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依據本研究的過程、結果及結論,針對未來國民小學之體育教學以及後 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一、對國民小學之體育教學的建議 (一) 課程設計

在體育課程中,能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進行各種運動之教學,透過簡化的遊 戲或比賽引發學生的討論及學習,不僅能獲得學生的熱烈參與,同時也達到教學 的效果。但需注意活動及討論時間的掌握。

(二) 專業成長

由本研究結果可知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學生的認知、情意、技能及比賽表現皆

65

有幫助,換言之,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為一有效的體育教學方法。因此,除了參加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相關研習,更可實際的應用在教學中,透過不斷的執行、檢 討及修正,期能熟悉且靈活的運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

(三) 多媒體融入體育教學

本研究發現學生對於欣賞比賽影片相當有興趣,明顯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因此,教學中宜加入多媒體教材。更能提供學生正確的網路學習資源,讓學生在 課餘時間也能自行學習。除此之外,也可在學生上課中的練習或比賽時進行錄影,

並讓學生觀看自己的動作,增加學生對自身動作的認知,協助學生的學習。

二、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國小四年級學生,對於後續的研究,建議可針對國小高年級學 進行研究,探討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不同階段的學生之學習效果,使國小階 段的研究更加全面。

(二) 研究項目

本研究項目是網牆性運動中的桌球運動,對於後續的研究,建議可針對不同 的網牆性運動,且國內尚未研究過的新興項目進行探討,如迷你網球。除此之外,

國內的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研究幾乎是陸上的運動項目,而我國身處四面環海之地,

也正在推行海洋教育,建議後續的研究也可針對水上運動項目進行探討,例如水 球運動或輕艇水球運動。

66

(三) 研究時間

本研究之教學時間為一週二節課,分別置於週二及週四。對於後續的研究,

建議可針對不同的教學時間進行研究,例如於週一和週五,以探討理解式球類教 學課程在較長的時間間隔下,是否會影響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成效。

67

25 (3),564-573

李靜宜 (2010)。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師發問技巧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2 (3),123-130。

邱奕銓 (2005)。傳統式與理解式教學法在高職學生籃球學習效果比較之研究。

68

%ab%94%e8%82%b2.doc

教育部 (2007)。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12)。教師法。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

=H0020040

曹弘源 (2011)。概念構圖融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學生籃球學習效果及其實施 歷程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粘憲文 (2010)。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國小籃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 大學,臺東縣。

許如億 (2012)。理解式球類訓練法在國小桌球校隊訓練成效之研究 (碩士論文)。

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19772799222886631285

郭世德 (2000)。理解式教學在國小五年級學生足球學習效果的研究 (碩士論文)。

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57054119615805011849

郭彥成 (2006)。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以大學體育桌球教學為例 (碩士論文)。摘要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6588546943439489 4599

陳協恩 (2011)。理解式教學與傳統式教學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生排球低手傳球學 習效果之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7956730 2142449403374

69

陳建宏 (2009)。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四年級羽球教學之行動研究 (碩士 論文)。取自 http://amadis.lib.nttu.edu.tw/paperupload/uploadfile/20097271956 285.pdf

陳星如 (2008)。Mosston 練習式與理解式球類教學在國小籃球教學效果之比較研 究 (碩士論文)。取自 http://amadis.lib.nttu.edu.tw/paperupload/uploadfile/200 8729142539.pdf

陳柏蓉 (2013)。理解式球類訓練法應用於國中壘球校隊之行動研究 (碩士論文)。

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18921104370748066132

曾彥博 (2011)。國小體育班應用理解式羽球訓練法之行動研究 (碩士論文)。取 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11513650966128758022

游淑霞 (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高中生合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碩士論文)。

摘要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72952567889674011990

湯金福 (2009)。理解式球類教學之學習效果與學生思考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0356423462786483220

黃志成 (2004)。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羽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碩士論 文)。取自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ntnugsweb.cgi?o=dntnucdr 黃品瑞 (2007)。理解式球類訓練法於國小籃球校隊訓練之研究 (碩士論文)。摘

要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90854177247530910004

黃美珍 (2007)。從「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之理念談桌球運動的推展。大專體育,

