情形。

(二)本研究統計分析定α=.05 為顯著水準,p<.05 表示兩者達顯著差異。

二、質性資料部分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有三個步驟:(一)反覆閱讀、尋找意義:初步地 將察覺到有意義的資料部分做標記,並給予編碼。(二)歸納類別、聯結 關係:將初步分析後的資料做歸類,即將相同或相近的資料結合,相異的 資料區別出來,讓資料的主題與層次分明,進而呈現資料主題間的聯傑關 係。(三)統整地詮釋與確認:對於完成類屬分析的資料,以研究問題為 主軸,針對這些類屬做深入的分析解讀,輔以文獻的演繹,再做詮釋與統 整。至於編碼方式,本研究將參與研究學生的訪談內容、學習單,以及觀 察員的訪談內容、觀察表、研究者教學日誌等相關資料加以分類與編碼,

以利於質性資料的處理與分析,為能有效的進行資料的分類與編碼,因此 研究者將各項資料的來源以代碼編號呈現,以便瞭解教師對於理解式球類 教學法上課進行方式與過程的省思。以及瞭解參與研究學生對於理解式球 類教學法上課情形的觀點。本研究資料的編碼如下:

(一)以S代表學生,SB表示男生、SG表示女生,數字代表學生的號碼。

(二)T代表教師,TR表示研究者、TU表示觀察員。

(三)I代表訪談內容(Interview)。

(四)D代表授課教師教學日誌(Dairy)。

(五)O代表觀察單(Observation)。

(六)L代表學習單(Learning)。

(七)Q數字表示回答的問題(Question)。

(八)C數字表示第幾堂課(Class)。

舉例說明:SB4-I-Q2,表示男學生4號回答訪談的第2題;TR-D-C5,表

舉例說明:SB4-I-Q2,表示男學生4號回答訪談的第2題;TR-D-C5,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