89,1-4。

楊閔智 (2008)。理解式教學與傳統式教學對國小學生排球低手發球學習成效之 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57963615962838 112488

葉人豪 (2007)。國小五年級理解式巧固球教學之行動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ntnugsweb.cgi?o=dntnucdr

劉得鈞 (2004)。桌球教學對國小學生手眼協調、敏捷與反應能力之影響 (碩士論 文)。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33162637022471959601

潘義祥 (2002)。行動研究法。載於周宏室 (主編),運動教育學研究法 (頁 197-231)。

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宗達 (2003)。比賽表現評量工貝 GPAI 於體育球類教學上的運用。學校體育,

77,62-65。

蔡宗達 (2004)。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與技能取向球類教學法比較研究 (碩士論文)。

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9014509533722280223

鄭永杰 (2010)。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樂樂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碩士論 文)。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18444366657107109673 鍾畯豐 (2011)。理解式球類訓練法(Game Sense)應用於國小足球隊訓練之行

動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 http://amadis.lib.nttu.edu.tw/search/SearchThesis.asp

?S=WebPAC&ID=378178

70

韓欣諺 (2012)。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生軟式高爾夫學習效果之研究 (碩士論 文)。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36999703767676095292 簡銘成 (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生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碩士論文)。

取自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ntnugsweb.cgi?o=dntnucdr 闕月清 (主編) (2008)。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蘇丕仁 (1995)。乒乓球教學與訓練。北京市:人民體育。

蘇錦祥 (2009)。同儕互評應用於理解式球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合球 教學為例 (碩士論文)。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1789003472 2748739067

龔雅慈 (2007)。理解式教學法在合作學習情境下對羽球運動技能學習成效與態 度之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7467062155 1106168195

夏文龍 闕月清 (2010)。體育教學的新嘗試:一個理解式球類教學的行動研究。

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 (2),146-154

鄭金昌、張紅玉、盛世慧 (2011)。理解式教學法在桌球教學之研究。興大體育 學刊,11,149-158。

Altricher, H., Posch, P., & Somekh, B. (2005).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Almond, L. (1986). A game classification. In R. Thorpe, D. Bunker, & L. Almond (Eds.), Rethinking games teaching, (pp.71-72). Loughborough, Eng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unker, D., & Thorpe, R. (1982). A model for the teaching of games in secondary schools. Bulletin of Physical Education, 18(1), 5-8.

Bunker, D., & Thorpe, R. (1986). The curriculum model. In R. Thorpe, D. Bunker, &

L. Almond (Eds.), Rethinking games teaching (pp. 7-10). Loughborough, Eng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and Philadelphi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Griffin, L. L., Mitchell, S. A., & Oslin, J. L. (1997). Teaching sport concepts and

skills: A tactical games approach.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Griffin, L. L., Mitchell, S. A., & Oslin, J. L. (1998). The gam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strument (GPAI):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7(2), 231-243

Holt, N. L., Strean, W. B., & Bengoechea, B. G. (2002). Expanding the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model: New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1(2), 162-176.

Hopper, T. (1998).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using progressive principles of play.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71

Dance Journal, 64 (3), 4-7.

Hopper, T. (2003). Four Rs for tactical awareness: Applying gam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net/wall games. Journal of Teaching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14(2), 16-21.

McKenzie, T. L., & Carlson, B. R. (1989). System observation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In P. W. Darst, D. B. Zakrajsek, & V. H. Mancini (Eds.), Analyz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struc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erner, P., Bunker, D., & Thorpe, R. (1996).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Evolution of mode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7(1), 28-33.

72

附錄

附錄一

研究參與學生、家長同意書

研究題目: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國小桌球教學之成效 學校系所: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 指導教授:李炳昭 博士

研 究 生:邱懷諄

各位同學你好:

這是一項16節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桌球課程教學研究,目的在了解學生經 過理解式球類教學後的學習效果及其差異。在施行本研究時間的測驗及比賽表現 結果為提供研究資料參考,不會影響你在校體育成績及表現評量;本研究很高興 有你的參與及協助,若同意參與本研究,煩請在「同意人」處簽章,並將本研究 之同意書攜帶回家給予家長簽章。萬分感謝你的配合及參與。

同意人 :________________(簽章)

家 長:________________(簽章)

日 期: 年 月 日

73

74

附錄三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座號:________

1. 經過這次的桌球課程,你(妳)學到了什麼?

2. 你(妳)喜歡老師上課的方式嗎?為什麼?

3. 有話要說(有任何話想對老師說,都可以寫下來喔!)

75

76

麼?

2.如何才能使完成的次數增加?請最多的前三個 小組分 享,再全班補充。

活動二:拋來丟去 round 2(桌球)

1.學習目標:學生能控制拋球與丟球的走向,並體會拋與丟 的速度快慢之分。

2.活動方式:

(1)活動方式及流程同活動一。

(2)網球改為桌球。

討論:

由教師提問,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討論內容包括:

1.桌球跟網球拋或丟的感覺有什麼不同?

參、綜合活動 一、統整複習

1.拋、丟球速的不同。

2.力道加大時,球不易控制。

3.如何讓接球者好接球。

4.什麼樣的球會使接球者不好接。

二、場地復原

<第一節課結束>

10 分

5 分

5 分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桌球、膠帶

77

78

活動三:球在拍上跳-正手 1

1.學習目標:學生能持球拍以正手方式向上擊球,並控制球 的走向。

2.活動方式:

(1)學生手持橫拍,正面向上,進行向上擊球,並設法使 球不落地。

(2)學生練習。

(3)全班一起挑戰球不落地,連續向上擊球 10 下。

討論:

由教師提問,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討論內容包括:

1.怎麼做比較容易完成連續擊球?

2.拍面方向與球的走向有什麼關係?

參、綜合活動 一、統整複習

1.拍面方向與球的走向之關係。

2.什麼樣的球好接/不好接。

二、場地復原

<第二節課結束>

10 分

3 分

6 分

觀察評量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桌球、桌球 拍

79

80

(4)學生練習。

(5)全班一起挑戰對牆擊球連續最多次。

討論:

由教師提問,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討論內容包括:

1.怎麼做比較容易完成連續擊球?

2.什麼樣的回彈球比較好接/不好接呢?

註:回彈球指的是碰到牆壁後,落地彈回來的球 參、綜合活動

一、統整複習

1.向上擊球與對牆擊球的拍面方向與球的走向之關係。

2.什麼樣的球好接/不好接。

3.可以不斷的連續擊球策略。

二、場地復原

<第三節課結束>

5 分

3 分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81

82

球。

(3)球被擊出後必需落入他方的範圍內,落地彈一下後他 方就必需回擊球。

(4)他方回擊球必需落入己方的範圍內,落地彈一下後己 方就必需回擊球。

(5)過程中,皆不能踏入指定範圍內。

(6)學生練習連續來回擊球。

(7)全班一起挑戰對打來回擊球最多次。

討論:

由教師提問,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討論內容包括:

1.怎麼做才能連續打比較多次?

參、綜合活動 一、統整複習

1.擊球的力道對球的影響。

2.擊球的力道對回彈球的影響。

3.連續擊球的技巧。

二、場地復原

<第四節課結束>

5 分

3 分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2 公尺

1 公尺

83

84

85

參、綜合活動 一、統整複習

1.要贏得比賽則必須得分,讓對手好接的球易得分,還是不 好接的球易得分。

2.什麼樣的球是好接的球,什麼是不好接的球。

二、場地復原

<第五節課結束>

86

87

(5)過程中,皆不能踏入指定範圍內。

(6)當己方第一球未彈一下己方範圍、己方擊出的球未落 入他方範圍內或他方擊出的球落入己方範圍內但己 方未成功回擊則他方得 1 分,反之,則己方得 1 分。

(7)每人發 2 球,共 11 分。

討論:

由教師提問,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討論內容包括:

1.為什麼有人會一直打不到球呢?

2.所以應該站在什麼位置準備接球?

參、綜合活動 一、統整複習

1.擊球時的方向。

2.接球時所站的位置。

2.接球時所站的位置。